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了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3)培养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疾病的能力。
(2)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病理学基础理论: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
2. 常见疾病病理学: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病理诊断技术: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 视觉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4. 实验教学法:通过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5. 情景模拟法: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结合实际病例,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
2. 讲解病理学基本理论:介绍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肿瘤、免疫病理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3. 讲解常见疾病病理学:以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为例,讲解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4. 病理诊断技术讲解:介绍病理切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诊断技术。
5.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病理学知识,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6. 视觉教学:利用多媒体、图谱等手段,直观展示病理学知识。
7.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组织化学实验等,使学生亲身体验病理学知识。
8. 情景模拟:模拟临床场景,让学生扮演医生角色,进行病理诊断和讨论。
病理学 教案

病理学教案教案标题:病理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3. 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4.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临床病例。
教学重点:1. 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
教学难点:1. 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2. 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临床病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病理学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3. 临床病例分析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介绍病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引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二、讲解基础知识(15分钟)1. 解释疾病的概念和分类;2. 介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3. 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术语和表达方式。
三、探究疾病发生机制(25分钟)1. 分析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如心脏病、肝病等;2. 解释病理变化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3. 引导学生思考疾病发生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
四、临床病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到两个典型的临床病例;2. 引导学生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和解释病例;3. 鼓励学生提出治疗和预防建议。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病理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深入学习病理学知识,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教学辅助策略:1. 多媒体展示:使用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辅助讲解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病例分析。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交流。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病例分析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临床病例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疾病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报告,评估其对病理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1. 实地参观:组织学生参观医学实验室或病理科,了解病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和技术手段。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病理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病理学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1.2方法对比组24人采纳传统的试验教学方法,在试验课开始前老师为同学准备好全部的试验玻片,试验课上重要由老师讲解病变的组织学形态。
同学依照老师要求察看玻片,并撰写试验报告。
试验组采纳设计性试验教学法,共有24名同学自己愿意参加该组的教学。
1.2.1立题以试验小组为单位,在《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试验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确立3个既有科学性又有肯定创新的设计性试验题目:针对目前某种疾病的患病率偏高,为更好地将病理与其他学科结合且让同学更早接触到临床学问,最后确定脂肪肝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切片的制作、急性右心衰竭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机制的探讨以及皮肤一期愈合的形态学察看三个试验,同时填写《基础医学院形态学设计性试验项目申请书》。
1.2.2试验计划同学自身按设计性试验项目自由组合试验小组,一周后书面交出设计性试验实施步骤,在各试验组老师引导下,将实在设计性试验的步骤、预期结果做成PPT课件,每个小组派出同学代表上台讲解。
试验组带教老师和全体检验系同学一起对每组的设计性试验步骤和预期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提出参考性建议。
1.2.3试验准备同学依据试验设计方案列出试验所需的动物、器械、试剂、药品的预算清单,在试验前两周提交引导老师,然后到试验准备室领取所需物品,并确定试验场合(试验室、试验台)。
1.2.4预试验依照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预试验。
在预试验中发觉和分析试验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调整的内容,并加以更正。
1.2.5正式试验依照修改后的试验设计方案和操作步骤认真进行正式试验。
做好各项试验的原始记录。
1.2.6试验结果的记录、归纳与分析各试验小组在试验过程中认真记录试验结果,对所记录的试验数据进行归纳和处置,汇报试验的结果。
1.2.7撰写试验报告在认真完成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后,每个同学均要依照规范的格式撰写试验报告或论文,并依据老师要求的时间上交。
病理学教案(全套)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病理学教案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
病理学教案(全套)Word版

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会简单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简述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1、充血、淤血、血栓形成的概念
2、列出淤血的原因、后果
难点:1、动脉充血及其临床意义
2、分析肝淤血、肺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
3、出血的原因、表现和对机体的影响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参考书、自制课件、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
作业
单元目标测试
课
后
记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教
学
重
点
和
难
点
重点:切片观察
难点:切片观察
教学
资源
教材、大纲、实验指导、计算机、大屏幕等
评估
反馈
提问或答疑及操作观察
作业
实验报告
课
后
记
/
病理学教案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病理学
专业
护理专业
班级
授课日期
授课顺序
第 5 次课
章节名称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局部充血 二、血栓形成 *出血
教
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实验课名称:细胞与组织的损伤二、实验课目标:1. 理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细胞与组织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三、实验课内容:1. 细胞损伤的类型及特点2. 组织损伤的类型及特点3. 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四、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
2.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
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4.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五、实验课材料与工具:1. 显微镜2.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切片3. 实验报告模板六、实验课评价:1.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
2.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度。
3. 学生对损伤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七、实验课建议:1. 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切片,使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促进学生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课时间安排:1. 讲解细胞与组织的损伤类型及其特点:20分钟2. 学生观察损伤形态学变化:40分钟3. 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0分钟九、实验课注意事项:1. 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随意操作显微镜。
2. 学生应小心处理切片,避免损坏。
3. 学生应在实验报告中注明所观察到的损伤形态学变化。
十、实验课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细胞与组织损伤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3.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活动,提高其科研能力。
六、实验课名称:炎症反应与修复七、实验课目标:1. 理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2. 学会观察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
3. 掌握基本的显微镜使用技巧。
八、实验课内容:1. 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2. 炎症反应的形态学变化3. 炎症反应的观察与分析九、实验课步骤:1. 教师讲解炎症反应的类型及其特点。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

《病理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学会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能够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病理学概述病理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2. 第二节:病理变化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炎症与发热肿瘤与癌变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及病理机制。
2. 示教法:观察病理切片,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临床病例,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症状和体征。
四、教学资源1. 教材:《病理学》实验课教材2. 病理切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切片3. 教学图片:各种疾病的病理图片4. 教学视频:病理学实验操作视频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病理切片识别:对学生进行病理切片识别测试,评估学生对各种疾病病理特征的掌握程度。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病理学知识的运用和解释能力。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方式:实验课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
3. 教学流程:第1-4课时:病理学概述及病理变化第5-8课时: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9-12课时:炎症与发热第13-16课时:肿瘤与癌变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病理变化各种疾病的病理特征和病理机制病理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2. 教学难点: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机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癌变机制八、实验课教学流程1. 准备阶段: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注意事项,学生熟悉实验器材和操作步骤。
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3. 讨论与分析: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病理特征,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病理学基础教案范文

病理学基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了解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掌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基本知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病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疾病发生机制的学习。
2.病理过程的学习。
三、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示例分析。
2.学生小组讨论。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常见的疾病病例,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思考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变过程。
2.知识讲解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形态和机制的科学。
病理学的研究内容: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变化、病因与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与病理生化以及疾病的预后与转归等方面。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细胞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
疾病发生机制:疾病发生机制是指疾病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常见的疾病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代谢因素等。
病理过程:病理过程是指疾病发生后的变化过程。
常见的病理过程包括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纤维化、免疫反应等。
3.示例分析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疾病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
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和学习。
4.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分析和总结,展开课堂讨论,深入交流疾病的发生原因、病变过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掌握疾病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病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通过病例分析、实验观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病理学主要研究方法;2.掌握萎缩的概念和形态特点;3.掌握水变性、脂变、玻变的概念及形态特点;4.熟悉脂褐素、黑色素、胆色素、含铁血黄素和病理性钙化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5.了解引起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绪论、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病理学发展史30分钟;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第一节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15分钟第二节细胞、组织的损伤原因及机理 10分钟形态学变化、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病理性色素沉积、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病理性钙化 35分钟三、重点1.病理学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2.萎缩、化生概念及类型3.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变概念及形态学特点四、难点1.病理学研究新技术的应用2.肝脂变原因机制和病变特点七、思考题1.何为病理学?2.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3.何为活检?与细胞学有何不同?4.光镜下所见细胞内有空泡能否均称为空泡变性?其本质有几种可能?如何证实?5.光镜下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常见到一些嗜伊红、均质状的病变,试述其可能的本质及鉴别方法。
6.试述肥大和增生角度分析不同器官体积增大的原因。
7.深刻理解脂肪变性与细胞内胆固醇脂沉积的细胞学形态特点.第二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各类坏死形态特点和区别2.熟悉坏死结局3.掌握凋亡的定义4.熟悉坏死语凋亡的区别5.熟悉各种组织细胞再生的能力6.了解各种组织再生方式7.掌握肉芽组织形态及功能8.熟悉创伤愈合分期和特点9.熟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二、讲授内容及时间的分配第二节组织、细胞的损伤:坏死定义,基本病变,坏死类型(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死的结局,调亡共计40分钟第二章损伤修复:再生定义,不同类型细胞再生能力,各种组织再生过程20分钟肉芽组织定义、形态、作用、结局,瘢痕组织,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创伤愈合的类型,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骨折的愈合30分钟三、重点1.坏死的类型及形态变化2.凋亡的意义3.各种组织再生能力4.肉芽组织组成及形态5.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类型四、难点1.坏死与凋亡的区别2.损伤处细胞再生与分化的分子机制七、思考题1.坏死有哪些类型?形态特点有哪些区别2.用哪些方法来区别凋亡与坏死?3.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是如何进行分类的?4损伤修复过程中肉芽组织的形态学特点如何?作用和结局如何?5.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有哪些?第三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栓塞的定义,栓子运行的途径和对集体的影响;2.掌握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征;3.熟悉梗死的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4.熟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血栓的形态: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透明血栓 20分钟;血栓的结局:溶解吸收、机化、钙化 15分钟血栓对机体的影响: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病、出血 15分钟栓塞:栓子运行途径、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脂肪栓塞、其他栓塞 15分钟梗死:原因、病变(贫血性梗死与出血性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30分钟三、重点1.各类血栓形态特点2.各类梗死病变四、难点1.死后形成血凝块和静脉血栓区别2.梗死形成原因和条件七、思考题1.如何区别死后形成血凝块和静脉血栓?2.举例说明血栓可能引起的后果。
3.试述栓子可能的运行途径。
4.简述动脉栓塞可能引起的后果。
5.肺和肠出血性梗死需要什么条件,如何发生的,转归如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充血概念及类型;2.掌握静脉性充血的病变;3.熟悉出血病变及后果;4.掌握血栓形成条件;5.了解血栓形成机制;6.熟悉血栓形成的过程。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动脉性充血 10分钟;静脉性充血 25分钟出血:类型、病变、后果 10分钟血栓的形成条件与机制:心血管内皮的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5分钟血栓形成的过程 10分钟三、重点1.静脉淤血基本病变,肝淤血和肺淤血病变2.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四、难点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七、思考题1.为什么肝淤血时会发生槟榔肝改变,它是怎样发生的?2.血栓形成有哪些条件?3.怎样理解心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4.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5.简述血栓形成的过程。
第四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炎症的概念及各种炎症性疾病的共同规律。
2.掌握炎症的基本病变及其发展机理。
3.掌握炎症常见类型的主要特征及结局。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1.概述(15分钟):概念、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炎症的本质。
2.炎症的原因(15分钟)。
3.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1)变质:概念、原因 5分钟;2)渗出:概念,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10分钟;3)增生:概念和成分5分钟;4.局部临床表现和全身反应(20分钟)。
5.急性炎症:血流动力学改变20分钟;血管通透性增高的机制、类型、结果20分钟;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0分钟,炎症介质在炎症中的作用30分钟6.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0分钟):变质性炎、渗出性炎(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包括蜂窝织炎、脓肿和表面化脓、积脓、出血性炎);7.急性炎症的结局(10分钟)。
8.慢性增生性炎(一般增生性炎、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20分钟三、重点炎症的基本病变及其发生机理,炎症的常见类型及主要特征。
四、难点基本病变中的渗出,炎症介质七、思考题某男,右足外伤后局部红肿,数日后溃破流脓。
近来发热不适,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
血细菌培养(-)。
试说明:1.出现的局部病变及其特点。
2.疾病发生发展经过。
3.这些变化对机体的意义。
第五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 了解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掌握肿瘤的概念。
2. 掌握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
3. 掌握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区别良恶性肿瘤的异型性。
4. 掌握肿瘤命名的一般原则,了解肿瘤的特殊命名。
5. 了解肿瘤的分类目的与原则。
6. 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扩散途径。
7. 了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8. 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9.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10. 熟悉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了解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及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11. 了解环境致瘤因素,熟悉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
12. 了解遗传与肿瘤及肿瘤免疫。
13. 常见肿瘤举例,了解常见肿瘤(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神经外胚叶肿瘤),如皮肤鳞状细胞癌等。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1. 了解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掌握肿瘤的概念10分钟。
2. 掌握肿瘤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20分钟。
3. 掌握肿瘤的分化和异型性,区别良恶性肿瘤的异型性25分钟。
4. 掌握肿瘤命名的一般原则,了解肿瘤的特殊命名20分钟。
5. 了解肿瘤的分类目的与原则,掌握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其扩散途径30分钟。
6. 了解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掌握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25分钟。
7. 掌握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25分钟。
8. 熟悉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了解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及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25分钟。
9. 了解环境致瘤因素,熟悉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30分钟。
10. 了解遗传与肿瘤及肿瘤免疫15分钟。
11. 常见肿瘤举例,了解常见肿瘤(上皮性肿瘤、间叶组织肿瘤、神经外胚叶肿瘤),如皮肤鳞状细胞癌等50分钟。
三、重点肿瘤的概念;肿瘤的生长方式及扩散途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见上皮性肿瘤。
四、难点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七、思考题1.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2. 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3.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之间有何联系?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几种?第六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发病机理,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病理变化及后果;熟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类型,掌握其病理变化。
2、了解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其类型和病理变化。
3、了解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和心脏的风湿病变(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熟悉其他部位的风湿病变。
4、熟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分类,掌握其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5、掌握心瓣膜病的概念,熟悉其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心瓣膜病的病理变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二、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1、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15分钟;基本病变(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病变)30分钟;主要动脉的病变(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及脑动脉粥样硬化、肾动脉粥样硬化、四肢动脉粥样硬化、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8分钟。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特点、冠心病的原因5分钟;心绞痛概念及病变特点7分钟;心肌梗死的概念及类型、病理变化及合并症20分钟;心肌硬化的概念及病变、冠状动脉性猝死的特点5分钟。
3、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8分钟;缓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机能紊乱期、动脉系统病变期、内脏病变期(心脏、肾脏、脑、视网膜)50分钟;急进型高血压的病理变化及临床联系5分钟。
4、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类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27分钟。
5、风湿病病因与发病机制5分钟;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及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风湿性心包炎)的病变及临床联系40分钟;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皮下结节、风湿性动脉炎、风湿性脑病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分钟10分钟。
6、心瓣膜病的概念、类型及原因5分钟;二尖瓣狭窄的概念、病变特点及分型10分钟;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和心脏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0分钟。
三、重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变特点及后果;心肌梗死的类型、病变及后果;缓进型高血压的病变及临床联系;风湿病的病理变化,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及后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的病变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四、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风湿性心内膜炎的病变特点;二尖瓣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七、思考题1、风湿性心内膜炎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的赘生物有何不同?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何区别?3、风湿性心脏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导致的全心衰竭其病变与临床联系有何异同?4、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有何联系?5、为何会发生瓣膜双病变?第七章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的病因、发病机理、病程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