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涂料的颜色测量与色差控制方法

合集下载

油漆颜色色差的控制方法

油漆颜色色差的控制方法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StandardInternationalGroup(HK)Limited
标准集团(香港)有限公司
油漆颜色色差的控制方法
现在工业上很多产品都需要喷漆,油漆的颜色是多种,不同零件之间在喷漆过程很可能出现色差,采用标准光源箱控制这个色差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常用的是理用标准对色灯箱来对油漆的颜色进行校准和验证,本文重点介绍关于油漆的颜色准确性校准问题。

一、当有新的油漆进厂时,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油漆新旧颜色对比。

用新油漆和旧油漆标准版在标准光源箱内比色,当色彩符合要求时在批量采购。

二、每一次调漆工人在更换油漆调配是一定要提报生产车间,车间要根据提交的工艺参数和标准光源箱测量色彩级别进行核实。

先安排试喷观察喷涂效果,如果与标准光源箱内测定的标准样板相符时,在进行大规模喷涂生产。

三、另外,在喷涂工作在换漆时一定要清洗干净喷枪和输液管道。

切记不要留下残余,否者很容易导致色差的差生,尤其是一些遮盖力比较弱的浅色漆。

四、对于材质不同的零件,喷涂工作人员也要做好颜色检测。

不同材料对油漆的粘度可能不同,即使使用同一配方的颜色喷图,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五、在喷漆过程中出现一切颜色问题,都要仔细记录,以备以后生产工作中出现同样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很多喷涂产品对颜色的要求都非常严格,比如汽车、家电等等,所以正确的使用标准光源箱认真评定产品颜色是非常重要的。

粉末涂料色差目视方法

粉末涂料色差目视方法

粉末涂料色差目视方法
粉末涂料的色差目视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标准样本:首先,需要准备一个标准样本,该样本应该是没有色差的粉末涂料颜色。

2. 选择合适的光源:选择一个稳定且均匀的光源,例如自然光或标准光源箱。

确保光源的颜色温度和光照强度符合目视评估的要求。

3. 目视比较:将待测粉末涂料样品与标准样本放在一起,在相同的光源下进行比较。

直接观察两个样本的颜色差异。

4. 注意观察角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粉末涂料的颜色,以确保在各个角度下的颜色一致性。

5. 比较颜色差异:注意比较待测样品与标准样本之间的颜色差异。

可以使用颜色评估工具,如颜色图表或色差仪,来帮助确定颜色差异的程度。

6. 进行多人评估:为了提高准确性,可以让多个人员进行目视评估,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目视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对于一些细微的颜色差异可能不够敏感。

在需要更精确的颜色评估时,可能需要使用专业的颜色测量仪器,如色差仪。

另外,为了获得更准确的结果,还应该遵循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并在
一致的条件下进行评估。

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测量方法

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测量方法

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测量方法引言: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是表征涂层质量的两个重要指标。

光泽度反映了涂层表面的光亮程度,而色差则描述了涂层颜色与标准颜色之间的差异程度。

在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中,准确测量油漆光泽度和色差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测量方法。

一、油漆光泽度测量方法:1. 抛光检测法:抛光检测法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油漆光泽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粒度的研磨纸对涂层进行抛光处理,然后使用光泽度计测量抛光后的涂层表面的反射光亮度。

根据测得的光泽度数值,可以评估涂层的光泽度。

2. 透射法:透射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油漆光泽度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透射光泽度计,将光照射在涂层背面,通过测量透射过程中光的衰减程度来确定涂层的光泽度。

透射法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涂层表面的情况,如复杂形状的工件。

3. 偏振光法:偏振光法是一种基于光的偏振特性来测量油漆光泽度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偏振光泽度计,通过测量光在涂层表面反射时的偏振程度来确定涂层的光泽度。

偏振光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光泽度测量结果,尤其适用于高光泽度涂层的测量。

二、色差测量方法:1. 比色法: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色差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涂层颜色与标准颜色进行比较,根据颜色之间的差异来确定色差值。

比色法可以使用色差计或者光谱仪进行测量,根据测得的色差值可以评估涂层颜色的准确性。

2. 光照法:光照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量色差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光照度计,通过测量涂层表面反射光的光谱分布来确定色差值。

光照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色差信息,适用于较复杂的颜色测量。

3. 显微镜法:显微镜法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色差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涂层表面的微观结构和颜色,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颜色差异来确定色差值。

显微镜法适用于颜色要求较高的产品测量,如电子产品或精密仪器。

结论:油漆光泽度和色差是衡量涂层质量的重要指标。

准确测量油漆光泽度和色差对于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介绍了常用的油漆光泽度测量方法和色差测量方法,包括抛光检测法、透射法、偏振光法、比色法、光照法和显微镜法。

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

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

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摘要:一、前言二、粉末色差不良的定义和影响三、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1.原料性质差异2.生产工艺不稳定3.设备精度不足4.混合不均匀5.环境因素四、解决方案1.严格原料采购标准2.优化生产工艺3.提高设备精度4.加强混合过程监控5.控制环境因素五、总结正文:一、前言粉末色差不良是粉末涂料行业中常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度。

因此,深入分析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二、粉末色差不良的定义和影响粉末色差不良是指在同一型号、同一生产批次的产品中,存在颜色深浅不一的现象。

这会导致涂装后的产品外观不一致,降低产品的美观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粉末色差不良的原因1.原料性质差异粉末涂料的主要原料包括颜料、树脂、填料和助剂。

这些原料的性质差异会导致最终产品的颜色存在偏差。

2.生产工艺不稳定生产工艺的不稳定会导致产品的颜色难以控制。

例如,固化温度、固化时间等因素对产品的颜色有较大影响。

3.设备精度不足设备的精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设备磨损、故障等因素可能导致生产出的产品颜色存在差异。

4.混合不均匀颜料、树脂等原料在混合过程中,如果混合不均匀,会导致产品的颜色深浅不一。

5.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等对原料的性质和生产工艺有影响,也可能导致粉末色差不良。

四、解决方案1.严格原料采购标准对原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确保原料的质量稳定。

同时,合理选择颜料、树脂等原料的型号和批次,尽量减小原料性质的差异。

2.优化生产工艺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使工艺参数更加稳定。

同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确保每个生产环节都符合要求。

3.提高设备精度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提高设备的运行精度,减少设备故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4.加强混合过程监控在混合过程中,加强监控,确保原料混合均匀,避免因混合不均匀导致的粉末色差不良。

5.控制环境因素加强对环境因素的监控,采取措施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减少其对原料性质和生产工艺的影响。

综述了使粉末涂料产品产生色差的主要原因

综述了使粉末涂料产品产生色差的主要原因

摘要:本文综述了使粉末涂料产品产生色差的主要原因。

从粉末涂料的配方设计、原料选择、制造工艺,以及施工工艺等方面列出了解决色差问题的方法。

1 前言涂料的主要功能,一方面是使涂装产品有良好装饰和美化作用;另一方面是提高涂装产品的防锈、防腐和保护等作用。

粉末涂装也不例外,同样为这两个目的而进行的。

粉末涂装的装饰和美化作用,很重要的因素是涂膜外观和颜色问题。

一般来说,涂装产品颜色要求跟用户提供的色板或色卡始终保持一致,颜色的差异要达到用户允许的涂膜颜色色差范围内。

特别是用不同批次粉末涂料喷涂的不同批次涂装产品之间;用同样批次的粉末涂料,涂装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和厚度的工件之间的涂膜色差问题,都会影响最终组装产品的涂膜色差,最后影响到涂装产品的质量。

从粉末涂料的生产经验和粉末涂装厂的涂装经验说明,为了保证粉末涂装产品的色差,满足用户的要求,不能单靠粉末涂料制造厂或粉末涂装厂的某一方就能得到解决,必须生产和使用粉末涂料的双方密切配合才能满足涂装产品色差的要求。

应该从粉末涂料配方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粉末涂料制造工艺的严格控制;粉末涂装工艺的严格控制等三个方面共同配合才能克服涂装产品产生色差的问题。

下面从生产实践中的体会,对上述三个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2 粉末涂料配方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粉末涂料的配方设计和原材料的选择是影响涂装产品涂膜颜色稳定性的内在的根本因素。

如果这一关没有把握好,那么粉末涂料的先天性不足,用后面的措施来弥补是很难解决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因此,这一问题放在首位去考虑,然后再考虑粉末涂料制造与涂装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粉末涂料配方设计粉末涂料的配方设计对粉末涂料涂装涂膜颜色的稳定性有重要的意义。

(1)首先在粉末涂料的配方设计中,因为颜料品种的选择对涂膜颜色的稳定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考虑到粉末涂料的烘烤温度高,目前大部分粉末涂料的烘烤温度在180℃~200℃的特点,颜料的耐热温度必须达到这个要求。

粉末涂层色差和失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粉末涂层色差和失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粉末涂层色差和失光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粉末涂层色差是指涂层表面出现不一致的颜色或色差现象。

而失光是指粉末涂层表面失去光泽,看起来暗淡无光。

这些问题会影响涂层的质量和外观,降低产品的价值。

因此,了解粉末涂层色差和失光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实现高质量的涂层非常重要。

1.颜料的选择与质量问题:粉末涂料中所使用的颜料种类繁多,如红色、黄色、蓝色、黑色等。

不同的颜料有不同的色彩饱和度和耐光性。

在选择颜料时,应根据涂层的使用环境和要求,选择适合的颜料。

解决办法:对于色差问题,通过调整颜料的配方和比例,以及添加适当的外加颜料,可以调整涂层的颜色。

另外,颜料的质量也对色差问题有重要影响,要确保使用的颜料品质符合规定,并且仔细控制颜料的搅拌和混合过程。

2.涂料涂布技术问题:涂料在涂布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均匀性不佳的问题,如涂料厚度不均匀、涂层涂布后出现斑点等。

解决办法:在涂布过程中,可以采用自动涂布设备,确保涂布均匀。

此外,涂布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表面处理,确保基材的平整度和涂料与基材的粘附力。

3.人为操作误差:人为因素也是引起涂层色差的原因之一,如工人在施工时的喷涂角度不一致、涂布厚度不一致等。

解决办法:培训和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确保每个工人能够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涂层施工。

使用专业的涂装设备和工具,可帮助减少人为误差。

1.颜料问题:颜料的选择和质量对涂层的光泽度有着重要影响。

如果颜料的折射率不合适,或者颜料中含有杂质,都会导致涂层失去光泽。

解决办法:采用高品质的颜料,确保颜料的折射率与基材相匹配,并进行筛选和充分搅拌,以防止杂质对涂层造成不良影响。

2.基材表面处理不当:基材表面的油污、氧化物、铁锈等杂质会降低涂层的附着力和光泽度。

解决办法:在涂装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基材准备,包括清洗、脱脂和除锈等工艺。

确保基材表面干净、平整,并具有良好的附着力。

3.涂料固化问题:如果涂层没有得到充分的固化,也会导致失光现象。

解决办法:调整涂料的固化时间和温度,确保涂层能够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充分固化。

粉体涂料性能检验作业指导书

粉体涂料性能检验作业指导书

粉体涂料性能检验作业指导书(总5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粉体涂料性能检验作业指导文件号:GY-TJ03-02-26 格式号:Q/QX010-2002-40 版本号:1.0 共 6 页第 1 页1.目的:规范粉体涂料性能检验方法2.适用范围:所有进料的粉体涂料性能检验3.定义:(无)4.检验项目及方法:一、涂料表观密度的测定(GB/T 6554—86)1.本方法适用于粉末涂料表观密度性能的测定;2.试样:进料的粉体涂料;3.仪器:漏斗、量筒(容积为 100ml±0.5ml,内径15mm±5mm)、封板、分析天平:感量0.1g;4.测试方法:4.1 将漏斗垂直放置,其下口在量筒正下方,距离为25—30mm,两者同轴;4.2 将被实验粉末搞松散,用量杯量出110—120ml粉样,用逢板赌住漏斗下口,将粉样倒入漏斗中,迅速放开逢板,让粉样流入量筒,必要时可用小棒松动漏斗内的粉样,以助流出,当量筒装满时,用直尺将表面刮平,用天平称出其中粉末的重量,准确至0.1g;4.3被测材料的表观密度:D = M/V式中:D--表观密度,g/ml;M--量筒中试样的重量,g;V--量筒的体积,ml(规定为100ml);取二次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表观密度.5.要求:粉末涂料的表观密度要求为1.30—1.55g/cm3。

二、涂料粒度的测定(GB/T 6554—86)1.本方法适用于粉末涂料粒度的测定;2.试样:进料的粉体涂料;3.仪器:试验筛:孔径为180目、分析天平:感量0.1g、密封筛盖、接料盘及软毛刷子;4.测试方法:4.1 称出100g±0.5g粉样,可采用叠筛或单筛筛分;4.2叠筛筛分将选择的一组筛,按孔径大小顺序上下叠置,孔径最小的在下面,粉样倒入最上面的筛中;4.3 单筛筛分: 将粉倒入所选择的最小孔径的筛进行筛分,筛剩物再倒入孔径大一号的筛分中筛分,如此进行直至全部筛子都用上为止; 叠筛或单筛下装接料盘,盖置于其上批准:生效日期:审核:制订:粉体涂料性能检验作业指导文件号:GY-TJ03-02-26 格式号:Q/QX010-2002-40 版本号:1.0 共 6 页第 2 页面,筛粉时可用一只手拿着,筛面保持10—20的倾角,用手轻拍筛子,频率为120次/min,每30次把筛子放置水平位置,转90度后用受哦重拍一下筛框或给予周期性的垂直震动,如果粉末不易筛出,可用刷子轻刷筛网下面,筛分时间应依粉末品种,粗细和筛分方法通过试验确定,当粉料在1min内的透过量少于给料量的1%时,作为筛分的终点,筛分后可将筛或盘及其中的粉料一起称重,再减去筛或盘的重量;4.4 计算出每一个筛上剩流的粉末量占粉样总了量的百分数,并指明叠加重量(盘中粉重)的百分数,该损失不得超过2%,否则应仔细检查称量过程,必要时应重新试验;5.要求:粉末涂料的粒度要求平均30—40um,其中粒度>60um应<10%,粒度<10um应<10%,(砂纹粉末涂料的粒度>60um应<20%,粒度<10um应<10%);三、涂料水平流动性的测定(GB/T 1750-79)1.本方法适用于粉末涂料水平流动性的测定;2.试样:进料的粉体涂料;3.仪器:流动性样品压模、热板、秒表:精确到0.2s、水银温度计:0—250 ℃、分析天平:感量0.1g、分规和钢尺;4.测试方法:4.1称取0.8—1.0粉样(完全不含填料时可取0.8),将模套放在下模上,小心倒入粉样并抖平,放上上模,将整套模用虎钳或压床压紧直至上下模与模套没有缝隙为止,取出上下模用顶杆和护罩将模套中试片取出,如试片有明显边刺时,应用刀片小心削去,热板加热并恒定在要求温度下,表面涂薄层脱膜剂,把试片置于热板上并计时,当试片熔融并不能继续流动时,或在规定的时间后,用分规小心测出试片的直径大小,再用钢尺量出尺寸,用两个试片作试验;4.2 以两个测试值的平均值作为被试材料的水平流动性,单位mm(准确为0.1mm);5.要求:试片在180℃熔化后的直径应为15.2mm。

粉末涂料主要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介绍

粉末涂料主要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介绍
ASTM D5965
8
爆炸下限计算
ISO 8130—4:1992 粉末涂料—第4部分 爆炸下限计算
9
烘烤时质量损失
GB/T 16592—1996 粉末涂料 烘烤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ISO 8130—7:1992 粉末涂料—第7部分: 烘烤时质量损失的测定
ASTM D3451中第15章
10
沉积效率
ISO 8130—10:1998 粉末涂料—第10部分: 沉积效率的测定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或测试原理
1
流动性
ISO 8130—5:1992 粉末涂料—第5部分:粉末/空气混合物流动性的测定
ASTM D1895
2
粒径及粒径分布
筛余物
ISO 8130—1:1992 粉末涂料—第1部分:用筛分法测定粒径分布
ISO 8130—13:2001 粉末涂料—第13部分:激光衍射法分析粒径布
ISO 2808:1997 色漆和清漆 漆膜厚度的测定
14
固化条件(固化温度/固化时间)
GB/T 1728—79(89) 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15
烘烤过度
ASTM D 2454—95(2002)有机涂层过渡烘烤效应的测定
粉末涂料检验项目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方法或测试原理
16
光泽
GB/T 9754—88 色漆和清漆 不含金属颜料的色漆漆膜之
11
斜面流动性
ISO 8130—11:1997 粉末涂料—第11部分: 斜面流动性试验
ASTM D5965
12
适应性
ISO 8130—12:1998 粉末涂料—第12部分: 适应性的测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末涂料的颜色测量与色差控制方法粉末涂料开发早期主要用于金属腐蚀防护,随着粉末涂料生产及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环保意识与法规的强化,粉末涂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粉末涂料的装饰美化作用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现代化企业的流水线加工装配(如冰箱、空调、仪器仪表、金属门窗、铝型材、机电设备等厂家)更要求涂装产品内外质量的高度稳定,批次间涂层颜色一致成了客户的重要要求。

1.颜色测量1.1目测GB/T9761-98《色漆和清漆色漆的目视比色》等效果均采用ISO3668-1976标准,规范了涂层颜色的目视比色方法,可在自然光、比色箱的人造标准光源下进行检测,常用光源为D65、A 两类。

目视比色对观察者要求较高,负责比色检验的观察者应通过色盲检查镜的检查,戴有眼镜的其镜片必须在整个可见光谱内有均匀的光谱透过率;由于色视觉随年龄变化很大,40岁以上的观察者也要接受色盲检查镜的检查。

观察者连续工作会降低比色质量。

目测是最直接、感性强烈的检测方式,配色中仪器测量只能是质量控制的重要辅助手段。

1.2仪器测量1.2.1测量原理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产生了镜面反射、漫反射、定向透射、散射透射以及光吸收,而物体的颜色主要决定于它的漫反射,使用光谱光度计测定粉末涂料涂层的光谱反射因数(如K/S 比),即可计算其三刺激值,进而对不同颜色的差别进行计算对比,测量装置见图1。

将其连接电脑与专用软件,可以将颜色数据、颜色效果、K/S 曲线、色差进行显示、储存及输出。

1.2.2测量仪器颜色的测量仪器主要有色差仪、测色仪两大类。

色差仪价格便宜、易于携带,能进行方便快捷的颜色测量比对,也可以给配色人员提供数据参考,但误差大,也无法直接进行配色操作。

测色仪有两类,一类为便携式,似色差计,但是测量更精确,可以进行系统数据输出,但不能用于配色;另一类可以同时进行测量与配色操作,价格较高,只适用工厂使用。

目前色差仪、便携测色仪使用较广泛,而可配色的测色仪只有规模较大的少数粉末涂料企业应用,这类仪器的代表商有美国X-Rite(爱色丽)、日本MINOLTA(美能达)公司等。

1.2.3测量操作测色仪的操作程序是:开机→进入操作界面→黑白板校正→试样测量→数据输入→比色→数据输出→关机。

一般的色差仪在开机预热后(30min 左右),直接进行标样、试样的测量和色差对比,也可以将结果简单输出。

测色仪则不需要专门预热,电脑开机后,直接进入操作界面进行各类操作,并将各种光源下的颜色数据、色差、光谱曲线、直观颜色效果等显示出来,形成报告。

2.配色2.1配色原理常规粉末涂料的配色属于混色定律中的复杂减色法混合,Kubellka-Munk 理论认为,光在着色层中是完全漫射的,“二常数Kubellka-Munk 理论”采用涂层的K/S 光谱图(K-吸收、S-散射度)来表征颜料,最后使用光谱匹配算法以实现恒定匹配。

配色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运用配色软件,从颜料库中筛选颜料进行K/S 光谱复配计算,最后将预测色差较为理想的配方提供给配色人员选择。

由于仪器设置的光源总是有限的,电脑配色仍属于条件匹配。

2.2电脑配色流程2.2.1颜料选择根据颜料厂家的技术说明或产品介绍,按粉末涂料生产与应用的基本要求(如耐热性200℃、耐酸碱、抗迁移性),初步选择可以使用的颜料,然后对选出的颜料进行试验检验,一般要进行200℃/2h、Q-UV250h 检验;要求严格的还要进行200℃/4h、Q-UV500h 及500h盐雾试验。

用于户外的颜料必须具有良好的耐光、耐候牢度。

根据试验结果,进行筛选和分类,如户内颜料、户外颜料、通用颜料、耐蚀性颜料等。

配色人员对颜料的着色力、吸油值、分散性包括价格、供应量、生产厂家等也要加以注意。

要强调的是:生产厂家的技术说明甚至是质量保证均不能替代自我的试验检验。

2.2.2数据库建立配色仪的配色软件都详尽介绍了数据库的建立方法,主要是黑板、白板、遮盖力以及颜料的数据。

配方中除要建立数据的颜料外,其他原料应该选择质量优异的品种或企业最常用的品种并保持固定,以保证数据可靠并利于以后生产的颜色调配,忌用质量差(如色杂、不稳定)、非经常用的品种。

命名一个数据库,搭配选择颜料,一般数额为20~25种(如红色4种、蓝色2种、绿色2种、橙黄2种、橙红1种、紫色2种、黑色3种、白色2种、其他3种),将其数据移入,即完成单个数据库的设立工作,配色时只要指定该数据库的名称,系统即随机筛选该数据库中的颜料进行匹配。

信息建立准确的数据库可长期有效地指导配色工作,利于配色人员迅速实现预期。

但受设备(如挤出机老化)、客户颜料质量波动、原料调整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试样与电脑预测结果的偏差也会不断增加,随着新颜料的不断引入,数据库颜料的补充、更新及修正工作也要持续进行。

2.2.3标准输入这是指国内外颜色标准、客户标样或者自选的样品的数据输入,其中颜色标准一般是纸质印刷品,客户标样多是试板或样件。

上述标准有的是平面,也有的是曲面,有高光也有半光甚至无光(如德国颜色标准RAL841-GL 与RAL840-HR),有平整也有纹理的,有崭新也有磨损的,而这些测色仪是无法进行识别的。

因此,标准测量时要尽量选择涂层有代表性的测点(区域),如清洁、平整、无磨损、崭新,对标样异常状态在数据储存时也要做好标识,有利于随后的配色参考。

磨损旧板、涂层光泽或纹理改变、曲面漏光等情况下,测量的数据都不能用于仪器最后的颜色比对,只能作为配色过程中的技术参考。

2.2.4配方选择在配色界面下,选择预配制的标准颜色,按软件指定的流程操作选定颜色品种,可让电脑自动筛选(可事先设定数量),也可直接要求电脑选择1~9种颜料进行匹配,设定品种越多,电脑匹配越容易实现,但计算速度越慢,用的时间也越长,为便于生产应用一般选择2~4种(含白颜料)。

电脑自动给出的最佳配方可按色差排列,也可按成本排列,但实际选择主要依据K/S 光谱匹配性、色差大小、颜料品种及经济性进行。

测色仪以主光源列出各类光地坪学数据,次光源只给出色差,其色差结果类似于条件匹配,而企业常用颜料品种是明显少于数据库,所以配色人员要综合考虑后才能选定一个较理想的配方用于试验;不满意时还可对颜料品种进行重新设定,让电脑计算后再给出新的配方,进行新的选择。

2.2.5颜色调整配方选择后,一般没有现成产品的配方与之完全相同,配色人员必须按选定配方进行实验室制粉、喷板、测色,然后进行颜料用量甚至品种的增减予以调节修正(该修正可以人工进行也可以由电脑测算后提供建议方案)再制粉、制板、测量等,直至条件匹配,最后确定实验室最佳配方,这就是配色中颜色调整的全过程。

人工调色时,一般不是简单的缺红加红、缺蓝加蓝,要计算清调整前后每个颜料占颜料总量的比例,结合饱和度、色相,根据L、a、b 的综合情况进行细致调节。

调色时,任何颜料都不是饱和度100%的单一色相、配方中颜料相互混合还存在明显的复合效应,在微调时都要认真分析,保证获得最佳的配色效果。

颜色调整的同时,一般还伴随着涂层遮盖力、机械性能、表面效果(如光泽、鲜映度、纹理)及配方成本、粉体性能(如带电性、上粉率)的调节,有时甚至还要同时进行涂层耐高温、盐雾或人工老化的测试,所以颜色调整的过程也是产品配方全面趋于成熟合理的过程。

2.2.6车间放大由于实验室小型设备与车间大生产设施之间在混炼效果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无法保证实验室配方在车间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一般都需要进行批量放大以进一步调整,根据混炼效果差异的预估结合产品生产总量和生产线最小生产批量确定试验放大批量(如常规批量的30%、50%或者是100%)。

制样测量后,根据色差效果对放大配方进行进一步调节,再择量生产制样测量,直至达到满意的匹配效果,确定最终的生产配方。

同实验室调节一样,车间放大过程中,根据样品质量的检测情况,除颜料外也对填料、各种助剂进行微调,保证产品预期的质量与理想的生产成本。

需要注意的是,放大过程中会产生较大量的不合格品(颜色匹配差),需要在当次生产中尽量消化掉,难度较大的也应在下一批次的生产中用掉,可行的话,也可以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中。

2.2.7批量生产车间放大确定的生产配方在正常情况下是不需要也不允许任意更改的,但在那些中小型粉末涂料企业中,受各种因素影响所用原材料经常出现批次间质量的波动甚至品种和生产厂家的更换,为保证及时供货,技术人员不得不经常进行配方调节以完成生产;随着原材料价格持续升高,不少企业也降级使用价格优惠的原辅材料,这些都给批次间产品质量的稳定尤其是批次间色差的控制带来挑战。

2.3配色质量控制要点2.3.1标样初期粉末涂料厂家为涂装客户提供的标准样板(色卡) 大多是试验制作的,当客户指定采购某款色卡的产品时,生产产品与原试验色卡极易存在明显的色差,美国标准AAMA2603\2604\2605对色差都明确指出是实际生产线制备的涂膜产品,而非实验室制备的样板。

后来粉末涂料色卡基本上都采用批量生产的产品喷涂制作,确保随后能提供让客户地坪满意的粉末涂料产品。

客户提供的标准以粉末样品最佳,其次是新色板,样件、旧色板都不利于标准准确设立,甚至有客户使用语言描述其产品要求(如近似或类似某某颜色),为避免交货时的质量争议,这些情形下标准约定前要与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达成共识。

2.3.2同色异谱光谱反射曲线不同的颜色在一组观察和光源下匹配,但在另一种条件下不匹配,这种现象叫同色异谱,由于光源的变化导致误配称为照明体条件同色异谱,观察者变化存在的误配称为观察者同色异谱。

配色仪可展示各种光源下K/S 光谱匹配效果,同色异谱一目了然,但当生产用颜料缺乏时,不少配色人员明知同色异谱也得制样,并期望有一个较好的匹配效果。

要根本避免同色异谱问题,就必须加强颜料数据库的建设,一般企业的颜料库不足百种颜料、常用品种只二三十种,而大型企业则有几千种颜料数据、常用颜料数百种,市场上各种颜色用颜料几乎尽收库中,配色人员工作起来就轻松自如,基本不存在同色异谱问题了。

2.3.3标准同一产品多次或长期生产后,质控人员常将眼前生产的产品只与近几次已生产发出的产品进行色差对比,只要颜色接近就好了,容易忽视原始标准,因为邻近批次产品色差小,大部分客户都不易察觉,产品可顺利被接受。

但是质量波动控制图的原理告诉我们,这样极容易造成产品质量波动超出控制线。

笔者见到一例,粉末涂料人员持续以上批次产品为标准控制生产,导致色差逐渐偏离原始标准,而客户为一跨国型加工企业,各种组装材料始终以原始标样为统一验收标准,结果造成了严重质量事故。

因此,在颜色控制尤其是多批次和长期的持续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控制批次间色差,还要时刻与客户历史供样及原始标准比对,控制颜色偏差,避免过度偏离给客户批次间产品组装带来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