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第二章2《综合消息两篇》教学设计
《金学案》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课件:第二章第2课综合消息两篇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人类文化具有无.与.伦.比.的宽容与包含性,我们在阅读 培根时,大可不必因他的为人而放弃他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窃取更多的钱财,张三天天外出盗窃,不.辞.艰.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确 (2)错误,感情色彩不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纵向综合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 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的消息。 ③纵横结合综合消息:前两类综合消息的结合。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注音
Hale Waihona Puke (1)单音字。颐.( )和园 栖.( )息 (2)多音字。
溜.( )达 剖.( )面 侵蚀.( ) 迦.( )巴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②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解《论语》时说:“孔夫子不赞成以 怨________。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 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 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2)考察·考查 [辨析]考察: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行为、活动),带有考核、 检查的意思,常用于上级对下级,老师对学生,等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993 年,以何希吾、温景春等为首的中日联合雅鲁藏布 科学考察队进入大峡谷考察,因日方队员落水失踪,考察 活动中止。1998 年 4 月至 12 月,中国科学探险考察队两 度进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并首次成功地徒步穿越了 大峡谷核心地段,进一步取得科研成果,实现了中国科学 家的夙愿。
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精品教案:《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

《新闻阅读与实践:综合消息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综合消息的种类1、结合P25的“小链接”,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
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
它不像动态消息,一事一报,新闻涉及的范围多是一个局部、一个单位、一个点;更不像特写式消息,仅仅截取新闻事件的一两个片断。
它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
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点化于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文字。
2、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
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
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
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作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
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
《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1995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
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
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
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教学设计

新闻阅读与实践(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新闻阅读与实践》全套教案编者:刘素华第一章新闻是什么?【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以及新闻的结构。
2、了解新闻的采写过程以及构成新闻价值的诸多要素。
3、初步了解客观报道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客观评判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4、了解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在报道新闻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选择不同的策略来阅读不同媒介的新闻。
【教学重点】新闻的要素、特点和构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新闻的知识教学过程一、新闻的“六位侍者”新闻的定义:经过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信息。
【定义的四层含义】1、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2、是新近发生的事3、是真正发生过的事4、本来的“原料”是信息【新闻的要素】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新闻的“六位侍者”: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
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教材把它们概括为“5W+H”,即: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通过对这六要素的把握,我们面对一篇新闻,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
这对于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无疑是有帮助的。
【典型实例】经过多年艰苦训练,中国运动员刘翔终于在2004年8月27日,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男子110米栏冠军,被媒体称为“亚洲飞人”。
找出下面新闻的导语:新华网7月25日电,记者从青海省有关部门获悉,7月24日17时40分许,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塔尔镇一在建清真寺发生垮塌事故,截至25日记者发稿时,有8人死亡,3人重伤,20人轻伤。
事故发生后,青海省应急救援总队和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关部门已经连夜展开救治和善后工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2 综合消息两篇》(一等奖课件)

导语: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1月3日成功在月球背面 软着陆,并传回第一张月背影像图。对此,美 国和俄罗斯航天专家纷纷表示祝贺并盛赞这 一人类壮举。
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 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各个新闻事实构成新闻 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 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 对于主题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前两者的综合。
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无论是事实 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 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 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 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最后咨询教育 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的导语从家长来电引 出新闻事实。《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稚鲁藏布江 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导语则一上来就确 定了新闻事实。
这是两篇消息报道的题材和主题不同所致。 前者报道的是社会问题,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 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 共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 问题,不直接做出判断,而是强调“事实说话”, 这种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理性思考的方式 显然更适合主题。
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度 洋暖湿水汽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亚热带向 北延伸6个纬度左右,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 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从纵向信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 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水流切割 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谷的奇观。
试比较本课两篇消息的导语,说说 它们的异同。
美国航天局局长吉姆•布里登斯廷当天在社交 媒体推特上发文说:“祝贺中国嫦娥四号团队实 现在月球背面的成功着陆,这是人类的第一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高中语文2.2综合消息两篇课件新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3.课文第二则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的事实基础上,还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篇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事实基础上,还向横向和纵向延伸,为消息提供更丰富的相关信息。 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度洋暖湿水汽的北进提 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人们通常认定的亚热带北限在这里又向北延伸 约6个纬度,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 息地。从纵向信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为青藏高原的强 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水流切割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 谷的奇观。 这些延伸资料,使读者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 一新闻事实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2.阅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 峡谷》,分析其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 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提示: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1)对比。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确认为世界第一大峡谷,使以前先 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 峡谷退居其后。 (2)研究者。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具有权威性和严谨性。 (3)研究的方法。以地形图和航测图为依据进行了精确计算,数字 科学;运用实地勘测的数据,真实可信。
高中语文选修 新闻阅读与实践2 第二章消息

第二章消息:带着露珠的新闻本章说明教学目标一、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二、培养新闻意识和对社会生活的敏感。
三、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各类消息。
四、体会消息精练、简洁的语言特点,并在新闻写作中加以运用。
教学设想一、消息作为新闻的基本形式,以最快捷的方式,向人们传达各种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
因此,它在新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我们学习新闻的基础。
要让学生重视消息,重视消息的学习。
二、学习消息要注意重点:第一,消息有特殊的结构形式。
导语往往点明最重要的新闻事实,要学会通过导语迅速抓住主要信息。
第二,学以致用,了解消息传达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的特点,学会通过消息敏锐地体察社会的发展变化。
当然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我们并不要求一蹴而就,这样的能力要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形成,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如《打工仔成为国家计委座上宾》,就反映了从精英政治走向大众政治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第三,通过消息本身,了解作者的态度倾向和情感取向。
虽然作者力求客观表现,不表露倾向,但是我们还是能从字里行间察觉到他们思想感情的流露。
如《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从标题中的“我”字,就能体察到作者那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新闻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比较多的,学生通过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的新闻消息,现在网络新闻又给许多学生增加一条接触消息的重要渠道。
我们在新闻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课外资源。
如让学生每天选择一条他认为最重要的消息,记下来,编一周大事记或一月大事记。
四、本单元的四课,前两课主要突出消息的特点,重点学习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
第三课选取外国消息,主要让学生扩大视野,感受新闻消息写作的风格多样性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
第四课选取广播电视消息,重点让学生了解不同新闻媒介的消息在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同,了解新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如果有余力,可以将学习内容延伸到网络新闻等新的新闻形式上。
高中语文 2.2 综合消息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新闻阅读与实践》

首首页页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1.《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篇综合消息的主题是什么?记者是从哪 些角度提炼出这个主题的?
提示:主题:中小学生上课时间过早。 课文引用家长的抱怨以及老师的建议,对孩子上学早的问题提出了 初步的看法。首先,上课时间早,可能“天黑路远”,为了学生安全,许多 家长都要送孩子上学,这与不少家长的工作时间发生了“冲突”。其次, 学生上学早,起床的时间就早,睡眠时间不够,部分学生来不及吃早餐, 晚上在家又要做很多作业,也保证不了睡眠时间。而且家长和孩子没 时间交流,这会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个性成长、综合教育等多方面造 成影响。最后,孩子为早起上学,势必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பைடு நூலகம்睡觉”, 效率不高。记者从这些方面入手,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儿晚点 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报道。记者 并没有停留在当事人群的层面上,还引用国际研究组织的报告、大学 专家的看法、教育管理部门的反馈,使消息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
原因:两篇消息报道的题材和主题不同。①前者报道的是社会问 题,自然从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的人和事说起,易于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和共鸣。同时,作者对“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问题,不直接 做出判断,而是强调“用事实说话”,这样一步步分析综合,由现象到 理性思考的方式显然更适合主题。②后者报道的是科技新闻,事实 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能引人注意,所以开门见山交代事实。
2.综合消息两篇
首首页页
HH核核心心归归纳纳 E EXIXNINGUGIUINANA
点滴入川终归海。综合消息报道的是一个时期里,发生在某一地区、 某一系统的带有全局性的新情况、新动向、新成就、新问题,是多 个单位里发生的具有共同性质的多个新闻事实的综合。综合消息 报道面宽,声势大,给人以总体性印象。综合消息不像动态消息那 样,记者的观点、报道的主题,常常隐藏在事实的叙述中,它虽然也 是用事实说话,但必须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从众多新闻事实中,概 括提炼出一个共同的主题,或体现在标题、导语中,或见之于主体 文字。本课我们就借助两篇消息来了解综合消息是如何做到点面 结合,把消息写得全面概括、具体生动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动态消息两篇》教学设计

《动态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动态新闻的特点2.了解消息的标题的种类及其作用,并拟写标题。
3.概括两则消息的新闻事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当今社会变化大,新鲜事情真不少。
翻阅报纸看电视,浏览网络读新闻。
说到新闻,其中最主要的一种体裁就是消息。
人们说消息是带着露珠的新闻,吐露着清晨的芬芳。
现在时间,正是朝闻天下的时间,就让我们一起看下面的消息图片。
2.面对这些图片,同学们如何知道它的主要内容呢?对,看书先看皮,进店先看牌,读报先看题,要知消息内容看标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动态消息《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14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看看文中写些什么。
二、了解消息,明确分类1. 什么叫动态消息?请看“小链接”。
请一个学生朗读。
诠释:“小链接”给我们两点信息。
一是什么是动态消息,二是它的分类。
“最近发生”“迅速及时”,强调了动态消息的“动”,要及时,要快,最好就是第一个报道。
2.动态消息不一定要在一个事件结束之后才报道,完全可以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对其不同的阶段分别进行报道,由多篇报道连成一组。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曾在一天里连续三次报道战局变化,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我军九个师继续渡江》《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三、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同学们,刚才我们说了,了解一篇消息的主要内容,先看什么?2.读《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1)说说这篇消息的标题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标题:由引题、主题、副题构成,主题强调新闻事实,引题突出新闻事实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并流露出记者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副题以文学色彩浓厚的词语,报道具体的新闻事实,补充叙述主标题。
这三个题目主次分明,相辅相成,具体而醒目,可以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引题(肩题、眉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说明原因;暗示消息意义以此引出主标题主标题:概括新闻主要事实副标题:对主标题进行补充,进一步点明事实;信息更具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消息两篇》教学设计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杨华当“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教学目的1、了解综合消息的定义及其种类。
2、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3、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综合消息怎样组织材料的。
2、了解综合性消息的导语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综合消息的种类综合消息按其不同的综合方法,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横向综合消息把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内发生的有共性的多个新闻事实综合起来,反映全局性的总体趋向。
所综合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并列关系。
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总分式,即总摄性导语后,并列若干具体的新闻事实,有的还有总括性结尾。
在写法上,可以按地区并列,被学者们视做开我国综合消息之先河的报道—《外国军队到处横行》,就属此类综合。
消息综合报道了上海虹口地带日本海军陆战队逾巡示威,海宁路及杨浦、闸北等地美国兵行凶,中国闸北保卫团拘捕美国兵等新闻事实。
《拉宾遇刺举世震惊》(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也属此类综合,在导语后并列了联合国、巴勒斯坦、约旦、埃及、阿曼、美国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发表的声明或谈话。
还可以按构成新闻事实的几个侧面并列,《说说温州的衣食行》就是按各个侧面组织材料的。
2、纵向综合消息这类消息不但反映事物在全局范围内发生发展的总体趋势,而且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
所综合的各个新闻事实既是构成新闻总体的几个侧面,又内含递进关系,每增加一重事实,就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几个阶段,对于主题的揭示也就深一个层次。
这类消息的结构犹如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和内在意义,珍珠就是一个个新闻事实。
《太行山老区土地改革后经济生活迅速上升》就是纵向的综合消息。
表面看来,食、畜、住、衣是说明经济生活上升的几个并列侧面,实际上它们反映着经济生活上升的递进性、阶段性。
首先是吃饱饭,在吃饱饭的前提下,对翻身农民来说最要紧的是增加耕畜,扩大生产。
耕畜和土地是翻身农民的命根子。
必须在经济生活上升到一定程度,才能够盖新房子,进而买洋布穿。
这里,每多一重事实,翻身农民经济生活上升的程度就高一个层次。
3、纵横结合综合消息就是前二类综合消息的结合。
二、《上课能否晚一点儿》综合消息涉及材料较多,不像动态消息那样事实集中、连贯,因此,怎样组织材料是关键。
想一想:《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运用了哪些材料,怎样组织的,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态度?分析:这篇消息,就是从众多家长早上送孩子时间的不便,以及学生和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感受中,提炼出“上课能否晚一点儿”这一主题的。
北京中小学的上课时间一般都定为早上7点半,然而现在生活节奏已经和过去不同了,北京的城市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时间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课文引用家长的抱怨以及老师的建议,对孩子上学早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首先,上课时间早,可能“天黑路远”,为了学生安全,许多家长都要送孩子上学,这与不少家长的工作生活时间发生了“冲突”。
其次,学生上学早,起床的时间就早,睡眠时间不够,吃早饭的时间也没有,晚上在家又要做很多作业,也保证不了早睡。
而且家长和孩子没时间交流,这会对孩子的合理发育、个性成长、综合教育等多方面造成影响。
其三,孩子为早起上学,势必要早睡,“不在最佳睡眠时间睡觉”,效率不高。
记者从这些方面人手,很敏锐地感到上课时间早点儿晚点儿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于是抓住这样的主题,综合材料进行报道。
记者并没有停留在当事人群的层面上,还引用国际研究组织的报告、大学专家的看法、教育管理部门的反馈,使消息的主题更集中、更鲜明。
作为综合消息,这篇消息的取材是很广泛的。
首先是基础调查,包括记者自己对学生早上上学情况的观察,采访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听取学校老师的意见。
其次是取材的扩展,包括查阅国际研究组织对此问题的研究报告,询问大学专家的看法,咨询教育管理部门的意见等,涉及范围广,调查程度深。
材料的组织方面,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课文首先从孩子早上上学的辛苦、家长送孩子的不便、教师对上学时间早的抱怨等感性体验出发,提炼主题,发现问题。
然后上升到国际研究组织、大学专家对孩子上学时间早造成的问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向教育管理部门咨询,则是对问题的解决所做的尝试。
明确:作者的态度是比较明确的。
无论是事实也好,研究结果和专家建议也好,都指出了中小学生上课时间早造成的问题,倾向性是明显的,作者选择这些“事实”“说话”,其态度可以说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咨询教育管理部门,更表现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性。
这篇消息,可以说是非常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上课时间早晚对他们的学习有一定影响,他们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从新闻价值上讲,这篇消息对学生具有接近性;从新闻传受心理讲,这篇消息具有求同性(即人们对于和自身具有某些共同性的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可见,有时候新闻就在我们身边。
三、《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1、阅读《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说说其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
明确: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明的:(1)对比;(2)研究者;(3)研究方法。
这是一篇科技方面的综合消息。
从新闻价值方面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和接近性。
“世界第一大峡谷”,是很吸引人的新闻题材,它首先点明子最引人瞩目的科学事实,同时因为峡谷在中国境内,可以引起国人的自豪感。
作为综合性消息,记者在报道我国科学家首次确认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后,又综合各种材料丰富拓展了这一事实,使读者能明了事实全貌。
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世界第一大峡谷被确认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导致的直接结果,那就是以前先后被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达2133米)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达3200米)被取消了“第一”的称号。
这也是一种背景的交代,适当地介绍一些新闻背景,有助于读者对新闻事实的了解和对消息主题的理解。
这在综合性消息中是常见的。
知道了新闻事实,读者急于了解确认的过程及具体人员,课文接下来介绍了这些情况。
(1)这项重大成果的推出者。
(2)中国科学家工作的权威性(得到国际知名专家的赞同和支持)和严谨性(中国科学家不辞艰险,曾多次深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考察,对这里的地质、地貌、植被和水汽通量等做了很多研究)。
(3)研究的方法。
通过地形图和航测图进行精确计算,得出科学的数字;运用实地勘测的数据,以第一手资料证实大峡谷之深之险。
这些材料构成了对新闻事实最有力的支撑,所以安排在导语之后。
2、这则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提供了哪些相关信息?有什么作用?综合性消息不仅反映新闻事实本身,它还具有拓展性,反映新闻事实的总体状况、发展趋势,以补充和丰富事实的传达。
这篇消息,在报道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事实基础上,还向横向和纵向延伸,为消息提供更丰富的相关信息。
从横向信息来讲,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印度洋暖湿水汽北进提供了一个大通道,使亚热带向北延伸6个纬度左右,造成大峡谷内独特的自然风貌,为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
从纵向信息来说,大峡谷形成于上新世,因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使雅鲁藏布江水流切割地壳薄弱处,下切侵蚀出今天大峡谷的奇观。
这些延伸资料,使读者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这一新闻事实理解得更全面、更深刻。
四、比较阅读消息导语的写法各具特色。
试比较本课两篇消息的导语,说说它们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