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对心力衰竭进程影响和干预
观察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

观察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摘要:目的:分析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
方法:样本取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时段内本院收治符合研究条件的80例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非洛地平缓释片)、研究组(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美托洛尔),单组例数40,对比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分析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95.00%)明显较对比组(80.00%)更高(P<0.05);监测心率、血压水平,治疗前,两组心率、舒张压及收缩压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均较对比组更低(P<0.05);统计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7.50%)较对比组(5.00%)无差异(P>0.05)。
结论:在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治疗期间,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用药方案,治疗有效率较高,改善心率、血压水平更为理想,且联合用药并不会较大程度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可靠。
关键词: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非洛地平缓释片;美托洛尔;治疗效果引言高血压是临床最常见心血管疾病类型,也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以及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
当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治疗难度、疾病危害将会大大增加,若治疗不佳,不仅会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严重时甚至可危及其生命安全[2]。
目前,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虽然暂无法实现治愈效果,但是,经积极、规范治疗,可明显减轻和消除疾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维持患者正常生活质量,因此,探寻高效、安全用药方案意义重大[3]。
本次研究样本取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时段内本院收治符合研究条件的80例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评估非洛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样本取自2020年1月-2021年6月时段内本院收治符合研究条件的80例高血压并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非洛地平缓释片)、研究组(非洛地平缓释片联合美托洛尔),单组例数40。
高血压对心脏影响论文

浅谈高血压对心脏的影响摘要:长期高血压能引发心脏出现器质性的病变,严重影响到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同时和心律失常有着一定的关联。
高血压心脏病在临床上是一种严重的病症,需要进行及时的治疗。
关键词:高血压;心脏;影响【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56-02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长期的高血压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长期的高血压能引发心脏出现器质性的病变。
血压值同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有着持续性和一致性,血压值越高,患心脏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几率也越高。
1高血压心脏病的症状在心内科临床方面,有显著症状的高血压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
而心脏体征则为心律失常、心肌肥大、心脏扩大、异常心音及心肌梗塞等。
高血压对于心脏的影响使得心脏的后负荷忽然增大,因为压力超负荷而引发心功能的不全。
由于异常心内或心外压力负荷及不适当的心肌肥厚,心脏后负荷异常改变。
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是在慢性压力下超负荷及急性高血压危象的基础上引发的。
参照症状学和诊断标准,可以把高血压心脏病划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临床阶段:一期:极少有心脏症状。
心功能、心影以及冠状血管造影均正常,但冠脉储备已有显著受限。
二期:时常伴有心脏症状(心绞痛)。
心功能(运功、休息)和心影仍保持正常。
三期:时常伴有心脏症状(运动后呼吸困难、心绞痛),心影加大,从事体力活动时心室收缩功能和性能受到限制。
四期:在临床上表现为心力衰竭。
心影显著扩大,即使在休息时心功能也受到限制。
2高血压患者心脏结构的变化特点高血压最早显现的靶器官损害是左室肥厚。
据相关的研究报道,左室肥厚发生率在轻中度的高血压患者中约为20%至30%,在严重的高血压患者中约为50%至60%,在未接受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中为50%。
2005年由美国超声协会研究表明,依照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和rwt的不同,能够把左室结构的改变分成三种类型,即向心性重塑(lvmi正常,rwt>0.42)、向心性肥厚(女性lvmi>959/m2、男性lvmi>115g/m2,rwt>0.42)和离心性肥厚(女性lvmi>959/m2、男性lvmi>115g/m2,rwt≤0.42)。
心衰分类——精选推荐

⼼衰分类⼼⼒衰竭的类型⼼⼒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室充盈及(或)射⾎能⼒受损⽽引起的⼀组综合征。
由于⼼室收缩功能下降射⾎功能受损,⼼排⾎量不能满⾜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液灌注不⾜,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和⽆⼒⽽致体⼒活动受限和⽔肿。
某些情况下⼼肌收缩⼒尚可使射⾎功能维持正常,但由于⼼肌舒张功能障碍左⼼室充盈压异常增⾼,使肺静脉回流受阻,⽽导致肺循环淤⾎。
后者常见于冠⼼病和⾼⾎压⼼脏病⼼功能不全的早期或原发性肥厚型⼼肌病等,称之为舒张期⼼⼒衰竭。
⼼功能不全或⼼功能障碍(cardiac dysfunction)理论上是⼀个更⼴泛的概念,伴有临床症状的⼼功能不全称之为⼼⼒衰竭,⽽有⼼功能不全者,不⼀定全是⼼⼒衰竭。
【病因】(⼀)基本病因⼏乎所有类型的⼼脏、⼤⾎管疾病均可引起⼼⼒衰竭(⼼衰)。
⼼⼒衰竭反映⼼脏的泵⾎功能障碍,也就是⼼肌的舒缩功能不全。
从病理⽣理的⾓度来看,⼼肌舒缩功能障碍⼤致上可分为由原发性⼼肌损害及由于⼼脏长期容量及(或)压⼒负荷过重,导致⼼肌功能由代偿最终发展为失代偿两⼤类:1、原发性⼼肌损害(1)缺⾎性⼼肌损害:冠⼼病⼼肌缺⾎和(或)⼼肌梗死是引起⼼⼒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
(2)⼼肌炎和⼼肌病:各种类型的⼼肌炎及⼼肌病均可导致⼼⼒衰竭,以病毒性⼼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肌病最为常见。
(3)⼼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肌病,⼼肌淀粉样变性等。
2、⼼脏负荷过重(1)压⼒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室收缩期射⾎阻⼒增加的疾病。
为克服增⾼的阻⼒,⼼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量。
持久的负荷过重,⼼肌必然发⽣结构和功能改变⽽终⾄失代偿,⼼脏排⾎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①⼼脏瓣膜关闭不全,⾎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尖瓣关闭不全等;②左、右⼼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

2242018.06护理经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马爱娣 郭结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 广东省广州市 510080【摘 要】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对照组24例,分别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与心功能指标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143.5±4.5mmHg,舒张压98.5±2.7mmHg,LHFQ63.2±2.9分,PLUSE 评分7.2±1.4分;对照组患者收缩压155.3±3.9mmHg,舒张压104.8±2.4mmHg,LHFQ52.6±3.5分,PLUSE 评分9.4±2.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竭为了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在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效果,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①符合老年高血压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②NYHA 美国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评级<IV 级;③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1]。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恶性病变;②既往心脏手术史;③不能配合完成研究[2]。
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4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5.8±13.4岁;男14例,女10例。
高血压心室重构及干预课件

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 等参与心室重构的细胞发生基因和 蛋白质表达的改变,导致心肌肥厚、 纤维化等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01
02
03
症状
高血压心室重构患者可能 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 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力 衰竭的表现。
体征
心脏听诊可闻及心音低钝、 奔马律等体征,部分患者 可出现心律失常。
生活方式干预
饮食调整
控制盐、糖、脂肪的摄入量, 增加膳食纤维等有益营养素的
摄入。
适量运动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游泳、骑车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
控制体重
肥胖患者应积极减肥,保持健 康的体重范围。
戒烟限酒
高血压患者应戒烟并限制酒精 摄入量,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
风险。
05
高血压心室重构的预防与 控制
未来研究还应关注高血压心室重构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 综合防治提供更多思路。
研究价值
高血压心室重构的研究对于深 入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高血压心室重构有助于发 现新的治疗靶点,为高血压及 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 的策略和方法。
高血压心室重构的研究对于提 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效果和改 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实际应 用价值。
分类
根据心室重构的程度和特点,可 以分为良性重构和恶性重构。
发病机制
血流动力学改变
高血压状态下,心脏需要克服更 高的阻力以泵出血液,导致心脏 负荷增加,引起心室肥厚和扩大。
神经内分泌激活
高血压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神经内 分泌系统被激活,释放多种激素和 细胞因子,促进心室重构。
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关系

定期体检
定期检测血压和胆固醇水平。早期发现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高血压与心脏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新型疗法的探索
研究新药物和治疗方法,以改善高血压与心脏病患者的预后。
2
基因研究的深入
分析遗传因素对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影响,以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
生活方式干预
探索饮食、运动和心理健康对高血压的积极影响。
4
大数据分析
高血压的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的重要方式。建议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了解风险因素
认识高血压的风险因素,如遗传、肥胖和缺乏锻炼。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
症状识别
注意高血压的早期症状,如头痛、疲劳和心悸。及时就医有助于控制病情。
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定期锻炼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降低血压。
1
心血管压力增加
高血压增加心脏负荷。
2
心脏结构改变
长期高血压导致心室肥厚。
3
心脏功能衰减
最终影响心脏的泵血能力。
了解这一关系对于预防心力衰竭非常重要。
高血压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高血压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风险因素。持续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动脉硬化。了解这种关系对于预防心肌梗死至关重要。
1
心血管健康影响
药物治疗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心脏病的症状。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和抗血小板药物。
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支架植入。这些方法可以恢复心脏的血流。
手术治疗
心脏手术如心脏搭桥术可用于重建血流。手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饮食和规律锻炼对心脏病患者至关重要。戒烟、减肥也是重要的干预措施。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意义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意义【摘要】目的:评估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我医院心内科的2011年6月到2013年1月所治疗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180例,以随机的方式对其分成两个组别,分别是常规护理组合综合护理组,每组的患者均是90例;所采用的护理方式分别是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的满意度等进行对比。
结果:经过一个阶段的护理,常规护理组患者血压控制的例数为48例,综合护理组血压控制的例数为76例,其血压的控制率分别是53%和84%,对于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来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有效程度要明显的高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而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p;综合护理组患者05.0服务态度、沟通交流、病房改善、日常护理以及护理的满意程度都要明显的高于常规护理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非常的明显()<p;结论:综合护理干.005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血压控制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并且还可以改善血压的水平,提高血压临床的控制率和护理的满意程度。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临床意义经过以往的临床研究可以表明,高血压是慢性心衰主要诱因之一。
当患者出现心衰症状的早期,患者的心脏收缩的功能并没有存在着什么异常,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舒张的功能存在着一定的异常[1]。
近些年来,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的发病率一直在逐年递增着,而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何有效的控制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的血压,提高其护理的质量,已经逐渐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2]。
本文选择了在2011年6月到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过治疗的180位患有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的患者,对其进行随机的分组,分成两个组别,每组分别有90位患者,对这两组的患者非别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高血压合并慢性心衰患者血压控制的效果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双重管理

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率的双重管理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无论是心衰患者,房颤患者还是冠心病患者,心率管理问题都受到重视,并有相应指南指导。
这是因为诸多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率增快很可能是一项重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然而,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心率增快是否导致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增加?控制心率后能否改善患者临床预后?如何规范测量心率?如何界定心率增快?这些问题均存在着较大争议。
我国是个高血压大国,高血压患者总数将近3亿,高血压患者的心率管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而中国的现状是对高血压患者心率管理重视程度并不够。
高血压患者常常心率增快。
10万人群的调研发现,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平均心率较正常血压者增快6次/分。
教科书中定义人类正常心率:60~100次/分,心率超过100次/分则被定义为心动过速。
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一般人群或高血压人群中,当在心率远低于100次/分阈值时,即心率75–85次/分或以上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显著增加。
有研究显示3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80次/分。
2017年5月,中国高血压患者心率地图首次发布,中国大部分省市心率超过80次/分的高血压患者比例均高于30%,新疆、河北、辽宁、湖南、贵州、广西等省份心率超过80次/分的高血压患者比例甚至高于40%。
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处于平衡状态。
当人们休息、消化时副交感神经被激活,当人们活动、紧张、兴奋时交感神经被激活。
交感迷走神经失衡(Sympathovagal imbalance,SVI)是指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而副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从而导致“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引起SVI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肥胖、胰岛素抵抗、血管炎症反应、RAAS及交感神经系统激活,炎症因子激活等。
外部因素如压力过大、应激等。
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整个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50年代-80年代纠正血液动力学异常“强心、利尿、扩血管”一直 认为是经典的“心衰常规治疗”
• 50-60年代 • 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减慢房颤室率 • 利尿剂:大改善水肿 • 60-70年代 • 血管扩张剂:降低后负荷-阻断心衰的正反馈机制-co↑降低前负荷-
•
左室射血分数增加;临床情况改善;
•提高生活质量;• Nhomakorabea成功地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 地高辛具有独立于正性肌力作用以外的神经内分泌作 用,亦是唯一的不增加心衰死亡率的正性肌力药 (DIG试验)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90年代-2001---修复衰竭心肌的生物学性质阻断神经内 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和心肌重塑之间的恶性循 环-治疗的关键
激素,反可促进LVH,如minoxidil;肼屈嗪 遗传因素、神经激素、血压等等、均参与作用 高血压的病理性心肌细胞大伴心肌收缩功能受损,
最终将导致心室扩张,引起收缩性力衰竭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
• 在高血压的检出率约26%-38% • 在LVH是最强的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性的指标 • 高血压伴LVH者心血管患病率四倍于无LVH者 • LVH(超声心动图测定) • 男性: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2倍
心血管死亡率增高5倍 女性: 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增高2倍 Framingham资料: LVH是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高血压ECM
• 高血压ECM的变化有二种类型: • 反应性纤维化 • 修复性纤维化 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后果: 心肌僵硬度增加
舒张期充盈受损,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 心肌纤维化使心电传导的各向异性增加导致恶性
• 1.利尿剂 • 2.ACE抑制剂 • 3.β受体阻滞剂 • 4.地高辛
1-3联合应用, 或1-4联合应用
已列为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 利尿剂:有液体滁留的全部心衰患者 • ACE抑制剂:全部心衰患者,除非有禁忌症
• β受体阻滞剂:无液体滁留、病情稳定的全部心衰患者, 除非有禁忌症
• 地高辛:为缓解症状时加用
对心衰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
心衰治疗概念的根本性转变
心衰发生发展的机制
• 50年代-80年代: • 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应力促发了
对循环的不良作用 • 血液动力学异常与症状相关: • 与心衰进展、长期预后、死亡率无关 • 90年代-至今 • 初始的心肌损伤以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的
ACE抑制剂:
ACE Inhibitors---A Cornerstone of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
Braunwald E N Eng J Med 1991
ACE抑制剂:
ACE inhibitors are now considered to be a cornerst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most forms of heart failure and many forms of cardiac hypertrophy
长期、慢性激活促进心肌重塑,引起心室结构、功能 的变化 • 导致心室射血/充盈功能低下
心肌重塑
• 心肌重塑的特征 • 病理性心肌细胞肥大伴胚胎基因再表达 • 心肌细胞的凋亡与坏死 • ECM的过度沉积或降解增加 临床表现为: 心肌肌重,心室容量的增加 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
心肌重塑
• 心肌细胞肥大 • 压力超负荷:
肌原纤维平行增加,心肌细胞变厚 向心性心室肥厚
容量超负荷: 肌原纤维成长列增加,心肌细胞变长
心室扩长
高血压左室肥厚(LVH)
• 血压升高起一定作用,但与血压相关性差 • 各种促生长因子对LVH起重要作用 •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子女,在血压正常时就可早
期出现LVH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 有的药物虽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由于激活神经
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流行病学调查
部分地区心衰住院病例共10714例回顾性调查: 病因:
冠心病 高血压病 风湿性心瓣膜病
1980 36.8% 8.0%
34.4%
2000 45.6% 12.9%
18.6%
我国心衰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的地区分布,正是
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地区分布相一致
流行病学调查
• 在美国,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减轻肺淤血 • 70-80年代 • CAMP依赖性正性肌力药(inodilator) -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大量有对照的、随机双盲临床试验的结果却表明:
• 正性肌力药和单纯的血管扩张剂虽有短期的血液动力学效应,长 期治疗却增加死亡率和病残率:猝死亦增加
•
(From hope to hype How we gone astray)
高血压对心力衰竭进程的 影响和干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 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戴闺柱
• 心力衰竭—心脏病最后的大战场
E Braunwald ACC2003 心力衰竭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
血管病症
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 • 35-74岁,15518人,心衰患病率为0.9% • 女性高于男性;北方高于南方。 • 随着年龄增高,心衰的患病率显著上升,
• 心衰治疗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从短期的、血液动力学/药理学措施转变为长期的、修 复性策略、目的是有利地 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性质
心衰的治疗目标
• 应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塑的机制 • 延缓和逆转心肌重塑的发展 • 从而降低心衰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已列为标准治疗或常规治疗的药物
Framingham Heart Study
5124例心力衰竭
91%在发生心力衰竭之前有高血压
357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平均生存时间:男性:1.37年 女性:2.50年:
5年生存率:男性:24%
女性:31%
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
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55%
死亡率降低
定义
• 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原因的初始心肌损 伤(心肌梗死、血液动力负荷过重、炎 症),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 后导致心室射血/充盈功能低下。
•
(Heart Failure:A prophecy in 2001)
• 提示:血液动力学效应和降低病死率效应的不一致性
• 对以上血液动力学为治疗终点提出了质疑
心衰治疗决策的演变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 治疗早期:对血流动力学改变不明显,甚至恶化;
• 长期应用:却能逆转重塑;改善心肌的生物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