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重要知识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应考指南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官僚政治:所谓官僚政治,是指一种与专制统治相结合的政治形态,是指但是官吏普遍以出任官职作为固定职业,只对君主和上级负责而不问社会效益和民生疾苦,只知墨守成规,按例办事而不管实际情况的变化,遇事模棱两可,行动迟缓,推诿责任,甚至贪污受贿,营私舞弊,苟且偷安。
二、重点掌握1. 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P16、皇权专制制度下的政治制度P202.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发展阶段P34、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P37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礼乐制度和皇位继承等各种规定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皇帝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6年袁世凯的垮台而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7年。
嫡子继承制: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外戚政治:所谓外戚政治,就是皇帝的母族或妻族利用掖廷之亲,以皇后父亲或舅父的名义,在朝廷总揽枢机之政,居兵戎之重,父兄亲族并居显要。
其极端的形式便是所谓“外戚专权”、分封制:西周灭商,推行”封建”制度,即分封制,具体来说就是“封诸侯、建藩卫”。
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P582.皇帝名位制度P63、皇权的行使方式P71、皇帝制度的特点P79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体现形式P584.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P90第三章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和元首制一、重点名词临时参议院:P134、1912年1月28日,中华民国成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具有国会性质。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资料 1《《选择题》》 其他 ●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汉武帝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继续推行削弱王国势力的"推恩法",王国土地日以缩小 ●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内务府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路是宋代最高地方行政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是士阶层的黄金盛世●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时,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人●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商鞅在秦变法时,改法为律,参照李悝的《法经》制定《秦律》B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以后直至明清,科举确定为三年一试,称之"大比" ●把唐宋时期的台、殿、察三院和并总为一台的是在元朝 ●北洋大臣依例由直隶总督兼任。
C ●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D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中起义过程中,改刺史为(牧),州牧典兵成为制度。
●东汉始把当时的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兰台") ●《大明会典》属于一部(行政法)性质的法典。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F ●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G ●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 ●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H ●汉武帝时开始重用(尚书)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总复习资料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材料一: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P5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内容广泛,举凡中国历史上与政治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思想、文化、社会等的有关部分,都必然要纳入其内容之中。
1、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政治体制、政治社会背景、政治理论根据、政权结构、政治运行过程,以及因此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制度。
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状况,包括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形式,职、权、责、利的划分和运用,以及互相配合密切相关的行政、立法、司法、军事、监察、考试、选举、政党、财政、文教卫生、礼仪、民族、文书、职官管理等制度。
3、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对历史和现代产生过不容低估的影响。
4、中国历史上产生过的政治思想和有关政治的各种学说,也就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内容。
5、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活动及文化传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不可忽略的内容。
6、历史上对于政治制度的妥善运用,对统治环节和行政的监察,对官吏的规定和举措,培养、任用、考核等管理,也是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必不可缺的内容。
7、中国政治制度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必要将之纳入世界范围进行评价,而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看法,也应该是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必须注意的方面。
【2】试述晚清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P79主要内容有:1、政治制度方面。
中心内容是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国家政体及官制的改革,允诺改变沿袭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逐步改行君主立宪制度。
2、军事制度方面。
淘汰绿营、防勇等旧式军队,编练新军,颁定新军制,划分兵种,制定了招募、训练、给养、军器等制度,开设武备学堂和各种军事学堂,派遣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军事,编练新军,首次设置海军部。
3、行政制度方面。
从建立外务部开始,陆续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邮传部等,飞出满汉复职制度,实行单一领导,其后,又成立责任内阁,设立总理大臣,使行政机构有了一些近代的迹象,但清政府没有放弃任何带实质性的统治权力。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第一章儒家的政治思想·孔子一、政治理想:“有道”1、等级制度:礼制2、等级应是和谐的:(1)“仁”:A、复名足君:薄赋致、轻徭役、节用B、富和教、惠和使、教与乐(2)尊五美:君子惠而不废,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屏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见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二、礼、仁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自省、慎言行、自戒、无争、约三、德治主张:(1)礼治与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4)愚民政策四、人生哲学:(1)克己礼让(2)内省修身·孟子一、人性论:1、人性善2、行善与伦理3、人同类说4、人心分化于等级二、仁政说:1、给民以“恒”产(土地和房屋)2、赋税、徭役有定制3、轻刑罚4、救济穷人5、保护工商三、论君臣与君民的关系:1、君主2、臣的作用与君臣关系:(1)君要向臣学习,臣是辅佐君的重要助手,臣绝对服从君(2)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仁义。
要求臣有大丈夫精神,向仁义低头。
3、得民之道:对君民关系:君主:先义后利;民:先利后义·荀子一、人性论:1、人性是恶与性的改造:(1)感官欲望(2)人性好利(3)排他性、嫉妒心(4)好荣恶辱2、改造:(1)圣人起伪以化性(2)老师的教育(3)环境的熏陶(4)修身二、礼治:1、礼的本质:规定分2、内容:(1)法后王(2)尚贤使能(3)富国富民3、作用:分物以养体;分出等级;分配物质财富;分出职业(士农工商);分出劳心劳力者4、礼与法的关系:法是在礼的指导下出现的(理是法的指导)第二章道家的政治思想·老子一、道论:道:“自然”——周行而不够(封闭的,循环运动)二、无为政治:1、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争故无“尤”(通“忧”)3、五色、五言、五味(此三点由人的欲望造成):(1)统治者要减少活动:去甚、去奢、去泰(薄赋敛、尚节俭、慎用兵)(2)使民有为的条件:消除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中国政治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史知识点
中国政治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的知识点:
1. 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
格局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政治势力和王朝的更替。
其中最为著名
的是南唐和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短暂,但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宋朝政治制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强大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也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地方。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开创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先河。
同时,宋朝还实行了农业立国的政策,并积极发展商业和工业。
3. 明朝政治制度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将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科学等各方面带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政治制度具
有许多先进的地方,如开设了东厂,实行了差额选举制度,使得政
治制度更加完善。
4. 清朝政治制度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政治制度虽然保留了许多传统元素,但也有很多符合时代
要求的改革。
如实行了分官职授官制度,实行了恢复科举制度等。
总之,中国政治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
着中国政治的发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

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分封制: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商把全国划分为九州,西周又调整为九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分级的行政管辖,其特点是按照地域进行划分,也就意味着行政管理逐渐走向完善。
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组织在战争中发挥出便于统一指挥,严格遵守诸侯命令的作用,呈现出取代分封采邑制的优势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比较普遍,长官不世袭,由国君任命。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
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
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
武举由兵部主持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
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代在前代基础上重新厘定中央官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为中央辅政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之职。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
影响: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
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中国政治制度史》内容要点

绪论1、中国政治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2、中国政治政治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
(2)政权与神权的结合(3)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4)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5)人治(6)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7)因俗而治3、近几年研究成果:(1)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研究(2)中外政治制度史的比较研究(3)对珍稀典章、法律文献和史料的整理和挖掘(4)对政治制度史进行多方面的专题研究(5)对各朝代政治制度进行分期研究(6)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状况的研究4、学习意义:(1)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政治文化,确立中国政治制度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2)有利于了解政治制度与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忧患意识,提高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3)有利于充实专业知识和完善知识结构,打下比较坚实和丰厚的知识基础。
5、学习方法:(1)学以致用,体用结合(2)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3)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学习中国制度史。
上篇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酋邦制:具有初步不平等的分层社会,在其中以阶层的差异为社会结合的重要基础。
酋邦制是处于国家形成前夕的某些民族实际存在的制度体制。
酋邦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在于酋邦首领议事的作用加强,没有通常所说的民众大会,而是各部酋长议事会,有政治分级和亲属制度。
2、大同与小康的区别:大同是无序而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小康是有序而经济得到发展的社会。
3、商代内服官:国家政务官员是主要行政官,宗教事务官员,王家服务官员。
西周太官有政务官是两寮六大指卿事寮下有司徒、司马、司工,分管民政、军政、手工业,太史寮下有太史、太祝、太卜,分管宗教祭祀以及文字册命。
王家事务官地位提高和大量侵夺国家各种政务,反映出王权的增长。
4、霸主到君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到确立的过程。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资料

服内服外:夏代统治区域分为服内和服外两个部分,服内是夏后氏直接控制区,即夏族自己的城邦国家,服内官员由族内贵族担任。
而服外是其他方国,分成同族方国和异族方国,所有的方国均需参加宗主国组织的会盟,交纳贡物及提供军事援助。
宗主国则有义务保护方国以及维护诸侯国秩序。
(张鸣)夏、商、西周的行政体制(官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
所谓内服,是指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即中央行政体制;所谓外服,是指被封在王畿范围以外的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即地方行政体制。
夏、商、西周官制有异同之处,但整个国家行政体制都是按王国和诸侯分为内外系统。
(韦庆远)分封:商代分封同姓诸侯和异性诸侯。
同姓诸侯属于商王的子弟,一般分封在王畿周围拱卫王室,异性诸侯多为商的同盟者或者征服对象。
周朝与商朝从形式上看都是分封,但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商的分封只是一个名义,周的分封是与宗法制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宗法网络层层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扭结的分层治理结构。
(张鸣)兄终弟及:商汤时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即兄死由弟继承,弟死由少弟继承,直到同辈之弟全不在世时,再由长兄之子继位,以此类推。
该制度本身是潜伏着动乱因素的。
因为继位之弟往往不肯把皇位再交还兄之子,而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了“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争夺局面。
帝庚丁以后,才完全确立传子制度,随后又确立嫡子继承制。
(韦庆远)宗法封建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基本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大、小宗的区别与划分。
对于能控制的疆域采取分封,并将分封与宗法联系在一起,按宗法结构,形成一个政治与血缘相互结合的治理结构,对于臣服方国,给予受封国名号,使其按自己的方式统治。
卿事寮:商周时期的一种官名,负责各种政治和行政事务(包括军事),官职有司徒、司空、司马,为三有司,是卿事寮的主体。
司徒主要负责管理王畿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的管理;司空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有时也承担一些刑罚事务;司马,最高军事官员,负责军队的管理和军事的谋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705《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复习题一、判断题《国语•楚语》记载:颛顼,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是谓重、黎绝地天通。
颛顼的“绝地天通”的涵义,是指颛顼以政治权力拥有者的身份,垄断了沟通神、人的巫术权力。
√《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
说明巫术活动在商代盛行。
商代的青铜器除武器和部分器皿之外,绝大多数是用于生产活动。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1年12月2日正式颁布。
是一部永久性的宪法文件。
×《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
对大总统实行一切有效的制约。
×《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简称《鄂州约法》,它是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个有宪法性质的文献。
×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自始至终是一个办理外交的机构。
×1870年,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领成为定制后,南洋大臣由两广总督兼任也成为定制。
×1911年12月2日正式颁布的《鄂州约法》,虽然并非永久宪法,却是选举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依据。
×按照清朝的政治体制,南洋大臣与北洋大臣名义上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所以,两大臣实际上没有相当的独立处置事务的权力。
×八股文除了应付科举,还在公私文书、记事、抒情、说理等方面,使用这种文体。
×八股文的惟一作用就是应付科举,无论是公私文书、记事、抒情、说理等,都无法使用这种文体。
√北洋大臣的地位与权限与南洋大臣相同。
×北洋通商大臣依例由两江总督兼任。
×春秋时期,各国有总揽国家政务的执政大臣,名称和制度均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但是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面,因此,转型后的中国社会与西周时期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是重大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制度和文化样式就是由这次转型奠定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变化主要是在形式层面,政治制度的许多细节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并且,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精神也发生了根本改变。
×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在我国国家起源阶段出现如此之多的战争记载是偶然的。
×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中国历史上,皇权等同于整个政治机构。
×从制度设置看,东汉的尚书台只是皇帝私人秘书班子,并无决定之权,但是,实际上尚书台分享了皇帝部分权力,起到了宰相作用。
√从中国历史上看,宦官乱政,以东汉、唐、明为最,其中又以明为甚。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隋炀帝定制以十科举人,但只有“文才秀美科”(即唐朝的进士科)是常设科目,其余皆临时设置,表明隋朝的科举制尚处于草创阶段,取士的范围还不是很大。
√东汉初年,光武帝设司空,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领御史台。
御史中丞,其秩次于尚书令,品秩比较低,但权势很大。
朝贺时,时称“三独坐”,御史中丞不包括在内。
×对中国政治学来说,政治制度史在学科中占据了一般的地位。
×恩荫制,是指子孙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任官的制度,是西周“世卿世禄制”在秦以后的一种变异形态√分封制在西周呈现出多极化的特征,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各级政权的基本体制形式。
√汉代,司马迁著《史记》专辟《礼书》、《乐书》等,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在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命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要求扩大举荐范围,平民不在举荐之列。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分部巡行监察。
刺举不法。
西汉时刺史属于中央派往各地定期巡视监察的官员,还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脑。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设置刺史,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部(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刺史分部巡行监察。
刺举不法。
西汉时刺史属于中央派往各地定期巡视监察的官员,还不是地方政府的首脑。
东汉刺史的地位大致与西汉相同。
×淮军是由曾国藩创办的一支地方武装。
×靖难之役之后,明代皇位继承趋于稳定,基本都是父子相传,即嫡长子即位。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
到西晋时期,派到各地的中正已完全为士族所控制,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
√科举制在宋代已逐渐完善。
随着科举规模的扩大,国家官僚系统的基本构成已是科举出身的文官。
√历史上的百日维新运动,与洋务运动一样,核心在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两汉的察举和征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以及隋唐的科举制,意味着职官选任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控制之下,中央集权体制各系统间的协调进一步加强。
×两宋时期的言谏和监察制度出现了重要变化。
但是,宋代言谏对象仍然是皇帝。
×辽皇帝以下,设置南北两套管理机构。
即北面官和南面官。
所以,北府宰相与南府宰相地位同等。
×门下省是唐代宰相机构之一,其侍中等长官要参与政事堂议政,即参与朝廷决策,但其对决策所承担的责任与尚书、中书二省相同。
×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
所以,宦官干政没有在明代重演。
×明朝的内阁因要对政务先提出处理意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对六部及院、寺之间的关系,内阁也能起到一定的协调作用,因此,内阁承担了汉唐宰相的权力,是真正的宰相机构。
×明朝官员致仕后,可以留住京师或任所所在城市。
×明朝立国之初即确立了封藩制。
洪武二年,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属之制,此后有明一代除储君外的皇子均为王。
永乐以后,藩王的权力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有明一代,避免了藩王的作乱谋反。
×明朝中央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称三法司。
×明朝朱元璋在皇位继承上,完全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
√明代宦官还领导一个全国性特务机构,一是锦衣卫,一是东厂,合称“厂卫”。
√明代南京作为陪都,仿照北京的中央政府框架,设六科给事中,只是每科只有一人,其职责与北京六科同√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设六小抄版科给事中,以后逐渐定型。
明代六科官员品秩虽低,权力也小。
×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是临时参议院。
1912年1月28日成立于南京,同年4月29日迁至北京,至1913年4月8日自行解散。
从制度上讲,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具有临时国会的性质,是国会的前身,获得一般总统制国家议会对总统的监督权。
×南京临时政府的立法机关是临时参议院。
从制度上讲,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具有临时国会的性质,是国会的前身,但是,它没有获得对总统的监督权,对临时大总统处于一种事实上的软弱地位。
因此,中国的社会形态与国家体制仍然是专权的。
×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突出总统权力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有着独立的司法机构。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将郡作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
×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将县作为国家地方政权的基层组织。
秦以后郡县制成为地方的基本建制。
√秦汉以来,台谏之权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隋唐时期,言谏之权归门下,监察之权归御史台。
两宋也是如此×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创建皇帝制度,到1927年国民革命时被废除。
×秦以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格局的确立,终结了历史上的分封制度。
×清朝除了常设于中央对口行使职权的十五道监察御史外,在地方上,还设置了三级监察机构,其中巡抚一职,是省以上的监察官员。
×清朝官员俸禄也是继承明朝制度,主要有米、钞、布、盐等。
×清朝省级官员以巡抚为一省主官。
除巡抚外,还有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它们是并列的关系。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军机处成为国家的正式机构。
×清朝致仕制度基本沿袭明制,官员退休年龄为70岁。
×清末“新政”,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政治机构、军事、文化教育和法律。
无论是涉及范围,还是实施力度,都远远超过了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所实施的改革,所以,这些改革阻止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同时延长了清政府的统治寿命。
×清袭明制,学校是科举考试的必由之路。
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固定程式。
√商代的内服与外服,是将国家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
内与外,指的是所处的位置的不同。
内服指王畿;外服是王畿外由各类地方势力所管辖的区域。
这两个部分,商王控制的力度是相同的。
×商代对神灵十分迷信,商王几乎任何事情都要卜问,商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
商代社会普遍信仰的是巫教,商代王权合法性观念完全是巫术思维的产物。
√商人巫术活动盛行,主要表现在卜辞中。
×商王对青铜器的独占,是因为青铜器的实际用处。
×世袭制,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接受的国家权力转移形式,它的实施有助于避免因对皇权的激烈争夺而引发的政治动乱。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世袭制对政治稳定的作用十分明显。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一个族系在联合体内只要取得一般性优势。
×谥号是皇帝专有的,皇后虽然母仪天下,也不能有谥号。
×宋朝军事权由枢密院、三衙、兵部三方分掌,其中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长官称枢密使,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力。
×宋朝在尽量分散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的同时,扩大了监察系统的权限:御史被明确赋予了“言责”;整个政府皆在其监督之下;监察系统官员的“言责”,开始受到国家的鼓励和保护,有完全积极的意义。
×宋朝致仕官员,一律给半禄。
×宋代官员俸禄十分简单,皆实物支付。
×宋代任官有“官”、“职”与“差遣”之分。
其中,“官”用以表示等级,与俸禄无关。
×宋代三省长官虽存,但却不一定行宰相之权。
√宋明以后,皇位继承制度走向稳定与规范。
宋朝除太祖与太宗是兄终弟及,太宗以后基本都是父子相传。
√隋朝承北齐之制,重尚书、重仆射,以其为正宰相,而纳言、内史令的地位还无法与尚书令、仆射相比,故隋朝纳言、内史令虽参政而少宰相之名。
三省的关系及其运行都处于摸索的阶段。
√隋朝建立后,皇帝以下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但只是对功臣的赠官,并无实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