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过程.

一、世界历史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开始由民族历史走向了世界历史。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交通工具的落后,地域像壁垒一样把人们阻隔开来,各民族都在走着自己自发形成的发展道路,各民族之间缺少广泛的交往,问蒙只在孤立的地区发展,这就造就了如下结果:1、文明的成果不能得到保存;2、人类每天都在重复。
因此,历史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
资本主义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生产力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进、商品经济物与物的联系促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推销商品的需要,使资本家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从而建立了一个世界市场体系,使民族历史开始转向世界历史,把各个民族和国家都卷入到世界历史洪流中。
任何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成为世界历史性的事件,这就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此后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与前此不一样的新的特点。
由于广泛的交流,文明的成果得到了保存和传播,人类避免了每天重新发明的重复现象,由此大大加速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跳跃性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常规现象,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几个历史发展的阶段,这就是后发国家能够很快赶上和超过先发国家的根本原因。
世界历史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性的世界分工体系形成的过程。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科学技术的先进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回了较多的劳动,对后发国家进行盘剥和剥削,由此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农业文明的国家从属于工业文明的国家。
在这种工业体系中,西方资本为了保证商品的输出、资本的输出,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遏制后发国家,不允许其独立和强大起来,以保证自己对世界的统治。
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1840年之后中国逐渐陷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面临着亡国危险,有志之士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民族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之路,但当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刚开始起步时,他彻底发展的道路已被堵死。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替代了商品输出,成为主要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参考答案(二)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数学与统计学院 | 12统计一班 | 7219寝室
概念陈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历史条件)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 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继续发展
深度发展:
a、江泽民进行长期的探索,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十六 大 将“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b、党十八大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 坚持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C、党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新”以及“中国梦”进一 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 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概括总结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 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 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当,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 基本问题展开,在经济、政治、文化 领域都有所涉及。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是不断推动社 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 易辙。
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谢谢欣赏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在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 1979年元旦发表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提出“ 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1982年9月24日邓 小平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提出按照一国两制 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2月22日邓小平会见美国 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了 “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概念。四个月后,他把“一个 中国”的提法改为“一个国家”。又过了四个月,邓小平 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为“一国两制”。Fra bibliotek初步形成
高中三年级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三年级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高中三年级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的重大主题。
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演变历程和主要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路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起源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也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理论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通过实践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 邓小平理论及其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路径,主要包括“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四个现代化”等重要思想。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理论实践和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全面依法治国等。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1、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载体,是在与时俱进的实践中破解难题、创立发展的。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得更加壮阔、更加优美,就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实践基础上,始终不渝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进程中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每一步进程,都透射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充分体现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
2、阅读毛泽东的文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载《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1-656页),摘抄其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1、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一定时期还有勾结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资产阶级反动派,这就使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和残酷性的特点。
2、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是武装斗争,革命力量只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中国革命有可能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PPT课件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突出的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这一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第二,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结论即基本 理论。其中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 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处于核心地 位,构成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石。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以及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历史根据。
第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 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
第四,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 的成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 的理论基础。
文化 民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政治经济学
发发 展展 道阶 路段 论论
根发外政战领祖 本展部治略导国 任动条保步依统 务力件证骤靠一 论论论论论论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和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党的长期实践和理论创新基础上形成的,以下是关于其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的详细探讨:1.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1949-19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根植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政府面临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国内农村土地问题、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威胁、国内生产力的低下水平等。
这一时期党领导下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土地改革、国有化、集体化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初步经验和实践基础。
2. 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1978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发展阶段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政府在20世纪末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开放了中国的经济体制,鼓励国内外投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新的实践基础。
3. 长期坚持党的领导(1949年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党的一系列政策决策、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党员干部的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坚实政治保障。
党的领导也在中国的政治稳定、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4. 不断总结经验和创新理论(1949年至今):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开展理论创新。
这包括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三重人民民主制度等。
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指导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5. 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的演变(20世纪末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受到国际环境和国际格局的影响。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党 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 改革开放 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1 1 义理论体系形成 、发展 的重要实践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 的强大动力 , “ 是决定 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 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 才 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l因此 ,几代 中国共产党 】 】
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虽然同属于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中不同历史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但二者不是孤立 的、毫不相干的,二者作为马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理 论成 果 , 是一 脉相 承 、 与 时俱 进 的 。
首先 ,毛泽东思想中的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积极成果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先
人在改革 开放伟大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的形成、丰富和发展。
一
、
改革开放之前的积极探索与毛泽东思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具体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 ,形成 了两大理论体系,
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真理 ”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 。【 3 】 这是马克
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中国化的集 中体现,是毛泽 东思想的精髓和方法论 的根本点。毛泽东提出了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科学命题,并在全党树立起 了用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 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 的基 本理念,这是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具体实践 的基 本原则和 根本方法。毛泽东不仅提 出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的科 学命题和历史任务,而且还在实 践中身体 力行 ,创立 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 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 从理论起点和认识源头上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创建,发端于 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 的第一代 领导集体在 开革开放之前 的积极探 索和宝贵经验。这个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为开辟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 。毛泽 东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探索 中所形成 的正确理论 以及在长期革命 和建 设实践 中所形成 的科学方法论 ,构成 了毛泽东思想
(完整word版)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会场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1.面向21世纪的中国
化的马克思主义
▪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根本指针
▪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 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 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 理论武器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在邓小 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从九个方
❖ 面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理
论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邓小平 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新概念,高度评价了邓小 平为创立这个理论所作出
《江泽民文选》 在全国发行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第三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 1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依据
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当代世界实践和发展理念
▪ 2001年江泽民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正确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目标, 查找差 距,分 析原因 ,进一 步增强 自己作 为党员 的凝聚 力和战 斗力, 为推进 学校和 年级各 项工作 做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
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
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
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
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
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
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始形成。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世纪之交,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国内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日趋多样化。
我们党长期执政,历史任务、纲领目标、活动方式、工作制度、领导体制等较过去有所不同,党在思想、组织、作风方面存在各种问题,给党的执政带来严峻挑战。
这要求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针对时代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理念,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在国内,社会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深层次问题凸显,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面对国际风险和挑战和国内社会问题,我们党科学判断国内外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把握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深刻把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同时,大力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
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