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规划及建设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旨在提高城市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
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不断的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规划的起源城市规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的城市就开始进行规划,如尼罗河畔的底比斯城,拥有清晰的道路布局和规划的建筑群。
古罗马时期,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城市中心广场为核心的街道网格系统,如罗马的论坛和斯巴达的阿戈拉。
这些城市规划的实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城市规划的演变1. 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规划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的伦敦、巴黎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关注。
城市改造运动兴起,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居住条件为目标,如伦敦的哈里奥特计划和巴黎的奥斯曼计划。
这些计划强调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为后来的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2. 现代城市规划的兴起20世纪初,现代城市规划学科逐渐形成。
德国的包豪斯学派提出了“建筑艺术与城市规划的统一”理念,强调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一体化设计。
同时,美国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功能区划”理念,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以提高城市的效能。
这些理念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兴起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可持续城市规划成为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可持续城市规划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例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以其优秀的自行车道网络和可持续交通系统而闻名,成为可持续城市规划的典范。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1. 强调人性化设计未来的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体验。
城市将以人为本,注重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系统。
第十八章 社会控制第一节

第十八章社会控制【本章要点】·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社会控制具有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多重性与闭环性的特征。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控制手段、社会控制过程等来实现的。
社会控制手段分为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社会控制过程包括决策环节、实施环节、监控环节和反馈环节。
·社会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越轨是社会控制的主要对象。
【关键概念】社会控制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社会失范社会控制体系社会控制的度社会越轨人类是有理性的群居性高级动物。
许许多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就会结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产生许许多多的社会矛盾。
因此,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确定彼此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运行的秩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些内容就属于社会控制研究的范围。
第一节社会控制概述人类社会是如何形成的?在人类社会诸多的竞争、冲突和对抗行动中,社会秩序是如何形成的?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斯(E.A.Ross)指出的,“我们的社会秩序绝不仅仅是蜂房或兽群的秩序。
它似乎是建造物,而不是长成物”,社会秩序需要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行为——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在协调个人、公共与社会利益,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控制(control),具有支配、调节、抑制、管理等含义,最早被用于表示对人或国家管理的艺术,其基本含义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调节、引导和管理的行为过程。
l948年,维纳(N.Wiener)提出了控制论的概念,其著作《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被视为该理论的奠基性作品。
此后,应用控制论的学科迅速增多。
西方196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

1960s
英国1968年《城乡规划法》引入的新“结构”规划之中,结构规 划具体用作战略规划文件,对目的的考虑既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 也有物质空间方面的内容。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系统规划理论
(4)系统规划理论的兴盛
① 19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推动了系统理论 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② 生态系统理论,加深了对系统的认识 ③ 建模、数学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系统 理论在城乡规划理论中的发展 ④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
效果跟踪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3)理性过程规划的理论根源
与系统规划理论的情形相同,理性过程理论也发端于 在城镇规划领域以外形成的综合性理论。就理性过程 理论而言,相关的理论是“决策理论”,尤其是关于 理性决策的综合性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包 括以下几种: ① 完全理性决策论 ② 有限理性决策论 ③ 理性组织决策论 ④ 非理性决策论 ⑤ 现实渐进决策论:这种理论强调现实和渐进改变, 受到了行政决策者的重视。
1960s
第二,系统规划理论把城市看成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 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那么一个局部所发 生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
新的开发项目,都必须从项目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方面进行综合评 价; 需要一种新型的规划师:接受经济地理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训练, 而不仅仅是建筑学或测量学方面的训练。
1960s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理性过程规划理论
(1)理性过程理论的时代背景
①在国家政治追求社会民主的情况下, 政府对企业管 理和决策兴趣,专业技术人士通过建议政治家如何管 理经济、国家福利等,在国家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 ②新的科学信念,即认为决策过程(policy-making process)同样可以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决策有关 的因素能得到量化就是科学的,不能量化的(如景观)则 无关紧要;而Popper(1963)提出的“假设——证伪”是 科学发展途径的思想也对这一时期的理性过程理论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历史研究(1949-1965)一、引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城市规划时代。
1949年至1965年这段时间被视为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迅速地进行了城市规划的改革和建设。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现代城市规划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
二、分析与讨论1.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重点是发展工业和农业,以及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住房和基础设施问题。
政府实施了土地整理和城市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住房建设,并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和供水系统等。
此外,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问题,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控制措施。
2.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农村工厂化运动,这导致了大量的人口向城市迁移。
城市规划部门紧急调整计划,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规模。
通过增加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师的数量,中国加紧了城市规划工作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除了注重住房建设外,还更加注重工业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
政府注重城市规划与工业发展的结合,促使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3.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3-1967)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政府继续推动城市规划的发展。
此时,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规划和保护政策,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并保护自然资源。
此外,政府还开始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
三、结论在1949年至1965年这一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阶段。
中国政府不仅致力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条件,还注重了城市与工业、农村的协调发展。
同时,政府还开始关注城市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成果为今天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规划与建设史

自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1949年后的规划与建设与1930年代的南京等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完全不同,它 是以工业建设为主要目标,以苏联模式为蓝图,以各级政府和中央各部属单位 为实施机构,以政治和行政领导决策主体大规模进行的。其中尤以新兴城市与 首都北京建设和1965年后的“三线城市”建设最具特色。
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
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有两个城市制定了比较系统的总体规划。一个是由 于“三线建设”而制定的攀枝花钢铁基地总体规划。另一个是地震后重建的 新唐山总体规划。实践验证这两个规划都比较成功。
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2000)
新兴工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这一时期规划建设的石家庄、郑州、洛阳、合肥、大庆、西宁等城市是中国第 一代工业城市。都是根据国家计划的安排,依托经济不发达的老城市或者平地 起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发展起来的。 “一五期间”,156 项工程在洛阳安排 了5项,并与1954年 编制了涧西工业区 总体规划。国家在 筹建工厂的同时, 协助地方进行城市 建设。1956年又安 排了4个工厂,加上 后来的焦枝铁路的 通车,使洛阳从中 国著名的古都变成 了中国第一个拖拉 机生产基地和重要 的机械工业城市。
西方196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

1960s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李宝宏 2013.05
系统规划理论
(3)系统规划理论的特征
系统规划理论在当时是一个新奇的理念,与传统城市 规划观念有很大的区别,具备以下五大特征。 首先,城市是复杂系统,需要规划人员更加清晰地了 解“城市是怎样运行的”。
规划方法:调查——分析——规划(格迪斯)
(7)系统规划和理性过程规划异同
① 系统理论和理性过程理论有着共同的前提假设,它 们共同将城市规划奠定在科学的假设基础上,并因此 显著有别于早期阶段的艺术假设基础;它们都建立在 认为规划有益的信念基础之上,认为可以通过理性的 理解和相应的控制行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② 两者显著的区别是,系统理论关注的是规划活动的 目标,因此是实质性的规划理论(substantive planning theories);而理性过程理论关注的是规划 活动的过程或程序,因此是程序性的规划理论 (procedural planning theories)。
1960s
第二,系统规划理论把城市看成不同区域位置的功能 活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那么一个局部所发 生的变化将会引起其他局部的相应变化。
新的开发项目,都必须从项目其可能产生的效果方面进行综合评 价; 需要一种新型的规划师:接受经济地理学或社会科学方面的训练, 而不仅仅是建筑学或测量学方面的训练。
1960年代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Urban Planning Theory in 1960s
李宏
2013.05
Contents
1960s
1. 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2. 1960年代的社会背景 3. 196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 4. 结语
1960年代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

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城市规划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了不断的探索和变革。
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早期城市规划: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发展。
古代中国城市的规划注重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划分。
例如,城市中心通常是皇宫、朝堂和宫殿的所在地,周围是商业和市场区,再往外则是居住区。
这种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城市规划的发展。
2. 殖民地时期城市规划: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侵略,一些城市成为了殖民地。
这时期的城市规划受到了欧洲城市规划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和英国的城市规划理念。
这些殖民地城市的规划注重功能分区、交通道路和建筑风格的改造。
3.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城市建设和规划。
这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强调集中性和公共利益,注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保障。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常常设立大型的工厂和集体住房区。
4. 市场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城市规划发展进入了市场化的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规划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强调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城市更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也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5. 现代化城市规划: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现代化城市规划注重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发展,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
同时,注重提升城市功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不断地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国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文化,同时也面临着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
未来,城市规划将继续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

总结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城市建设,但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的主要里程碑和重要思想。
18世纪至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迅速扩展,工人阶级的产生引起了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关注于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例如增加道路、供水和排水系统。
此外,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的美学和卫生环境。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城市成为国家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让步给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例如,波城市计划在法国提出,试图通过道路和大型开放空间的布局来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健康。
此外,19世纪晚期的芝加哥市规划展示了大规模城市扩张的规划,引入了大型公园和市中心道路的设计。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期,城市规划开始受到社会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关注于社会公正和平等,例如莫斯科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在其中逐渐建成了大型集体住宅区和公共交通系统。
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强调城市功能分区、汽车交通和功能性建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城市规划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的规划试图通过关注社区需求和精心设计的公共空间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例如丹麦哥本哈根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
21世纪初至今,城市规划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全球化、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使城市规划师面临着更加复杂和多样的需求。
城市规划开始更加注重弹性、适应性和包容性,例如新加坡的可持续城市发展计划和梅德斯昆的可持续社区规划。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到社会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划逐渐从以建筑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包括全球化、气候变化和社会不平等。
未来的城市规划需要寻找平衡,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以创造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年代以来的规划学科的发展: 1、多学科发展成为综合性学科; 2、物质建设规划发展为物质与经济计划、
第十八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城市 规划与建设
章节体系
探讨框架:
城 20 市世 规纪 划 60 与年 建代 设以
来 的
建设概况 6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 60年代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的总体规划 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60年代以来的科学城与科学园地
章节体系
城 20 市世 规纪 划 60 与年 建代 设以
伦敦、巴黎等大城市的总体规划
大伦敦发展总体规划 主要:东南部研究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主要:三项战略性措施
华盛顿地区2000年规划 方案包括的5点内容
东京都改建规划 东京发展规划法
莫斯科城市总体规划 市区规划布局、地区和郊区规划
60年代以来的新城建设
英国新城建设 主要:克朗恩新城(规划结构、规划特点)
来 的
60年代以来的古城和古建筑保护 城市中心、广场、商业步行街等 60年代以来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区
本章重点: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科学城与科学园 地、古城与古建筑保护。
40-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概况
1、城市恶性膨胀问题:新城、新区 2、商业形式的多样化 3、典型新城:印度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4、区域综合体;科学城,新西伯利亚 5、欧洲古城古建保护:意大利罗马古城保
人的行为场所设计,重视“人、社会、 历史、环境”; 8、城市规划新宪章——马丘比丘宪章, 提出新的规划指导思想。
60年代以来的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
国土规划与区域规划进入新的阶段的标志点(5点) 60年代以来的国土规划 • 日本的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 • 法国国土整治 • 苏联的国土规划 区域规划 • 英国的区域规划 • 法国的区域规划 • 发展中国家的区域规划 大城市连绵区
社会发展、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的综合 规划,评价标准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平 衡。
城市发展主要趋势: 1、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剧; 2、城市形态:大城市多中心化 3、规划范围:国土、区域、大城市圈、
城镇体系。
4、城市群体布局:大城市连绵区,世界 城市发展模式之一。
60年代城市发展概况
城市发展主要趋势: 5、发达国家:环境时代、旅游时代、文
密尔顿凯恩斯 规划规划特点(4点)
法国新城建设 美国新城建设 日本新城建设
60年代以来的西方大城市内部更新 与改造
改造原因与背景 日本新宿副中心
➢ 法国巴黎德方斯(重点)
科学城与科学园区 筑波科学城、科学园区(硅谷、剑桥科学园)
60年代以来的古城古建筑保护 ➢ 保护原因 ➢ 保护内容 ➢ 保护案例
20世纪60年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建设概况、城市 化
新城建设、古建保 护、科学城科学园 区---重点
新技术新革命对城市规划 的影响 ——自学
本 章 END!
化时代、生态时代; 6、城市膨胀和市中心衰落问题: 法国巴黎制定区域规划 莫斯科多核心分片式发展模式 英国第三代新城建设 振兴市中心,东京建设副中心、巴黎拉德
方斯副中心、伦敦巴比坎中心 大量科学城,硅谷、筑波、关西科学城出
现;
60年代城市发展概况
城市发展主要趋势: 7、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从形态设计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