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合集下载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定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第2条),非物质文化遗产(patrimoine culturel immatériel)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其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 表演艺术;3.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 传统手工艺。

“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确保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和世代相传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数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2009年,由西泠印社和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截至2011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6届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落下帷幕,共有11个申报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个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此外,委员会还决定将5个项目收录到《成功经验汇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的界定和分类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概念的界定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具有历史、民族、地域和群体特征,以及表现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各种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指无形的传统技艺或表达方式,而后者则是指实体性的自然或人造产品。

例如,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书法技艺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分类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是指通过口头或行为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包括歌曲、音乐、舞蹈、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常都有着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方式和社会习惯,包括民间信仰、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

这些社会实践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历史演变。

3. 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里举办的各种庆祝活动,包括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活动通常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4. 传统手工艺传统手工艺是指通过手工制作方式创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包括陶瓷、织锦、木雕等。

这些手工艺品通常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四、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人们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归属关于“非遗”,往往侧重于个别少数民族的、特别是濒临消亡的人口基数小的民族文化的抢救,这当然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能不能突破个别民族、局部区域、特定时间、某个行业的“非遗”,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中,去发掘对56个民族的大家庭成员有普遍影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覆盖,不分男女、贫富、行业、信仰等差别在全社会广泛适应的“非遗”呢?“非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突出的是非物质的属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

但在物欲横流、精神空间被严重挤压的当今社会,“非遗”同样不可避免地在申报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分析尹长顺 20120404037 刘红敏 20120404005 付义伟 2012040403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分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主要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二)定义中存在的问题1、汉英差异导致的曲解汉英之间对于“非物质”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

“非物质”是一个形容词词根,用来修饰“文化遗产”,从词根属性上,“非物质”是一个否定性词根,完整的形态应该是“非物质的”,进一步分析,“非物质的”即形容词词根“物质的”加上否定词“非”,构成了否定的内容,从本质上说,这样的构词方法并不是纯正的汉语构词法,而是英语的构词方法之一。

这就造成非遗定义在汉语语境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和缺失。

2、汉英翻译差异致使概念模糊中文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公约》的官方中文本和英文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所以有学者拘泥于中英文本之间的差异,强调翻译准确性的问题。

其实中文本并非英文本的翻译文本,而应当是同时发布的文本之一,文本差异并非翻译的问题,而是在两种语境中表达的异同问题。

但由于英语的强势地位,其思维方式通过中文本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不能完全避免,所以我们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英语思维影响下的汉语产物,它虽然用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其本质却是一个外来词,不能从字面上就得出其完整含义,需要我们结合《公约》对之作出的界定,并将其纳入自身的概念体系,才能对其明确定位,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能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基础文化遗产是人们承袭的前人创造的文化或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文化的自然积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需要每一个文化分子(人)的确认或者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介绍目•当代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挑战与机遇: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录0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与分类定义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包括:无形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多元性、民族性、地域性、社会性、历史性、共享性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静态的,以物为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

联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承,而物质文化遗产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元素。

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如中国的古琴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等。

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口头传统和表述,如中国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传统舞蹈包括民间舞蹈、宗教舞蹈等,如中国的龙舞、狮舞以及藏族的锅庄舞等。

传统戏剧包括戏曲、木偶戏等表演艺术,如中国的京剧、昆曲以及日本的能剧等。

曲艺包括相声、评书等说唱艺术,如中国的相声艺术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包括武术、杂技等表演艺术和传统游戏,如中国的太极拳、少林功夫以及杂技表演等。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包括绘画、书法等视觉艺术,如中国的国画、书法以及日本的浮世绘等。

包括中医药等传统医药知识和实践,如中国的针灸疗法和藏医药等。

包括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如中国的剪纸艺术、陶瓷制作技艺以及日本的茶道艺术等。

包括节庆活动、民间信仰等民俗文化现象,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以及日本的盂兰盆节等。

02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0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为当代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素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传承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至关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不同民族、群体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

世界因不同的文化而丰富多彩,每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特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能够唤起人们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记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经济价值。

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能、民俗旅游等都可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其传承与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许多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因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而逐渐衰落。

其次,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不足,传承后继乏人。

在现代文化和娱乐方式的冲击下,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文化,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和关注。

再者,资金投入不足也是制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

非遗课知识点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而非遗课作为一门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传授,让学生了解、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遗课中,学生将学习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传承技艺、保护方法等知识点。

本文将对非遗课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生和老师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特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并传承、发展的各种非物质文化成果,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思想内涵,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存在,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丰富文化遗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及代表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根据其表现形式和内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等。

每种分类下都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中国的昆曲、京剧、茶道、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项目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二、非遗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 非遗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内涵,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社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 非遗保护的方法和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包括调查研究、认定保护、传承发展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范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年3月和12月分别发布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

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根据《公约》的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1 无形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占有任何具体的物理空间, 看不见, 摸不着, 只能被人们的感觉所感知, 从而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

例如, 端午节是一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有形物质载体,以一种节庆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于2008年开始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日, 就是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无形性特征而采取的一种有效保护方式,使其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传承有了可能。

2 传承性。

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各个群体或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传承积淀下来的。

具而言之, 一种具体的文化形式, 只有经过历史的演进, 承载了人们厚重的精神寄托和文化品格, 才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指集中开展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地点或定期展现特定事件的时间,这种空间和时间因其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