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大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

大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

大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探究作者:胡敖云张仁汉刘华楠来源:《旅游纵览》2023年第11期关键词: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大同文化与文物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升值的宝贵旅游资源,实践证明,“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保护与发展并举”的旅游资源保护途径是完全有效的。

云动天下,潮起大同,站在新时代发展经济与文化建设双重目标的历史节点上,促进大同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契合当今时代热点的全新使命与战略导向。

深入挖掘大同旅游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梳理历史文化之本,分析历史名城概况[1],并结合新时代理念的低碳模式,对于研究大同历史文化,促进大同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使古城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使低碳模式得以实现[2],有益于大同当下与未来的发展。

(一)坚守初心,明确保护原则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为传承大同历史文化,助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3],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古城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以及呼应绿色发展新理念的低碳模式,应明确大同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总原则和主要内容。

1. 保护旅游资源的完整性为保护大同市旅游资源的完整性,应根据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级、保护价值和保护程度等因素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首先,对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保护,确保它们得到妥善保存和修复,并且其修复后的风格应与大同市整体文化风貌相一致。

其次,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审批和监管,充分重视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尽量避免开发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2. 分步骤实施“十四五”时期,应以大同市为核心,根据“景城一体、产城互动、文旅融合、休闲度假”的发展思路,制订详细规划,分步实施,以推动大同市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这一规划应涵盖大同市的各个领域,包括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产业,以确保大同市在未来实现全面发展。

同时,大同市应以新思想、新理念指导开创新型文旅项目,以打造环首都地区文旅产业高地为目标,确定本市旅游主线,明确旅游总体方向和产业布局,推动各重点业态朝着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向发展,开创文旅产业新增长、新升级,逐渐使文旅产业成为大同的支柱性产业[4]。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不仅拥有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而且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346处各级文保单位与特色鲜明、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体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大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可读性极强。

现存的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是明代大同府城池在北魏、隋唐、辽金、元时期的城市基础上传承延续下来的,地上地下拥有从北魏到民国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大量遗迹及古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古城传统风貌浓郁,是国内极少数仍存有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且古城风貌犹存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大同古城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一、大同古城形制及其布局有关现存大同古城的原貌,明确文字记载和图例表述的史籍资料,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张钦编纂的《大同府志》;而清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胡文烨编纂的《云中郡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吴辅宏编纂的《大同府志》和道光十年黎中辅编纂的(公元1830年)《大同县志》则有更为详细记载:城池除现存的主城墙以内地域,还包括东关、西关、南月城、草厂城(即北月城,今操场城)。

大同古城平面形如凤凰之状。

北城门外的近似方形的月城为凤凰之首,南城门外“y”字形月城为凤凰之尾,东西两座城门外原有的西关和东关瓮城被看作是凤凰的翅膀,作为凤凰形状的主体即大同古城。

到1949年时,西关已无,南小城已蜕变成为钥匙状。

由于西关不复存在,使得东西城门外不对称,大同人将其爱称为“凤凰单展翅”。

195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制的《大同市街详图》(1/3000)表明,当时的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1850米,周长7270米;另据2005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的调查,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城墙内实际面积为3519360平方米,即3.51平方公里。

山西大同调查报告

山西大同调查报告

关于建筑文物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山西大同为例XXX大学赴山西大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摘要:在实地调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地一些建筑文物的现状地介绍,对古城建筑文物保护情况进行探讨.关键词:古迹保护建筑文物城市规划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价值山西大同作为两汉名城,北魏帝都,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在历史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大同古城保存了较好的街道和里坊格局,使得大量不同时期的古建筑建筑得以留存下来,其中很多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建筑文物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保护古建筑对于保护地域文化个性、改善地域人文景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而且有助于煤都大同的经济转型加深当地的文化底蕴。

大同古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华严寺。

华严寺始建于辽,坐落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中国辽金时期华严宗派的重要寺庙之一。

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上寺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是我国辽、金时期现存的最大佛殿,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下寺殿内的重楼式雕木藏经阁殿,殿后的壁天宫楼阁,被称为“海内孤品”,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

同时,殿内共存31尊辽代塑像,艺术价值极高2.善化寺。

善化寺(俗称南寺)始建于唐,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其沿中轴线坐北朝南依次排列。

主要建筑为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两侧为观音殿和地藏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殿内保留大量泥塑、壁画、碑记,其中泥塑堪称“国之瑰宝”。

3.大同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实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位于大同市城区阳和街。

8.00m,厚2.02m,长45.50m。

主要画面由9条气势磅礴的飞龙组成,壁两侧是日月图案,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风格秀雅、端庄。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

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大同市人民政府市长耿彦波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无数灿烂辉煌的活剧。

公元前三世纪,即2300年前,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在大同地区建立代、云中、雁门三郡。

西晋永嘉七年,即公元313年,拓跋部首领代王猗卢定汉代平旧城为代国南都。

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

凭藉历史的契机,边陲平城走到了时代的最前列,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整个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华夏向往和仰慕的圣地。

北魏王朝的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确定了中华特色的多民族发展的历史走向,开启了大唐盛世走来的序幕。

自辽重熙13年,即公元1044年始,平城作为辽、金陪都,历时久达190年。

具有帝都王气文脉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

进入明代,平城作为大明帝国神京门户,巍然军事重镇,由徐达大将军督造,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扩而成今日遗存之明代古城。

辉煌的历史为大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记忆。

漫漫岁月,大同遭受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一次又一次受到重创,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一次又一次积累辉煌,打不垮,毁不掉,灭不了,是一座不朽之城。

基于这样一个丰厚的历史渊源,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深入自己血脉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看得见的只有文化成果的遗产,而几千年的文明史,失去的东西比保存下来的多得多。

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的脚步,有文化遗产才有今天展示古文明的可能。

大同古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岁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

一个没有文化遗产的城市,虽然它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是它仍然是浅薄的。

文化遗产决定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张茜,文博助理馆员,就职于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研究院。
088 Vol.207
文物鉴定与鉴赏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修建筑的最初理念。以上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专业的大同市 古建筑保护员工较少。 2.3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资金不足
想要寻找可以安抚心绪、修身养性的场所。大同市古建筑 具有的厚重文化内涵可以引导我们沉下心仔细思考,发掘 大同市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可以加快地区旅游经济产业的建 设,为地区民众带来更高的经济价值。
2 当前大同市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大同市古建筑保护观念较弱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大众对大同市古建筑的保护
和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当代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存 在传统技术不具备的诸多功能,其独有的技术特征可以全 面、精准、直接地帮助我们测试以及判断古建筑的相关数 据,帮助我们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为我们提供较大的方 便。如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方式、三维激光扫描测试方式、 虚拟现实技术等,逐渐使用到大同市古建筑保护活动中,
关键词:大同市古建筑;保护;现状;对策
0 前言
大同市古建筑能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其外形精美, 文化内涵丰富,是大同精神文化支柱的代表,同时还具有 较高的欣赏价值。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具备漫长发展历史 的大同市古建筑也遇到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也使得社会和很多人对于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出现了动摇和 遗忘。因此怎样才可以把大同市古建筑完好地传承给后代 呢?我们必须了解到大同市古建筑的关键性,对古建筑进 行全方位的保护,彰显建筑具有的影响力,为社会发展做 出更大的贡献。
090 Vol.207
1 大同市古建筑的内涵与追溯
不同行业都有值得我们探讨与学习的原则和观念,当 前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作用的是工匠精神,其主要体现在 个人的做事态度和工作严谨性上,另外也表现在对工作的 关注度和职业素养方面。该精神强调匠人对待工作的认真 执着,并充分激发创新理念。

大同古城的历史、现在及未来

大同古城的历史、现在及未来

1引言自2008年以来,大同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一轴双城、分开发展;古今兼顾、新旧两利”为发展目标,将古城保护与御东新区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整个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御东新区雏形已具,古城保护迈入新高度,重点针对古城提出了“整体保护、重点修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降低了古城内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疏解古城压力,恢复和保护古城的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和传统历史风貌,在3.28km 2的古城范围启动了大量的保护性工程项目。

2历史沿革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曾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隋唐军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有着2300多年的建城史和16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1982年,大同被国家公布为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根据史志记载,大同城址变迁大致可划分为:秦汉平城、北魏都城、唐代军城、辽金陪都、明清大同府城及建国后的大同市6个阶段。

3传统格局与价值特色3.1传统风貌3.1.1空间形态大同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延续了明清时期的格局:以城墙围合的主城,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

3.1.2街巷格局大同古城较完整地延续了里坊制棋盘式格局: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

构成了具有古城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街巷格局,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

大同古城的历史、现在及未来The History,Present and Fu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in Datong王国华(大同市规划设计院,山西大同037006)WANG Guo-hua(Datong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Datong 037006,China)【摘要】大同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是中国九大古都之一,经济繁荣与城市的快速发展,让古城保护也提升到一个高度。

基于swot分析的大同古都旅游发展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大同古都旅游发展研究

目录一、前言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二)研究内容与结构 1(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四)国内外研究动态 1二、旅游业相关理论概述 1(一)旅游业的基本概念 1(二)城市经济理论 1(三)城市旅游资源理论 1(四)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1三、大同古都旅游发展环境SWOT分析 1 (一)S(优势Strength) 11.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 12.较好的区位优势 23.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优势明显 2(二)W(劣势Weakness) 21.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22.旅游业相关设施不完善 23.市场化运作不完善,有待进一步规范 24.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 2(三)O(机遇Opportunity) 21.山西省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22.区域经济持续增长 23.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2(四)T(挑战Threat) 21.周边区域竞争激烈 22.旅游需求多元化 2四、加快发展大同古都旅游业的优化对策 2 (一)改善城市环境,增加交通设施 3 (二)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发展环境 3 (三)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3(四)树立促销理念,开拓市场 3(五)着力打造旅游商品的品牌化 3(六)增加旅游商品附加值 3(七)注重旅游景区规划 3(八)培养旅游人才 3五、结论与展望 3参考文献 4致谢 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效,旅游业已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目前我国区域性旅游产业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本文基于SWOT分析法,以大同古都旅游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旅游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要论述;然后运用SWOT分析法,对大同古都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改善城市环境、深化体制改革、打造特色旅游项目、开拓旅游市场、打造旅游品牌等方面,就大同古都旅游如何发展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同古都;旅游发展;SWOT分析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the tourism industry has shown a good momentum of vigorous development, but at present,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still exist many deficiencies. Based on SWOT analysis method, to the problem of Datong ancient capital tourism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irst of all,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issues of tourism industry are briefly discussed; then using SWOT analysis method, advantage, disadvantag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of Datong ancien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finally, from the aspect of improv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system, creating a special tourism projects, expand the tourist market, tourism brand, is the Datong ancient capital tourism how to develop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Datong ancien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SWOT analysis(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享有“佛国龙城”之美誉,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矿产资源。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

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大同古城保护实践之路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是一座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之称。

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如今,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塞上古都,怀着对历史文化的尊敬和景仰,追寻曾经逝去的历史记忆,探索和实践名城古都的复兴之路。

古都悠久的历史大同这片热土,从远古以来,就生息和繁衍着汉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先祖,因而这里也是神州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300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开疆拓土,在雁门关以北的广大地区,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新郡,大同遂成为赵国的边陲重地。

西汉时期,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单于冒顿在平城(今大同)东的马铺山打了一仗,历史上称为“白登之战”。

此役,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与各民族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即“和亲”政策。

魏晋之际,鲜卑族拓跋部自漠北兴起。

公元386年,拓跋珪在内蒙古盛乐建立了北魏。

公元398年七月,又迁都于平城(今大同)。

在此历经六帝七世,共97年,后于494年迁于洛阳。

在定都平城期间北魏实行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

通过这样的历史契机,边陲平城作为北魏的帝都走到了时代最前列,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华夏向往和仰慕的圣地。

北魏王朝的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为隋唐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契丹人得云州(今大同)如获至宝,因为这里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交通要道。

鉴于云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公元1044年,辽兴宗将云州升为西京府,成为辽国京师的陪都,在云州建筑了规模宏大、祖佛一体的华严寺。

陪都和祖庙,这都是特殊设置,可见大同地位的重要性。

后来,兴起的金朝向辽夺取这座重镇后,也把云州作为陪都,也在华严寺安奉了自己的祖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发展研究摘要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其两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上,不仅拥有北魏京师、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而且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346处各级文保单位与特色鲜明、种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体现了大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大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极高,可读性极强。

现存的大同古城历史风貌和街巷格局,是明代大同府城池在北魏、隋唐、辽金、元时期的城市基础上传承延续下来的,地上地下拥有从北魏到民国各个朝代和时期的大量遗迹及古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形制多样、数量众多、古城传统风貌浓郁,是国内极少数仍存有城墙等众多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且古城风貌犹存的城市之一。

关键词大同古城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一、大同古城形制及其布局有关现存大同古城的原貌,明确文字记载和图例表述的史籍资料,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张钦编纂的《大同府志》;而清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胡文烨编纂的《云中郡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吴辅宏编纂的《大同府志》和道光十年黎中辅编纂的(公元1830年)《大同县志》则有更为详细记载:城池除现存的主城墙以内地域,还包括东关、西关、南月城、草厂城(即北月城,今操场城)。

大同古城平面形如凤凰之状。

北城门外的近似方形的月城为凤凰之首,南城门外“y”字形月城为凤凰之尾,东西两座城门外原有的西关和东关瓮城被看作是凤凰的翅膀,作为凤凰形状的主体即大同古城。

到1949年时,西关已无,南小城已蜕变成为钥匙状。

由于西关不复存在,使得东西城门外不对称,大同人将其爱称为“凤凰单展翅”。

195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制的《大同市街详图》(1/3000)表明,当时的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1850米,周长7270米;另据2005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的调查,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城墙内实际面积为3519360平方米,即3.51平方公里。

可以说大同古城基本上周正方整。

现在的大同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在“因旧土城增筑”的,由明初到现在的古城是以四牌楼为中心点,将古城四分,自然规划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隅即为片区,四隅就是四大片)。

而四隅内尽有支干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四小区域内较大规模的“坊”,区域内的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形成街巷连通便捷的古城交通道路网络。

各种传统建筑和民居就分布在街巷之中,这是大同民居建设的基本环境和基础条件。

根据前述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的记载,明代的大同古城,东南隅以城市居民的居住为主,并有部分官衙,西南隅是各种宗教建筑较为集中的的区域,重要的一些官衙府邸府邸占踞西北隅,东北隅为贵族和官吏聚居区。

清代使用大同古城时则延续了这一布局。

分析这样的城市结构和使用功能对于我们研究城市历史和民居的演变是至关重要的。

古城的结构有如下特点:其一,古城的内干道骨架构成棋盘式布局,道路基本上都是横竖皆直。

清代明确记录的街巷数量为136条。

主要干道的街巷即是明清时期的和阳街、永泰街、清远街、武宁街,现在名称为大东街、大南街、大西街、大北街,原宽为12米,现已拓宽为36米。

主要支线的街巷即担负支线功能的街巷,即坊外的街,原长约200米左右,原宽约6米左右。

现在保留原有长、宽尺度,没有破坏历史格局的街巷尚存70余条。

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主要支线的街巷保存了大同古城明、清城市道路基本特征和历史风格以及一些传统风貌。

其二,棋盘式的布局连带着衍生出“坊”的格局,或者说是先有坊,后有巷。

依据城内城墙有北魏的夯土层的考古发现,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的大同古城是北魏平城的内城。

大同城址历经辽金明清各个朝代,没有大的变化,城市的格局是唐代云州城“里坊”的完整沿用。

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前一种认识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后者,笔者支持这种观点。

其三,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处并不笔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米,呈“凹”或“凸”字形布局。

其四,大多数“丁”字形相互连接小巷在“坊”内,“坊”外没有“丁”字形小巷,这与北京的小胡同非常相似。

古城内现存具有明显的“坊”的特征、较为完整的“坊”计14个,以狮子街坊、云路街坊最为典型。

坊的规模或大或小,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坊外的巷,通常长200米左右,宽5—6米;二是坊内另辟小巷,一至四条不等,宽2—3米,长几十米或百米,或是直通坊的外部,或是不通的巷,呈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三是每个坊内院落数量一般在45处与60处之间。

调查发现没有流传下来有关“坊”的名称。

而“街”、“巷”名称比较多,其历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从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文化中的宗教特征最为明显,不仅有着一千六百年的历史,而且古城四隅内地表上宗教建筑的寺庙观堂,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仅记入清代地方志书的就有近百余座,迄今尚存20余处。

作为过街建筑的标志,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明代鼓楼。

二、价值认识问题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产十分丰富。

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不仅保存了2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以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闻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后迅速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书面,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整个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确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走向,开启了大唐盛世走来的序幕。

自公元1044年始,作为辽、金陪都,历时达190年。

具有帝都文脉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

明代作为帝国门户和军事重镇,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扩而成今日遗存之明代古城。

遭受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的大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记忆。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大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和辐射功能,从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壁画造像、民居街巷,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戏剧表演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为我们提供了最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古城内如何尽快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形资产和现实生产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保护与发展新思路。

三、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如何看待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

大同古城既是历史城市,又是故都城市,最有价值的是千年来城址没有变动,是城市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的、保护相对较好的城市之一。

客观地说,对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如何看待和评价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

但是,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待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往往受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在处理城市建设和古都保护的关系及矛盾时,则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更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思想解放”,又使全城出现了模仿西式的建筑和一批新的仿古建筑等,随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气候的变化,对大同这样一座历史古都城市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确曾出现否定和肯定的现象,使我们在古都城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沉痛的认识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建设新北京就必须拆除历史上的旧城观念影响,大同兴建的各种政治、文化设施、市政道路等现代建筑,大多对古都的传统建筑和整体风貌造成了一些损失和影响。

应当承认,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预见的,如同当年拆城墙时不可能意识到会对以后历史名城保护造成怎样的损害是一样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才普遍开始对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关注。

1982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保护历史名城时,将大同古城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古城开始驶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轨道,保护历史名城的社会观念也逐步形成。

近20年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城市更新、城市开发及旧城危房改造的步伐,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对历史名城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面保护大同传统城市里坊格局和传统民居的社会舆论已日渐高涨。

国务院批复的《大同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实施保护古城与发展御东新城战略,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历史名城保护摆在城市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

近年来,大同市文物局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善化寺三圣殿、雁塔等多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查处了多起破坏古城墙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了各级文保单位的消防、技防安全设施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同古城街巷、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和大同古城墙调查工作、北魏平城遗址调查工作。

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奠定了突破性基础。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上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古城内的存在和建设,必将影响历史名城的保护;甚至认为,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整体保护的基本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大同古城作为城市的确立与发展是古都城市历史功能的延续。

早在北魏平城时代的近一个世纪,大同就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

辽、金两朝,大同城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从元代开始再经明、清,大同作为军事重镇,城市建设继续在原址营建,形成了今天的大同古城,从而发展成为我国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古都城市之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同几千年社会文明史的发展深化同步形成的。

我们大同的传统文化,汇集了我国历代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

其特点是随着朝代的更叠与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不断地继承、更新、发展,并在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而且很多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当今的民族之间发挥着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意义。

今天,历史的发展再次确立了这座千年古都为此区域性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古都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延续,使得历史功能在新的历史时代得以继续发展。

回顾大同本身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启示:历史上的城市自产生之日以来的数千年间,各个时代都没有固守祖先的“历史”城池,而是在不停地汇集着每个时代的创造从而得到不断地发展。

北魏拓跋珪在借鉴邺城和我国历代都市建筑的基础上,建设了著名的北魏平城。

明代徐达又在北魏平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今日大同古城;古城内保存或部分保存了北魏、隋唐至辽金以及元明清的城市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