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十章“早产儿的护理”,主要涉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详细内容如下: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发生原因;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及临床表现;2. 学会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3. 培养学生关爱早产儿,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2. 教学重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健康教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视频资料、实物模型;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2. 理论讲解:讲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3. 实践操作:演示护理操作,如胃管喂养、监测胃残余量等;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病例,讲解护理方法;5. 随堂练习: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8.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发生原因、临床表现;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3.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健康教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个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病例,提出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护理措施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专业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2.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

一、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1. 胃管喂养:掌握胃管喂养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2. 监测胃残余量:了解胃残余量的监测方法,及时调整喂养策略;3. 喂养姿势: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4. 喂养频率:合理控制喂养频率,避免过度喂养;5. 营养支持:根据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营养素,提供充足的热量和营养。

早产儿喂养指南ppt课件

早产儿喂养指南ppt课件

2. 对营养物质需求高
早产儿由于身体器官和生长速度较足月儿更 为稚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更高。首先, 早产儿对能量和蛋白质的需求量比足月儿更 高,以支持其生长和发育。此外,早产儿对 脂肪酸、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求 也较高。为了确保早产儿的健康成长,应当 给予合理的喂养和充足的营养摄入,并关注 营养的平衡和适当增加摄入的营养成分的量 和类型,以提供足够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促进早产儿的健康成长。
5. 若宝宝有过敏症状,应 立即就医,避免过敏原的持 续刺激。
6. 母亲在哺乳期间应保持 饮食均衡,避免营养不足或 过剩。
4. 确保奶质安全
01 1.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最安全、最自然的喂 养方式。在确保奶质安全方面, 母乳喂养的优势在于其自然、无 污染的特性,同时有助于建立亲 子关系。
0 2 2. 配方奶选择
尽量避免接触生病的人和宠物, 减少感染病菌的机会。
PEPORT ON WORK
02
喂养原则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 提炼。
1. 尽早开奶
01
1. 早产儿尽早开奶,可有助 于胃肠功能发育和营养吸收。
03
3. 早产儿需要更多的热量和 营养素,以满足生长发育需 求。
05
5. 配方奶选择需根据医生建 议,以满足早产儿的特殊需 求。
202X
谢谢观看
PEPORT ON WORK
03
母乳与配方奶的选择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 提炼。
1. 首选母乳喂养
早产儿喂养指南建议首选母乳喂养。母乳具有天 然的生物学优势,富含免疫活性物质和营养素, 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建立有重要作用。 与配方奶相比,母乳喂养更能满足早产儿对营养 和免疫力的需求,有助于降低感染、过敏和肥胖 等风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 早产儿提供母乳喂养。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西医护理个案ppt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西医护理个案ppt

参考文献
[1]冯剑美,王金秀,王盘妹.212例双胎早产儿的临床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2016,10:59-60. [2]张先莉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名医,2022,5:95-97. [3]李沐珍,张文明,吴银娣.中医外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2):228-230. [4]蔡慧婷,韩旻.医护一体化营养管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20,35(10):17-20. [5]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3. [6]粟姣,崔星,刘超,李晓实.中医“五部推拿法”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 志,2022,36(9):113-115. [7]孟亚萍,王培培,于倩倩.基于应激适应理论的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神经行为、喂养耐受情况的影响[J].河南医学 研究,2022,31(21):4005-4008. [8]张霞,刘榴,王友军,等.鸟巢式护理联合音乐疗法对早产儿体格发育和神经发育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 报,2021,16(4):520-522.
感谢聆听
精心呵护 用爱关怀
4
护理措施



一体化连续护理模式,是以患儿为中心,通过对

医护人员的能力进行详细的分工,建立新的工作模

采取一体化连续 式,患儿从入院到出院均由一组医护进行负责;做

护理模式
到了包病人到人、包病人到实,8h在班,24h负责,

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医护共同查房,分工合作,

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及时沟通,避重复检查对患儿

刺激,护理人员及时了解医生对患儿病情的分析,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婴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儿科护理学》第五章“婴儿喂养与营养”中的第三节“婴儿喂养不耐受”。

详细内容涉及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及临床表现。

2. 培养学生针对婴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3. 增强学生对婴儿喂养不耐受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家长对喂养问题的关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难点:如何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婴儿喂养不耐受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原因;(2)婴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3)针对不同原因的护理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拟家长,与教师进行角色扮演,讨论如何解决婴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课后习题,讲解婴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知识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提出护理措施。

7.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

六、板书设计1. 《婴儿喂养不耐受》2. 内容:(1)定义、原因;(2)临床表现;(3)护理措施;(4)健康教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婴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主要原因。

(2)列举婴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表现,并说明护理措施。

2. 答案:(1)婴儿喂养不耐受是指婴儿在喂养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

主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感染、过敏等。

(2)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胀、体重不增等。

护理措施:1) 针对原因进行治疗,如调整喂养方式、抗感染等;2) 喂养时注意少量多餐,避免过饱;3) 喂养后拍嗝,帮助婴儿排气;4) 观察婴儿的大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诊疗指南护理课件

针对早产儿特殊情况,如吞咽困难、吸吮力不足等,提供适当
的喂养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早产儿获得足够的营养。
Part
06
案例分享与经验总结
成功治疗案例
案例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经过调整喂 养方式、药物治疗和精心护理,成功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案例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及时采取禁食、胃肠减压等 措施,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最终恢复 良好。
失败教训分析
教训一
某早产儿因喂养不耐受导致肠穿孔,分析原因发现是喂养量过多、速度过快所致 ,提示应合理控制喂养量和速度。
教训二
某早产儿在出现喂养不耐受时未及时发现并处理,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引发全身 感染,提示应加强监测和早期干预。
未来研究方向
STEP 01
研究一
STEP 02
研究二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 发病机制,寻找更有效的 治疗方法。
喂养不耐受的症状。
定期评估
定期评估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和营 养状况,调整喂养方案和护理措
施,确保早产儿健康成长。
推广母乳喂养
促进母乳喂养
01
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向产妇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技巧,提
高母乳喂养率。
母乳储存与加热
02
指导产妇正确储存和加热母乳的方法,以确保母乳质量和安全
性。
特殊情况下的喂养
03
营养支持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对于营养不足的早产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生 长发育的需求。
监测生长曲线
定期监测宝宝的生长曲线,评估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喂养方案。
定期评估营养状况
通过血液检查、骨密度等手段,定期评估宝宝的营养状况,以便及 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新优质ppt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最新优质ppt课件

喂养不耐受原因
胃肠道功能不成熟
胃肠道动力
消化吸收功能 肠道免疫功能
胃肠道激素水平低下
胃泌素 胃动素 生长抑素、抑胃肽
胃肠道,孕15周有吸吮动作, 有效而协调的吸吮和吞咽要到孕30~36周。
? 孕32周即存在协调的食管蠕动,但与足 月时比较收缩幅度、传播速度及下食管 括约肌的压力均较低。
红霉素
? 促进胃肠动力:胃动素激动剂 红霉素对全胃肠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动 力作用:①促进食管收缩及增加下段食 管括约肌压力;②促进胃窦收缩,改善 胃窦、十二指肠功能的协调性;③诱导 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促进结肠 运动及胆囊收缩等。
? 红霉素结构与胃肠道作用:红霉素促胃 肠动力作用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密切相 关。
泛使用。 ? 但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
究中结果却不尽一致。 ? 国内多数研究表明,西沙必利能改善喂养不耐
受的相关症状。国外多数研究不建议西沙必利 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因其疗效不明 确性及严重的不良反应(致死性心律失常)。
胃复安
? 增加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压力,促进食管、胃 和小肠蠕动 。
24h内2次胃潴留量超过3h喂养量的50%。
? 胃潴留量超过6h之内喂养总量的30%。
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制定了新生儿喂养 不耐受定义的临床指南,包括任意一项 以下因素:①严重的腹部膨胀或变色; ②肠穿孔征象;③明显血便;④胃储留 量≥间隔喂养2到3次总量的25%到50%; ⑤胆汁反流或呕吐;⑥严重的呼吸暂停 或心动过缓;⑦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
? 胃排空延迟可能与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 不成熟,二者之间缺乏协调的活动有关
? 小肠的动力随胎龄的增加也有一个发育与成熟 的过程,胎龄< 31周的早产儿小肠呈低幅而无 规律的收缩,几乎没有推进性活动,较易出现 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的体征。随着胎龄 的增加,肠蠕动的频率、振幅和时间逐渐增加 并能向下移行,足月时出现清晰可辨的移动性 运动复合波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依据《新生儿护理学》第6章“早产儿的喂养与护理”,详细内容涉及第3节“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识别与处理”。

主要包括早产儿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指导。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 熟悉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措施。

3. 了解家庭护理中如何预防和处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及护理干预措施。

教学重点:早产儿生理特点、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家庭护理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早产儿护理的实践案例,引发学生对早产儿喂养问题的关注。

2. 理论讲解:(1)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临床特征、诊断标准。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案例,分析诊断及处理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案例进行诊断和处理,检验学习效果。

5. 护理干预及家庭护理指导:(1)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喂养姿势、喂养频率、喂养量的调整等。

(2)家庭护理指导:如何观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预防措施等。

6. 案例讨论:分组讨论实际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早产儿生理特点及其对喂养的影响。

(2)列举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标准。

(3)论述护理干预措施及家庭护理指导。

2. 答案:(1)早产儿生理特点: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差等。

(2)诊断标准: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体重下降等。

(3)护理干预措施:调整喂养姿势、频率、量等;家庭护理指导:观察症状、预防措施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不足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最新研究动态,提高护理水平。

早产儿护理ppt课件

早产儿护理ppt课件

早产儿护理中常见问题:免疫功能低下
1.早产儿喂养问题
早产儿常有吸吮、吞咽不协调、胃容量小、消化酶不足等问题,需采用特殊喂养方式,如管饲喂养,并密切监测体重增长。
2.早产儿感染预防
早产儿免疫系统不成熟,易感染。需保持环境清洁,减少探视,定期消毒,并接种相关疫苗以预防感染。
04
早产儿护理的解决方法
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
• 早产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 全,需避免过多接触外界 病原体,定期接种疫苗以 增强免疫力。
早产儿体温调节能 力不足
•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不成 熟,需保持室温在2426℃,避免寒冷和过热引 起体温波动。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风险高
• 早产儿视网膜血管未发育 完全,需定期检查眼底, 及时发现并治疗视网膜病 变。
谢谢观看
Thank You
汇报人:XXX
20X2X4..X0X3..X1X9
早产儿易发生感染
早产儿免疫系统未成熟,易感染。需加强日常消毒,减 少探视,保持病房清洁,定期做微生物检测。
早产儿视力保护
早产儿视网膜未发育完全,需避免强光刺激。病房光线 要柔和,定期检查眼底,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喂养和营养支持
早产儿免疫力较弱
早产儿体重偏低
• 早产儿体重常低于2.5kg, 需通过母乳喂养和特殊奶 粉补充,确保其生长发育 正常。
3.早产儿感染风险高
早产儿免疫系统较弱,易感染。解决方案: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消毒环境,合理使用抗 生素,降低感染风险。
建立亲子关系和信任感
1.早产儿低体温问题
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易发生低体温,应放置暖箱中,维持中 性温度,减少耗氧和热量散失。
2.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较常见,可采用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等策略,促 进早产儿胃肠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奶量 1~5ml 0.5~1ml
.
14
缓慢增加奶量
定时测量腹围:腹围增加 A
1.5cm,暂停或减量喂奶
喂养 D 方式
经胃管、十二指肠喂养
B
胃残留量:正常0~2ml/kg
持续鼻饲喂养接近于肠道
C 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
15
非营养性的吸吮(NNS)
不经口喂养 管饲喂养+安慰奶嘴 奶前15分钟 5~10分钟/次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 护理干预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2018年11月7日
主讲人:姚志芳
.
1
生存质量下降 住院时间延长 喂养不当 早产儿
.
2
概述
2005年中国早产儿出生率:7.7% 营养管理是提高早产儿成活率的前提
.
3
内容提要
(了解)定义、临床表现、发生率 (理解)诊断标及发病机制
(掌握)护理干预措施(重点难点)
.
16
非营养性吸吮(NNS)
迷走神经(+) 胃泌素
促进氧合
胃酸、胃蛋白酶 胃蠕动 加快消化吸收 加快胃排空
.
胃肠粘膜生长
缩短胃管至 经口喂养时间
17
抚触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官,可将所有刺激通
过传递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皮层对 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并做出反应。 抚触:利于生长发育;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 蠕动增加,胃肠道内分泌激素活力增加,促进 消化吸收。
.
21
微量喂养 缓慢增加奶量 非营养性吸吮 抚触 体位 人工通便
小结
.22.来自23.10
发病机制
2、屏障功能差 3、消化吸收滞后
盐酸分泌及粘液厚度低 粘液素分泌不足 上皮细胞排列“不紧密” 胃肠激素水平低 影响患儿消化吸收
.
1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措施
微量喂养
缓慢加奶 非营养性 吸吮
抚触
合适体位
通便
.
12
微量喂养(MEN)
生后24小时内开奶 10~20ml(kg.d)
早期、微量
.
8
病因
围生期因素:缺氧、高热、低体 温等导早产 儿消化系统缺氧、代谢紊乱和 肠蠕动改变。
药物:吗啡降低肠收缩运动,茶碱类增加胃食 返流。
.
9
发病机机制 胃肠功能低下、屏障功能差、 消化吸收滞后
1、胃肠动力低下
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波患儿孕 33~34周出现。
足月才可监测移动性运动复合 波 ⅠⅡ Ⅲ 三相。
.
4
定义:
.
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 诊断标准及病因
诊断标准:有呕吐、胃潴留、便秘。
.
6
诊断标准:五个诊断标准
.
7
病因 体重 <1500g >1500g
发生率 喂养不耐受率 68.51% 11.73%
胎龄 < 34 w >34w 发生率 喂养不耐受 33.84% 13.95%
吸吮和吞咽协调能力越差,食管与 肠道蠕动收缩幅度越低,未排空延迟
首先:母乳 母乳强化剂
其次:早产儿配方奶
乳类选择
启动胃肠机能 防止胃肠粘膜萎缩 与吸入性肺炎等无关 缩短完全肠内营养时间及 及住院时间
意义
Iienderon等的Cochrane系统评价表 配方奶较母乳增加Fi的风险
.
13
缓慢增加奶量
体重 >1000g <1000g
开奶量 1~5ml 0.5~1ml
.
18
抚触
实施
意义
病情平稳 奶前30分钟 奶后60分钟
增加肠蠕动 促进胃泌素的分泌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
19
体 小床的早产儿抬高床头30-45度。 位 暖箱中早产儿俯卧位,平斜位。
防止窒息的发生,鸟巢安全舒适。
.
20
人工通便
温盐水10~15ml,1次/天, 共5~7天 增加胃肠蠕动
利于胃排空
增加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