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分析及教案(共计4课时)

常州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分析及教案(共计4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是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一篇教材。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并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对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制作和解读折线统计图方面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制作和解读折线统计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折线统计图的素材、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折线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又是怎样的呢?”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课件《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课件

陈小红
陈小红 一~五年级身高情况统计表
2018 6
2018年6月
年级
一
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身高 /cm
118
120
三
四
五
126 134 148
114488
113344 112266 111188 112200
返回
折线统计图
陈小红 一~五年级身高情况统计表
2018年6月
陈小红
2018 6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身高
/cm
118 120
返回
折线统计图
探究新知 张小楠把自己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
制成了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
例1
张小楠6~12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2012年6月
年 6岁 7岁 8岁 9岁 10 11 12
龄
岁岁岁
身 116 118 121 126 132 141 144 高 /cm
在折线统计图中先描出每个年龄身高的点,再 把这些点顺次连起来。
任务多时,可以 小组合作完成。
返回
折线统计图
拓展延伸
你觉得用折线统计图记录数据有什么好处?
能直观显示数据的变化,便于观察。 能看出不同数据的差异,便于比较。
返回
折线统计图
课外活动
你还可以观察 黄豆、绿豆的发芽 情况,制作折线统 计图!
返回
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安全!
返回
折线统计图
预测一下实验结果可能怎么样。 你的实验结果与你的 预测相同吗?与同学 交流小组实验的结果。 水温下降的速度 不一样,可能陶
如果适合饮用的水温是18~45℃, 瓷碗中水温下降 两个容器的水各从第几分钟起开 的速度快一些。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无锡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对于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对于如何绘制折线统计图,以及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数据观念和统计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
3.合作学习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折线统计图的素材,彩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统计图能够更好地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出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PPT优秀课件

1.图中的实线和虚线各表示什么?你 是怎么知道的?
2.完成书上的统计图。 3.完成统计图下面的三个问题
看图讨论下面的问题: (1)实验开始后的第60分钟,两个杯中的 水温相差多少摄氏度?第120分钟呢?
(2)不锈钢保温杯中的水温下降到70 摄氏度大约经过多少分钟?陶瓷保温杯 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复式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看出数量的增 减变化情况。
2.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步骤。
1.写出标题和绘图日期;
2.画出横轴和纵轴,确定横轴和纵轴表示意义;
3.描点; 4.标数据; 5.连线。
注意:用铅笔、 直尺作图。
学习目标
(2)南京( )日到( )日温度下降最多,建议当地人
(
)。
(3)你喜欢在那座城市生活,为什么?
(4)你还能从图中的出哪些信息?
பைடு நூலகம்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后练习
完成练习册18页1、2、3,小组完成把拓展应用。
巩固练习
完成活页题20、21页1、2,并思考
补充1.你还能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1)本周北京的最高温度是( ),南京的最低温度是
•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复式折线统计 图,能根据要求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 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简单 的分析,了解数据反映的一般情况或规律。
• 感受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发展统计 观念。
李小洁用不锈钢保温杯和陶瓷保温杯做了一次对比实验以了 解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下面是实验中获得的数据。
(3)哪种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好一些?从 图中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共含3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共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知识,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提高学生绘制和解读折线统计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统计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展示和分析数据,理解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折线统计图的素材、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展示一幅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发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多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实例中的数据变化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总结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折线统计图》是五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第二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通过折线图分析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折线图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绘制和分析折线统计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学会通过折线图分析数据的增减变化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引导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教学所需的折线统计图素材和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如身高、体重等,以便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进而引入折线统计图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个折线统计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折线图可以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分析数据、获取信息。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对统计图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等方面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过渡到折线统计图的学习,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绘制方法,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分析数据、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绘制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通过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获取信息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绘制折线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折线统计图模板、数据资料等。
2.学具:学生手册、笔、纸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的数据,如某地区近五年的人口增长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表示这些数据。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是学生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一个拓展,也是一个挑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统计图的知识,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困难,如如何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折点、斜率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通过折线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折线统计图来获取信息,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折点、斜率等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折线统计图的样本、黑板。
2.学具:学生自己的折线统计图、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某城市一年中每个月的平均温度”,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折线统计图的样本,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如折点、斜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1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1~22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四第1题。
知识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会画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例1
2.分析统计表。
谈话:你能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探究特征,感悟优点。
谈话,刚才我们在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
吗?(能) 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将数据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可能会说到比较相差数或看折线的上升幅度。
谈话:那你认为就分析身高增长变化的情况来说,用统计表好些还是
用折线统计图好些?为什么? 估计一下张小楠13岁生日时身高大约
是多少厘米,说说理由。
2.联系生活举例。
你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的优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
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了解结构。
谈话:既然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看了图,你知道一张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时间的前后,每个时间段都要平均分;
(2)纵轴:标明数据,单位长度表示的数据大小要一致,一般最高数据比统计到的最高数据稍高一些(和条形统计图相同);
(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纵轴进行描点。
当提供的数据与纵轴上的数据没有直接对应时,要把纵轴上相应的一小段平均分后再找点;在点与点之间连线时不能漏掉或连错。
(4)标注数据:在所描的点的上边或下边写上数据,不要写在折线上。
(5)填写制表日期。
学生可能说到:容易分析张小楠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身高变化情况、各时间段内身高增长幅度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完成练一练统计身高。
谈话: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这些情况外,还有很多数据比较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统计分析。
比如我们同学的身高情况。
课前我们一起收集了自己每学期期末时的身高情况,让我们一起来试着将它也制成折线统计图,看看我们的身高增长趋势如何。
对学生意见的预设和对策:
(1)每个人的身高都在增长,增长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大致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
(2)这份统计图和其他的统计图有明显区别,底部从0到110这一段用了折线和虚线。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表示。
指导学生发现最低身高数据在110以上,省略0到110这段数据可以使110~145厘米之间的每一段放大,使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更明显,而且使统计图更美观。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将自己的身高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在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身高增长情况,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比较,说说能从图上发现什么。
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不但和统计表一样可以反映数据的多少,并且比较易于反映几年中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持续上升,没有下降 10
四、巩固练习:练习四第1、3、4题
五、总结新课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有什么优点?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特别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单式折线统计图
横轴
纵轴
描点连线
标注数据
填写日期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教学探讨反思
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2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3~24页,例2、“练一练”及25、26页练习四第2、4、5、6题。
知识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
过程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
(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统计表,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2、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了解到的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将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讨论讨论问题。
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你有什么发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完成练习四的第2、5题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完成练习四的第6题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回答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
1、阅读第27页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2、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3、练习册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教学探讨反思
课题蒜叶的生长课时
安排
共需要3课时
为第3课时
教学内容页数:书第28~29页,蒜叶的生长知识点: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
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二次备课
一、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
特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蒜叶的生长。
(板书课题)指名回答。
二、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出示28页例题图
提出问题:做菜时常用蒜叶来调味,你注意过蒜叶的生长过程吗?
2.观察记录:学生交流在家记录的生长情况,完成统计图
3.提出问题:
(1)种在水中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2)其他小组的蒜瓣第几天开始长出根须?
4.记录蒜叶的生长。
(1)学生根据记录的从第6天开始记录的数据,填写统计表。
5.提出问题:
(1)在阳光下和房间里,蒜叶的生长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点?
(2)比较图中每组数据的差,说说差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3)从实验数据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在小组里说说根须的生长变化情况。
学生观察统计图:了解各小组第3天和第6天的根须长度,分别计算
出平均数。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蒜叶的生长
随堂
检测
内容
“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题
教学探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