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的安排与保证是创新模式实施的主要问 题之一。创新模式开 发的学科课程 主题学习单 元, 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落实与实施, 这就要求 对现有国家课程实施 的课时进行重 新调整与分 配。为此, 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 减少 和压缩国家课程内容和课时数, 增加了校本课程 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每学年从国家课 时中拿出 16 课时, 占总课时数的 25% , 以满足音 乐、体育、美术三大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 保证教 学质量。新创编的活动课程也将学校课程安排在 时间上重新划分, 学校课程计划中安排了每周四 次晨读, 每次晨读 15 分钟, 每周合计 60 分钟; 每 周四次英语午读, 每次 15 分钟, 每周合计 60 分 钟。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进行整体分配, 不仅 符合语言积累的学习规律, 而且也丰富了学科课 程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活动课程真 正成为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2008 年第 2 期 ( 总第 337 期)
EDU CATIONAL RE SEAR CH
No. 2, 2008 Genera l, No. 337
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探索*
熊 梅 脱中菲 王廷波
[ 摘 要]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的实践模式: 创新模式、整合模式、调适模式、选择 模式。课程创新是校本化程度最高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 识体系而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的,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 人的功能;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 进行的校本化处理, 使之对教师和学生更具适切性; 课程选择是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 挑选、确定学校实施的课程的过程。四种实践模式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交叉, 反映了课程 开发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调适模式
( 一) 调适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
) 63 )
教材在学校实施层面中由教师所进行的校本化处 理, 使调适的课程教材对教师和学生更具有适切 性,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调 适模式需要如下的条件或基础: 一是课程教材发 展相对比较成熟, 不需要做大的调整; 二是教师能 够较好地把握本学科 课程教材发展 的优势与不 足, 具有比较雄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能力; 三是本 学科在学校发展中具有较好的历史发展积淀等; 四是在继承中寻求发展和创新。我校以传统的优 势学科语文Fra Baidu bibliotek数学、科学为重点进行了局部领域的 调适实践。通过深入探索学科教学的内在规律和 特点, 进一步对课程教材的目标、内容、呈现程序 和方式等进行修订、补充、调整, 使其更具适切性, 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调适模式对于改善学 校教育教学最具有现实的意义, 也是教师实践自 主、自为的一种课程改进策略。
) 62 )
的与意义在于通过课程整合避免学科教学以及教 育教学之间的重复与交叉, 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和效益, 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整体育人的功能。
( 二) 整合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在探索整合 模式的过 程中, 我 校从知识、儿 童、社会三个角度, 将整合模式具体划分为学科本 位的课程整合、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社会本位的
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以及心理发展 为核心, 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经验生长和人格 的发展。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中, 按照 / 主题学习0和/ 综合活动0两大领域进行校本课程 的开发。在主题学 习领域中, 从/ 儿童与自然0、 / 儿童与社 会0和/ 儿童与自 己0 三个维度, 在低、 中、高年级中以/ 珍重生命0、/ 热爱家乡0 和/ 关爱 自己0三大主题, 分别确定了各年级的学习主题, 并将其儿童化。一年级学习主题是/ 生命探秘0, 二年级学习主题是/ 自然探险0, 三年级学习主题 是/ 东师附小 ) ) ) 智慧的摇篮0, 四年级学习主题 是/ 长春的小博士0, 五年级学习主 题是/ 我的志
向0, 六年级学习主题是/ 12 岁的我0。 综合活动则是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综合
性活动。我们将综合活动的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开 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了校本课程开发的 内涵, 学校主要从大型活动、小型课余活动、班团 队活动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几个方面深入开发了学 校的综合活动, 共同构筑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方式互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模式。
创新模式下的课程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 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多数创编的课程都经历了从 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课程教材的 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自主性的特点。我 校将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 结合上, 因此, 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 元的 信息资源, 满足了教师 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语文学科的5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210 首6, 在精心 呈现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 在每首古诗词下 都配发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料的链接, 不 仅便于教师的讲解, 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 了丰富的学习资料, 减轻了教学的难度和压力, 扩 大了学生的视野。
* 本文系教育部/ 十一五0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0( 项目批 准号: 06JA880014) 的研究成果之一。
) 61 )
( 二) 创新模式的课程类型 创新模式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 涉及到了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 而且适用于所有 学科。学校可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 本着/ 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0 的开发策略, 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 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 部分内容和课时, 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 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音 乐、体育、美术三大表现类学科中, 各自选择了一 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 以课程单元的形式 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选择了5竖笛6, 体育学 科选择了5跳小绳6、5软式排球6, 美术学科选择了 5剪贴画6等主题单元, 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实现 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利用课外时间独立 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 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语文学科利 用每天清晨 15 分钟的晨读时间, 开展/ 经典诵读0; 外语学科 利用中午 15 分钟的午读时间, 组织英语的/ 每日 读0; 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 自主开发了 3 套 课间操( 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 ; 学校每年 的大型活动( 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 及课外兴趣 活动等都属于校本的活动课程。它突破了传统的 学科课程的时间、空间的限制, 提升了活动课程的 意义与价值, 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课程特色。 ( 三) 创新模式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课程开发不是所谓的特长 培养, 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 掌握和接受。二是个性化原则。所选内容适合小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能够促进学生 的个性发展。三是迁移性原则。创新模式校本课 程都是基于学科核心的知识与技能, 跳绳技能的 训练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运动协调能力, 阅读 的积累更是语文、英语学科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四是普及性原则。创编的内容简便易学, 适合于 学生普遍学习与掌握, 教具学具价格低廉, 不受场 地、季节的限制, 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是量力性原则。课程创新模式要在学校允许的 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适当进行。 ( 四) 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3. 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 社会本位 的课程整合以 社会生活经 验为中 心, 通过主题形式统整课程内容, 具有学际性的特 点, 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 务, 体现了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力量, 通过研究性 的学习,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会合作、交往, 实现学生主体性、创造力的全面 发展。学校开展了以南湖公园社区为对象的课程 整合, 以南湖公园为学习对象, 从自然体验、社会 体验、文化体验三个角度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 体系。课程整体设计分为自然资源的学习和文化 资源的学习两大领域, 各年级根据各领域中的具 体内容确定了学习单元的主题。比如, 四年级重 点研究自然资源中的动物和植物, 学生通过体验、 观察, 明确所要研究的动物和植物。成立了研究 小组, 制定了详细的计划, 并邀请学校的科学教师 和东北师范大学生物 系的教师参与 指导研究过 程。在家长的陪同下, 组织学生观察秋天和冬天 的南湖植物和动物的差别。在观察之前, 语文老 师对如何观察动物和植物进行课堂指导, 教学生 如何 记录观察笔记, 以及如 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同时, 学校召开年级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鼓励学生 积极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模式的校本课程 以社区的生态资源作为整合的核心内容, 集中了 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多种资源, 涉及到了科 学、生物学、语文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将课堂 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关 注社 区的 过 程 中, 获 得了 知、情、意、行 的全 面 发展。
[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模式 [ 作者简介] 熊梅,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东北师范大学附 属小学校长 ( 长春 130021)
一般来说,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以下几种活动 类型: 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 课程拓展和课程创新。理论上对于课程开发活动 类型的划分明确了各种课程开发活动的特点与范 围, 但是并没有提供各种活动类型的实践策略与 操作方法, 同时, 这种精细的划分易导致实践操作 的交叉与重叠。为此,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以 下简称/ 我校0) 以理论上的划分为基础, 结合实践 上的可操作性原则, 总结提炼出四种校本课程开 发的实践模式: 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和 创新模式。这四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 发的活动类型, 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 发展趋势, 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 一) 创新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创新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 程单元, 其校本化程度最高的, 最能体现教师的主 体性和学科专长、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体现学校 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 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如下的基础与条件。首先, 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与制度, 了解国内 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 从而准确把握校 本课程开发 的方向; 其次, 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 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 从而使校本课程开 发的创新模式更具有基础性、承继性与发展性; 再 次, 课程创新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 教育理想、信 念、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 为课 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 的课程创新; 最后,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 重在 实效, 因校制宜, 因师制宜, 避免因盲目追求创新 而不考虑学校和教师自身的能力与条件, 从而造 成教师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的恶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整合模式
( 一) 整合模式的内涵、基础和意义 课程整合是以超越不同学科知识体系而关注 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通 过课程整合把不同背 景下的知识有 机地联系起 来, 使学生全面整体地面对问题背景, 引导学生通 过主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参与问题的解决, 提高学 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学科之间以及教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 素与内容, 这是课程整合的前提, 而课程整合的目
课程整合三种形式。难度依其整合的要素与内容 逐渐增多, 使课程整合由课内发展到课外, 实现了 课程整合由局部向全方位的拓展与延伸。
1. 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 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关程 度可以分为学科内整合与学科间整合, 它们主要 是以学科作为整合的基本切入点。不同学科或学 科内部总是存在着可以整合的要素和内容, 这给 课程整合带来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课程整合有效 性的关键在于, 通过课程整合能够凸显学科的特 色, 实现教育效益的 最大化。为此, 我校 开发了 5 生活 中的 数学6 、5小 青蛙 学本 领6 、5 泥 塑6 等 学科 内的整合案例, 同时在学科间探索出5鼓的文化艺 术6( 音乐、美术学科整合) 、5 节约用水6、5回收废 纸6( 数学、社会、生活学科整合) 、5感恩月6( 德育、 数学、语文、体育学科整合) 等案例。一般来说, 学 科内部整合多数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 时间跨度短, 涉及的范围比较窄, 多是在某一个班 级或几个班级进行; 而学科间的整合需要课堂教 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才能完成, 时间跨度长, 涉及 范围较广泛, 参与学生多是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 2. 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 儿童本位的课程整合是以儿童现实的直接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