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艺术特质

合集下载

电影《白鹿原》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管窥

电影《白鹿原》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管窥

2016年第19期故事片《白鹿原》在一片麦浪滚滚的镜头中展开画卷,一个厚重古老的秦人生活与命运、繁衍与斗争的历史扑面而来,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白鹿高原映入眼帘,一个中国近代女性辛酸悲凉的情感历程由此展开,随着宽银幕画面蒙太奇式的徐疾变化,电影把观众带入一个旧中国沧桑巨变、军阀混战、饥荒遍野、艰难求生、抗争命运、反抗枷锁的时代和陕西渭北高原天广地阔、浮云滚滚、麦浪金黄、老腔声声、黑夜里油灯闪烁、女人与孩子痛苦呻吟和呐喊的禁锢岁月。

一、 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通过两个家族史来透视民族灵魂的历史,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力求正面关照中华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培育的人格,力图站在时代的,民族的,特别是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历史。

作品独尊文化视角,发现并描绘了一系列颇具魅力的人物,白嘉轩便是宗法文化的人格代表,而鹿子霖则是宗法文化另一极端的乡原式的贪婪和奸狡之徒。

《白鹿原》交织着政治、军事、党派、家族的争斗,它的精到之处是能将其转化为文化的冲突,而激发人性的冲突——礼教与人性、天理与人欲、心灵与肉体的冲突,于是,它呈现出文化交战的惨烈图景。

不可否认,这部作品有强烈的“史的意识”,小说以白鹿原为时空,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重大历史变迁。

整部作品对传统文化的肯定多于批判,这是这部作品的现实主义表现的独到之处,也是其成为史诗巨著的价值所在和成功的主要因素。

原作中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有三组人物主线贯穿小说的始终,一组是白嘉轩、鹿子霖、田福贤的人物群体,田福贤是位政客,在风云变幻的历史和白、鹿两家的斗争中极尽所能,耍尽手段,游走江湖。

而白嘉轩则是宗法文化的人格代表,他正面肯定了宗法文化的生命力和儒家文化的爱人之心,比如抗税,替老百姓分忧;同时他又是位专制者,对不守本分的男女进行制裁,如极力阻挠黑娃和田小娥拜祠堂。

白嘉轩的形象决定了《白鹿原》的灵魂,但是电影中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不够到位。

第二组人物群体是黑娃、白孝文、鹿兆鹏、鹿兆海和白灵,分别是匪、国、共三条线索。

谈小说《白鹿原》朴实厚重的创作风格

谈小说《白鹿原》朴实厚重的创作风格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8
作者简介 : 罗爽( 1 9 6 3 一) , 女, 辽宁城 市建设职业技术 学院教授 级高级讲 师, 从事大学语文研 究。
由王全 安执 导 、 耗资一亿 的民族史诗 电影 《 白鹿原 》 在备受关注 和期待 中, 终 于在2 0 1 2 年9 月面世 了。改编 自 陈忠实 同名小说 的电影 《 白鹿原》 尽管凭 着幽默诙 谐 的 方言 、 荡气 回肠 的音乐 、 恢弘壮 观的景色 而得到赞 美 的 声音 , 但 由于过 于追求香艳 , 情节显得支离破碎 , 人物演
忠实 曾说 : “ 当初构思 和写作《 白鹿原 》 , 目的很 明确 , 就 是想写出封建帝制解体后 ,以根深蒂固 的封建 文化 、 封 建理念结构着心理形态的 白鹿原上 的男人 和女人 , 面对 迎面而来的新的思想 、 新 的文化 、 新 的理念 的冲击 , 原有 的文化心 理结构被搅 乱被打碎 , 以新 的文化 、 新 的思 想
为背景 , 作 者用凝重朴 素的笔触描 写原上 自家 、 鹿家两
大家族祖孙 三代 的恩怨纷争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 人物 形象丰满鲜活 , 展示关 中平 原独具特色的 民情风俗 和自 鹿原这 片土地上 旺盛 的生命力 , 浓缩着深沉 的民族历史
民形象 , 是 中国传统道德 精神 的代 表 , 在他 的身上凝 聚 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他的一 生在努力维系着封建社会的
害, 他无所畏惧 , 保 护家人和族人的利益 , 充 当“ 马 角” 乞 求 上苍 降雨 , 甚至承受极大 的痛苦 ; 他勇敢正直 , 为 民请 命, 面对沉重 的赋税 , 挺身而 出 , 率众抗税交农 ; 他大度 宽容 , 以德报怨 , 自觉 担负起对 族人的责任 , 营救黑娃和 鹿 子霖 , 赢得 了众 人的敬重 , 白鹿 村也赢得 “ 仁 义村 ” 的

《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

《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

《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之一,以其宏伟的叙事艺术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故事背景、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对《白鹿原》的叙事艺术进行探析。

首先,故事背景为《白鹿原》的叙事提供了广阔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晋北平原,通过描写一个晋北农村家族的兴衰变迁,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生活面貌。

陈忠实通过详细描写农村景象、村民生活细节,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真实而质朴的时代,使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其次,叙事结构紧密有序,具有层层渗透的艺术魅力。

该小说以白嘉轩一家为中心,通过几代人的轮回,以及家族与国家历史的交织,构成了复杂而庞大的叙事网络。

整个故事分为五个部分,每个部分以不同的时间节点为背景,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家族的变迁。

这种时间跨度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到白家家族的历史,并逐渐揭示出其命运中的命题和主题。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使叙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艺术张力。

最后,陈忠实运用多种叙事手法,丰富了《白鹿原》的叙事艺术。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种手法是透视叙述。

整个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但不同的章节中会出现不同人物的个人视角,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多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命运变化。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梦境、回忆和插叙等手法,使叙事更加灵动多样。

例如,在描写白嘉轩受到国民党追捕时,通过插叙的方式将事件与白嘉轩的童年回忆相连,既增加了紧张感和悬疑感,又展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综上所述,《白鹿原》通过其宏大的故事背景,紧密有序的叙事结构以及多样灵动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独特的叙事艺术。

陈忠实通过对农村家族的描写,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罪恶,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演变。

这种全景式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共鸣的同时,思考着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和道德困境。

因此,可以说,《白鹿原》的叙事艺术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更是对中国乡土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 陈忠实《白鹿原》史诗品格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  陈忠实《白鹿原》史诗品格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史陈忠实《白鹿原》的史诗品格《白鹿原》的史诗风格:一、《白鹿原》的史诗品格,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对白、鹿两家的人物命运的刻画,真是凸显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

一方面,小说充分展示了历史的宏阔性与复杂性。

另一方面,作家又表达了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

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的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使小说中的历史既有感性饱满的血肉,又有结构和颠覆的力量二、小说的深度在于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

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的悲剧。

某种意义上,小说对于鹿子霖、白崇文、田小娥等形象复杂而丰富的人性的解剖,正构成了小说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小说也因此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及历史与人性的关系。

三、《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

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上,还是从意象描写上,都具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和文化意义。

小说所呈现的家族史的构架,以及大量的文化风俗史的描绘都是小说文化干的根源。

而作家以现代意识对儒家文化命运的观照与剖析也正是小说主题内含的一个重要方面。

小说对于象征儒家文化正面价值的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加上对鹿子霖代表的儒家负面价值的描述,表现力作者对待儒家文化的矛盾心态。

构成了作者的文化忧虑和文化思索。

四、《白鹿原》在艺术方面的气魄和力度也与史诗性及其相符。

虽然整体上说,作品在艺术方式上显得传统朴素,但在这种传统和朴实中,我们看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和严肃的艺术态度。

作品显示了作者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小说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是90年代中国文学中一部难得的长篇佳构。

《白鹿原》艺术特色赏析

《白鹿原》艺术特色赏析

《白鹿原》艺术特色赏析摘要《白鹿原》是20世纪初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备受关注,与之相关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本文通过笔者对小说的阅读感受,着重从结构安排、思想意蕴、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来探讨赏析《白鹿原》的艺术特色,领略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白鹿原》小说艺术传统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长达五十多年里,白鹿两个家族的恩怨情仇和白鹿村在中国社会大变革中的变故。

小说独特的结构设计,深刻的思想意蕴,丰满的人物形象,富于地域风貌的纯朴语言等,给人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艺术美感令人震撼。

一结构设计匠心独具,令人叫绝陈忠实说:“最恰当的结构就是能够负载全部思考和所有人物的那个形式。

”这部小说创作中最难的是结构,而小说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它的结构,显示出作者独到的设计与安排。

一方面,作者采用多条线索,或明或暗或隐,交叉繁复,演绎绵密,使本已错综复杂的故事张弛有序有条有理;另一方面,作品的主体线索突出、脉络清晰,明暗线索或对立或平行,在对立中勾勒人物性格,在平行中推进情节发展。

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让表面上的家族叙事和背后的革命事件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但革命事件从未站在真正的前台,对其花费的笔墨少之又少。

小说还在处理复杂的社会时空结构方面,转换自如、跌宕起伏、了无痕迹,也显示出作者匠心独具的设计。

另外,小说中从村里出现白鹿,到白嘉轩发现风水宝地、县令赐碑“仁义白鹿村”、朱先生带领修县志,再到结尾重现风水宝地,都暗含着作品中的精神线索——传统文化,一直都是由这个看不见的传统文化的兴衰这条线索牵引着,贯穿小说始终,保持着富于中国传统特点的民族特色。

整部小说在传统文化的兴衰这个全书的精神主体的引领下,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了当时社会历史的演变,让人物、社会历史、精神文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作品向纵深处发展。

《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与特色

《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与特色

6神州文学《白鹿原》的创作手法与特色许志勋武警警官学院摘要: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作品《白鹿原》,堪称经典,在其一推出这部作品时,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各方赞誉。

不仅斩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殊荣,还被译为多个国家的文字被广为流传。

在这篇长篇文学作品当中,运用了多种的创作手法,比如运用了反讽的手法、象征、意象等创作手法以及对于性描写的大胆探索等创作特色。

在本文当中,对《白鹿原》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到作品所具有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白鹿原》;创作手法;特色在我国的九十年代,有不少作家创作了大量家族小说,《白鹿原》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有着严谨的故事架构、引人入胜的情节,并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有着深邃的思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但最突出其创作成果的,还是《白鹿原》当中起着支撑作用的,对作品主题及思想内涵进行表达所运用的艺术手法与所具有的创作特色。

在下文的篇幅当中,对作品的创作手法与特色进行深入的阐述及分析,以加深对作品的领悟。

《白鹿原》在这部作品,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人性进行了深层次的揭示,但是,最让人感觉到耳目一新、赞叹不已的是在作品运用的全新的创作手法,及富特色。

此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作者在这个领域当中的不断地开拓与探索。

一、《白鹿原》对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呈现:(一)反讽手法的运用有不少的人是这样来看待《白鹿原》这部作品的,认为在本质上,此作品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然而,在细小的地方又可以发现作者对现代创作方法的运用,基于此更加凸显了作品超凡的艺术魅力。

对于这个方面,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现代作家不应该受到现实主义本来所具有的模式的限制,而是要有所发展,要以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对自己所体会到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容及个体对于生命的体验进行展示。

在这部作品当中,在不少地方都用了反讽的表现手法。

比如,在文章的开篇之处,作者就写到作为主人公的白嘉轩曾经娶了六任妻子,但是六任妻子都以死亡而告终。

论白鹿原的叙事艺术

论白鹿原的叙事艺术
3、对人物性格研究过多,对勾画人物起重大作用的叙事角度研究几为零人物性格研究方面的代表文章有费秉勋的《谈白嘉轩》,有陈思广的《谁是<白鹿原>中的关换一黑娃形象的叙述学研究》等。陈涌在《关于陈忠实的创作》一文中对田小娥的悲剧命运给予了深刻分析,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李星在《世纪末的回眸》中认为“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参见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白鹿原>评论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此观点也基本得到人们的赞同。但目前作品人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性格阐释上,几乎没有人研究怎样通过笔墨凸现人物的性格。在叙事学理论中,叙事视角的设置对人物形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叙述者通过对叙事距离的调节体现他对人物的评价,也往往通过选择是否进入人物内心来调节人物结构的主次轻重等等。没有看到叙事视角的变换,就难以真正理解人物的面貌。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
The BaiLuYuan "by the power and power self-limited method, multi-purpose external form, with less focused on internal, the comment,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irony of th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is a useful disguise. The whole works in perspective inherits the classical novel tradition, focus on innovation has its own characters' tragedy by external focus. Works too much comment intervention is a weakness. In short, the BaiLuYuan "narrative structure by Latin American magic realism,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in the 1980s, the prevalence of new historicism novels. It is the Chinese classic novel narrative time influence, the breakthrough. It basi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ly is the narrative Angle of Chinese, but in the use of a focus on innovation.

《白鹿原》艺术特质

《白鹿原》艺术特质

《白鹿原》的艺术特质1、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白嘉轩与鹿子霖白嘉轩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两面性。

首先,刚正不阿,严守礼俗是他信奉的信条。

周济寡妇,修祠堂,办学校,公布乡约,整饬族事,显示他的精明能干,仁义正直。

但他又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固执迂腐、保守残忍,扼杀了美好的人性和人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儿子叛逆,女儿出走.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而鹿子霖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封建地主。

他风流成性,与原上许多女子有风流韵事,用计霸占堂侄媳妇田小娥。

他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为饱私欲,贪污公粮公款,他的官瘾比烟瘾还难戒,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

他的性格是假仁假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好色,集人性丑陋面于一身。

百灵和鹿兆鹏百灵、鹿兆鹏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

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百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

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

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令人惋惜的是,白灵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这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的沉重代价.黑娃和白孝文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在个性和命运归宿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黑娃和田小娥是自由恋爱的苦命人,回到白鹿村时,没有三媒四证,名不正言不顺的他们被白嘉轩挡在词堂外面,在封建的压迫下,倔强的黑娃没有低头,带着田小娥,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以叛逆冲破了封建礼教,然而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

在匪巢内乱之后又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

强行戒烟,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被革命文化所抛弃,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置,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白孝文中了鹿子霖的圈套,与田小娥偷情,走向叛逆,但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之术的大阴谋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鹿原》的艺术特质1、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白嘉轩与鹿子霖白嘉轩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两面性。

首先,刚正不阿,严守礼俗是他信奉的信条。

周济寡妇,修祠堂,办学校,公布乡约,整饬族事,显示他的精明能干,仁义正直。

但他又是封建宗法社会的卫道者,固执迂腐、保守残忍,扼杀了美好的人性和人情,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儿子叛逆,女儿出走。

他忍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

而鹿子霖则是一个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封建地主。

他风流成性,与原上许多女子有风流韵事,用计霸占堂侄媳妇田小娥。

他是典型的功利主义者。

为饱私欲,贪污公粮公款,他的官瘾比烟瘾还难戒,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伪君子。

他的性格是假仁假义、阴险、狡诈、贪婪、自私、好色,集人性丑陋面于一身。

百灵和鹿兆鹏百灵、鹿兆鹏是真正的白鹿精魂,他们二人有惊人的相似,同样接受先进的教育,有独立的思想、同样是新文化的代表。

他们都不愿意遵守父母之命,鹿兆鹏不愿娶,百灵不愿嫁,都选择离家出走。

他们身上洋溢着青春的热情,流淌着叛逆的热血。

他们有百折不挠的勇气,为后人闯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而令人惋惜的是,白灵死在革命者的刀下,鹿兆鹏也在革命胜利后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这是作者要揭示的民族秘史,一种崭新的思想形成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黑娃和白孝文因为同一个女人堕落的两个男人,在个性和命运归宿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黑娃和田小娥是自由恋爱的苦命人,回到白鹿村时,没有三媒四证,名不正言不顺的他们被白嘉轩挡在词堂外面,在封建的压迫下,倔强的黑娃没有低头,带着田小娥,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以叛逆冲破了封建礼教,然而革命的风暴让黑娃落草为寇。

在匪巢内乱之后又被招安,他立志改过自新,从头做人。

强行戒烟,求学朱先生,重归祠堂,过上安静的生活。

然而最终被杀害,他无法真正融入传统文化,又被革命文化所抛弃,无论新旧时代,都没有他的真正位置,他像无根的浮萍,孤独的灵魂无处依傍,无以为家。

白孝文中了鹿子霖的圈套,与田小娥偷情,走向叛逆,但他像一个文化变色龙,一次次脱胎换骨,改变着自己的角色,最终成了深谙政治之术的大阴谋家。

他狠心处死有恩自己的团长,当上县长后,杀掉黑娃。

他也重回祠堂,然而他并不是真正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夸耀自己,得到一种补偿感。

作者还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悲剧人物。

吴仙草及其他的几个女人,一直都被视作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文中提到,吴仙草生下白灵时,因白嘉轩端来的一碗水而感动的留下眼泪,这是她进这个门楼以后男人第一次为她烧水端水。

足见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的卑微,丈夫的一碗水都感动的落泪,这可以看做是封建女性的伦理悲剧;田小娥,是一个受尽了旁人白眼和凌辱的女性,她本是秀才之女,长得美丽迷人,然而她的父亲却把她许配给大她几十岁的郭举人为妾。

在郭家,人格尊严遭受严重践踏,被视为是郭举人泡枣养生的工具,后来,黑娃的出现让她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但是来到白鹿原上,却遭到家长的反对,只能在破败的窑洞里生活。

不幸的是,这样简陋的生活也在不久之后因农运会的失败、黑娃的逃亡而被打破了。

最后沦为了家族争斗的牺牲品。

2、高超的叙事艺术。

在叙事结构上,作品一方面采用多线索交叉并进的方式,在错综复杂的故事叙述中,采用环环相套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主体线索突出、脉络清晰的特点,围绕着白鹿两家的或明或暗的争斗,不仅展示了白鹿村宗法制度森严的家族历史,而且也一定层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白鹿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

客观化、生活化的民间叙事立场。

作者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以客观的眼光来叙述历史和故事,反映革命斗争。

比如通过两次发生在白鹿原的革命情节,认识到旧中国农民对待革命的真实态度。

一阵风似的革命吹过之后,他们继续同往常一样在自己劳作了一辈子的租种的一亩三分地上继续耕作,一样过着实实在在的与世无争的繁衍生息的生活。

表现出了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事不关己、冷漠但又执着于生活的真诚态度。

3、小说结构独特。

《白鹿原》采用了“通过一个社会群体来映现整个社会”的结构方法。

家族叙事和革命事件共存,但革命事件置于幕后,是为家族叙事服务的。

《白鹿原》虽然叙述了现代革命历史,但始终没有违背白鹿原真实的社会历史现实,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通过白鹿原这个小社会加以再现的。

4、语言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

《白鹿原》语言不但鲜活传神,又于质朴中渗透出民间乡土文化的气息和地域语言的特点。

首先就是语言的通俗性。

《白鹿原》在这一点上是相当成功的,作品第七章有段文字相当精彩:“四月十三日,白鹿镇上贴出两张布告,一张是罢免史维华滋水县长的命令,同时任命一位叫何德治的人接任。

……白鹿镇逢集,围观的人津津乐道,走了一个死(史)的,来了一个活(何)的;死的到死也没维持(维华)的下,活的治得住(德治)治不住还难说。

……”这种把方言与人名进行了巧妙的谐音联系,是典型的民间幽默。

作品中,关中土语的运用,信天游体式的唱词,民间笑话的引用等不胜枚举。

比如骂人的话:“乱臣逆党死皮赖娃。

”“凭您这号痴熊闷种鳖蛋贱胚还想给我当长工?”“那就注定是个没出息的软蛋狗熊窝囊?”。

其次是长句铺叙,无论叙事、状物、议论,充分显现大气磅礴之气势。

例如:“鹿兆鹏是一个已经成型的家具而鹿兆海还是一节刚刚砍伐的原木;鹿兆鹏已经是一把锋利的斧头而鹿兆海尚是一圪塔铁坯。

”又如第33章叙旱灾后的白鹿原:“一座座峁梁(山脊)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只匍伏着的疥蛙……它们其实更像是嵌镶在原坡表层的一副副动物标本,只有皮毛只具形态而失去了生命活力。

”再如第11章描叙大火奇观:“火焰像瞬息万变的群山,时而千仞齐发,时而独峰突起;火焰像威严的森林,时而呼啸怒吼,时而缠绵呢喃;火焰像恣意狂舞着的万千猕猴万千精灵。

”《白鹿原》中迭用长句,采博喻的技巧,排比的句法,文气浩浩荡荡,有排山倒海之势。

正因为如此迭用长句、排比、博喻,连续设譬,使得文章气盛理畅,再加上意象鲜活,通俗传神,更具感染力。

所以成就了这部大气磅礴的民族史诗。

5、浓郁而又深厚的地域和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特色来自他在作品中所描写的物象。

以环境而论,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也包括风声习气、歌谣礼俗等。

比如作品中写到白鹿的传说,很古很古的时候(传说似乎都不注重年代的准确性),这原上出现过一只白鹿,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

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悠忽之间就消失了。

庄稼汉们猛然发现白鹿飘过以后麦苗忽地蹿高了,黄不拉几的弱苗子变成黑油油的绿苗子,整个原上和河川里全是一色的麦苗。

⋯⋯这就是白鹿原。

从传说来看,一是白鹿原得名的历史悠久,它是与关中文明一脉相承,它透视着这块土地的神奇,揭示着这块土地的历史;二是白鹿原绝对不是一般的原,白鹿带来的是原上的麦苗,带来的是原上农耕的文明,带来的是原上人们生活的幸福。

三是白鹿的传说寄寓着原上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想,美好的白鹿则是关中大地文化精神的象征。

《白鹿原》所反映的中国文化是全面而丰富的,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文化方面。

这其中,尤以有着漫长的历史沉淀而成的儒家文化为最根本。

几乎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折射出博大精深而且深入人心的儒家文化。

在作家貌似冷峻的叙述过程中,作家更多的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认同,一种赞颂,并不惜通过某些主观的臆想人为的拔高儒家文化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儒家文化的反思在白嘉轩身上表现得尤其分明。

在农耕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主流地位,对整个民族文化都有深远的辐射性和统摄性,在关中地区,儒家文化经过充分民间化之后,以宗法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的面目、乡约、族规的具现形式出现,并且渗透于关中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制约着他们的风俗习尚和日常生活,形成了民性之中礼让、淳朴、厚道而又不失古板、僵硬的特质。

白嘉轩便是宗法家族文化陶养出来的理想人格的具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乡约、族规起着无处不在的规范和威慑作用,并对白鹿原上的人们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既保障着一方的稳定与秩序,又不时露出它残酷和戕杀人性的一面。

白嘉轩可说是一位中国传统农民的代表。

他热爱劳动,他最能体验劳动的乐趣。

在劳动时,他浑身的骨节都在咯咯作响。

他雇的长工鹿三,似乎是无产阶级所认为的那种剥削压迫关系,而在故事中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却是那么融洽。

竟胜似一家人一样,绝对的尊重,绝对的平等,最后竟成了生死之交,体现了儒家的仁义思想。

6、表现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白鹿原》在表现人物形象时,侧重于典型的文化人格。

他笔下的人物大起大落,大张大阖,有一种强烈的,不可臆测的命运感,他创造出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其次,《白鹿原》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的优秀成果,不断的发展和创新。

《白鹿原》刻画人物描摹性情,把潜意识、非理性、魔幻、性力、死亡意识等等西方现代派的种种写法引进到自己的方法世界。

《白鹿原》用魔幻的手法,描写冤死的鬼魂(白嘉轩前几个妻子、白灵、小娥等)给亲人或有关的人造成心灵感应、幻觉、颠狂行为和精神变异,具有了当代文学前所未有的神秘色彩。

再次,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小说的诗性光辉。

白鹿是贯穿小说《白鹿原》始终的中心意象,是美和善的象征。

“白毛白腿白蹄,那鹿角更是莹亮剔透的白,白鹿跳跳蹦蹦像跑着又像飘着从东原向西原跑去,倏忽之间就消失了。

”白灵是白鹿的化身,朱先生则深得白鹿的精髓。

史诗风格在小说创作中,史诗性作品一般是指那种结构宏大,内容丰富、意蕴深邃而又有着独特艺术追求的作品,史诗性的标准大体有两条:首先,应该是“史”与“诗”的结合,即宽广、厚重的历史内容与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的结合。

其次,作品中应涵括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鹿原》时间跨度大,描写范围广,人物形象众多,事件错综复杂,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打造出一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社会形象的历史。

《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借以表达陈忠实创作的史诗性追求。

1、《白鹿原》的叙事方式,无论是从历时性角度还是从共时性的角度来看,都具备了史诗的特征。

首先,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小说具有较大时间跨度,《白鹿原》所描写的内容从清朝末年直到建国初期,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折射出了从清末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农民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勾勒出一幅广阔的历史背景。

其次,从共时性角度来看,《白鹿原》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多角度地描写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以历史事件为经,以白鹿原农民的现实生活为纬,绘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陈忠《白鹿原》中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是以往的长篇小说中所罕见的,例如,描写了辛亥革命推翻皇帝后农民们那种无所适从的心理状况;描写了军阀混战对农村造成的危害,导致的“交农事件”的发生;描写了共产党的诞生和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在白鹿原上掀起了“风搅雪”的农民运动;描写了抗日战争对村民们的影响,从而有对鹿兆海被红军打死后而冒充抗日英雄被厚葬的场面,以及关中大儒朱先生等八位老者以耄耋之年请缨杀敌而要求奔赴抗日前线的场面;也写了解放战争的洪流对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影响和推动,从而有了黑娃弃暗投明率领保安团起义的描写以及在随后的肃反中又被作为反革命镇压的悲剧性结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