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总结:掌握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有关概念和参数
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评价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作业:1.病人,王先生,35岁,患急性扁桃体炎,医嘱:青霉素钠皮试。皮试5分钟后出现胸闷、气急、面色苍白,出冷汗、脉细数、血压下降。
(1)考虑病人出现什么情况?
药物自进入机体到从机体消除的全过程。
1.吸收2.分布3.生物转化4.排泄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 吸收
影响药物吸收的两个重要概念:
首关消除:药物在吸收过程中部分被肝脏和胃肠道的某些酶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又称首关效应。
首关消除较多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如硝酸甘油口服后约90%被首关消除。
理论课教案纸
编号:CY/JW-JL-12(08)保存期限:5年
课程名称
病理学基础
授课教师
叶凌宇
授课班级
护理1、2、3班
教案审批意见
授课日期
2020年4月28、27、30(1、2节)
同意使用.
审批人:
日期: 年 月 日
授课时数
1、2
课 题
第二章、细胞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教学目的
掌握萎缩、肥大、增生化生、变性等,熟悉糜烂溃疡修复的概念
(2)最小有效量:是指药物呈现治疗效应的最小剂量,又
称阈剂量。
(3)最大治疗量:是指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
起毒性反应的剂量,又称极量。
(4)常用量:临床用药时,为了使疗效可靠而又安全,常
采用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
称为常用量。
(5)最小中毒量:是指药物引起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2. 胆汁排泄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教学后记
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 部分同学感觉讲述太快
教案续页
主要内容及时间
课堂引入 (5分钟)
一年轻人因赌博负债累累,经常酗酒,近几日精神抑郁,到医院检查无 任何阳性体征,请大家讨论此年轻人是否健康?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25分钟)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躯体、精神和社会行为上都处 于良好的状态。
病因:任何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并赋予该疾病特征的因素。 种类:七大类(不具体讲解,自学为主)。需要提出的是:①机体必需物质 的缺乏或过多②遗传性因素一基因改变③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的条件
条件: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体内外因素。本身不能引起疾病。 意义:控制条件,以阻碍疾病的发生、发展。
诱因:条件中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危险因素: 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
(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病理学的历史和发展历程。
3、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质工作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介绍病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式教学法
课前提问
您认为病理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教学后记
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主要通过实例让同学们理解病 理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3大量积累教学、科研资料,国内、外状况,尸检安排。
3、细胞学检杳(cytology)
(1)含义:采集脱落细胞染色观察。
(2)米集部位或方式:
(3)优、缺点.快速方便、病人痛苦小,多需活检等配合证头。
4、动物实验:复制疾病模型,进行病变观察,疗效判断等。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

病理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3.熟悉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4.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机制、发展规律和病理变化的科学。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化学等方面。

2. 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病理学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按病因分类、按病变部位分类、按病变性质分类和按病变程度分类等。

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病因、病变、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诊断等方面。

3. 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包括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肺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方面。

4. 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学的分类方法的理解、病理学的基本原理的掌握、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熟悉以及病理学的实践操作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

其中,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课堂听讲、提问和讨论等方面;实验操作成绩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报告的质量等方面;期末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基本原理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等方面。

其中,教材为《病理学基础》;参考书为《病理学》、《病理学教程》等;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包括显微镜、切片、染色剂等。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教学内容学时数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24病理学的分类方法和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肝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肺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4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和病理变化 4病理学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4实验操作8总计36七、教学考核本课程的教学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 等,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完善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设 计和实施,提前准备好相关材料和设 备,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及 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的理解和应用。
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分析
部分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扎实,需要加强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
部分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和难以理解, 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和 手段。
病例分析和实验操作等环节的组织和 实施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提高教学效 果。
改进建议和措施
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通 过作业、测试和答疑等方式督促学生 巩固所学知识。
涵盖病理学基础知识、疾病发生发展 机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等方面。
总评成绩计算方法
平时成绩占比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其中课堂表现占10%,作业 完成情况占15%,小组项目占15%。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总评成绩计算
总评成绩 = 平时成绩 × 40% + 期末考试成绩 × 60%。 若总评成绩不及格,则学生需要重修该课程。
课程时间
每周4学时,共32学时。其中 理论授课24学时,实验教学8 学时。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病理学基本概念
包括病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发展历史等 。
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学
详细介绍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发病 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等。
疾病概论
阐述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及转 归等。
病理学实验技术
介绍常用的病理学实验方法和技术,如组织 切片制作、染色技术、显微镜观察等。

《病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

《病理学基础》教案设计.doc

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4 教师:李薄冰重点:动脉性充血的概念;静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病理变化、结局难点: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5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6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7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8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9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0教师:李薄冰单元:第五章肿瘤第三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第四节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理论题重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別难点:肿瘤的命名原则和分类方法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见表)45交代课计及要2、讲授2、察生应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1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2 教师:李薄冰重点:肿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难点: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4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5教师:李薄冰重点:代谢性碱中毒的机制的代偿和对机体的影响难点:混合酸碱中毒;发热的概念鬻11中 碱性 ・JG 弋 Z1角 里J三n\)/一(••八、 -IX代多提、1L\7 二 /IX授 计 课 问\17 三/|\划要及 媒\17四z(x求体、四20\7 一 IX• • 点 系\17 二/|\)三(列观2>\)z四/IX 学察反生、2应课个了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6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7教师:李薄冰单元:第九章缺氧第十章休克一、休克的原因和分类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理论题重点: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难点:休克的概念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理解缺氧的类型了解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病理与临床表现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及特点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交代课计及要20三、缺氧时机体机能代谢改变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2、讲授15102、察生应3、后别解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8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19 教师:李薄冰重点: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理临床联系难点: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的发生机制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0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1 教师:李薄冰重点:溃疡病、病毒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变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难点:病毒性肝炎、肝硕变、肝癌之间的关系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2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3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4 教师:李薄冰科口:病理学基础授课顺序:25教师:李薄冰单元:病理综合病例分析授课班级07级护理各班课时2课时类型病例分析、讨论题重点:各种病理知识的归纳、综合难点:与临床、病原生物进行联系课时目标教学内容分配卿)通过病例分析,对所学的各种病理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并与临床进行相关联系,利于临床思维的形成和锻炼。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和诊断机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网络资源与数据库
网络资源:包括 国内外知名的医 学教育网站、专 业论坛、学术数
据库等
数据库:如 PubMed、CNKI、
万方等,提供丰 富的病理学文献
和研究资料
教学视频:如 Yo u Tu b e 、 哔 哩 哔哩等平台上的 病理性教学视频
互动平台:如QQ 群、微信群、论 坛等,方便师生
病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 过实验观察和 验证病理学现 象和规律
临床研究:通 过临床观察和 实践,研究疾 病研究: 通过流行病学 调查和研究, 探讨疾病的分 布、影响因素 和预防措施
0 3
细胞和分子生 物学研究:通 过细胞和分子 生物学技术, 研究疾病的发 生机制和治疗 方法
学水平和能力
感谢您耐心观看
实施改进措施:将改进措施落 实到课程教学中,并进行跟踪 和评估,确保改进效果。
教师反思与提高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存在
的问题和不足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 果,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和优化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己的 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找出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高与成长:通过反思和 改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
0 4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实践教学:通过病例分析、实 验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实践 能力
结合方式:理论与实践交替进 行,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
也能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理论教学:讲解病理学基础知 识,帮助学生理解疾病原理
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分析法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作业批 改、实验操作等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

病理基础学绪论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主要包括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化学等内容。

2.病理学的基本分类。

病理学可以分为一般病理学和专门病理学。

一般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内容。

专门病理学是研究特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内科病理学、外科病理学、妇产科病理学等内容。

3.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学实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病理化学检测等内容。

4.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掌握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让学生了解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病例,让学生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3.讨论法,通过讨论病理学的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举例介绍病理学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3.讲解病理学的基本分类和研究方法。

4.讨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教学评价。

1.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理解不深。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病理学基础教学设计
转移的机制。
熟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常见疾病的 病理学特点,了解其病因、发病
机制和临床联系。
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应用
01
了解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如活检、尸检、细胞学检查等 ,以及病理学诊断报告的基本内 容和解读方法。
02
了解病理学在治疗中的应用,如 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 等,以及病理学对治疗效果的评 估和预后判断的作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 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客观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提 高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和社会适应能力。
1 2
3
闭卷笔试
重点考察学生对病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选择题、 填空题、简答题等。
开卷考试
允许学生携带教材和笔记,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设计
涵盖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 床联系等方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实验技能考核方法论述
实验操作考核
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 确保课堂秩序和学生的
学习效率。
禁止随意走动和交谈
要求学生保持安静、专 注听讲,避免干扰他人
学习。
手机管理
要求学生将手机调至静 音或震动状态,并放置 在指定位置,避免影响
课堂秩序。
06
课后辅导与答疑服务安排
线上线下答疑渠道建立
线上答疑
利用教学平台、微信群、QQ群等 在线工具,及时解答学生在课程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课题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授课日期专业班级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教学目的:1、掌握淤血的概念和后果2、掌握血栓形成的概念、条件、形态、结局。

3、掌握栓塞的概念及类型、对机体影响4、掌握梗死的概念及病变特点5、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教学重点:1、淤血的后果2、血栓形成的条件3、血栓的结局4、血栓栓塞对机体的影响5、梗死的病变特点教学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课前提问:变性、坏疽的概念、坏疽的分类主要内容及时间:课堂引入:肺淤血病人发生梗死的病例教学内容一、充血1、定义: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液含量增多2、动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输入过多致含血量增多;原因;病变;后果。

3、静脉性充血①定义: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中,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含血量增多,又称淤血②原因:静脉受压、静脉管壁阻塞、心衰③病变:紫绀、温度降低、体积增大;镜下④后果:组织水肿或出血;器官实质细胞损伤、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化⑤举例:⑴慢性肺淤血(肺褐色硬化):病变;左心衰;长期慢性肺淤血;心衰细胞⑵慢性肝淤血(槟榔肝):病变;右心衰;长期慢性肝淤血;淤血性肝硬化二、血栓形成1、定义:在活体的心腔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2、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3、类型:①白色血栓:灰白色;血小板;头部②红色血栓:红色;红细胞;纤维素;尾部③混合血栓:红白相间;体部④透明血栓:微循环的毛细血管、微静脉内;纤维素;DIC4、结局:溶解吸收;机化与再通;钙化5、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休克、出血三、栓塞1、定义: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2、栓子的种类:血栓(最常见)、脂肪、羊水、气体、寄生虫或虫卵、细菌团、肿瘤细胞3、栓子的运行途径:随血液方向运行①来自体静脉及右心的栓子:栓塞于肺动脉或其分之内②来自左心及动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心、脑、肾、脾等器官小动脉内③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栓塞于肝内门静脉分支4、栓塞举例①血栓栓塞:肺动脉栓塞-----下肢深不静脉(90%),肺出血性梗死,呼吸困难、紫绀、猝死;体循环的动脉栓塞-----左心腔的附壁血栓、心瓣膜上的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处的血栓②羊水栓塞③气体栓塞④脂肪栓塞四、梗死1、定义: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缺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减少或血流中断2、原因:血栓形成、动脉栓塞、血管受压闭塞、动脉痉挛3、条件:供血血管类型、血管阻塞速度、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血液的含氧量4、类型:①贫血性梗死组织结构致密、侧枝循环不丰富的实质器官(心、脾、肾);病变②出血性梗死: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或侧支循环丰富、伴严重瘀血(肺、肠);病变5、后果:肾梗死----腰痛、血尿;脾梗死;心脑梗死小结:充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他们之间的关系布置作业:1、解释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2、长期的淤血可引起--------和------3、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和------4、血栓的结局有-----、-----、------5、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有-----、----、------、-----6、栓塞可分为------、-----、-----、-------等,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是------7、梗死形成的原因有----、-----、-------、------8、梗死形成的条件有----、----、----、------9、梗死可分为-----、-----,其中------多发生在淤血的基础上10、淤血的病理变化有哪些11、简述栓子的运行途径12、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什么样的器官教案首页课题炎症授课日期第四周专业班级授课类型理论课学时数 3教学目的:1、掌握炎症的概念和基本病理变化2、掌握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3、掌握炎症的病理学类型及其病理特点4、掌握肉芽肿性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5、了解炎症介质的类型、作用6、培养关心、爱护病人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情感教学重点:1、渗出的意义及过程2、急性炎症的形态学类型教学难点:1、渗出的机制2、炎症介质的作用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法课前提问:血栓形成、栓塞、梗死的关系教学后记:总结本课题主要内容、及重点掌握部分主要内容及时间课堂引入:阑尾炎病例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炎症的概念定义:具有血管系统的生活机体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二、炎症的原因凡是引起组织和细胞损伤的因素,都可以引起炎症,都是炎症的原因,称为致炎因子1、生物性因子①细菌----毒素,引起细胞的变性和坏死②病毒----细胞内繁殖、细胞代谢及功能失常可通过直接作用、间接作用或通过其抗原性诱发免疫反应导致炎症2、非生物因子:物理性因子、化学性因子3、坏死组织4、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第二节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变性坏死,包括实质和间质细胞;实质细胞---水样变(肝细胞---急性肝炎);脂变(心肌细胞---心肌炎);干酪样坏死(TB);液化性坏死(脑脓肿);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间质---粘液样变性;纤维样坏死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成分(液体、蛋白质、血细胞)通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组织间隙、体腔、体表、粘液表面)的过程①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短暂收缩→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血流变慢、白细胞游出→血流停滞②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机制:内皮细胞间连接扩大;内皮细胞的破损或坏死;内皮细胞浆的穿胞通道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教材③渗出液:渗出液的作用利:A渗出液可稀释和带走毒素及代谢产物,减轻对局部损伤;为局部浸润的细胞带来营养物质(葡萄糖、O2、氨基酸)B渗出物内有抗体、补体成分,有利于消灭病原体C渗出物中纤维蛋白(纤维素)网住细菌,组织细菌扩散,并且有利于吞噬细胞发挥吞噬作用,使病灶局限化;炎症后期成为修复支架D渗出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毒素随淋巴液被携带到局部淋巴结,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害:A液体过多,压迫血管,影响功能。

如:胸膜炎时胸腔积液→呼吸功能;严重喉头水肿→窒息B纤维素渗出过多→机化、粘连。

如:心包炎→绒毛红→盔甲心防御作用:稀释毒素,带走代谢产物;含补体、抗体;形成纤维素,组织细菌扩散损害作用:过多压迫;机化时组织粘连、硬化④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过程:白细胞靠边→白细胞粘着→白细胞游出→趋化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A识别和粘着调理素:一类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活性的血清蛋白质,主要为Ig—Fc段、C3bB吞入:伪足→包围→吞入→吞噬体→吞噬溶酶体→杀伤、降酶Fc 受体附着于调理素化的颗粒可引起吞入,C3受体不能引起吞入,但当C3受体被FN、LM激活后才能引起吞入C杀伤和降酶⑤炎细胞的种类: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碱性粒细胞⑥炎症介质及其作用3、增生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数量增多但某一种炎症性疾病的局部病变,往往以其中一种病变为主。

一般而言,病变早期(急性炎症)往往以变质、渗出为主,如急性肝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变后期(慢性炎症)多以增生为主,如慢性肝炎,慢性肉芽肿性炎对机体而言,变质是一种损伤过程,渗出、增生是抗损伤过程。

第三节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一、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二、全身反应发热、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变质器官的病变。

第四节炎症的类型一、急性炎症变质性炎:渗出性炎:㈠浆液性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浆液性渗出物以血浆成分为主,含蛋白质(白蛋白),也可混有少量的白细胞、纤维素部位:疏松结缔组织蚊虫叮咬-----炎性水肿粘膜感冒早期----浆液性卡他浆液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胸水)皮肤烫伤-----水泡后果:大部分病例---吸收,不留痕迹和后遗症。

如蚊虫叮咬少数病例---浆膜腔大量积液,压迫器官,影响功能㈡纤维素性炎症纤维素: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多肽(纤维素)概念:以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

一般是血管壁损伤严重,通透性显著增高引起。

病因:细菌毒素(白喉、痢疾、肺炎球菌)、内外毒素(尿素、贡中毒)部位:1、粘膜:喉、气管粘膜------白喉大肠粘膜-----细菌性痢疾假膜性炎症,假膜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炎症,其渗出的大量纤维素与白细胞,坏死的粘膜上皮混合在一起,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这种类型的炎症称为---,这种膜状物称假膜。

2、浆膜:胸膜-----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外膜----纤维素性心外膜炎绒毛心发生于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由于心脏不断搏动,致使纤维素在心外膜上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与心脏表面,称为绒毛心3、肺:大叶性肺炎,以纤维素为主的渗出物充满了肺泡腔,肺质地变实(肝样变)后果(结局):⑴溶解吸收:渗出的中性白细胞、坏死细胞释放蛋白分解酶,使纤维素溶解,血管、淋巴管吸收。

如大叶性肺炎⑵黏膜表面的假膜脱落:大肠粘膜-----溃疡、出血气管白喉-----阻塞支气管、窒息⑶浆膜机化、粘连(纤维渗出过多,不能完全吸收):心外肌→机化→玻变→盔甲心;临床上心包剥离术㈢化脓性炎症基本概念:化脓性炎: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脓液----化脓过程中形成脓性渗出物,包括脓细胞、细胞、坏死组织碎片、浆液。

浓稠或稀薄脓细胞----化脓性炎症中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脓球)病因:葡萄球菌(疖、痈);链球菌(化脓性阑尾炎);脑膜炎双球菌(化脓性脑膜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分类:根据病变不同分为三种⑴表面化脓和积脓表面化脓---发生于浆膜或粘膜组织的表浅的化脓性炎症。

中性白细胞主要向表面渗出,深部组织没有明显炎性细胞浸润。

如:化脓性支气管炎(咳浓痰);化脓性尿道炎(脓尿、脓细胞)脓性卡他积脓---表面化脓形成的脓液积累在体腔或自然管腔内。

如:胆囊积脓、输卵管积脓⑵脓肿概念:一种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坏死溶解,形成一个充满脓液的腔强调:病灶局限性;有脓腔形成;病灶种族值坏死严重,溶解液化病原菌:金葡临床:脓液粘稠(黄色、浆糊样----有纤维素之故)小脓肿----吸收消失大深部脓肿-----切开排脓引流,疤痕形成部位----皮肤:疖(毛囊、皮脂腺及其附近组织所发生的脓肿);痈(多个疖融合,在皮下脂肪筋膜组织形成多个互相沟通的脓肿)内脏:肝、肺、脑、肠间脓肿⑶蜂窝组织概念: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为特征㈣出血性炎症血管损伤严重,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的RBC,称为---如: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鼠疫二慢性炎症㈠、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慢性炎症最重要的特点是:①炎症灶中渗出的炎症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