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讲义的特质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

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

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

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

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

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

“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

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

中国文化特点课件

中国文化特点课件
中国文化特点
Ⅳ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和重民在中国农业社会存在的必然性 集权主义 民本主义
中国文化特点
Ⅴ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在中国远古时期,也产生过原始的宗教以 及对天命鬼神的绝对崇拜。
在殷周之际,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产生了 重要的变化。
“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 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农本商末”、重农抑商的观念在中 国式的农业社会可谓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特点
农业文化给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
▪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 耕生活导致的一种群体价值趋向——重实际 而黜玄想。
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 事,实心做事必有收获。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中国文化特点
农业文化给民族文化心态的影响
中国文化特点
文化学界有人将七个古代文化-埃及文化、 苏美尔文化、密诺斯文化、玛雅文化、安 第斯文化、哈拉巴文化、中国文化-称为人 类原生形态的“母文化”。
在它们之中,惟有中国文化一种,历经 数几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缀,表现出无与 伦比的延续力。
中国文化特点
这种强健的生命延续力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东亚大陆特殊地理环境提供了相对隔绝
I. 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 1. 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 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 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等诸方面。
中国文化特点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 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 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传入和中国化
中国文化特点
中国文化特点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 单纯的汉民族或黄河流域文化,而是 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善于有机地吸 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 化——如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 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 涵的中华文化。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文化精神内容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女士们、先生们:谢谢各位!我今天与大家一道切磋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根本精神的若干问题。

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尙在过程之中,实现“中国梦”有若干前提条件,其中之一是要认识中国文化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土壤,这就需要“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一、重新发现中国文化我们需要重新发现、重新认识中国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多元一体。

中华历史、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在五千多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华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

从文明比较的角度来看,世界几大古文明,只有中国文明一以贯之,延续至今,没有断裂,没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大的变异。

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文明时代(指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世界原典文明勃兴,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典范人物诞生。

但从彼时至今,从人种与文化两方面来看,只有中华人种与中华文化一以贯之地延续下来了,没有中断。

其中的机理是:“和而不同”,保留差异,多样统一。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外来的、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丰富、壮大自己,形成新的文化。

中华文化的消化力、融摄力很强。

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信仰信念,这是维系协调各民族的润滑剂,自强不息的源动力。

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文化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

在器物层面的文明上,过去说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这是不错的,但这是沿袭培根的说法。

四大发明很了不起,还有比这四大发明更重要的发明:漆器、青铜器、丝绸、瓷器等,其精湛高超的制造工艺,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此外还有茶叶、算盘等等。

中国古代诸多科技发明,至少有二百多种伟大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曾经贡献给全人类,起着改变世界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中国文化概论 2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类型特质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5.天人合一的观念与中和思想

农业自然经济的性质也决定了农民对待自然的态度。古代 很大程度上要靠天吃饭,必须不违农时,因此不能不对天 产生敬畏,产生顺应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 与天人合一观念相联系,中国人讲求“中和”。 “中和” 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它要求在事物的各个方面中 采取中间适当的态度,不走极端,不偏不倚,恰倒好处, 从而趋于和谐适度的状态。《礼记〃中庸》:“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代叶适《中庸》:“古之人, 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2. 饮食文化与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我国农业高度发达,有举世闻名的饮食文化。孔子:“民 以食为天”;中国人很重视吃,请客吃饭是人际交往的重 要形式。 中国人固守在土地上,与外部世界处于封闭状态,起居有 定,耕作有时,衣食无忧,因此安土乐天成为他们的固有 观念。《礼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 能成其身。”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3.重实际黜玄想的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农耕生活导致的一种 群体趋向。 王符《潜夫论》:“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章太炎《驳 建立孔教议》:“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 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最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民族。


(二)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
(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元,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 十二世,一世三十年,故一元为129 600年)

“时来运转” ,“否极泰来” ;“老虎吃小鸡”(虎啮鸡、
鸡吃虫、虫嗑棒、棒打虎) 。
6.包含着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2)永恒意识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半封闭的北温带块关大陆得以滋生发展,其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社会组织以宗法——家族制度和专制政体为基本形态,而周边则为后进民族所环绕。

这样一种特定的生态环境,使中国文化形成富于特色的性格。

其一,人文传统有别于重自然(如古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人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色彩。

“天地君亲师”同时供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应付用利用态度。

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由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

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其二,伦理中心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又在文明时代得到发展的宗法传统,使中国一向高度重视伦常规范和道德教化,从而形成以“求善重德”为旨趣的“伦理型文化”,,同希腊以“求真重智“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各成一格。

科学型文化对宇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分别作纵向研究,本体论和认识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者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级指示以“修身为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

以至中国文学突出强调“教化”功能,史学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教育以德育统驭智育,人生追求则以“贱利贵义”为价值取向,构成以伦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其三,尊君重民长期运行于中国的农业自然经济,是一种少有商品交换、彼此孤立的经济。

这种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极度分散的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政治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人格化的统合力量来自专制君主。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

中国文化特质——钱穆文化即人生,人生有其长成之过程。

在此过程中,时时变者为生活。

而有一不变者贯注其中,此之谓常,乃生命。

惟生命有长有成,乃生活之目的。

而生活则仅为生命长成之手段。

此一不变者,中国人谓之性。

此一过程与其终极目标,中国人谓之道。

性道合一,乃为中国人生最高理想,亦中国文化一最大物质。

性则个人小体生命所各别具有,道则人群大生命之共同趋向,由此以成其悠久广大之大生命。

性之合於道者谓之德,德具於内,不待外求。

食衣住行物质生活,皆须赖於外。

苟求之外而忘其内,丧其德,有生活,无生命。

生活日变,在今日而已忘其昨日,亦将不知有明日,此之谓无常。

无常则是人生一大苦痛。

生活不能日新又新,而生命能之。

生活不能进步无疆,而生命能之。

生活只有变,而生命则有常。

生活赖於外,而生命成於己。

生活人相异,而生命则群相同。

生活无大小,而生命则有大小之别。

生活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命则必融入人文。

中国人言之生,则曰性命。

此之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人在生活中表现其生命者为礼。

礼在外,属人文。

仁在内,属天性,亦即属自然。

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礼。

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皆本于仁而立於礼。

生活维持为手段,生命成长为目的。

知为手段,行为目的。

中国人则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难",或言"知难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礼并言,又仁智并言。

仁属行,智属知,违於仁为不智。

离于行为无知。

故中国人言德行。

又言学问,学与问皆属行。

行有常,在外为道,在内成德。

生活可分别的,生命则是共同和合的。

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别的小生命中可凑合为大生命。

大生命是天,是自然。

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则多情。

欲必向外争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

中国人生大道有五伦,皆本於情,非本於欲。

中国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欲。

欲当知足,情无止境。

道由情来,不由欲来。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蔚为大观。

数千年来,它伴随着中国人的发展与进步逐渐成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中国人的立身处世、言行举止,似乎无一不体现着中国文化;我们老祖宗留下的每一件什物,几乎也都浸润着浓郁的中华文化。

但是一旦旁人问起来,要你用三言两语准确地概括一下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恐怕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不知从何说起。

毕竟,中华文化支脉太庞杂、流变太频繁,要想真的说出个所以然来,实在是不容易办到。

不要说外国人不解,就连中国人自己,怕是也会觉得茫然。

前面那几位中国人在老外面前所遇到的尴尬,其实也是不难理解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正因为中华文化太丰富、太精深,所以我们觉得实在很难理出一个头绪。

而相对浅易的美国文化,就容易理解多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国人的一些日常行为中,提炼出中国文化的精髓。

比如说,中庸、和谐、天人合一、经权之道等等,就是很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

总体来看,中国文化有如下几点鲜明特征,值得我们注意:中庸,是圣人孔子所极力推崇的“至德”,孔子心目中的理想道德叫做中庸。

中庸之道,实在是中华民族累积凝成的民族智慧。

中庸的精义,似乎不出《论语》的一句话,那就是“过犹不及”。

就是说,万事都不要过分;如果做得过头了,那还不如不做。

然而时下许多人所理解的中庸,却成了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不偏不倚、模棱两可、首鼠两端的代名词,似乎奉行中庸之道的人都是庸庸碌碌、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这实在是对中庸真义的误解。

为人如果做到了“中庸”,那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呢。

要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最要紧的是要有一个“度”的把握。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如果超越了限度就不好了,哪怕是好事也会因此而变成坏事。

事情做得过了头还不如做不到,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们不妨拿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形容词来举例:“怯懦”是“不及”,“张狂”是“过”,而“勇敢”则是“中庸”;“吝啬”是“不及”,“奢侈”是“过”,而“慷慨”则是“中庸”;“自卑”是“不及”,“自负”是过,而“自信”则是“中庸”。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的认识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会展分院酒店111张琦2011年12月7日【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逐步形成的,它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作为其内在特征的基本精神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于整个民族的成长壮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特质有贵和尚中、崇尚自然、人文主义、重人伦道德四方面。

“和”的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这四种特质都是和谐精神的体现。

从中体现出我国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并且一直用宽容的胸襟去对待别人。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和谐经历了几千年的融会贯通,才形成了海纳百川般中国文化的博大境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永生不灭的灵魂,使这个民族充满了灵气、生机与活力。

而这传承不绝的中国文化世世代代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升华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这个民族历经劫难而弥坚,牢牢地凝固在一个大家庭中。

文化是民族的脉愫,异彩纷呈、博采众长的中国文化,伴随着波澜起伏的中国历史长河,不断吸纳营养,创新再生,永葆青春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就在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内蕴深厚的语言文字,深刻完备的伦理道德,浩繁精到的典章制度,独具特色的科技工艺,睿智深奥的哲学宗教,它集中了中华民族伟大和智慧,它由中华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方式,互相渗透、互相融会,最终整合而成,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保护和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浩瀚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厚重坚实的华夏文明,形成了辉煌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它表现为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追求崇高人格的重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正是这些精神,民族发展才具有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文化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