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重点

合集下载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肝淤血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二、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叫作外 出血,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叫作内出血。
积血:腔内出血、溢血:组织内出血
破裂性出血:机械性或侵蚀性损伤造成心脏或血管壁破裂
漏出性出血: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1、原因:
1) 机械性损伤:如刺伤、咬伤等直接损伤血管壁而使血液
水肿组织增大、增重、变白、解剖有液体流出
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可逆的病理过程
肝水肿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二)根据病原种数来分
1. 单纯感染 :疾病是由一种病原侵袭引起 2. 混合感染:疾病是由二种或二种以上病原侵袭引起
(三)根据症状来分
1. 局部性疾病:病变主要为某一局部区域,如皮肤病、鳃病和肠道病等 2. 全身性疾病:病变影响到整个机体,如中毒、营养不良、泛池等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四)根据感染情况来分
(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又称 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1、原因:病理性
a、静脉受压和静脉腔内受阻 局部性淤血 b、患有全身性疾病 全身性淤血
2、病理变化:淤血组织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肿胀,机能
减退,严重时引起出血等。
3、对机体的影响:较动脉充血严重
可致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等
骨骼肌出血
第二节 血液循环障碍
三、贫血
:血液含量减少或红血球、血红蛋白数量低于正常。
外观:鳃苍白 贫血类型:
溶血性贫血:溶血素(鳗弧菌、寄生原虫) 出血性贫血(草鱼出血病、鳗赤点病) 吸血性贫血(甲壳类、吸虫等) 营养性贫血(叶酸缺乏症、缺铁症) 肾脏、脾脏疾病引起的贫血(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一、名词解释1.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3.细胞水肿(水变性):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起因于细胞容积和胞质离子浓度调节机制的功能下降4.脂肪变: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5.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6.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内脏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7.虎斑心: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9.凋亡:是活体内局部组织中单个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10.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11.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淤血区)、黄(肝脂肪变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12.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13.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14.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15.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16.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17.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18.肉芽肿:显微镜下以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19.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的肿瘤20.异型增生(非典型增生):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性,多用于上皮的病变,包括被覆上皮(如鳞状上皮和尿路上皮)和腺上皮(如乳腺导管上皮、宫内膜腺上皮)。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为清蛋白,其中 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浆液性炎常发生与粘膜、浆膜、滑膜、皮 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2) 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是指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1、 粘膜的纤维素性炎 发生时,在黏膜的表面,渗出的纤维 素、白细胞、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病原菌等,形成一层灰白 色的膜状物,称为假模,将此类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如 白喉、细菌性痢疾等。
(3) 玻璃样变性 1、玻璃性样变: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红 染的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 壁及部分细胞内。 2、细胞内玻璃样变性: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 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2、 坏死 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皮下和内脏等实质器官,如肺、肝、肾、脑等。
原因: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第2节 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性炎 是指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特 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又称特异性慢性炎症。 肉芽肿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 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将结核病时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称为Langhans巨细胞) 第5章 肿瘤 一、 肿瘤的概念 肿瘤 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异常增值所形成的新生 物。 二、肿瘤的形态 肿瘤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软硬度)和数目等。 三、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肿瘤的分化:肿瘤的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的余某种正常组织 的相似之处。 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之 间的差异。
(1) 皮肤创伤的愈合 1、 愈合的类型 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以
下两种类型。 (1) 一期愈合:特点:①伤口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严密,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展开全文第一章组织和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学习目标● 熟记肥大、萎缩、化生、变性、坏死、坏疽、机化、再生、肉芽组织的概念。

● 描绘出变性、坏死、肉芽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

● 举例说明常见化生的类型。

● 说出坏死、坏疽、创伤愈合、骨折愈合的类型。

● 比较干性坏疽与湿性坏疽之异同。

● 阐述坏死的结局。

● 简述影响再生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它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得以维持正常。

为了生存,机体往往靠自身的反应和各种调节机制来抵御损伤作用,如若损伤轻,细胞可自身调整,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如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强度超过了细胞、组织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内出现可复性损伤,表现为细胞内或组织中异常物质沉积(变性);损伤因素过重或可复性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则可出现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

这些损伤可引起代谢和形态方面的改变并发生相应的功能变化,机体会通过修复,以保持新的平衡。

病案讨论病例摘要:男,65岁,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

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

今晨四时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

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

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

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

右足趾变黑、坏死。

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

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1.有哪些病变?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是什么?4.死亡原因是什么?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A 肥大B 增生C 萎缩D 变性2.关于萎缩,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凡是比正常小的器官组织细胞均可称为萎缩B 萎缩组织细胞不消失C 细胞内线粒体变小,数目不减少D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化生A 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粘膜内出现肠上皮B 食管粘膜内出现灶状胃粘膜组织C 骨化性肌炎时大量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可见骨组织D 慢性膀胱炎时可见移行上皮变为鳞状上皮4.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中,哪种损害最轻A 混浊肿胀B 水变性C 玻璃样小滴变性D 脂肪变性5.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A 核分裂B 细胞核异型C 线粒体肿胀D 细胞核碎裂6.引起气性坏疽的常见原因是A 空气进入肌肉并且细菌感染B 真菌感染C 伤口合并腐败菌感染D 由产气荚膜杆菌等厌氧菌感染7.一期愈合的下列叙述中正确是A 创面大边缘不齐B 需多量肉芽组织填平伤口C 创面不洁易感染,炎症反应明显D 见于手术即时缝合的切口8.肉芽组织主要由下列哪项组成A 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B 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C 炎性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D 炎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9.下列组织中最易完全再生修复的是A 心肌组织B 骨组织C 神经组织D 上皮组织10.有一长期吸烟的病人,经常咳嗽,现以肺部感染入院,作痰涂片检查,发现脱落的气管粘膜上皮中有鳞状上皮,但细胞无异型性,此为A 气管粘膜上皮鳞状化生B 痰中混有食管上皮C 痰中混有口腔上皮D 气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11.女,18岁,食欲不好,厌油腻,肝大,肝区疼痛,临床诊断急性普通性肝炎,此时患者肝出现病变为A 肝细胞气球样变B 肝细胞脂肪变C 肝细胞透明变D 肝细胞碎屑坏死12.有一患者长期饮酒,而后出现肝区疼痛,该病人肝脏的主要病变可能是哪一项A 肝细胞嗜酸性变B 肝细胞脂肪变性C 肝窦内皮增生D 肝细胞水样变性13.男,24岁,吸烟,近一年来右下肢行走后疼痛,休息后好转,出现间歇性跛行,近一月来、右脚拇趾变黑、皱缩,失去知觉,此种病变是A 液化性坏死B 固缩坏死C 干性坏疽D 湿性坏疽14.有一患者经常胃痛,钡透发现幽门区有一约37.5px的缺损,临床诊断为慢性胃溃疡,溃疡处镜下可能见到何种主要病变A 病变区有肉芽组织长入B 病变区有钙化C 病变区有骨化D 病变区有平滑肌增生(15-17题共用备选答案)A 干酪样坏死B 液化性坏死C 坏疽D 纤维素样坏死15.乙型脑炎16.恶性高血压病细小动脉17.淋巴结结核二、填空题1.组织器官在肥大时以细胞的_______为主,组织器官在增生时以细胞的_______为主。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一、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一)掌握萎缩的概念、原因和分类;理解肥大、增生和化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萎缩1.萎缩:是指正常发育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等则不属于萎缩的范畴。

)2.原因及类型:萎缩一般可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

生理性萎缩常见于更年期后妇女的子宫和卵巢的萎缩,青春期的胸腺萎缩等,病理性萎缩可分为:(1)营养不良性萎缩:常由于血液供应不足引起。

(2)压迫性萎缩:器官和组织长期受压可导致萎缩。

(3)失用性萎缩:运动器官长期不活动。

(4)去神经性萎缩:脑、脊髓或神经损伤引起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由于某个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相应靶器官的萎缩。

肥大1.肥大:是指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生理性肥大:如运动员四肢肌肉的肥大。

病理性肥大可分为①代偿性肥大:如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的心肌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如垂体病变引起的肢端肥大。

增生1.增生:是指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加。

2.分类:可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如育龄期妇女子宫内膜的增生。

病理性增生可分为:①内分泌性增生:如老年男性的前列腺增生;②再生性增生:如肝细胞损伤后的肝细胞再生;③代偿性增生:如部分肝脏切除后,体内一部分肝脏发生的增生。

化生1.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或细胞所取代的过程。

2.分类:①鳞状上皮化生:常见于气管或支气管黏膜;②肠上皮化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如胃黏膜的大肠型的肠上皮化生,可能成为胃癌的发生基础;③结缔组织化生:成纤维细胞转变为骨细胞或软骨细胞。

3.意义:化生对机体的影响有利有弊,如慢性支气管炎时鳞状上皮化生,虽然增强了局部黏膜抵御外界刺激的能力,但因上皮表面失去纤毛,减弱了呼吸道黏膜的自净能力。

如果引起化生的因素持续存在,在化生、增生的基础上还可能发展为肿瘤。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完整版)病理学笔记(全面、重点)

病理生理学笔记(重点)绪论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揭示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适应: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一、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器官的体积缩小。

病理改变:肉眼—小、轻;镜下—实质细胞缩小、减少;间质增生1、生理性萎缩:人体许多组织、器官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地发生生理性萎缩。

如老年性萎缩2、病理性萎缩:(1)营养不良性萎缩:可分为局部营养不良性萎缩和全身性营养不良萎缩,后者如:饥饿和恶性肿瘤的恶病质,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萎缩。

(2)压迫性萎缩:如: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废用性萎缩:即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引起的萎缩。

(4)神经性萎缩:如: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

(5)内分泌性萎缩:如:垂体肿瘤所引起的肾上腺萎缩。

二、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不是数目的增多)。

1、代偿性肥大:细胞肥大多具有功能代偿的意义。

2、内分泌性肥大:由激素引发的肥大称为内分泌性肥大。

3、生理性肥大:妊娠期妇女子宫增大。

4、病理性肥大:高血压病心肌肥厚—晚期心力衰竭。

三、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可导致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1、生理性增生:生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2、病理性增生:在病理条件下发生的增生。

雌激素异常增高,导致乳腺的增生EF:肥大和增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但常常同时发生,并且可因同一机制而触发。

例如,妊娠期子宫既有平滑肌细胞数目的增多,又有单个平滑肌的肥大。

对于不能分裂的细胞(如心肌细胞),则只会出现肥大而不能增生。

四、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是由于组织内未分化细胞向另一种细胞分化的结果,通过改变类型来抵御外界不利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

病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二、病因学
(一) 病因概念:病因是指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包括 1.外因 2.内因 3.诱因.
(二) 病因学分类 1.疾病发生的外因分为五大类: (1)机械性的因素; (2)物理性的因素; (3)化学性的因素; (4)生物性的因素; (5)营养性的因素.
(二)病因学分类
2.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 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 殖而引起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2)寄生虫病:由寄生虫侵袭机体而引起的的疾病. (3)普通病;由一般性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内,外,产科疾病.
(二) 疾病分类
2.按疾病的经过, 将疾病分为:
(1)急性病; (2)慢性病; (3)亚急性病
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可 将疾病分为: (1)消化系统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 (3)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4)运动器官系统疾病 4.其他:营养代谢病
A.创伤愈合的过程,包括清除阶段和修补阶段 B.创伤愈合可分为三种类型:
a. 浅表创伤愈合:见于表皮浅表创伤如擦伤,创伤很浅,只破 坏皮肤表层.一两天内完成愈合.
b.第一期愈合:多见于伤口小而整齐,创缘接合紧密,消毒完善 无感染的创伤愈合.1天左右就有肉芽长出,3天左右就可以 填平创腔,7天左右愈合.
*死亡的分类
按照机体的死亡过程,将死亡区分为临床死亡(相对死亡)和生物学 死亡(真正死亡)二个阶段.
1.临床死亡的特征: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 统的高度抑制.临床死亡是一种可逆现象,在它发生之后的5—7 分钟内,采取一些方法,有使其复活的可能.
2.生物学死亡:脑组织新陈代谢活动停止,并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化, 即进入了生物学死亡阶段.并表现出死亡症状:尸体逐渐变冷,发 生尸僵,血液凝固,形成尸斑,组织逐渐分解,崩溃和尸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基础重点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的机制、患病的集体在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结局和
转归的一门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尸体解剖、人体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动物实验、组织和细
胞的培养。

3、疾病:实在一定病因作用下,集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的过程
4、疾病的原因:生物因素、理化因素、营养因素、先天因素、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
免疫因素
5、抗损伤反应:致病因素引起损伤,机体的自稳态被打乱,机体将调动各种防御和代偿功
能进行调节,以建立疾病状态下的新稳态,称抗损反应。

6、疾病的经过:是指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的发展过程。

可分为:前驱期、潜伏期、症状明显
期、转归期
7、康复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8、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准是心脏和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9、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10、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无自主呼吸
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
脑干神经放射消失
瞳孔散大、固定
脑电波消失
脑血管造影循环完全停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