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A 5.D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1)正确。
非常全的马哲课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陈先达版课后题第一章1.如何理解哲学的本质和作用?答: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让人们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2.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答:⑴决定于人类活动的特点和哲学的本性。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体,即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关系,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关系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⑵决定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性。
因为哲学体系的性质以及如何解答、论述具体问题,决定于如何解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答:⑴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科学地解释世界,又强调能动地改造世界。
⑵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建立了严整的哲学体系。
特别是将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观中,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结束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⑶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活动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答: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马列主义并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后题答案一、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答: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P14-18)\答:(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现实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理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科学回答了社会的物质性?(P33)答: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任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任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这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p45)答:矛盾的普遍性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3)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什么是辩证法?其基本规律有哪些?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灵魂,是研究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方法。
辩证法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规律:1.矛盾规律:指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事物的发展。
2.质量辩证法:指事物质量变化的规律,即事物在数量积累一定程度后,质变发生。
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事物发展往往是通过否定旧事物而推动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既保留了旧事物的有益成分,又有新的发展变化。
4.联系规律:事物通过内在联系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5.运动规律:事物通过内在的运动变化而发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
6.诸法之变规律:指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变化,而是在一个多样多变的条件下,通过各种各样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复杂多变的结果。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是什么?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是唯物论。
唯物论是一种关于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它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物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客观唯物论:认为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辩证唯物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3.精神唯物论:认为精神活动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反映。
4.实践唯物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通过实践改造世界进一步认识世界。
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是唯物论,唯物论认为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辩证法则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第二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什么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建立起来的,以人的直接或间接交往为基础的统一体。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劳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基于人类的劳动活动,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马哲课后习题答案

各章答题要点绪论1.答: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三句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经济、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和创新(自然科学前提、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个人的主观努力。
在当代的适用性:课本第12-13页,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2.答:课本第14-17页中的四大点,黑体字及黑体字下的二行字。
3.答:第一,基本原理要坚持;第二,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第三,正确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的关系。
第一章1.答:(1)物质的概念(P30);(2)四点理论意义(P31)。
2.答:课本第38-39页,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三点。
3.答:(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任何时期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2)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结合实际展开分析。
4.答:(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两对社会矛盾,一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二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解决得不好,就会极大地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
(5分)(3)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分析我国人均GDP进入1000-3000美元时期社会所凸现的矛盾。
(5分)(4)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社会政策,兼顾社会公平公正,缩小贫富差距,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正确地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将我国的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分)5.答:(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P45第二段),方法论意义(P45最后一段)。
6.答:课本第48-49页。
(1)P48,两个总特征,两大规律的方法论意义;(2)P49第二段,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3)P49最后一段,五对范畴也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涵着矛盾分析法。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圣才出品】

第9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一、概念题1.社会基本矛盾答: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答:(1)生产力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指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
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
人本身的“自然力”、智力、本质力量不断对象化,自然不断地被“人化”的过程;外部自然力不断被同化为人的体力、自然规律不断被同化为人的智力,从而使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增强的过程。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社会生产力,构成生产力的本质。
(2)生产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相互作用、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答:(1)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章~第5章 【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1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概念题1.哲学答: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他以各种各样的哲学体系的方式存在,涉及到自然、社会、思维领域,包含了多方面的问题。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哲学家又往往因为研究问题的不同而强调哲学的不同方面。
因此,要弄清什么是哲学,必须把某一个时期或某一种哲学体系研究的哲学问题和哲学的本质区分开来。
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的,在此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答: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是指人们对世界或宇宙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将它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3.人生观答:人生观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的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主要包括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认识、对人生目的和价值的理解,并具体地表现为对生与死、福与祸、荣与辱等问题的看法。
4.哲学基本问题答:(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涵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哲学研究包含许多领域(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许多方面(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问题,但其中有一个贯穿各个领域和方面,决定整个哲学体系性质,并对解决具体哲学问题具有支配作用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精神和自然界、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第二方面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种哲学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这两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的。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正确解答,有赖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科学解答。
②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正确解答,离不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科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习题与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练习测试题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2.不定项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基本内核”④英国18世纪唯物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④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①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④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4)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④唯物辩证法(5)辩证法发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朴素辩证法②唯心主义辩证法③唯物辩证法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
①历史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③主观唯心主义④先验唯心主义(7)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①科学之科学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具体科学的综合④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⑤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8)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
①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富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④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⑤真理多元化的表现(9)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①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②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去检验各种事物④理论联系实际⑤急用先学,立竿见影(10)当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有()。
①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②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③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④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新的课题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1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到了20世纪已经不适用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A 5.D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B 22C 23C 24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B 33D 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1)正确。
一般说来,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主张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即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一部分唯心主义哲学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
(2)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即坚持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坚持人的认识是认识自己的感觉或是对“客观精神”的自我认识。
2、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觉的事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客观实在性是它的唯一特性。
而看得见摸得着是具体事物的个性。
此观点混淆了物质与物质的具体特性的关系。
3、答案要点:此观点错误。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脱离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答案要点: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意识依赖于物质,但同时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又不是机械的、的简单的摹写,而是在主动选择基础上的创造性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5、答案要点:错误。
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无条件性,但并不是不需要任何条件,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一定的条件之中,又能突破原有条件的限制,并能创造新的条件。
6、答案要点:错误(1)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2)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了事物本质。
所以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7、答案要点:错误(1)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承认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但是形而上学也不完全否认联系和发展,比如庸俗进化论,它也承认事物的发展,不过,它只承认事物量变而否认质变,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否承认联系和发展不能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最后区别开来。
(2)不仅承认联系和发展,同时还必须承认内在矛盾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最终动力和源泉的观点,才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8、答案要点:错误。
(1)发展是是质变,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2)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所以说发展都是质变。
(2)但并非任何质变都是发展,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有三种不同趋势:一种是倒退、向下的;另一种是上升的、前进的,也可以是平行的。
只有上升的、前进的持变才是发展。
因此,说质变即发展是错误的。
9、答案要点:错误。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原理的内容。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既包括矛盾的客观存在又包括矛盾的解决、转化,没有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因此事物的发展并不在于矛盾的多少。
如果认为矛盾越多越好,就会人为地制造矛盾,这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10、答案要点:错误(1)从形式上看,量变同质变相比较,是缓慢的、渐进的、不显著的;质变则表现为迅速的、突然的、显著的。
这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之一。
但是,它不是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
(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量变是在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原有度的突破,是量变的渐进性的中断,是引起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因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否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才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11、答案要点:正确。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不仅表现必然性,而且对事物发展起重要作用。
(2)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如果否认偶然性的作用,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在世界历史研究上就会导致宿命论,就会把它理解为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决定的。
四、材料分析题1、答案要点:(1)物质是在一定时空中运动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材料中的那个人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背离了物质运动规律,静止地看问题,思想、办法不能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是一种典型的形而上学观点。
2、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本质理论。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
任何意识都可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产生的根源。
(2)结合材料说明:材料中那些新词的出现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了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意识无从产生。
3、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2)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能误导人们的行为,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材料中楚军的溃败主要是心理、意志的瓦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按照常理,把木梳卖给和尚,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是,如果换一种思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靠的是观念的转变,思维的创新。
4、答案要点:(1)材料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人们只能去认识和利用规律。
(2)上述材料中的人不但没能帮助老树,反而促其更早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爱违背了客观规律。
因此,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严格的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答案要点:(1)中国跳水队感谢萨乌丁是因为他在给中国跳水队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有力促进了中国跳水技术的发展,进步。
(2)说明了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内容包括: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通过矛盾双方的竞高争长,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性,为对立面的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
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通过彻底的矛盾斗争,才有旧矛盾统一体的分裂和新矛盾统一体的产生。
(3)结合材料分析:竞争对手的存在,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迫使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为迎接更严峻的考验和竞争练好内功。
6、答案要点:(1)这句话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2)结合材料: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只要能够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积极乐观地面对不幸和劣势,通过自身的勤奋刻苦和坚持不懈,就可能在挫折中积蓄力量,将劣势转化成优势“活出生命的色彩”。
7、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2)客观世界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3)结合材料分析。
8、答案要点:(1)关羽和齐备都没有分清主次,结果因小失大,不仅命丧黄泉,而且导致吴蜀联盟的破裂。
而诸葛亮的方略符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了重点论。
(2)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即抓重点,否则就找不到重点,把握不了中心,也就无从确定解决矛盾的办法。
(2)结合材料分析9、答案要点:(1)材料使用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2)该方法的哲学基础是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原理。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本质正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3)结合材料10、答案要点:(1)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它符合质量互变规律。
(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结合材料11、答案要点:(1)材料揭示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2)基本理论内容:一方面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另一方面,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它总是受必然性的支配。
(3)结合材料分析:“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思索,没有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偶然的现象就不可能转化为机遇。
所以命运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12、答案要点:(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