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生理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一系列心脏相关的症状,如气短、乏力、心悸等,这些症状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2. 社会心理因素:
生活环境的变化、经济负担的增加以及患者的角色转变等社会心理因素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

社交支持不足、家庭关系不和谐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导致患者的心理状态恶化。

3. 个体心理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等个体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些人天生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更容易出现焦虑或抑郁情绪。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可能使个体的心理状态出现问题。

4. 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
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也是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

心功能越差、病情越不稳定的患者,其心理状态往往更容易被恶化。

5. 既往心理健康状态:
患者既往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可能影响其焦虑或抑郁的风险。

有些患者本身就存在焦虑或抑郁的倾向,患者的既往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对其心理反应产生直接影响。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多方面存在,涉及到生理、社会心理、个体心理以及病情等多个方面。

对于患者而言,及时了解和识别这些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有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与降钙素原相关性分析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与降钙素原相关性分析
t h e B NP a n d P C T l e v e l s i n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ro g u p w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i n c r e a s e d c o mp a r e d w 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ro g u p,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s
Di s t r i c t H o s —
p i t a l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c i i n e , S i c h u a n 6 1 1 1 3 0 , C h i n a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I n t e r n a l M e d ci i n e , S i c h u a n P r o v i n c i a l A c a d e m y
c a r d i a c f a i l u r e we r e t a k e n a s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 i n c l u d i n g 3 8 c a s e s o f h y p e te r n s i o n g r a d e 1 , 4 6 c a s e s o f h y p e t r e n s i o n g r a d e
a n d c a di r a c f u n c t i o n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i n t h e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e s s e n t i a l h y p e te r n s i o n c o mp l i c a t i n g c a r d i a c f a i l u r e wa s a n ly a z e d . Re s u l t s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摘要】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往往伴随着焦虑或抑郁情绪。

本文从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状况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如社会支持和生活压力会影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生理因素如精神疾病史和体重增加也会加重患者的情绪问题。

心理干预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对患者情绪恢复至关重要。

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心理干预的有效性,以及制定更符合患者需求的治疗策略,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焦虑、抑郁、危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状况、治疗方式、心理干预、治疗策略、未来研究方向、心理健康1. 引言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背景介绍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氧气和营养素供应不足。

据统计,全球大约有2600万人患有慢性心力衰竭,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慢性心力衰竭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包括体力下降、疲劳、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却常常袭扰患者。

焦虑和抑郁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社会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心理状况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联、患者自身因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式与焦虑或抑郁的关系,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治疗方案。

我们也将讨论心理干预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治疗策略的优化建议,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 正文2.1 社会心理因素对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影响社会心理因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以及个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等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1. 生理因素:1.1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身体不适感,如气急、乏力等,这会增加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1.2 其他合并疾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这些合并疾病本身已经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负担,更容易诱发焦虑和抑郁症状。

1.3 存在呼吸困难:心力衰竭会导致气喘和呼吸困难,这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睡眠质量,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和焦虑。

2. 心理因素:2.1 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对心力衰竭的认识程度和对疾病进展的理解水平不同,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反应。

对疾病的无知或误解可能会增加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

2.2 自我效能感:患者对自己能否有效控制疾病的信心和自信心,会影响他们对疾病的应对和心理状态。

若患者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疾病或应对困难,可能增加出现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3. 社会因素:3.1 家庭支持:患者是否能获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以及家人对患者的态度和期望,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家庭支持缺乏可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焦虑抑郁风险。

3.2 社会支持:患者是否能获得社会支持,如朋友和邻居的关心和帮助,以及社区和医疗机构的支持资源,会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4. 治疗因素:4.1 口服药物:患者是否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对药物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不当或中断可能增加患者对疾病进展的担忧和不安。

4.2 医疗服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对医生的信任度,以及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质量,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治疗因素。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及时识别、评估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经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的症状。

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焦虑或抑郁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制定预防和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背景信息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疾病的最终结果,它导致了以下症状:1.低心排血量2.气短和呼吸困难3.水肿和浮肿慢性心力衰竭经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这可能有多种原因。

一方面,患者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失去自信和希望。

另一方面,患者也可能因为担心未来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感到沮丧和无助。

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危险因素1.年龄研究表明,年龄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的一个关键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可能会感到生活质量下降,社会角色的转变和身体机能的减退也会加剧焦虑和抑郁的发生。

2.性别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在女性中较为常见,更容易导致身体和心理的疲劳。

3.心理压力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心理压力而感到焦虑或抑郁。

例如,患者可能感到无助、孤独或失去控制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患者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4.疾病严重程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可能是导致焦虑和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

心功能越差,患者可能越容易感到无助和绝望,从而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5.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患者更容易受到焦虑和抑郁的影响。

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患者缺乏支持系统,也可能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医疗资源,从而导致心理困扰。

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分析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轻度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脏无法以正常速度泵血,导致血液回流,使血液在肺里堆积的一种疾病。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是一种降压药物,在治疗高血压以及心力衰竭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具有降压作用。

该药物属于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断细胞内钙通道的开放,减少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平滑肌收缩,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研究表明,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

对于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降低血压水平能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血液的重要血管,对心脏功能具有关键影响。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供血量,改善心脏的氧供需平衡。

这对于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非常重要,能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脏功能。

此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还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心律失常是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稳定细胞膜电位,减少心脏异常电活动,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提高心脏稳定性。

另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还具有抗增生作用。

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肌会出现代偿性增生,从而导致心肌肥厚。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能阻断1受体,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减少心肌肥厚的发生,改善心功能。

综上所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治疗高血压合并轻度慢性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效果。

它通过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抗心律失常和抗增生等多个机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然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头晕、低血压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用药。

《2024年静息心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范文

《2024年静息心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范文

《静息心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篇一一、引言慢性心力衰竭(CHF)和高血压是当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中的两大主要疾病。

静息心率作为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对这两类疾病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静息心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静息心率指的是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

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对心脏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而言,心率管理尤为重要。

这些患者往往伴随着心脏结构的改变、心脏功能的降低以及血压的持续升高,这都对心脏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三、静息心率与心功能的关系静息心率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密切相关。

当静息心率过高时,心脏的舒张期缩短,导致心室的充盈不足,从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此外,过高的心率还会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加重心脏的负担,进一步损害心功能。

相反,若静息心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则有助于改善心脏的舒张和充盈,减轻心脏的负担,从而改善心功能。

四、静息心率对预后的影响静息心率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较低的静息心率与较好的生存率相关。

这是因为较低的心率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心功能,从而降低因心血管事件导致的死亡率。

此外,较低的静息心率还可能降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进一步改善预后。

五、研究方法与结果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数据。

通过分析患者的静息心率、心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我们发现静息心率较低的患者心功能较好,生存率较高。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静息心率与心功能的改善及预后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即静息心率越高,心功能越差,预后越差;反之,静息心率越低,心功能越好,预后越好。

六、讨论与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血压患者时,应关注患者的静息心率,通过药物治疗或其他手段将心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病例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是心脏功能受损,无法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

它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疾病,通常由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以及其他心脏病引起。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个患有慢性心力衰竭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疾病的发展和治疗。

病例简介:患者性别:男年龄:65主要症状: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既往病史:高血压,冠心病辅助检查结果:心电图示ST段改变,胸片示心脏肥大病例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以及既往病史,慢性心力衰竭是一个可能的诊断。

患者的呼吸困难和乏力可能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所致。

此外,下肢水肿可能是由于心脏收缩功能不足导致体液潴留。

辅助检查中显示的心电图ST段改变和胸片示心脏肥大也支持了这一诊断。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通常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在本例中,患者的高血压和冠心病可能是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荷过重,逐渐引起心肌肥厚和收缩功能下降。

同样地,冠心病会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进一步损害心肌功能。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患者的心力衰竭。

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制定了以下治疗计划:1. 药物治疗:患者将接受一系列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

利尿剂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液体,缓解下肢水肿。

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可以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减轻心脏的负荷。

2. 饮食管理:患者需要限制钠摄入,以减少体液潴留。

此外,饮食还应富含高纤维食物和低脂肪食物,以维持身体的营养需求。

3. 体育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患者将进行定期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以增强心脏的功能。

4. 管理并预防并发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律失常、肺水肿等。

因此,患者将接受定期心电图和胸部X-ray检查,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预后和康复: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总结在我院住院的高血压患者368例,按临床诊断将其分为合并心衰组154例和非合并心衰组2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心衰组的年龄、男性比例均高于非合并心衰组。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高龄、男性、吸烟、合并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达标与发生心力衰竭事件呈正相关,其中吸烟的危险度最大(OR=3.717),其次为血压控制不达标(OR=1.825)。

结论年龄、性别、吸烟、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达标均为高血压并发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

标签:高血压;并发症;心力衰竭;危险因素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其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是各种心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严重阶段[1]。

近年来,CHF 的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而高血压则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之一[2]。

相关研究报道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123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达91%[3]。

为进一步研究探索高血压病患者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高血压心衰的发生率,提升高血压病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本文将对我院近年来原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3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0年5月~2013年9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高血压病患者368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3.8±3.5)岁,病程1~26年。

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者154例,其中男102例,女52例。

非合并心衰患者214例,其中男116例,女98例。

所有病例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高血压和心功能不全。

1.2 方法
调查方法及内容所有患者通过病史采集,确定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并记录高血压病程和入院当天血压、身高及体重。

于入院次日禁食12 h后,清晨空腹取肘静脉血,做血糖、血脂及尿酸测定。

患者取坐位右臂,测量血压。

根据“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定义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未使用降压药物情况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定义为控制达标。

2型糖尿病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2006年的分类标准,即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meal blood glucose,2 hPBG)≥11.1 mmol/L。

血清总胆固醇(TC)≥6.22 mmol /L,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4.14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420 μmol/L,女性>357 μmol/L。

吸烟定义为连续1年以上。

肥胖定义为BMI≥28 kg/cm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人群分布分析,高血压非合并心衰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2.6±3.0)岁,高血压合并心衰组患者的平均年龄(65.7±3.3)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94,P<0.05),合并心衰组的年龄大于非合并心衰组。

同时,高血压合并心衰组中男比例高于非合并心衰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66,P<0.05)。

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病程、肥胖方面虽无差异,但心衰组吸烟率、合并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糖尿病的比例,以及血压不达标率均大于非合并心衰组。

将上述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并发心衰”为结局变量,拟合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逐步回归,其结果显示:高龄、男性、吸烟、合并有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以及血压控制不达标均为高血压并发慢性心衰的危险因素。

其中吸烟的危险度最大(OR=3.717),其次为血压控制不达标(OR=1.8253)。

3 讨论
目前,引起患者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因素即为高血压,其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4]。

根据Framingham研究报告,心力衰竭患者中,75%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我国的比例为60~88.5%,其心力衰竭的发生率为血压正常者6倍。

调查结果发现,血压控制不达标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心衰严重的危险因素(OR=1.852)。

根据Framingham研究,血压升高20 mmHg,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增加56%;相反积极的降压达标,可以使心衰的危险降低55%。

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将导致心肌重构,左室肥厚,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5]。

所以,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点,即为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及重视左室肥厚的逆转。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血尿酸的升高与高血压并发心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OR=1.398)。

高血压和高尿酸血症存在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作用。

首先,尿酸的增加伴随氧自由基的增加,从而促进和参与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进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而另一方面,心衰患者由于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肾灌注不足,
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酸排泄减少,同时无氧代谢增加,尿酸生成增多,造成血尿酸升高[6-7]。

因此,高尿酸血症是心力衰竭独立的预测因子。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8]。

本研究的结果与此结论一致。

男性高血压患者较女性易发生心力衰竭,可能与男女高血压患者之间存在着血流动力学差异有关,还可能与男性患者中吸烟比例较女性大相关。

在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控制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发生;同时,定期监测和控制血糖、血脂、血尿酸水平,大力提倡戒烟,可减少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这需要临床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1.
[2] 林建珍,姚月娴,林金秀.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的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2010,12(25):456-458.
[3] Levy D,LarsonMG,Vasan RS,et al.The progression from hypertension to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JAMA,2006,275(20):1557-1562.
[4] 薛玉生,刘军,张可超.原发性高血压并发心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J].心脏杂志,2008,20(4):439-441.
[5] Maule S,Milan A,Grosso T,et al.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inpatientswith autonomic failure[J].Am J Hypertens,2006,19(10):1049-1054.
[6] 李月英,宋瑜璋.高血压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其关联因素[J].心脏杂志,2004,16(4):349-353.
[7] 马冠生,孔灵芝.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2000行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
[8] 勇琴歌,陈敏芝,崔华,等.年龄与老年高血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关系[J].中国应用心理学杂志,2012,28(3):245-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