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的历史

合集下载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简介
大同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2年左右,从那时起,这个地区就开始有人类的活动。

在早期,大同是由匈奴族控制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北方边疆的重要城市。

到了公元7世纪末,大同成为北魏的都城,此后几个朝代相继统治该地,包括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

唐朝时期,大同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大同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

从10世纪开始,辽朝、金朝和元朝相继统治该地,大同成为北方边疆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

明朝时期,大同重新崛起,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不过,在明朝晚期,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同再次陷入困境。

到了清朝,大同成为山西的省会。

清朝统治期间,大同逐渐恢复了一些繁荣,但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乱和灾难,城市的面貌也多次改变。

20世纪初,大同成为山西重要的火车和煤炭运输枢纽,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同逐渐成为国内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

近年来,大同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和旅游业的投入,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

大同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总的来说,大同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北方地区的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工业城市,大同一直在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首都――大同

北魏首都――大同

北魏首都――大同北魏国都——大同大同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距今 200 万至 100 万年的“泥河湾期”就有人类居住 ,境内旧址众多 ,内涵丰富 ,序列清楚 ,种类多样 ,可谓史前文明“博物馆”。

大同古多称呼 ,名称改正多达 33 次,有平顺、司州、万年、恒州、北都、北京、恒安、太平、云中、云内、云州、西京等等。

沿用时间最长的是现名大同 , 从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 1044 年)到现在达 965 年。

其次是平城 ,也有 756 年。

在大同历史上“平城”和“大同”这两个名称沿用时间最长 ,也是当地最为绚烂期间 ,即谓 :“北魏帝都 ,xx 陪都”期间。

大同拥有人类学和人文学意义 ,是人类迁移的必定。

人类就像“大雁南飞”,半途需要歇脚同样 ,大同则是北方少量民族南进的“歇脚地”。

大同以前为都 475 年,占到整个建城史的五分之一。

在北魏期间平城是一座堪与君士坦丁堡比肩的世界级大城市。

平城城制恢宏 ,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并对东亚诸城产生影响。

古时 ,平城作为国际城市 ,建成了世界各国物质的集散地和各族人民的聚居地。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运动就是发生在平城。

这里还孕育了绚烂的文化成就,拓跋珪在这里尊儒重教大兴汉学。

《水经注》成就了郦道元 ,也给平城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北魏期间 ,这里文坛更是气象万千 ,孕育了《洛阳伽蓝记》、《木兰辞》、《敕勒歌》等瑰丽篇章。

这里更有可谓一流的书法、绘画、乐舞、雕琢艺术。

分析平城文化及其形成 ,主假如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历史背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而真实形成平城文化框架内质和骨血主流的 ,还在于传统的游牧文化、初期农耕文化、自然宗教文化、北魏皇室文化、战争文化以及中原移民带来的汉文化的并融和整合。

1 / 11 / 1。

大同的历史文化

大同的历史文化

大同的历史文化
大同是我国的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

其中,最令我着迷的就是著名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西邻浑源县,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498年)。

云冈石窟现存洞窟45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时近400年建成。

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0多位皇帝、近40位皇后、100多位诸王、100多位皇太子、30多个高僧、60多个道观、100多个僧俗弟子到这里进行过开凿和营造活动。

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

其中最大的洞窟是“卢舍那佛宫”,高20米,长30米。

有5个佛龛,每龛造像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有3座高5米的浮雕墙。

从左至右依次为“东方持国如来”“南方增长如来”“西方广目如来”;从上至下依次为“东方阿修罗王”“北方多罗罗王王佛”。

—— 1 —1 —。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关于大同古城的资料
大同古城:
一、历史沿革
1.宋朝:大同古城始建于宋朝,是南宋一位宰相河北赵宝的得意之作。

当时的红山中都建有官府,大同古城就是其中之一,雄踞着河北西部边境的中心位置,镶嵌在金色山川间,被誉为“河北东皇”。

2.元、明时期:随着地缘政治的运动,大同古城以易主继承,在元朝和明朝时期更进一步发展。

元朝改建大同古城,把木墙变成砖墙,古城的规模更加宏大壮观,形成了一个圆方型的古城,并把它修建成宏伟的陵墓形状,朝拜天子之用。

明朝时期,大同古城繁荣发展,成为一座宫殿橱窗参天、古建筑纵横交错的繁华古城。

二、产业特色
1.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叶,大同古城捕捉到了工业革命的礁石,现在古城拥有多座现代化企业,d大同产业业态多元,以工业为主导,其次是农牧业和服务业,而采矿工业及造纸业也是传统产业。

2.旅游资源:除了工业产业外,大同古城也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拥有数座古迹和古建筑,吸引旅游者不断涌入,让大同古城的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得到提升。

三、景点介绍
1.岳阳楼:岳阳楼位于大同古城西南角,是物种馆,也是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历史悠久,起源于宋朝,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墙体装饰有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地理图,里面有很多宋元时期的瓷器,大约二百件。

2.长白山:长白山景区位于大同古城南面,是一座天然历史文化名山,古代舆图中就有其踪迹,也是宋代通向辽西的咽白通道的尽头,遍植着珍稀植物,是弘扬宋元文化的重要景点。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山西大同位于中国北方,是山西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对山西大同的文化进行简要介绍。

山西大同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夏代。

经过多个朝代的沧桑变迁,大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大同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汉族、回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在这里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大同的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南16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造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卓越成就。

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游客们必去的景点之一。

除了云冈石窟,大同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文化景观,如大同古城、雁门关、恒山等。

大同古城是中国少数完整保存的古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雁门关是中国重要的关隘之一,历史上曾是中原和北方的交通要道,也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

恒山是中国五岳之一,被誉为“北岳”,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大同的传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彩。

大同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有著名的大同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

大同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年画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

剪纸和皮影则是大同民间传统手工艺品,通过剪刻和剪纸的方式表现出各种生活场景和传统文化元素。

大同的传统节日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大同都会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参与。

这些节日不仅展示了大同的传统文化,也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总的来说,山西大同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

它以云冈石窟等文化景观为代表,展示了古代中国艺术的瑰宝;大同古城、雁门关等历史遗迹则见证了城市的历史沧桑;大同民间艺术和传统节日则是人们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大同的文化瑰宝和传统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体验,也为大同增添了无限魅力。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

山西大同文化简介山西大同位于中国山西省中北部,是山西省的地级市,也是山西省最大的地区和经济中心之一。

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大同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大同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同古城,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被誉为“北方的丽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同古城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艺术的重要参考。

除了古城,大同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景点。

例如,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石窟中的壁画和石雕以其精美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而闻名于世。

还有九龙壁、大同府文庙等历史建筑,在展示着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大同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古建筑和艺术品上,还体现在民俗文化和传统节日中。

大同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大同皮影戏、大同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传承了几百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大同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是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佳节的时刻。

大同的文化也受到了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在大同地区,汉族是主要的民族,但还有少数民族如回族、满族等。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大同的文化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大同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大同的文化之所以独特而丰富,与其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大同地处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这种自然环境为大同的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大同曾是中国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之一,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形成了复杂而多样的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使得大同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都大同简介

古都大同简介

古都大同简介大同,古称云中,是中国山西省的省辖市,也是中国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

大同位于中国北方,地处太行山脉之间,地势高低起伏,地貌复杂多样。

大同市的总面积为14,176平方公里,下辖6个市辖区和3个县。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大同市的总人口为355.6万人。

大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古代,大同是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和商业中心,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

在汉代,大同是西河郡的治所;在北魏时期,大同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隋朝时,大同被划归为太原道。

唐朝时期,大同成为河北东道的治所,因此被称为“东京”。

在明、清两代,大同历经战火的洗礼,但依然保留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大同以其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大同市内有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云冈石窟、崇善寺塔、双塔寺、承德寺、大同古城等。

云冈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崇善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双塔寺则是大同市的地标性建筑,寺内的双塔高耸入云,形成了大同市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承德寺是大同市最大的寺庙,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寺之一。

大同古城则是大同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址之一,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

除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大同还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

大同市内有许多自然景区,如九龙潭风景区、王莽岭风景区、雁门关风景区等。

九龙潭风景区以其清澈见底的湖水和壮观的山峦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王莽岭风景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

雁门关风景区则是中国重要的关隘之一,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军事价值。

大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大同市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发展水平。

大同市内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如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剧院、体育场馆等。

同时,大同市也注重保护环境和生态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

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

山西地方史之大同史大同,山西省省辖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而大同这座有着独特自然地理条件的城市,历经多年的投资与建设,城市绿化与园林覆盖取得明显效果。

2014年1月14日,大同市被国家住建部正式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历史沿革——春秋时期大同地区为北狄所居。

北狄系指以狩猎为生的游牧部落林胡、楼烦。

商汤封同姓于此地,代子立国。

战国时期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制,立郡县,全国设36郡,今大同境内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其地仍为雁门郡、代郡之地。

东汉各州置州牧,后改州牧为刺史。

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领地,南部为雁门郡地,其时郡已迁至广武。

北齐天保元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属县未有大的变化。

隋开皇元年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其地为马邑郡、雁门郡之地。

唐初依隋实行州县制。

贞观元年发天下为13道,云、蔚、朔等州属河东道。

唐末,以浑源川为名,置浑源州;五代其地为后唐所占,区划未有大的变动。

辽后晋天福二年辽进占云州。

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

宋为路、州、县三级制,全国设15路。

金辽保大二年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

元初大同仍称西京。

元划为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道大同府为大同路。

明行政区划为省、府、州、县四级制,洪武七年改大同路为大同府,隶属山西行中书省,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

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第三条就是都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

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

汉朝时,刘邦率军抗击匈奴,在平城白登山被困七天七夜,后来用陈平的计策,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子阏氏,才得以突围。

这一次战争失利使西汉政府改变了对匈奴的策略,与匈奴结下了和亲之约,也就有了后来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

一座历史名城,总是与一些傲视古今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的。

公元398年,一位来自草原深处的鲜卑族首领拓拔圭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南方汉族政权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

北魏定都平城,就是今天大同市内的东北部。

直到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为止,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近百年之久。

“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经过近百年的苦心经营,平城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书写了大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

至今,在大同还有北魏风韵的遗存,那便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洞窟53个,石雕造像五万多尊。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第十六至二十窟,世称“昙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昙曜奉文成帝旨意开凿的,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令人惊奇的是昙曜五窟中的五尊大佛,竟然是北魏几代帝王的真实写照,连脸上脚上的黑痣也相吻合。

《魏书》记载,“是年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

既成,颜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体上下黑子。

”这种天衣无缝的配合当然不会是巧合,而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北魏之所以尊崇佛教、大兴石窟,是基于佛教对于皇权有“济益之动”的考虑。

拓拔圭借高僧法果之口喊出了“皇帝即当今如来”的历史强音。

礼佛崇帝的要求,迎来了北魏在云冈浩大的开窟造像工程,昙曜五窟也就应运而生,从而实现了北魏王朝政教合一的局面。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气度是空前绝后的。

举目望去:金楼玉宇,仙山琼阁,满堂丝竹,尽日笙箫……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华贵绚烂的造型、圆润流畅的线条、丰满柔和的构图、热闹欢乐的气氛。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北魏王朝的大气磅礴,感受鲜卑族人理解的佛教文化。

通过今天的分析,它(云冈石窟)每一个造像,每开一个窟,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照顾了现实的帝王,一个方面把佛教的内涵,非常充分而巧妙的表达进去,我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华严经》的佛教的空间观念,《秒法莲华经》的时间观念,以及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人们向往的观念,以及将来弥勒佛在世的时候想象的那种太平盛世的观念,无一不在云冈石窟有所体现,而这个事情发生在北魏,距离今天一千六百年,那就是说,在北魏哪个时候,以鲜卑人的观念理解的佛教很深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大同城外东南方发现了北魏明堂遗址,这个惊人的发现令人们兴奋不已。

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是礼治文化的载体。

北魏明堂规模宏大,是北京天坛的三倍。

是综合两汉与魏晋历代儒家的结晶,并有所创新而成的。

明堂文化是北魏文化成熟后的一大标志,它引领着今人去凭吊北魏王朝的文化建构。

而且明堂的发现成为一个坐标点,由此,可以准确地判断出,现存的大同城,就是北魏都城平城的所在地。

五代时,后晋石敬塘为了当上“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

大同由此划归辽地,从而一扫唐朝时的颓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此后的两百多年,大同先后成为辽、金两朝的陪都,契丹人和女真人钟爱的“西京”。

历代文人似乎只钟情于颓废腐败、偏安一隅的赵宋小王朝,而对强大鼎盛的辽金政权不屑一顾。

其实,先后与南宋并存于世的辽、金两代,不仅兵强马壮、地域辽阔,而且继承并创造了高昂奔放的北方文化。

这种特有的多民族文化,发源于当时的国都北京,但因为北京后来屡次建都,早已难觅其踪了,而在大同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位于大同市区的华严寺、善化寺以及观音堂等遗存,淋漓尽致地反映了辽金文化的特征。

尤其是华严寺薄迦教藏殿内的辽代塑像露齿菩萨,造型极为独特,菩萨口露香齿,尽展佛韵的神情,与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内行不动裙,笑不露齿的宋塑侍女相比,显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

宋人受‘礼“制约束太深,内秀多于外露;而契丹人豪迈洒脱,齿露芬芳,是另一种美的表现。

明朝时的大同改变了都城文化的风貌,以一个军事要冲的姿态掀开了新的一页。

当年朱元璋率明军攻克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元军残部退回蒙古高原,元气大伤,但仍对中原念念不忘,对明朝北部边境构成严重威胁。

明王朝因此格外重视北部边境的防御,在北方设立了九个防务重镇,称为九边。

其中大同镇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当时全国十二分之一的军队驻守在这里,明成祖和明英宗都曾到此御驾亲征,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1952年,中央文化部主持了全国各地的古建筑调查研究。

以罗哲文先生为主的燕北古建筑勘察组在勘察报告中评价:“大同保存下来的古迹、文物非常多,可以说是国内有数的保存古迹文物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正是这些文物古迹向我们讲述着大同两千多年来起起落落的历史。

一座历史名城,凝聚着历史上一个或数个朝代的精华和气韵。

因此,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秦汉隋唐看西安,宋齐梁陈看南京,钱越赵宋看杭州,燕元明清看北京……那么,北魏辽金看大同,是理所当然的事。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大同市,自古有“凤凰城”的美誉。

是北魏拓拔氏入主中原的第一都,也是辽金两朝陪都。

它集魏晋风韵为一山、辽金风流为一城,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大同古城整个布局好似一只舒展单翅的凤凰,南关为凤之头,主城为凤之身,北关象征凤凰的尾部,东关为左翅,惟独没有西关。

传说是一位勇士搭剑射掉了凤凰的右翅,所以这只彩凤至今无法远走他乡。

大同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至今还保存有龙壁九座之多。

其中尤以大同九龙壁最负盛名。

龙壁是古代一种特殊的建筑物,一般用作建筑物的照壁,多建于皇宫、王府、庙宇门前。

既可作为院落建筑的屏障,又能烘托出建筑物的肃穆和华丽。

大同九龙壁为中国九龙壁之最,比北京故宫皇极门前和北海公园的两座九龙壁都要大。

这座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九龙壁,是明初代王朱桂府的照壁。

采用黄、绿、蓝、紫、黑、白等五光十色的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巍峨壮观、光彩夺目,为古城大同锦上添花。

今天的大同市已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近百万市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似乎与其他城市并无二致。

很难说得清他们操守的是什么文化。

然而这里毕竟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明史,叠加着数十个古代民族的文化。

历史上,鲜卑人走了突厥人来,契丹人走了女真人来,蒙古人、鞑靼人、沙陀种、瓦剌部走马灯似的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征战,你来我往,一派多民族的聚散离合景象,大同独特的城市文化也便由此而来。

(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称,它的街道的格局是非常有特点的,因为它延续了隋唐的里坊制,这样一种格局,这个里坊制怎么说呢?就有点象我们现在讲的居住区一样,就是居住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那么,每一个“里”里面,也是棋盘式的,又分成多少个居住的单位,那么,这个街道呢,就是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然后再组成一个大的居住区,那么,中国的里坊制是在北宋以后开始变化的,就是把商业发展到街道上,是从北宋开始的,就是打破了过去隋唐时期里坊制的这种结构,那么,它(大同)恰恰是很真实的保存了这种结构,现在它(大同)的街道格局,仍然是这样,只不过是有些建筑,以经变成现代的建筑了,但是大体的格局没有变,那个时候它的每一条街和街之间的路口,都有牌楼,大同最有名的是四牌楼,这个四牌楼在全国也是非常少见的,但很可惜,大同被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后,不到两年时间把四牌楼给拆掉了,非常遗憾。

民风、民俗是最直观的文化现象,它折射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气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就了大同独特的民风。

如果讲到大同的民风,可以概括这么三点,第一就是这个地方比较尚武,大同人,尤其是县里边,到解放前夕都保存着一种练武的习惯,你象吴家窑呀好多地方,哪个地方好象习惯每个人都舞拳弄棒,这个与这个地方战争频仍、参军的人数多有关系,另外,大同人比较善歌,几乎每个县都有(小剧种),你象灵丘的罗罗腔,广灵的大秧歌,朔州的秧歌,右玉的道情,阳高的二人台,浑源的扇鼓,还有我们的北路梆子,还有朔州的喜罗,浑源的扇鼓,有十几种之多,我们研究发现,她为什么遗存这么多呢?这是由于当时好多少数民族在这儿交流、融合,每一个来这儿的民族都带着老祖宗的一种音乐的载体,发展到现在那就是那些小剧种,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大同人比较爱美,过去大同的民居,老百姓的家里边收拾的特别干净,大同人特别讲究衣着,衣着比较爱美。

在大同,你会发现这里的人大多都长得眉清目秀,尤其是大同姑娘,几乎个个都是美女。

其实大同多美女是古已有之,《大同府志》记载民间有谚语:“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大同的婆娘,为三绝”。

这与大同历史上少数民族的融合是分不开的,包括匈奴人、鲜卑人,鲜卑这个民族,现在好象从地球蒸发了一样,这个民族到底哪儿去了?其实鲜卑从北魏哪个时候,改了汉姓了,这些人都融合到当地了,鲜卑人有个显著的特点,高鼻子,大眼睛,这些人和汉族人婚嫁、结合,那么生出的后代就要漂亮一点,恐怕这是大同人产生靓哥美女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