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案

合集下载

病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病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疾病的能力。

(2)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理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

2. 常见疾病病理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病理诊断技术: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视觉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4. 实验教学法: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5.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病例,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

2. 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讲解常见疾病病理学: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为例,讲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 病理诊断技术讲解:介绍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诊断技术。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6. 视觉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7.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8. 情景模拟: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病理学 教案

病理学 教案

病理学教案教案标题:病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3. 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4.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临床病例。

教学重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1. 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2. 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临床病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病理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3. 临床病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引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二、讲解基础知识(15分钟)1. 解释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 介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

三、探究疾病发生机制(25分钟)1. 分析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如心脏病、肝病等;2. 解释病理变化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疾病发生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

四、临床病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到两个典型的临床病例;2. 引导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病例;3. 鼓励学生提出治疗和预防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教学辅助策略:1. 多媒体展示:使用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辅助讲解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病例分析。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病例分析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临床病例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疾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评估其对病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或病理科,了解病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和技术手段。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病理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2方法对比组24人采纳传统的试验教学方法,在试验课开始前老师为同学准备好全部的试验玻片,试验课上重要由老师讲解病变的组织学形态。

同学依照老师要求察看玻片,并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组采纳设计性试验教学法,共有24名同学自己愿意参加该组的教学。

1.2.1立题以试验小组为单位,在《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验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确立3个既有科学性又有肯定创新的设计性试验题目:针对目前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偏高,为更好地将病理与其他学科结合且让同学更早接触到临床学问,最后确定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察看三个试验,同时填写《基础医学院形态学设计性试验项目申请书》。

1.2.2试验计划同学自身按设计性试验项目自由组合试验小组,一周后书面交出设计性试验实施步骤,在各试验组老师引导下,将实在设计性试验的步骤、预期结果做成PPT课件,每个小组派出同学代表上台讲解。

试验组带教老师和全体检验系同学一起对每组的设计性试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提出参考性建议。

1.2.3试验准备同学依据试验设计方案列出试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试剂、药品的预算清单,在试验前两周提交引导老师,然后到试验准备室领取所需物品,并确定试验场合(试验室、试验台)。

1.2.4预试验依照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预试验。

在预试验中发觉和分析试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调整的内容,并加以更正。

1.2.5正式试验依照修改后的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试验。

做好各项试验的原始记录。

1.2.6试验结果的记录、归纳与分析各试验小组在试验过程中认真记录试验结果,对所记录的试验数据进行归纳和处置,汇报试验的结果。

1.2.7撰写试验报告在认真完成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后,每个同学均要依照规范的格式撰写试验报告或论文,并依据老师要求的时间上交。

病理学教案(全套)

病理学教案(全套)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病理学教案(全套)Word版

病理学教案(全套)Word版
简述动脉充血及其临床意义
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会简单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简述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1、充血、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
2、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难点:1、动脉充血及其临床意义
2、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3、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点: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重点:切片观察
难点:切片观察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实验指导、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及操作观察
作业
实验报告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第 5 次课
章节名称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局部充血 二、血栓形成 *出血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名称:细胞与组织的损伤二、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三、实验课内容:1. 细胞损伤的类型及特点2. 组织损伤的类型及特点3. 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四、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4.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课材料与工具:1. 显微镜2.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切片3. 实验报告模板六、实验课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

3. 学生对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七、实验课建议:1. 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切片,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课时间安排:1. 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20分钟2. 学生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40分钟3.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0分钟九、实验课注意事项:1.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操作显微镜。

2. 学生应小心处理切片,避免损坏。

3. 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注明所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十、实验课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能力。

六、实验课名称:炎症反应与修复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八、实验课内容:1. 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2. 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3. 炎症反应的观察与分析九、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病理学课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掌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2. 能够对临床病理学进行浅显的分析,帮助诊疗工作。

3. 提高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素养,重视疫情防控工作。

二、教学内容
1. 病理学基础知识介绍。

2. 细胞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免疫反应。

3. 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4. 肿瘤学基础知识介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 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变化。

3. 诊断学案例分析,锻炼临床思维。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2. 作业布置与批改,检验学生研究成果。

3. 期末考试,对学生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病理学(第五版),作者:张伟平。

2. 实验设备:显微镜、病理切片、计算机等。

3. 教学软件:《病理学虚拟实验》、《病理学图谱》等。

六、教学安排
总课时数:48 学时
以上是病理学课程教案的简要说明,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提出批评指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 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的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和Y连锁遗传。

比较病理学:是指将各种动物疾病的病理过程或动物疾病与人类疾病病理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其任务在于用从各类动物疾病病理过程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阐明人类疾病的病理过程及其本质,为防治疾病和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7、分子病理学:是指将病理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化学结合起来在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门病理学分支。

它是30年来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化学的飞跃发展并向病理学领域渗透而推动其发展的结果;使人类对机体有病状态下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的统一及其疾病本质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8、实验病理学:是指以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其目的在于认识疾病的本质。

实验病理学可弥补普通病理学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难以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形态发生学以及形态与功能改变的联系的缺陷,使人们有可能主动地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9、临床病理学:是指用实验室的方法,研究患病动物血液、粪尿、胸腹水等变化,以帮助临床对疾病作出诊断、判断治疗效果以及了解疾病的进展的一门应用病理学。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生物化学:主要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研究组织、血液、体液、器官或机体的功能上的改变;②微生物学:主要是用微生物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原,包括细菌学、病毒学、真菌学等;③寄生虫学;④血液学检查;⑤免疫学试验等。

五、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家畜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尸体剖检、动物实验、临床病理学研究、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分子病理学技术等研究方法a. 尸体剖验(尸检)★“不明原因”死亡★发现和确诊疾病★常见病积累b. 活体组织检查★常规★冰冻c. 动物实验动物疾病模型d. 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e. 病理学的观察方法:形态学方法——大体观察: (器官病理学)——组织学观察:--光学显微镜 (细胞病理学)——细胞学观察:脱落细胞或穿刺或体腔积液——超微结构观察:--电子显微镜透射:细胞内部(超微病理学)扫描:表面——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免疫细胞化学f.分子生物学:分子杂交等(一)、尸体剖检1、大体观察用肉眼并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度、分布、切面性状等进行观察和检测。

2、组织学观察运用组织学方法(组织切片、染色技术、显微镜技术等)观察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

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是石蜡切片、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主要运用光学显微镜。

3、细胞学观察运用细胞涂片技术,对脱落的细胞、穿刺的细胞以及积液中的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的过程。

临床较多见的是血液细胞涂片;细胞分析系统的运用(测定特定细胞的截面积、周长、直径、光密度等)。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对组织切片运用化学的原理,采用化学试剂等与组织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局部形成特殊的有颜色的物质,以了解细胞的物质代谢变化。

常见的有:糖原染色(如Best胭脂红染色)、结缔组织染色(如镀银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5、超微结构观察运用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或金属镀膜技术对细胞内部(透射电镜技术)或表面微细结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动物实验法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

主要用于动物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三)临床病理学研究对自然发生疾病的动物,进行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本研究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研究方法。

(四)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或穿刺的方法,从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检查。

常用于肿瘤的诊断、某些病变性质的确定等。

(五)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运用培养基,创造人为的细胞、组织生长条件,来研究选定细胞、组织的生长情况以及某些条件对细胞生长、代谢、形态变化的影响。

常见的有:病毒对细胞的作用研究、吞噬作用的研究等。

六、学习病理学应树立的观点:★整体观点★运动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七、主要的自学参考书目:①《动物病理学》李普霖主编,吉林科技出版社1994②《家畜系统病理解剖学》秦礼让、毛鸿甫主编,农业出版社1992③《Veterinary Pathology》5th ed. Edited by Thomas Carlyle Joneset al., Lee & Febiger, 1979④《病理学技术》王伯澐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⑤《禽病学》卡尔尼克主编,高福、苏敬良主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⑥《动物疾病诊断图谱》范国雄,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5⑦《兽医病理解剖学》朱坤熹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思考题:1、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临床常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2、学习兽医病理学应树立的观点?第二章组织细胞的损伤(Tissue and Cell Injury)●细胞、组织的损伤:指病因引起细胞、组织物质代谢和机能活动障碍,形态结构的破坏。

疾病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本章主要论述“组织损伤”的形态结构机能的变化,内容主要有萎缩,变性,坏死及细胞超微结构的基本病变。

第一节萎缩(Atrophy)一、概念: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称为萎缩(atrophy)。

☺萎缩≠发育不全(hypoplasia),后者指组织或器官、细胞不能达到正常大小或结构;☺萎缩≠不发育(aplasia),后者常用来表示自胚胎原基结构的发育受阻,即没有形成新组织的趋势。

二、原因及类型(一)生理性萎缩:生理状态下发生,随年龄增长而某些器官发生萎缩,如性成熟后。

胸腺,法氏囊退化。

老龄动物性腺、性器官萎缩。

(二)病理性萎缩:病因作用而引起,按波及范围分1、全身性萎缩:多见于长期饲料不足,慢性消化道疾病(慢性胃、肠炎),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慢性传染病,恶性肿瘤)及寄生虫病。

最后导致恶病质状态。

2、局部性萎缩,可分为以下几种1)废用性萎缩:肢体长期不活动——功能降低所致。

(骨折、关节粘着等——肌肉萎缩)。

2)压迫性萎缩;组织或器官长期受压发生萎缩。

肿瘤,寄生虫对相邻组织压迫。

肝细颈囊尾蚴——脑包虫、多囊肾(肾实质萎缩)3)缺血性萎缩:局部小动脉不全阻塞——血液供应不足—萎缩。

(动脉硬化、血栓形成)4)神经性萎缩:神经系统损伤——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失去神经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

(截瘫,小儿麻痹症,颜面神经麻痹等)三、病理变化1、全身性萎缩1)外表呈衰竭症状:精神萎钝,被毛粗乱,严重消瘦,贫血以及全身水肿(恶病质状态)2)不同组织、脏器萎缩的规律及表现:规律对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程度而定。

顺序是脂肪组织,发生早而严重,几乎可完全消失,其次是肌肉,可减少45%。

再次是肝、胃、脾等实质脏器。

而心、脑、肾上腺、甲状腺等重要生命器官发生较晚、较轻。

主要变化如下:眼观:萎缩器官体积均匀减小,原形状基本保存,边缘锐薄,被膜增厚,皱缩,重量减轻,质地变硬。

胃肠道壁变薄,半透明状易拉破。

脂肪组织呈黄白色半透明胶冻状(浆液性或胶冻状萎缩)光镜下:萎缩奇怪观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胞浆致密,染色较深,胞核皱缩浓染,间质增生。

电镜下:萎缩细胞的细胞器减少,体积减小,胞浆内自噬泡增多。

肝、肾、心萎缩时,有时呈深红褐色——褐色萎缩。

光镜下见细胞浆内有多量棕色细颗粒-脂褐素,为自噬泡内未彻底“消化”含脂代谢产物。

2、局部性萎缩:形态学变化与全身性萎缩相同。

不同的是除可见萎缩病变外,有时还可见引起萎缩的原始病变。

四、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1 萎缩为可逆性变化,病因消除——形态和功能恢复;病因长时间作用——细胞、组织消失---全身性萎缩;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发展。

原发病—全身萎缩——对原发病有不利影响。

2 局部性萎缩:取决于发生的部位和程度:重要器官(脑)后果严重。

一般器官,面积不大——代偿——影响不明显。

第二节变性(Degeneration)一概念: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degeneration)。

二种类:根据变性发生的部位分:细胞内变性: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透明滴样变等间质变性:透明变性,粘液变性,淀粉样变性等(一)颗粒变性(granular degeneration)1、概念: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蛋白质样颗粒的变性。

其特征包括:●是一种最常见最轻微的变性,常发生于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部位特征);●又称浊肿:变性的器官和细胞肿大,失去正常光泽,似开水烫过样,呈混浊肿胀状态(肉眼变化特征);●实质变性:常发生于心、肝、肾等脏器的实质细胞(镜下变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