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四课雨霖铃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永《雨霖铃》教学课例

海南省儋州市第二中学

语文组李雪莲

一、教学内容:本文《雨霖铃》是北宋词人柳永的代表作,也是婉约派的经典之作。词中描绘了词人将要离开京城与情人长亭送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深刻地体现了作者饯别时的黯淡、低落,设想“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惆怅,以及日后“良辰美景”不再的孤独、无聊。词的上阕主要实写离别后的情景,下阕则是对离别后的设想。整首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

二、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2013版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要能“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本单元教学目标:了解词的一般规律;把握宋词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特点;发挥想象,理解词的意境;分析宋词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4、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高一的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对诗词有一定领悟能力,但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难以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发挥想象,理解意境,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2、明确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技巧。

四、教学重点:把握词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赏析品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训练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点拨评说法

六、教学资源(媒体)运用:多媒体课件、李叔同《送别》音频

七、课程类型:新授课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送别画面,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营造离别感伤的氛围)(2分钟)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人生总是离别的苦痛。长亭送别,执手相看,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翻开华美诗词的篇章,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一幕。(板书:雨霖铃)

(学生课前已上网查询有关词的知识、柳永的生平资料及本词的写作背景)(二)(多媒体课件展示)展示目标:学会把握诗词中所描绘景物特点、自主赏析品味诗词的意境;(2分钟)

目标解说:1、诗词景物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思想情感而精心设计剪裁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

2、意象是浸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单个的景物,是作者主管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意境是诗人要表达思想情感和所描绘图景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意”和“情”的和谐统一。

(三)(多媒体课件展示)自主学习(导学案):(8分钟)

1、目标导学:

(1)从四个方面欣赏《雨霖铃》的画面美:景物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景物;静态景物。

(2)由《雨霖铃》词中景物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解说:品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它呈现一种什么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3)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2、问题导学:

(1)描绘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师引导:应抓住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绘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词;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词中意象所营造的意境。

师引导: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描述,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体现词中的意境特点。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引导:分析时切忌空洞,答案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3、小组交流,班级讨论(10分钟)

(1)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概括这一画面,并为画面拟一个标题。(配多媒体画面)

导学策略:诵读品味,探究交流。

成果展示:标题为“执手相看泪眼相向”等。词人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时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天气;“帐饮无绪”,表明词人的心情。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不仅点染了送别的气氛,也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执手相看,泪眼相向”,这个标题精妙地概括了这幅画面。本已经愁苦不堪的“愁人”,执手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绪、千般愁苦尽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板书: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相向]

(2)这幅“别理图”,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背景?

导学策略: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各抒己见,描述送别画面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成果展示: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渲染气氛(设想以下几组意象来渲染这幅“别离图”。

讨论:[长亭]: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在此处与人饯别。“对长亭晚”这句话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离愁别绪。“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更能撩人心怀,伤心难忍。

[江水、寒蝉]:“千里烟波“极言路程之遥远,云雾如烟般笼罩着江面,这是兰舟行驶之处;词人笔下的蝉声也是如此凄寒。

(3)通过景物描写,作者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词人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导学策略:品读词句,抓住意象,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成果展示: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在这幅画面中,“寒蝉“”骤雨“”长亭“”烟波“”暮霭“等这一系列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沉郁的氛围,用以烘托离人的无限惆怅难舍之情。正当离人依依难舍之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景的设想:离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远望,令人不胜伤感。这种缠绵的离情,是凄婉的。悲凉的心绪,与之匹配的只能是”寒蝉“,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

(4)作者在“念去去”一句后是对别后情景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设想自己今后的生活和内心情感的?

成果展示:从暮霭沉沉的“江上”到晓风残月的“远方”,空间不断的转换,仍不离抒写“离情”。作者想象别后的情景。他感到实在难于忍受这清秋季节的送别,更怕酒醒之后,看到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的孤独寂寞。“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点燃的离情别绪更加凄楚动人。

(5)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和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