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授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

动物病理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如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等;2. 了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特点、分类及病理过程;3. 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病理切片、组织染色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提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分析动物病理现象的能力;3. 提高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关注动物健康的责任感;2. 增强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动物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动物医学有浓厚兴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临床诊断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从事动物医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引言: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任务及意义;教材章节:第一章2. 疾病概论: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过程及分类;教材章节:第二章3. 病理解剖学:组织细胞损伤、炎症、肿瘤、血液循环障碍等病理变化;教材章节:第三章至第五章4. 病理生理学: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变化、细胞信号传导等;教材章节:第六章5.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教材章节:第七章至第九章6. 病理学实验技术:病理切片制作、组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教材章节:第十章7. 疾病诊断与防治:临床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测、综合防治措施;教材章节:第十一章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引言及疾病概论:2学时2. 病理解剖学:10学时3. 病理生理学:4学时4. 常见动物疾病及其病理特点:10学时5. 病理学实验技术:6学时6. 疾病诊断与防治:4学时1. 讲授法:对于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和疾病分类等,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动物病理学教案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教案授课教师:贾震虎班级:牧医授课日期:年月日课时:课题:抗寄生虫药物教学目的:掌握抗原虫药和杀虫药的种类临床主要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药物的分类及合理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列举法授课内容:第一节抗原虫药一、抗球虫药球虫常寄生于肠道、胆管上皮(艾美耳多)能引起下痢、便血、贫血、消瘦,爆发时,引起大批死亡,对雏鸡、兔、幼畜危害很大。
常用的抗球虫的药物有:抗生素、磺胺药、抗菌增效剂、呋喃类及抗球虫专用药(氯丙啉、球痢灵、莫能菌素、可爱丹等)。
(一)专用抗球虫药(防治球虫病).氯苯胍(双氯苄氨胍)本品抗球虫作用优于其它药。
第一无性周期,天作用及应用:影响虫体的蛋白质代谢和抑制虫体的三磷酸腺苷酶。
对球虫的裂殖体、配子体、孢子体及成虫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不影响鸡对球虫产生自动免疫力。
特点()广谱、高效、低毒、适应性好;()峰期为感染后第三天()长期高浓度度使用,只有异味()鸡的产蛋期禁用,休药期鸡天兔天治疗()畜禽球虫病,在感染后第天,即第一次出现血便时使用为好。
()畜禽弓形体病。
注意:本品耐药性产生较快。
本品排泄慢,肉鸡须在停药天后方可上市,产蛋鸡不宜使用。
以免肉、蛋有异味。
本品及等联用,可提高药效,减少异味、盐酸安丙啉(安保乐)作用:本品化学结构及硫胺()相似,在虫体代谢中可取代硫胺而发挥抗虫作用,主要用于球虫的无性生殖的第一代裂殖体,对配子体和子孢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应用:治疗艾美耳球虫(蛋鸡和肉鸡)。
在感染后第三天用药效果最好。
不影响鸡对球虫产生自动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
第二无性周期,峰期在天,适宜作治疗药。
注意事项:()给药浓度过高,会导致雏鸡的缺乏;()饲料的含量高于,会影响药效,磺胺喹噁啉,氨丙啉混合饮水,效果更好。
()常及混用。
特点:()峰期为天()对鸡柔嫩堆型,其它作用弱常于乙氧酰胺苯甲酯,等并用()起量,影响药效,大计量连续使用会引起缺乏()不易产生耐药性()产蛋鸡禁用,休药期肉鸡天。
动物病理讲课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常见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 学生能够了解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动物疾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动物疾病防治观念。
- 培养学生对动物健康的高度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动物病理学概述2.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3. 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4.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教学难点:- 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病理变化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动物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动物疾病诊断的基本技能。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讨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动物病理学的研究领域和重要性。
2. 讲解动物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3. 分析动物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中毒等。
4. 介绍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
第二课时1. 讲解常见动物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2. 分析动物疾病的诊断方法,如病例分析、实验室检查等。
3. 组织学生讨论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策略。
第三课时1. 实验教学:进行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如血液学检查、病原体分离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动物疾病案例,如犬瘟热、鸡新城疫等。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讨论、提问和实验操作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学生对动物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兽医病理学教案(扬州大学专接本)

第五章 血液循环障碍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12
1.掌握局部充血的概念及类型;慢性肺淤血、慢性肝淤血的病因
及病理变化。
2.了解局部缺血的定义和病理变化。出血的定义及类型。
3.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血栓的类型。栓塞的定义。掌握梗死的
定义及发生条件。
教学后记
7 / 58
授课时间
第 14 周 第 15 周
课次
第3次 第1次
章节名称
第四章 缺氧
授课方式
教学目的 要求
理论课□、 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习题题□、 其 它□
教学时数
4
1.掌握缺氧的概念,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及其机制,缺氧时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熟悉常用的血氧指标,各型缺氧的原因,氧中毒的概念。 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 难点 2.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教学内容
绪论
一、动物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二、动物病理学在动物医学中的地位
三、动物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
(二)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第八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一、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血系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 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 血管内凝血。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DIC 的概念、病因和诱因; 2,DIC 的发病机制: 启始环节: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 内源性凝血途径;红细胞或白细胞大量破坏;内皮细胞受损害;其他促某凝物质 释放入血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DIC 的发展: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 溶亢进。 3,DIC 的分型:按 DIC 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 DIC
兽医病理学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兽医病理学授课对象:兽医专业本科生授课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类型、病理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兽医临床诊断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兽医病理学的兴趣,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1. 兽医病理学概述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3. 病理过程4. 疾病发生机制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什么是兽医病理学?兽医病理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二、讲解1. 兽医病理学概述- 定义: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等变化的科学。
- 研究内容:疾病病因、病理变化、病理过程、疾病发生机制等。
2. 常见病理变化类型- 变性:细胞和组织成分的代谢障碍,如脂肪变性、水变性等。
- 炎症:机体对局部损伤或病原体刺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如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等。
- 增生:组织细胞数量增多,如纤维增生、血管增生等。
- 减退:组织细胞数量减少,如萎缩、坏死等。
3. 病理过程- 病理变化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的规律性变化。
- 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坏死、纤维化、再生、肿瘤等。
4. 疾病发生机制-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原体等。
三、案例分析1. 举例说明兽医病理学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
五、作业布置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掌握兽医病理学的基本概念。
2. 观察典型病理切片,分析病理变化类型和病理过程。
3. 查阅资料,了解兽医病理学在兽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课堂互动等。
2. 课后作业:作业完成质量、对兽医病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性质动物病理学是兽医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兽医学基础学科。
必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主要课程专业知识包括普通病理学(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系统病理学(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淋巴造血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和疾病病理学(细菌性疾病病理、病毒性疾病病理、寄生虫性疾病病理和营养代谢性疾病病理)三部分组成。
动物病理学需以基础兽医学中的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其学习的基础,同时又为临床医学提供学习疾病的必要的理论。
因此,动物病理学在基础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
二、学习目标(一)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本课程达成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探讨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理和患病动物机体所呈现的代谢、机能与形态结构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基本理论,以及根据病变特点为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依据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培养学生具有兽医疾病诊断的能力,奠定执业兽医师基本职业素养和成长为优秀的兽医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动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兽医学课程,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具体要求学生达到目标如下:1.掌握动物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因、病理变化、发生机制和结局。
2. 掌握病理变化的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描述方法。
兽医病理学(华中农业大学)文本教案

第一章绪论(Introducation)一、概念:家畜病理学(animal pathology)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二、家畜病理学的基本内容总论: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炎症、发热、休克、变性、坏死等各论:各器官系统的疾病病理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
三、家畜病理学在兽医学科中的地位本门课程是兽医科学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桥梁。
以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础;为内科学、外科学、传染病学等临床学科的学习作基础;兽医病理学是:桥梁基础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目的:诊断、研究四、动物病理学的分支1、动物病理解剖学:从患病动物的形态、结构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动物病理生理学:从患病动物的机能、代谢入手,研究探讨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3、动物卫生病理学:研究屠宰动物各组织、器官的病变及疾病的发生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学变化、鉴别诊断和卫生评价与处理的学科。
4、化学病理学:是指把组织或细胞的染色技术与化学反应相结合,以揭示细胞内各种物质的特殊性的病理学分支,现已广为普及和应用。
5、免疫病理学:是指将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它多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放射免疫标记自显影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如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组织和器官移植免疫及肿瘤免疫等发展的全过程中,连续研究患病机体的代谢、功能紊乱和形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遗传病理学:是指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
遗传性疾病按涉及的遗传物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即由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染色体病;病理性状由两对以上不同突变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之间无显性和隐性之分)的多基因遗传病和由某一个(对)基因异常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
动物病理学讲课教案

动物病理学动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
P612.变质:指炎症局部细胞、组织发生变性或坏死的过程。
在变质部位,除有形态改变外,还有不同程度的代谢和功能障碍。
P1253.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为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
P424.淀粉样变性:简称淀粉样变,指淀粉样物质在某些器官的网状纤维、血管壁或组织间隙沉着的一种病理过程。
P1005.碱剩余(BE):指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测定1L动物全血或血浆至PH为7.4时,所用酸或碱的量。
P416.增生:指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引起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的现象,是在各种原因作用下细胞分裂增殖的结果,是细胞对增高了的功能需要的应答。
P1117.热限:发热时体温上升的高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称为热限。
8.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性的死亡过程,故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基因调控的细胞自杀。
P1049.肿瘤抑制基因:抑癌基因又称为肿瘤抑制基因,是在研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遗传损害时提出的,是一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具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
P18810.病理性钙化:11.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液标本,在机体实际的CO2分压、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糖HCO3- 的浓度。
P4112.凋亡小体:中后期凋亡细胞胞核逐渐碎裂成小片状,由核膜包裹胞体进一步凝缩,并从“发芽”根部或从胞膜深陷处断离下来大小不等的胞体片块形成凋亡小体。
P10513.败血症: 动物机体感染各种病原微生物后,如不能抵御微生物的侵袭,致使其迅速突破机体的防御系统,大量侵入血液并在内繁殖,在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作用下,造成广泛的组织损伤,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全身性反应,这种全身性病理过程称为败血症。
P162 14.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的继续和终结,其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的成熟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学教案(Animal Pathology)学分:2.0 总课时: 20学时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开课学期: 第四-五学期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是什么?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动物病理学的概念及基本内容2.掌握疾病的概念、经过与结局3.简述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课时安排 3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动物病理学概念;2.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3.动物病理学的任务;4.动物病理学的内容5.疾病的概念;6.疾病的分类;7.疾病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病因、发病条件和诱因三者的区别小结动物病理学是研究从畜禽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从而探讨疾病发生的本质,为疾病预防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从病理学的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
思考题1.动物病理学研究方法?2.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教学课题第二章 组织细胞基本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脂肪变性及易发器官,病理变化。
2.掌握坏死、程序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概念,坏死的病变特征及其坏死类型。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溶酶体与疾病的关系;2.萎缩的分类;3.变性的类型和病理特征;4.坏死的类型与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2.坏死与凋亡的区别小结从超微结构水平理解细胞损伤性刺激的反应,首先简述细胞的超微结构及基本超微病理变化。
“槟榔肝”、“虎斑心”透明变性物质称为透明蛋白,淀粉样变常发生于脾、肾、肝和淋巴结等器官。
细胞的损伤是组织内物质代谢障碍在形态学上的反映。
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萎缩、变性和坏死三种形式。
思考题1.组织、细胞坏死后形态学上有何主要特征?2.细胞变性形态学有何主要特征?常见类型有几种?3.细胞坏死在组织学上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组织坏死的结局如何?教学课题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主要叙述局部血流速度和血量的变化,包括充血、淤血和缺血;血管通透性和完整性的改变,如出血;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包括血管内血栓形成、栓塞及梗死。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1.充血的概念;2.充血的病理变化和意义;3.淤血的概念;4. 淤血的病理变化与后果;5. 出血的原因和病理变化;6. 血栓概念、形成条件和机理;7.梗死的病变教学难点1.充血的发生机理;2.淤血的发生机理;3. 血栓的形成过程、类型及形态;4.梗死的类型小结1.充血是机体防御、适应性反应之一。
2.静脉性充血对机体的影响是随着淤血的范围、时间、发生速度,以及侧枝循环能否形成而不同。
3.出血的表现可因损伤的种类、局部组织的特性以及出血速度不同等而异。
4.不论任何原因使血管内皮损伤,即可激活凝血因子,开始血液凝固过程。
思考题1. 左心衰竭时发生淤血的脏器?2. 淤血的主要病变特点是什么?3. 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4. 栓塞有哪些常见的类型?5. 概述梗死的类型及形态特点,各好发于什么脏器?教学课题第四章 体液平衡紊乱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水肿的概念及类型,水肿发生的共同发病环节。
淤血 性水肿的发病特征及临床意义。
心性水肿、肾性水肿、肝及脑性水肿的病理特征2.掌握脱水的概念、类型及病理特征3.了解各型脱水与细胞脱水或水肿、酸中毒的因果关系及其 发病机理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 1.水肿的概念和分类;2. 常见几种水肿的临床特点;3.脱水的概念和分类;4.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和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水肿的概念和分类;2. 常见几种水肿的临床特点;3.脱水的概念和分类;4.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和病理特征小结1.水肿的发生与两项机制有关,一是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使组织间液生成大于回流而导致水肿。
二是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使体内钠、水潴留,细胞外液容量明显增加而导致水肿。
2.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称为脱水。
在机体丧失水分的同时,电解质特别是钠离子也发生不同程度的丧失,引起血浆渗透压的不同变化。
据此,将脱水分为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三种类型。
思考题1. 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原因及机制。
2. 引起钠、水潴留的原因及机制。
3. 心性水肿的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4. 比较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变化各有何特点?5. 等渗性脱水的发病机理。
6. 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的症状、体征有何异同?教学课题第五章 缺氧、发热与应激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掌握缺氧的原因、类型及体表特征;2.了解各型缺氧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3.掌握发热的概念、临床经过、热型及其生物学意义;4了解内生性致热源引起发热的机理,致热源性发热和非致热源性发热的区别;7. 掌握应激的概念、本质,应激反应的不同时期及特征;8. 了解应激反应中机体的各种变化。
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 1.缺氧的概念;2. 各型缺氧的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3.发热和致热原的概念;4.常见热型5.应激的概念和应激反应症候群;6.应激的类型和病理特征教学难点1.常用的血氧指标;2. 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理;3.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4.常见的应激性疾病小结1. 向器官和组织运送氧发生障碍或组织利用氧发生障碍时,机体发生机能、代谢甚至形态结构改变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2. 发热是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而引起的、以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过热是体温调节机构失调或调节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被动性的体温升高,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
3. 应激(Stress)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因子的强烈刺激或长期作用,而引起动物各种功能代谢改变,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也就是机体应付突然或紧急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思考题1. 缺氧时组织与细胞出现何种变化?2. EP引起发热的机理。
3.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4. 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有何反应?5.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应激时的兴奋有何防御意义?教学课题第六章 炎症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重点掌握炎症的概念,了解炎症研究的进展及炎症病因;2.掌握变质、渗出、增生的概念与特征;3.重点掌握炎症细胞的种类及功能;4.了解炎区组织变质的发生机理;5.掌握炎症的局部症候和全身反应的特征;6.了解炎症介质的概念;7.重点掌握炎症的分类和病理特征。
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 1.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2.炎性细胞的种类和功能;3.炎症的局部症候和全身反应特征;4.炎症的分类的病理特征。
教学难点炎症介质及其作用小结炎症(Inflammation)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因素的作用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可在发炎的局部出现一系列的复杂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损伤、血液循环障碍和渗出、组织增生等三方面的变化,其中特别是渗出的变化对于判定是否为炎症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组织变质、充血和渗出、细胞增生三个基本方面。
在临床上,炎症的局部常出现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五个症候。
炎症过程的变化虽然主要表现在炎灶的局部,但与此同时亦有不同程度的全身性反应,包括:发热、白细胞增多、抗体形成、实质器官的变化。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一组化学物质,称为炎症介质(inflammatory mediator)。
它分为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和体液中产生的炎症介质。
每种炎性介质各自发挥着不同的炎症效应。
在病理解剖分类上,通常以炎症过程的三种基本变化(即变质、渗出和增生)为依据,把炎症区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三大类。
思考题1. 渗出液在防御中的作用。
2. 炎症细胞种类、特点与功能。
3. 炎症的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特征是什么?4. 重要炎症介质的种类及其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5. 渗出性炎的类型及病变特征。
教学课题第七章 免疫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牛、猪、羊、犬、鸡在胚胎期和初生期免疫反应的特点和对以后免疫系统发育成熟的影响;2.掌握免疫系统调节紊乱机制;免疫损伤(即变态反应)类型、概念及发病机制;3.畜禽常见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类型与病理特征;4.自身免疫疾病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重点 1. 变态反应的类型和病理特征;2. 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特征。
教学难点四种变态反应的区别小结1.牛的免疫特点是IgA的缺乏;猪的免疫特点是从胎儿期到初生期在肠集合淋巴结和脾脏看不到生发中心;家禽的免疫特点是细胞免疫早于体液免疫;犬的免疫特点是自身抗体生成较早。
2.变态反应就是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刺激所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
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引起不利于机体的异常反应。
3. 动物机体因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获得性损伤而造成免疫机能缺乏或低下,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
由于机体对各种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不足或免疫缺陷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免疫缺陷的共同特点是机能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思考题1.牛、猪、禽、犬在胚胎发育和初生期免疫系统有哪些特点?2.变态反应分哪几类,分类依据是什么,每种变态反应特征是什么?3.畜禽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哪些,有什么特点?4.临床常见的免疫病有哪些,它们在诊断上有特点?教学课题第八章 肿瘤与遗传病理教材兽医病理学(第二版)、动物病理学学习指导书(第二版)教学目的1.了解肿瘤的概念、形态特征、组织结构与生长方式比较;2.重点掌握肿瘤的命名原则,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异同;3.了解肿瘤的分类;4.了解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理;5.了解临床上畜禽常见肿瘤的类型,了解各自的形态特征;6. 了解遗传性疾病的概念及遗传病的常见类型,突变的概念与类型;7.了解常见遗传性疾病的遗传方式8.掌握染色体病、先天性缺陷的概念常染色体数目结构的畸变的种类;9.了解染色体病、先天性缺陷与遗传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