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白鹿原》中的儒学思想-精选文档

《白鹿原》中的儒学思想-精选文档《白鹿原》中的儒学思想儒家文化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国人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在《白鹿原》中,这种影响可谓是到了骨子里头,乡绅鹿子霖一直盼望着自己当官,是儒家中典型的官本位思想,白嘉轩作为组长,在村里闹饥荒时向山上土匪借粮、村里闹瘟疫时在祠堂中收留患病的村民等……无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不同理念。
一、《白鹿原》中儒家思想的民间立场(一)儒家思想的守卫者小说中,无论是正面的白嘉轩还是反面的鹿子霖,作者陈忠实都予以了浓墨重彩之笔,白嘉轩在封建宗法制度非常浓厚的白鹿原,俨然是全村百姓的精神寄托,他以超出常人的毅力维护着组长的社会地位,标示着儒家宗法制度的可信性,例如,他从自身做起,组织村民换地迁坟、种植鸦片、兴办学办并送子女到学堂接受教育、反对各种苛捐杂税、营救村民等,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白嘉轩的民本思想与责任担当,但是,从深处挖掘,他是通过这些事情来竭力的维护白鹿原旧有的宗法制度,他就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博得村民的支持,维护好自身家族的利益,在动乱的社会中守好白鹿原这方净土,这是典型儒家思想的体现。
(二)鲜明的民间色彩和草根性儒家文化来自民间,具有相当的民间色彩和草根特性,《白鹿原》中,无论是村中不识字的老人、妇女在言谈举止中也可以找到儒家文化的影子,有很多处体现了儒家文化的民间性,例如,民间智慧的化身白嘉轩的姐夫朱先生,他没有一官半职,也没有万贯家财,有的可能就是一些破书,但是,他就是凭着他的学识,带领白嘉轩独闯清军大营……一系列事件都向村民们表现了他的身正言正的儒家风范,每当村中有大事情或问题出现的时候,他总能以置身事外的超然态度帮助化解,他成为了白鹿原半人半仙一样的人物,受到了全村人民的爱戴,不论是军阀还是乡绅势力,都会去看望他,讨好他,其他,在很多人心里他就是那个正统儒家思想的代表者。
随着小说的深入发展,朱先生更是成为了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和道德裁判,白嘉轩作为组长,很多事情拿不准在心理打鼓的时候,他最希望得到就是朱先生的指点与肯定,朱先生引导着白嘉轩从仁和义的角度出发,鼓励全村人学习礼、义的准则,要求全村人都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做,无论是对村内的百姓还是外村的过路人白嘉轩都是按照仁和礼的要求对待的。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1. 引言1.1 1. 《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重要性《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一直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通过描写白鹿村的人们对儒家文化的遵循和传承,展现了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白鹿村的村民们尊崇孔子、尊敬长辈、尊重礼仪、重视家族传统,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体现。
在这个以农村社区为背景的小说中,儒家思想贯穿始终,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和信仰。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传承,白鹿村的人们形成了一种亲情浓厚、邻里和睦、乡愁深长的生活模式。
他们尊重长辈,团结互助,注重教育和礼仪,这些都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行为准则。
在一个大家庭式的村庄里,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价值观上,更是体现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上。
《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准则和信仰,帮助人们在困难和挫折中保持坚强和坚守。
儒家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文化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1.22. 儒家文化的二重性儒家文化的二重性体现了其在《白鹿原》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既具有正面影响,又存在负面影响,这种矛盾性使得其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一方面,儒家文化强调孝道、礼仪、忠诚等传统美德,对人们的行为准则和思想观念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儒家文化也存在着僵化、保守的一面,容易导致个体的自我束缚和社会的局限。
这种二重性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在人性的多样性中展现出了多种可能性。
正确认识儒家文化的二重性,对于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从白鹿原看儒家文化

从白鹿原看儒家文化――以白嘉轩和朱先生的人物形象为主关于儒家文化的小说很多,在《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两面性,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代表。
一、儒家文化的精华――朱先生朱先生是儒家文化精髓的那一面,“仁义”“爱国爱民”。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
朱先生作为白鹿原的圣人,他的“仁义”主张是非常饱满的。
他从来都是与人为善的,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粗茶淡饭式的生活,但这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世事,他只是以一种更为深广的洞察力来审视这一切。
朱先生不走仕途而主持教学,修学堂,“有教无类”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
就连一身匪气的黑娃都成为他的弟子。
黑娃是他所教的最后一个弟子,他为其写下“学为好人”的题字,并悉心教导,他将黑娃由一个粗俗不驯的匪人教化成一个已具儒雅气度的好人。
在饥荒年,他联合白鹿两家大肆的赈粥。
在晚年,时代的潮流已经抛弃了他,他开始修理县志。
在修县志的全过程中,他没有任何利益,为的是记录历史,造福子孙。
朱先生,扮演了一个儒家救世的角色。
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仁义济天下”的论述。
朱先生的思想核心即为民本思想。
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特定的环境下又使他发展成为一个真诚的爱国者。
他的应约说退方巡抚数十万入陕清兵,就是这种民本爱国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革命军同清廷残余军队发生冲突,剑拔弩张两军对垒时,朱先生受革命军张总督之邀劝退清兵。
他不坐差官备好的汽车,徒步赶往总督府,并且笑着谢绝张总督为其准备的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只身进入清兵阵营。
他用剩菜倒进褡裢内瓦罐的举动和“顺时利世”的一番说词诉明了战事若起百姓必遭涂炭,而挑起者将落千古骂名的后果。
这样一来,清军罢兵回归,而三秦父老也免遭了屠城之灾。
他不动用官差提供的任何便利是为了不与当朝政府扯上关系,说明他有远避名利的清高;他冒险斥劝兵士,是为了千万百姓的安危。
在鹿兆海死后朱先生等八位老人发表的《白鹿原八君子抗战宣言》轰动了整个中国。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白鹿原》是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的代表作,小说以内蒙古草原为背景,讲述了白鹿原上两个家族的恩怨斗争,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同时也表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道德、真理和智慧。
然而,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呈现出了一种复杂的二重性。
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们常常以儒家经典为指针,用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自我修养和行为准则的建构。
比如白开水说过:“我读过书,应该尊老爱幼,善待同胞,爱国爱民,这些都是圣人的教诲,都是正道;道路己守,就不怕荆棘丛中走。
(第一章)”白开水认为,遵循儒家经典中的正道思想,才能保持一颗纯洁的心灵,走得更加稳健。
而容家的家长也曾说过:“礼义廉耻,这是儒家的大底子,也是中国最基本的公德心。
(第三章)”这句话表达了容家家长希望家族成员遵循儒家思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保持民族的团结和荣誉。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们也常常用儒家经典作为掩盖自身罪恶的工具。
比如大水牛王利用儒家的“以孝为先”思想,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辩护。
他曾说过:“一个人的第一要务,不是自己,是家庭。
如果我在家庭上做得不好,与我扮演的父亲角色不符合,我在社会上做得再好也是黑的。
还有那吕家。
他们是明摆着不孝的。
(第三十三章)”大水牛王用儒家思想为自己的罪恶行为辩护,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试图获得公众的认同和同情。
因此,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既被认为是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被一些人利用掩盖罪恶的工具。
这种二重性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方面,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确实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培养我们的品德修养;另一方面,儒家思想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儒家强调的“以孝为先”,有时会为一些不良行为辩护,并被人利用。
这种二重性让我们反思儒家文化中的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对《白鹿原》两性文化的思考

185 9
年 提 出 的 未 来 艺术 的 理 想
: “
较 大 的 思 想 深 度 和 意 识 到 的 历 史 内 容 同 莎 士 比亚 剧
。
作 的 情节 的 生 动性 和 丰 富 性 的完美 融 合
,
”
① 但 是 后 来 的 作家 又 把 这 种 突 破 演 变成 固 定的 模
, , ,
式 束缚 了 自 己 对 民族 文 化 的 多 方 面 思 考 随 着 思 想 解 放 运 动 的 到 来 这 种 思 考渐 趋 丰 宫 其 巾
“
。 , 。 ,
在 古 老 的 白鹿 原 上 种 的 繁衍 和 生 命 力 的 延 续 是 两 性结 合的 唯 一 要 义 白 嘉 轩 后 来 引 以 为 豪 壮的 是 一 生 里 娶 过 七 房 女 人
,
小 说开 篇 就 写 道
”
。
尽 管这 七 房 女 人 在 白 嘉 轩 面 前 有过 不 同
, 、
, , , 。 , ,
。
随 着 自然 力 逐 步被 在 自然 生 命 力 的 基
,
“
”
。
但 是在 我们 民族几 千年 的文 明发 展史 中 两
。
性 结 合的 意 义 还 仅 限 于 生 命 创 造 的 蛮 荒 状 态 只 不 过 是 多 了 一 层 文 化 的外 衣 这 不能 不 说 是 历 史 的倒 退 文 明 的 堕 落
个 性 的 生 命 力 表 现 为 白嘉 轩 带 来 了 不 同 的 人 生 感 觉 然 而 对 于 这 些 女 人 来 说 最 根 本 的 共 同
的 特 征 在 于 她 们都 是 作 为 繁 衍 生 命 的 生 育 工 具 而 存 在 的 这 就 是 女性 在 传 统 的 两 性 观 念 中 的
论《白鹿原》里的儒家文化

摘要《白鹿原》和儒家文化有着不可切断的内部联系,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时刻流露出其对文学与生活的深刻影响。
主人公白嘉轩与朱先生作为儒家文化的切实履行者及其精神典范,他们的为人处事和思想,处处体现出儒家传统仁义的示范性和强大的感染力;同时孝的思想在书中一些重要人物的人生历程中也得到了体现,白嘉轩的极力维护与白灵等一些反叛者的回归,使得儒家孝悌思想的积极意义得到很好的展示;儒家男尊女卑观念是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不平等思想,它是书中一个明显的标记,传统的女性的地位十分卑微,而叛逆者的处境则很艰难,是这男权观念的使然。
男性长期凌驾与女性之上,使女性作为其附属物,因为长期受压抑而得不到解放,儒家思想的弊处显露了出来。
关键词白鹿原,仁义,孝悌,男尊女卑论《白鹿原》里的儒家文化文学与人的关系密切,而更为密切的是文化与人的关系,因此有许多人从作品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去解读作品。
文化是文学得以鲜活的肥沃土壤,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是不得不关注的。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存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仁义”为其主要标杆,无形中对每个人都曾产生过影响。
陈忠实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因此《白鹿原》在故事叙述与人物刻画的过程中都不自觉的带有儒家文化的烙印。
《白鹿原》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仁义”思想的体现何谓仁义,其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而有功,惠则足使人。
”(《论语·阳货》)其二“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最基本的理解是“仁者爱人”。
孟子在“仁学”理论方面又补充提出了“义”,而“义”则是做事要符合道德的要求,这就是孔孟的“仁义”。
“仁义”作为儒家思想的内涵,在《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和朱先生身上得到体现。
他们的言行都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朱先生对儒家思想的示范以及白嘉轩对儒家思想的切实履行,都使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扩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写实主义小说,描写了中国北方一个虚构的村庄白鹿原上三代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兴衰。
小说中儒家文化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它既赋予了人们道德规范和道德感,同时也带来了庸俗和伪善。
儒家文化在小说中体现为一种道德规范。
在白鹿原这个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或有或缺地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张文昌这位具有儒家形象的“先生”,他的存在和言行代表了一种儒家的道德追求。
他一直倡导孝顺、忠诚和正直等儒家伦理观念,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学问和劝导来修正乡亲们的道德缺失。
儒家的伦理规范是白鹿原人们道德感的源泉,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信仰和榜样。
儒家文化的二重性也在小说中得到了表达。
尽管儒家教育给予了张文昌一定的道德追求,但在实际行为中,他也暴露出“名利双全”和“权谋利己”的一面。
他为了维护家族利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乡亲们为敌,甚至用欺骗的手段获得他们的信任。
这种强调个人尊严而忽视道义的行为,背离了儒家认为人应当为社会和他人的福祉负责的原则。
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中,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他们以儒家的教化为幌子,追逐着自己的私利,忽视了社会公义和道德纲常。
儒家文化在小说中的二重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儒家文化的二重性还体现在小说中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矛盾中。
小说中的白鹿原是一个追求权力、利益和地位的社会舞台,人们的欲望和利益冲突不断,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出卖亲情、友情和爱情,背离了儒家关注精神追求和个体修养的理念。
巴图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和财富,不顾生活在一起多年的女人的感受,娶了一个更有地位和权力的女人。
再巴图的儿子光宗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与妻子的亲妹妹发生了婚外情。
这些人的行为违背了儒家将人性的本善和和谐视为最高价值的原则,揭示了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二重性是明显的。
尽管儒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道德规范和信仰,但在小说中也显示出了庸俗和伪善的一面,人们为了自身私利和物质欲望,甘愿背离儒家原则,以至于道德的滑坡和人性的扭曲。
从白嘉轩看儒家传统道德

从白嘉轩看儒家传统道德一、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双重性的完美结合二、正直与狡诈贪婪白嘉轩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他所代表的是一类人。
这类人既不同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鲁四老爷、冯老兰、钱文贵等地主形象,也不同于闰土、朱老忠、梁生宝等农民形象。
他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他的人格支柱,守正不阿、树德务滋,可认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由于千百万个这样的脊梁,中华民族的文化才可以延续五千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才可以支撑二千多年。
我们无法用好坏、善恶、正负来评价他,更无法用阶级的眼光分析他。
白嘉轩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关中汉子,具有农民天性淳良、兢兢业业等诸多美德,在他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秉性和品质。
他真诚地称长工鹿三为三哥,两人之间有的是诚挚的感情,而无世俗的主仆辈分;出钱出粮节济周寡妇度过难关,组织族人修祠堂、办学堂;公布《乡约》,惩治赌博、吸食鸦片的族人,整饬族事人事。
无一不显示出他的精明能干,正直仁义。
同时不可否认,他身上也具有狡诈、贪婪等诸多缺点,有着传统文化的许多负质,他为了人财两旺,自己的子孙多福,不惜用计将长有根部似白鹿草的鹿子霖家的坡地换成自己的。
在他自己导演的这场戏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狡诈。
论文参考网。
先是卖地,中间才是换地。
卖地是为娶亲,换地是为面子。
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些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理由。
而他的真实目的却无人知晓,而且为了到达他的目的他甚至不惜背上败家子的罪名。
在这场戏中,说白嘉轩是一个阴谋家,也许并不过分。
他的手段和智谋为人叹服。
另外,在种植鸦片这件事情上,为了谋取暴利,他是第一个在白鹿原种植起鸦片,当得知鸦片的危害后,他又是第一个带头铲除掉自家地里的鸦片。
他身上人格的两种表现,实际上正表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
三、仁义宽容与残酷冷漠仁义是儒家的立身之本,提倡忍让行善。
几千年来,所有中国人包括耕田的农民都已被此标准浸泡透了。
白嘉轩立足的理论便是仁义,作为族长,他始终遵守着这种传统的道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白鹿原》中儒家文化的二重性
《白鹿原》是著名作家陈忠实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山西农村为背景,通过近
百年的变迁,描绘了一幅家族兴衰和社会变革的画卷。
在小说中,儒家文化贯穿始终,表
现出了其丰富的二重性。
儒家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有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
对这一二重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白鹿原》这部小说。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体现出了其亲情关怀和家族观念。
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儒家典型人物,如白嘉轩、白嘉石等,他们尊崇孝道、忠义之心,对家族有着深厚的情感。
在这些人
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文化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以及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在他们身
上得到了体现。
儒家文化对于礼教的重视也在小说中得到了体现,人物们在生活中时时刻
刻遵循着各种礼仪规范,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儒家文化的二重性也体现在小说中。
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儒家文化所蕴含的束
缚和传统道德的局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揭示。
在《白鹿原》中,儒家文化所追求的
忠孝,有时也会被个人的私欲所左右。
白嘉轩为了私欲不惜背叛朋友,最终导致家族衰落;白嘉轩为了权力地位,不惜与弟弟白嘉石分道扬镳。
这些人物的形象既展现出了儒家文化
所提倡的孝道忠义,又反映出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矛盾和困境。
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在小说中也遭受到了现代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
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儒家观念在小说中日渐式微。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西方思想的传入,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家文化的地位。
在这种背景下,儒家文化所体现出的二重性更加
凸显,其传统价值和当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愈发明显。
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体现出了丰富的二重性。
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又有
着其自身的矛盾和局限性。
对于这一二重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白鹿原》
所揭示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在当代社会,儒家文化仍然具有重
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其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认识其
局限性,不断使之与时俱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的挑战,实现中国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