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怀远》阅读答案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高考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试题及答案(六)(5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全国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拟示范卷.语文卷(六)(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月亮始终是柔和与光明的象征。
人们在静谧的夜晚与月亮对话,将月亮看作上天对人事的见证,认为月亮能够带来人生的幸福,这种人生与自然的和谐是国人所特有的情感。
中秋节正是这样一个因月亮而生的节日。
早在生产力低下的远古时代,当我们的祖先遥望浩瀚天空中的一轮明月时,不免对月中的奇妙影像产生一些神奇的联想,进而形成许多关于月亮的神话,最著名的当属“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融美月、美人、美景于一体,是人类以原始思维对月亮美好想象的结果。
这一传说广泛流传于民间,也直接促进了中秋这一岁时节日的形成,给节日笼罩上迷人而瑰丽的光彩,增添了浓郁的诗意。
不过,中秋节真正的源头却是我国古代的秋祀祭月。
在农耕社会,农业的发展与季节、天气密切相关。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为祈求五谷丰登,人们往往要祭祀土地神。
春天播种时有“春祈”(春祀)习俗,待到秋季谷物成熟报告丰收时就有“秋报”(秋祀)习俗。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国语.周语》中,就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的记载。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其中的“夕月”就是古代帝王祭祀月亮的仪式。
由此可见,真正将秋与月对应的,是皇家祭祀典礼。
秋分拜月、祭月的礼制,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月亮的崇拜,也体现出中国历法中巧妙地把季节转换与农事结合起来的智慧。
中秋赏月是自宋至今普遍流行的节俗。
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据史料记载,魏晋之时,我国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往年高考语文试卷真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篇即点明我国垃圾分类的困境,紧接着用具体数据说明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垃圾处理方式存在缺陷。
B. 文章从垃圾产量、处理方式、政策法规、公民意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的现状,条理清晰。
C. 文章指出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如政策不完善、公民意识淡薄等。
D. 文章最后强调提高公民意识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的关键。
答案:C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在论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说服力。
B. 文章在论述提高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时,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
C. 文章在论述垃圾分类政策实施过程中,提到了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面的责任,体现了作者的全局观念。
D. 文章在论述垃圾分类的出路时,提出了“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公民自觉”的解决方案,具有实际操作性。
答案: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B.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细腻生动,如“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青石板上,热气腾腾”等,为故事增添了氛围。
C. 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生动有趣,如“你是我见过的最丑的猪”等,展现了人物性格。
D.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给人以深刻印象。
答案:B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通过对“我”和猪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现实,批判了人性中的丑恶。
B. 小说通过对“我”和猪的互动,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
C. 小说通过“我”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D. 小说结尾点明了主题,即“美丑不分,善恶难辨”。
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______。
望月阅读答案

望月阅读答案望月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月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月阅读答案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视听寂静(2)孤寂,怅然月中的桂树(3)不行。
“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望月阅读答案2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9、诗的第一联中能照应题目“望月”的景物是,通过听觉觉察到的景物是。
(2分)10、后人对王建的炼字的功夫十分推崇,请你从诗中选择一个你感受最深的字,品味它的妙处,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出来。
答案:(一)《十五夜望月》(4分) 9、地白树栖鸦10、示例一:“落”字,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仿佛秋思如皎洁的月光般洒落人间似的,表达出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示例二:“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更衬托出夜的寂静。
(选其它文字亦可,写出该词在诗中的表现力即可。
)望月阅读答案3望月有感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望月有感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初中八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初中八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诗词的阅读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下面是一些八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 读下面这首《静夜思》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诗人是怎样表达思念故乡的情感的?答案: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天空中明亮的月光以及地面像霜一样的景象。
诗人通过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来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 阅读下面这首《登鹳雀楼》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色?诗人想要表达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描绘了白天山势尽头,黄河蜿蜒入海的景色。
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是对壮丽景色的欣赏和对进取精神的赞美。
3. 阅读下面这首《春晓》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特点抒发了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早晨的宁静,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同时也描绘了夜晚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
诗人通过描绘对比表达了对春天万物萌发和风雨交替的深切感受。
4. 阅读下面这首《江雪》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诗人通过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绘了雪后的寒江,周围没有人迹,只有一个戴着蓑衣帽的老人孤独地在冰雪中垂钓的场景。
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孤独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5. 阅读下面这首《望月怀远》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诗人揭示了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绘了海上的明月和身处天涯的人共同感受这美好时刻的景象。
诗人透露出情人彼此相思的怨思之情。
以上是一些八年级古诗词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通过阅读理解古诗词,可以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情感,同时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大学语文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1.下列作品属于六朝志怪小说的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是【 】A .《齐民要术》 B.《世说新语》C .《搜神记》 D.《水经注》2.下列选项中,所有作品都是老舍创作的一项是【 】A.《四世同堂》《月牙儿》《正红旗下》B.《四世同堂》《月牙儿》《林家铺子》C.《月牙儿》《正红旗下》《死水微澜》D.《正红旗下》《死水微澜》《林家铺子》3.中国戏曲史上被称作“南戏之祖”的作品是【 】A.《桃花扇》B .《琵琶记》C.《小孙屠》D .《张协状元》4.下列选项中,有关中国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张恨水、秦瘦鸥、程小青都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成员。
B.萧军、萧红、端木燕良都是抗战时的“东北流亡作家”。
C .钱锺书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D.卞之琳被称为“吹芦笛的诗人”。
5.下列选项中,有关外国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高老头》的作者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B.《简·爱》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米莉·勃朗特。
C.《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D.《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 】6.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搭配,完全正确的是A.王维——《终南别业》《永遇乐》(落日熔金)B.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C.李商隐——《安定城楼》《梦游天姥吟留别》D.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下列选项中,对老舍《骆驼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语言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2020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名师点题期末试卷八(含解析)

2020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名师点题期末试卷八一.选择题(共4小题)1.下列三个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选项是()A.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B.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他那目光仔细搜查了刷子李的全身C.曹小三最关怀的还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A.有的B.或者C.或许3.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牛犊.(dú)吆.喝(yōu)眺.望(tiào)B.哞.哞(mū)伯爵.(jué)绵.延(mián)C.仪.态(yí)肥膘.(biāo)毛毡.(zhān)4.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胚.胎(péi)天赋.(fù)B.痴.迷(chī)困窘.(jiǒng)C.伊.始(yǐn)祸患.(huàn)D.车祸.(huò)绞.肉(jiāo)二.填空题(共11小题)5.月亮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寄予无尽的情思,来看看古人都是怎样寄托自己感情的。
(1),天涯共此时。
(2),对影成三人。
6.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梅花魂”即。
7.看拼音,写词语。
dùjìléi gǔnàhǎnshuǐzhài wěi tuōsīzì8.填空。
(1)本文从诸葛亮“识人心、知天象、晓地利”三方面落笔,表现他的“神机妙算”。
“识人心”是指他清楚鲁肃忠厚守信、周瑜嫉贤妒能,更知曹操;“知天象”是指他;“晓地利”主要指他“借箭”回来的时候。
(2)《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小说,作者是。
主要写了魏、蜀、三国的故事。
其中“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等故事广为流传。
9.照样子,填谐音字。
例:外甥打灯笼﹣﹣照旧(舅)(1)孔夫子搬家﹣﹣净是输(2)梁山泊军师﹣﹣无用(3)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4)断了弦的二胡﹣﹣不想(5)胸口挂琵琶﹣﹣谈心(6)盐店老板﹣﹣爱管闲事10.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语文课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练习及答案张九龄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4~15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4.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A.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
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
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
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
“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
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15.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答案:14【答案】【改编题】C“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
“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
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
(望月: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15答:表现手法与好处:1.触景生情(即景生情)。
①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
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②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3分)2.虚实结合。
①望月是实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
遥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3分)(给分点:①指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正确分析各1分)【译文】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2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8分)1.C 2.A 3.D4.同:两则材料都认为“为”是“不争”的前提;“为”均有严格律己之意,需要做好自己。
异:材料一认为还有对别人有利的含义,材料二无此含义;在“做好自己”层面,材料二更强调做好自己的事,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同异每点各2分)5.示例:你们这样争完全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既是老子乡人,应懂“为而不争”。
(表明态度2分)老子是凡事顺其自然,认为“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思想1分+引用原文1分)老子故里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共同做好老子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既利己,也利他利国。
何乐而不为呢?(结合现实表达具体应该怎么做1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偷换概念,材料一是“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指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而不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前提条件相同”错。
材料一中老子的“不争”“以‘为’作前提”;孔子的“不争”“前提是‘矜’”,可见二者前提条件不同。
D.“一个人只要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就会得到安稳的人生”断章取义。
材料二是“我的理解就是不管别人是否要和你争,把你当对手,你自己都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而是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不求谁来认可,但求尽心尽力。
在放下内心纷扰、屏蔽外界负面影响、保持内心平静的同时,要把应该做的事做好,成功了自然高兴,不成功也不必太沮丧,相信自己,相信坚持,这样心就安稳许多”,可见要想“安稳”,除了“自己先放下,不把别人当对手”之外,还有“沉浸、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做人做事的内在规律去办……”等其他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月怀远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3题。
(5分)望月怀远①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本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遭贬荆州长史期间。
12.请简析本诗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2.(3分)首联照应题目(1分),营造了一抒情做铺垫(1分)。
13.(2分)一幅宁静、清新的画面(1分),为后面的描写和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和盼望团圆的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