风貌规划说明书正文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文本第一章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1 城市风貌是城市的景观特征、神韵气质及经济文化水平的综合表达。
为保持与延续池州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特征,形成良好的城市外在物质形象特征,突出池州地方特色,特制定本规划。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是池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城市景观和风貌方面进行的深化与细化。
1-2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目标为“山水池州、特色池州、文化池州”。
“山水池州”——强化池州自然景观特征,突显山水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园林城市。
“特色池州”——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景观,发展城市现代景观,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
“文化池州”——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池州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池州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1-3 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的原则:(1)保育自然风景,尊重环境特征规划应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完整性,突显山水城市风貌特征。
尊重和利用地形地貌、植被等自然生态要素,使得自然形态和人工建设在空间上达到和谐组合并相互衬托。
(2)保护历史风貌,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池州历史城区的历史遗存和整体格局,按照划定的范围和相应的保护措施与控制要求对历史风貌加以保护。
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提倡建筑设计的创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体现以人为本和景观可持续性按照人的活动规律合理规划,致力于建设一个舒适的城市。
协调现实与标准的矛盾,使城市居民能够最大可能地实现满足完成自我的要求。
注重景观的永续使用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层面与结构2-1 根据池州城市的基本条件、发展需求和建设问题,池州市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城市景观与风貌加以控制。
2-2 宏观层面的城市风貌规划包括城市风貌特色的提炼总结,城市空间格局规划和城市色彩规划。
在对城市整体山水环境与景观特色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景观分区和景观结构规划,确定合理的城市高度分区,对城市主色调和色彩分区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龙驹镇建筑风貌改造设计说明]建筑风貌
![[龙驹镇建筑风貌改造设计说明]建筑风貌](https://img.taocdn.com/s3/m/01a7d8c76529647d272852fc.png)
[龙驹镇建筑风貌改造设计说明]建筑风貌龙驹镇建筑风貌改造设计说明一、建筑部分(一)设计依据1、《中华人民 __城市规划法》2、《重庆市万州区城镇体系规划》3、《重庆市万州区总体规范(xx~2020)》4、《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万州区中心城镇风貌改造工程》文件5、建设单位的委托6、建设单位提供的基地范围图(电子文件)和风貌改造目标:美观大方,经济合理。
(二)现有条件本项目为重庆市万州区龙驹镇街道,全长约2公里,建筑样式各种各样,风格未统一,本地特优资源未全部利用。
街道所处区域属于重庆市与湖北省交界处,沿318国道而建,有磨刀溪顺镇而过,水溪两岸桥梁添景。
是通往湖北省的大门、也是湖北省进入重庆市的第一城镇,沿街两边为:一层均为商业门面,二层以上多为住宅,有部分砖瓦房,多为现代建筑,最高的有五层建筑,钢筋砼结构,外墙砖面。
铝合金门窗。
(三)建筑风貌改造总体设计构思1、总体规划布置保持原建筑主体,沿街两面及沿河岸两边所有建筑面进行风貌改造。
深化川东民居结构和街坊式空间形态,开发利用河道水上资源,更加体现了适应性、灵活性、可操作性。
宏观上完善整个街道的空间结构,让所有建筑、景观、道路、水景容于整体规划的可实施方案。
2、景观绿化分析设计中引入道路园林的概念,形成舒适的绿化布局模式,由于建筑密度大,只能将环境、景观,布置合适,以灌木球状形为主的绿化景色,体现出街道风貌的奇妙特色。
3、交通人流分析本镇为繁荣的商业镇处于国道中,人车流量大,通过对车行、步行道、横穿道口位置的控制,进行人车引导通行。
达到交通有序的理想目标。
(四)建筑风貌改造单体设计构思设计原则:连而不同,简约现代,现而带古,古为实用,立求美观,观而经济,表征文化,情系高效连:则街道连贯性而高雅不同。
体现出高低错落有序,唇辅相连的风韵。
就屋面而言,房屋层级有起伏,但风格基本一至,正脊垂脊檐口等等均为白色装饰,屋脊构件(脊中及山墙尖)及檐口构件(瓦头)都是节节相连,体现出川东民居风格之一。
市区景观风貌规划说明

第十章城市风貌规划一、城市风貌资源构成桦甸市城区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地带,四面环山,自然环境良好。
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环绕城区,其周边山势起伏多变,轮廓线型优美,山体植被完好,还有经过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建设的城市框架,都为桦甸市提供了良好的城市风貌建设基础要素。
(一)自然景观资源1、山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位于河谷盆地的河滩阶台,四周环山,山体轮廓线自然舒展,加之山上植被保护完好,尤如绿色屏障,为城区营造出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南山、北山的山势较高,山上植被是以保护完好的次生林为主,兼有少量的果树。
西山的山势较低,植被以果树、次生林为主。
东山地势较缓,山体植被保护完好。
作为山体景观,南山、北山的综合山体景观为佳,西山、东山的综合山体景观次之。
桦甸市城区周边的山体景观其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和塑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要素条件。
2、水体景观资源由于桦甸市城区座落在河谷盆地之中,周边环绕群山,有辉发河、火龙河、河等数条河流流经城区,形成了风光秀丽的天然山水景观特色。
辉发河在桦甸市城区南部向东北蜿蜒流过,尤如一条巨龙环抱着桦甸市城区,流经城区河段岸线优美,水面开阔,对岸南山山势起伏、自然舒展,植被茂密,具有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和空间。
因筑堤而形成的桦甸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水体景观资源。
河蜿蜒曲回,呈“人”字形,在城区段流经一万三千余米,河两侧岸线除少量开发建设外,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状态,属待开发型。
河在改善城区环境方面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桦甸市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了一个重要景观载体。
桦甸市城区的其它支流,如火龙河、清水河、欧力河、西依汗河,由于在流经城区的位置及区域均不是重要区段,对城区景观影响不是很大,现仅作为水体绿地延伸至城区,为桦甸市城区绿地系统及景观特色形成,提供了基础。
(二)人文景观资源1、古城遗址景观桦甸市早在数千年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特别是唐渤海时期,在现城区东北三公里处的辉发河故道南岸建设有具备府治规模的密古城,是当时东北边疆少数民族与中原地交往的交通要塞。
风貌打造实施方案

风貌打造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风貌是指一个地方的整体形象和氛围,包括建筑风格、街道布局、绿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地方,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提升地区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对于城市、景区、乡村等地方来说,打造独特的风貌至关重要。
二、目标定位1.明确风貌打造的目标:通过改善建筑环境、提升景观设计、优化公共空间等手段,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魅力的风貌,增强地区吸引力和竞争力。
2.确定风貌打造的对象:可以是城市的某个特定区域、景区的特色街区、乡村的传统村落等。
三、实施步骤1.调研分析:对目标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特色等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
2.制定规划:结合调研结果,制定风貌打造的整体规划,确定改造的重点和方向,确保规划与地区特色相契合。
3.建设实施: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建设实施,包括建筑改造、景观设计、公共设施更新等,确保实施过程中保持对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4.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对打造的独特风貌进行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四、关键要点1.保护传统文化:在风貌打造过程中,要尊重和保护目标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保持地区的文化独特性。
2.注重生态环境: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原始状态。
3.提升公共服务:在风貌打造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居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
4.促进产业发展:通过风貌打造,可以促进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五、风貌打造的意义1.提升地区形象:打造独特风貌能够提升地区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2.促进经济发展:具有独特风貌的地区往往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增强社区凝聚力:打造独特风貌可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促进社区的凝聚和共建。
4.传承文化遗产:通过风貌打造,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
六、风貌打造的展望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风貌打造将成为城市和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理南涧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文本

大理南涧城市风貌控制性规划说明第一部分现状概况一、南涧县域概况1.1区位条件分析1.1.1区位分析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端,地处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凤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山水相连。
全县东西最大横距5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55千米,边界长约215千米,县域面积1731.6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99.3%,0.7%属于河谷平坝,人口密度120人/平方千米。
1.1.2区位交通南涧古时属滇西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渡口和古驿站。
南涧是大理州的南大门,是滇西、滇西北通往滇南、滇西南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的必经之地。
214国道纵穿全境,省道小普公路(小军庄至普洱)起于南涧通往思茅地区。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国道、省道、县乡道相连接的公路交通网络,境内交通便利,自然村通路率达69%,214国道、小普、巍南等公路交汇于县城,形成交通咽喉,较好的通达性为南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1.1.3地域文化南涧是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境内居住着汉、彝、回、白、苗、布朗、傈僳等17个民族。
各民族相互依存、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南涧民族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1.2 自然环境条件1.2.1 地形地貌南涧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纵谷区,地势起伏比较大,由中南部向东北、西南逐渐降低,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地质结构特殊,形成了一个以高山和中山为主体的山地地貌特征。
境内最大的山脉为无量山和哀牢山脉,其中山地占99.3%,平坝0.7%,境内河流有把边江、南涧河、阳瓜江,河流多沿断层发育,地形丰富,河流水量较大。
1.2.2 气候环境南涧地处横断山脉南缘纵谷区,且北靠东亚大陆,南近热带海洋,处于我国西部热带海陆季风区域,受这些气候条件所决定,使全县在一年内太阳高度角度变化不大,太阳辐射量较多,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形成了干湿季分明,四季气候不明显,雨热同季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
施秉县城景观风貌规划设计说明

施秉县城景观风貌规划设计说明引言:近年来,随着贵州民族特色旅游的兴起,人们怀古思幽, 施秉县位于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是贵州省东线旅游服务城之一。
进行施秉县城景观风貌规划,是施秉县构筑“三江秀水孕古风,四壁青山展新颜”的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形象目标的需要,更是施秉县加快城市化发展,打造“中国漂城、生态园林城市和贵州东线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施秉县城景观风貌规划,既顺应国内外城市发展潮流和趋势,也切合施秉县目前的实际情况,继承苗侗族民族特色,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施秉县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背景与理念1.1背景分析1.1.1 项目概况(含区位)施秉县地处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自治州西北部,位于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是贵州省东线旅游服务城之一。
施秉地理环境优越,氵舞阳河、杉木河和小河在此交汇,孕育了古朴的氵舞阳河文化;县城地势平坦,四面环山,三河交汇,属典型的河流冲积盆地,是连接县内各乡镇及对外交通的中心枢纽,是县内旅游的服务中心。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潘家坝,北抵鸡公岩公园,西至氵舞阳河,南至宋家冲原宋大义厂房,规划总面积为461公顷。
此可谓:“三江秀水孕古风,四壁青山展新顔。
”1.1.2 发展目标坚持“一业带三化”(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旅游服务城的建设特点,按照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的原则,高起点、高质量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提高县城品位,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2规划目的、原则、方法1.2.1 规划目的规划结合施秉县城地形地貌中三河交汇得天独厚的水系,注重营造城市特色,城市整体风貌应遵循《施秉县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国漂城、生态园林城市和贵州东线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性质,结合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和构筑“三江秀水孕古风,四壁青山展新颜”的形象目标,集中体现民族风情和旅游特色,努力实现使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和谐统一。
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风貌设计说明书

2005年重庆市小城镇风貌设计评选材料——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风貌设计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风貌设计说明书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二OO五年六月目录1 城镇性质与规划结构 (4)1.1 江口镇概况 (4)1.2 城镇性质与规模 (4)1.3 城镇总体结构 (5)1.4 城镇功能组织 (5)2 城镇现状风貌分析 (5)2.1 自然环境 (5)2.1.1 环境特点 (5)2.1.2 自然景观 (6)2.2 现状建筑 (6)2.2.1 传统建筑 (6)2.2.2 新建建筑 (6)3 风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6)3.1 指导思想 (6)3.2 规划原则 (7)3.2.1 因地制宜原则 (7)3.2.2 整体连续性原则 (7)3.2.3 动态性原则 (7)3.2.4 生态性原则 (7)4 城镇风貌规划定位 (7)4.1 宏观 (8)4.1.1 城镇风貌与环境的关系 (8)4.1.2 宏观控制 (8)4.2 中观 (8)4.2.1 不同风貌区域 (8)4.2.2 滨江地带 (8)4.2.3 传统街区 (8)4.2.4 商住区 (9)4.3 微观 (9)4.3.1 旧建筑改造 (9)4.3.2 新建建筑 (9)5 城镇风貌规划与设计 (10)5.1 重点控制区域 (10)5.2 景观节点 (11)5.3 重点控制街景 (12)5.4 城市标志物 (13)5.5 山脊线保护控制规划 (13)5.6 绿线、蓝线控制 (14)5.7 滨江景观界面控制 (14)5.8 视线通廊 (15)5.9 旧建筑改造 (15)5.10 新建建筑风貌设计 (15)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风貌设计说明书1 城镇性质与规划结构1.1 江口镇概况江口镇位于武隆县东部,因座落于乌江与芙蓉江两江交汇处而得名。
全镇幅员面积92.3平方公里,总人口14084人。
319国道和乌江流域横穿城镇而过,芙蓉江南北贯穿镇域腹部,在建渝怀铁路和渝长高速公路、武务路、乌江枢纽电站贯穿其中。
岳阳风貌规划说明书

1.岳阳城市概况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与湖北、江西两省相邻,是一个富(资源丰富)、优(区位优越)、美(风景优美)的地方。
现辖2个县级市、4个县、3个城市区和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湖风景区、屈原管理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30万,其中市区面积82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95万,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省会长沙,居湖南第二位。
岳阳先后被国家批准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岳阳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和文化名城。
秀美的山水风光与深厚的湖湘文化交相辉映。
八百里洞庭浩浩汤汤,岳阳楼闻名中外,《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屈原在汨罗江投江殉国,留下了《离骚》等不朽诗篇,岳阳由此成为中国龙舟文化的发祥地。
这里有斑竹滴泪、柳毅传书的湖中仙岛君山,誉为“白银盘里一青螺”,有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明清古建筑群张谷英村、瑶族先民遗址千家峒等人文景观,文化底蕴深厚;有列入联合国湿地公约的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碧荷连天的团湖、丹霞奇观的石牛寨、度假胜地的幕阜山等自然风光,充满诗情画意;有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等革命纪念地,岳阳是集名山、名水、名楼、名人、名文为一体的文化与旅游名城。
2.规划目的2.1优化岳阳城市品质2.1.1强化岳阳城市特色岳阳是一个自然和人文特色明显的城市,但是,和其它发展中城市一样,由于面临发展、保护和创新关系的复杂性及缺乏指导城市特色保护和创新的整体性的城市风貌规划等困难,岳阳城市特色还有待进一步强化。
比如,在保护和创新城市特色方面尚有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在岳阳楼地区,需要反映古楼和古都风貌的范围需要多大?除了岳阳楼地区外,还需要在其它地区来反映吗?岳阳的山、水景观特色资源很丰富,怎样才能很好地展现岳阳的自然风貌特色?也就是要明确,需要多少场地及在哪儿才能够较好地视觉到岳阳的人文景观和山水景观?2.1.2优化岳阳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随着岳阳城市建设的环境质量意识不断强化,岳阳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正在不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书正文木垒东天山大龙王景区风貌规划说明书1 规划背景1.1风貌规划的必要性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到现在,城市新城区的建设工作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开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在建筑的规划方面也出现了忽视各个城市自身建筑风貌特色的规划和打造,造成了新城区风貌千篇一律的景象出现。
新城区在自身城市风貌的塑造工作是相当有必要的。
中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同时也进入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
近30年的城市发展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城市新区建设,尤其是建设数量和速度令世界瞩目,但各个城市的新区建筑风貌却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地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
当前中国城市新区建设一般有以下特点:一是发展速度快,可谓是“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二是城市建设主体的多元化,地方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投资者,更多的是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由开放商投资建设;三是城市新区作为体现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新形象的载体,已成为不少地方官员展现其政绩的“显示器”。
在开发商看来,建筑作为空间生产的最终产品。
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开放,全球的建筑公司及其代理者涌入中国。
他们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开发商提供“款式”多样的选择。
而信息化和全球化也使得建筑符号的传播极其便利。
建筑师在设计周期、资本和文化的多重压力下,一般只能只能按照开发商的要求提供建筑设计产品。
可见,在政府开发控制弱化的情况下,依靠开发主体和建筑师的理性自觉,有可能在某些地块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建筑个体或建筑群体(有同一个开发商),但难以在片区和城市层面有效形成整体有序的建筑风貌。
所以风貌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1.2风貌规划的紧迫性1、扩大有效需求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从木垒县的经济运行态势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有效需求不足,要把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必须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旅游业可以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直接增加高额收入,扩大有效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必须加快发展。
2、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当前,木垒县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服务业总量不足,比重过低,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大力发展服务业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
旅游涉及行、游、住、食、购、娱等多个方面,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而且可以进一步推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因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3、扩大就业、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更快的发展。
旅游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基础的产业,吸纳劳动力数量大,劳动力转岗适应快,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尤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较大贡献。
4、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求旅游业有一个新的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其主要内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特色旅游业,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
与其它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比较优势,是调整结构和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把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走出一条加快木垒县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1.3风貌规划的挑战性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地处阿尔泰构造带,博格达构造带和准噶尔地块交汇处,在不同构造的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山前丘陵、平原戈壁和沙漠等地貌类型。
同时复杂的城镇格局与风貌状况也为规划的进行与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2 景区性质与规划结构2.1木垒概况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接壤,西与奇台县毗邻,南倚天山与鄯善县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境内设有乌拉斯台口岸,国界线长约150公里。
木垒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民风古朴。
原始的胡杨群落,古老的森林硅化木,神秘的鸣沙山,都巧妙的荟萃在木垒。
境内生长着丰富的药用植物,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有雪莲、紫花贝母、苁蓉、马鹿茸、甘草、柴胡、大力子等十余种。
珍稀野生动物有鹅喉羚、狗熊、雪豹、野驴、北山羊等。
矿产资源有金、铜、铁、石英、盐、石墨、煤等30多种。
主要工业产品有羊绒衫、水泥、鹰嘴豆粉、粉丝、粮油、白酒、建材等。
木垒县交通便利,省道303线、228线贯穿全境,通讯方便快捷。
木垒地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古代曾是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兵家必争之地。
虽经几千年的历史风云变幻,西域地方政权的多次更迭,但是木垒始终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时期,西域有36国,蒲类国为其中之一,木垒为蒲类国后国,史载蒲类国人“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
能作弓矢,国出好马”。
唐贞观十四年,唐王朝统一了西域各国,在木垒设蒲类县,属庭州管辖,清代,木垒定名“穆垒”,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政府在木垒设置警备衙门,民国6年,木垒设县佐,属奇台管辖,民国19年,木垒正式建县,定名为木垒河县,隶属迪化行政长官公署第一行政区。
2.2木垒性质与规模全县总面积22171平方公里,有可利用草场1664万亩,耕地面积95万亩,年播种面积52万亩左右,其中水浇地29万亩(喷灌地13万亩),山旱地23万亩。
县辖13个乡镇场60个行政村8个社区。
全县有14个民族,共有人口86344人,其中哈萨克族21575人,占总人口的24.98%;汉族58181人,占总人口的67.4%;维吾尔族4365人,占总人口的5%;乌孜别克族1076人,占总人口的1.2%;其它民族1147人,占总人口的1.3%。
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4664人,占74.89%,非农业人口21680人,占25.1%。
2.3总体结构木垒“一主三副、三轴、三板块”的县域空间结构布局(一主三副:木垒县域是空间增长极。
一主是县城,含木垒镇、照壁山乡、新户乡以及周边居民点,是县域综合中心;三副是西吉尔、雀仁和老大石头,承担次区域中心城镇的职能。
三轴:中部县城由南向北延伸的产业整合轴,构成了县域产业发展的脊梁、东部村镇聚合轴以及西部村镇聚合轴,是县域村镇职能的主要拓展轴。
三板块:准东煤化基地协调板块、有机特色农业拓展板块、特色牧业及下游产业拓展板块)。
2.4功能木垒县围绕打造“阳光绿色之城、避暑宜居之城、旅游休闲之城”,以打造城市景观为重点,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为着力点,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2.5风貌格局景区设施建设就地取材,外土内洋,反城市化规划建设,突出边疆农牧区、乡村、城镇原生态景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尽量避免钢筋、水泥、瓷砖等现代建材人为造成与环境不协调的视觉污染。
2.5.1现状各功能建筑风貌2.5.1.1村庄民居2.5.1.2居住建筑2.5.1.3公共建筑2.5.1.4商业建筑2.5.2现状其他城市风貌要素2.5.2.1城市道路广场2.5.2.1城市家具2.5.3现状城市空间风貌2.5.3.1现状公共开敞空间布局2.5.3.2现状道路界面2.5.3.3现状建筑高度布局3 景区现状风貌分析3.1自然环境3.1.1环境特点1.地形地貌木垒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天山东段余脉自西向东纵贯于县境的南部。
南部山地,群峰挺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林间空地牧草茂盛,是传统的夏牧场。
中部是传统的河灌农耕区。
北部的沙漠地带及北塔山、哈甫提克山一带,是传统的牧业区。
(1)南部山区南部博格达山属天山东段末梢,海拔3482—1700米,山势由西向东递减,最高峰位于西吉尔南部,海拔3482米。
全县6条山水河流均分布于博斯坦河以西的山区,这一地区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坡陡谷窄,河谷发育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形成悬崖陡壁。
博斯坦河以东的山区,山势逐渐低缓,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山体低矮,岩石裸露,无常年性河流分布,但泉水分布较丰富。
分布在南部山区的主要景区(点)有大南沟、石人子沟、岩画及山区水库。
(2)山前丘陵南部山前丘陵海拔1700—1200米,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使东西部丘陵形成明显的差异,博斯坦河以西的山前丘陵分布有大小河沟33条,山前缓坡被冲刷切割成梁槽相间的缓坡浅丘,梁顶浑圆而坡缓,这一地区是木垒县旱地作物的主要种植区。
博斯坦河以东的山前丘陵由于降水较西部丘陵少,旱地种植较少。
分布在该区域的主要景区有霍加墓、龙王庙水库、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等. (3)中部平原自山前丘陵以北至北部沙漠以南为辽阔的平原戈壁,整个地貌属冲洪积平原,海拔1200—700米,地势平坦,博斯坦牧场以西的平原区,土层深厚,宜耕性好,是木垒县灌溉农业的主要种植区。
博斯坦牧场以东的平原区,因降水少,河流发育差,无灌溉条件,农业耕地少。
分布在该区的景区主要是围绕县城周边的民族风情度假村,丝路烽燧遗址等。
(4)北部沙漠、戈壁本区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段末梢,海拔800—600米。
为东西走向的条带状,分两道沙梁横贯东西,多为固定或半固定垄状沙丘和平沙地,沙丘高约50—60米。
二道沙梁以北的戈壁,有大面积的裸岩砾石地。
该区域主要景区有鸣沙山、胡杨林、哈依纳尔泉、狩猎场和硅化木群等。
(5)北部山区主要指北塔山和大、小哈甫提克山地,系阿尔泰山向东延伸的余脉,海拔多在2000米以下,山体矮小,地形复杂,地质结构零乱,山体走向不一,地表多被风化石片覆盖。
2、气候特征木垒县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只有西风气流把大西洋上空的湿润空气,经过长途跋涉带入本区,形成降水。
从西伯利亚来的强冷空气,从西北方入侵县境,常造成大风和降温天气。
由于木垒县所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差异,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短而比较凉爽,光照充足;春、夏多风,降水少,属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
降水:受地形地貌、植被的影响,地区差异性明显:平原小于山区,西部多于东部。
沙漠区年降水量100—150毫米;戈壁平原地带年降水量150—250毫米;山前丘陵区在照壁山以西为250—400毫米,以东250毫米左右。
蒸发:木垒县蒸发量存在垂直分带及水平分带性。
木垒河以西山前丘陵蒸发量一般为2000—2100毫米,木垒河以东为2100—2200毫米;戈壁平原及沙漠区为2200—2430毫米。
气温:木垒县多年平均气温5.1℃,年平均最高气温11.2℃,极端最高气温36.9℃,年平均最低气温-0.2℃,极端最低气温为-31.8℃,雀仁地区可达-42℃。
3、河流水系特征木垒县河流均属山溪性河流,发源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坡,源头无冰川,有英格堡河、水磨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共六条河流,6条河流径流总量8442万立方米,有庙尔沟、菜籽沟、孙家沟、沈家沟、芦塘沟、沙尔塞克、哈什湖、大浪沙、小浪沙、七城子、白石头沟、江湖里、乌宗布拉克沟、西地沟、大石头沟共16条泉水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