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经与八纲 胡希恕

合集下载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浅谈对六经八纲的认识

半表半里阳证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是说热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 势必上迫头脑,则口苦、咽干、目眩,乃是自然 的反应,故凡病见口苦、咽干、目眩者,即可确 断为少阳病。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 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 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 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所谓表、里、半表半里者,均属于对病位的反应; 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对病情 的反应。
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里半表半 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应。病位与病情 的叠加,出现六种基本类型,即所谓的六经。
病位病情与六经 八纲 六经 表 病位 阳 太阳病
病情
阳 阳

里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阴证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即半表半里阴证。大意是说,厥阴病常 以消渴、气上撞胸、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 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反映出来。反病见此一系列 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半表半里证不可下, 尤其阴证更当严禁,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 利不止之祸。
病案举寓 胡希恕医案: 张某,男,38岁,1966年4月4日初诊。近 一周来,咳嗽吐白痰,鼻流清涕,汗出恶风,腰 痛,胃脘动悸,舌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表虚气逆,治当调和营卫、理气化痰,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10g 赤芍10g 生姜10g 大枣4枚 炙甘草6g 杏仁10g 厚朴10g 结果:4月23日告知,上方服2剂咳即止。
里阳证
里证亦有阴阳两类,〈伤寒论〉所说的阳明病, 实即里阳证;所说的太阴病,实即里阴证。由于 里证的治疗阴阳异法,方药各殊,分别讨论。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

「经方学堂」六经八纲用经方,简洁易辨功效彰经方学堂,一个编织光荣与梦想的地方。

你不是一个人在阅读,经方学堂与您一起品味中医旨趣,与您一起学习中医经典,有梦想,不孤单,经方学堂永远与您相伴。

论及《伤寒论》,很难回避六经的问题,历代学者对六经的实质说法各执一词,有以标本气化立论者,有以脏腑经络立论者,有六经地面学说,有六经阶段学说,诸家各有依据。

百家争鸣有利于学术发展,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学习哪一类为好,同时可以兼收别家所长。

比如以脏腑经络解释六经也有其长处,记得山西学者赵明锐在其著作中论述治疗肢体偏侧疾病按少阳经部位而选择柴胡汤,我在临床曾遇一患者右侧大腿外侧麻木,舌苔黄腻,据此断为少阳湿热,经治疗而症状全失,此患者典型少阳见证不多,而参考经络辨证少阳取效。

当然也有患者采用六经八纲辨证一目了然,而用脏腑辨证繁冗不清。

因此笔者觉得各家要彼此学习借鉴,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临床水平。

有些挚爱《伤寒论》的学者想以六经辨证统摄所有疾病,即提出六经钤百病之说。

我个人觉得理论上也许可能,但实践中未必是一种好的方法。

毕竟在祖国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诸多辨证方法,各自有其丰富的内涵以及适用范围,各自有其优势和不足,倘若用一种方法统一起来,难免有时会有牵强附会之感。

各种辨证方法都是人们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建构模式,与人体实际都有差距,难说哪一种辨证方式是完美的,因此我个人意见六经钤百病之说不可提的太过,能用六经辨证固然好,用其他辨证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也好。

在多种六经辨证方法中,以笔者看来,胡希恕先生之六经八纲理论于临床较为切合,且简洁易懂,颇为实用。

下面就其中一些问题再进一步探讨。

一、太阳病是表阳证太阳病既然是表阳证,为何反而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之药,感受寒邪,为何仍属阳?其实胡老早就说过:“阴即阴性,阳即阳性。

人体得了病,必定影响人体机能的改变。

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

胡希恕经方医学辨六经六经八纲辨证辨太阳病(表阳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太)阳也;无热恶寒这,发于(少)阴也。

也就是说,凡是见到“脉浮,恶寒(发热或将发热),头项强痛”脉症,即可明判辨为太阳病(表扬证)。

1、太阳虚证脉浮缓,恶风、发热、汗出,或见鼻鸣,干呕,桂枝汤方证。

2、太阳实证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或见气喘,麻黄汤证。

根据太阳病的脉症,胡希恕先生分析说:以上的证候分析,正足以说明集体已把大量体液和邪热,驱集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的一种情况,具体来说:脉浮:这是由于浅在动脉的血液充盈所致。

恶寒:体表的温度升高,加大了于外界气温的差距,故觉风寒来袭的可憎。

头项强痛:因为上体部血液充盈的程度为更甚,故在上的头项体部,更感觉冲胀和凝滞性的疼痛。

胡希恕先生感叹到:太阳病的治则是发汗,这不正是适应机体欲汗出的机制,而使大道汗出的原因疗法吗?中医的辩证施治,恰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一种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

胡希恕先生更加细致的阐释:众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当不胜其寒,此皆集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体验者。

若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使寒热的刺激所能比,则集体自有抗拒之,有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

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集体抗病斗争生理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集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竟不得解,浴室则集体欲疾病斗争的形式亦随时的反应出来:中国所谓为表证者,即集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接触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接触疾病而当未接触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的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规定了凡病不愈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功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应于病位,若机体的功能衰弱,则就有隐形的一类证候反应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已。

〈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
胡老是著名的经方大家,一生淡泊名利,治学非常审慎。

胡希恕老师在他那间透风漏雨的陋室里,长期手不释卷,挑灯实干。

他的大量医学手稿总是根据临床所得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生前没有出版过一本论著。

然而唯一在六十年代发表的一篇题为《<伤寒论>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论文,给了医学界一个不小的震动,《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家缺乏论述的难题”。

众多前辈名家如任应秋、谢海洲先生等对其推崇备至,伤寒名家刘渡舟教授称赞:“群贤会诊,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而且立方遣药,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

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

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

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

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

”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六经总论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六经总论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六经总论胡希恕讲述《伤寒论》辩证啊,是以六经来分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六经辩证。

但是他这个书前后,全说的是“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是吧。

即有六经又有八纲。

那么我们研究他(仲景)这个书,首先你要把六经八纲搞明白。

六经,这是规律,即六个病型,就是表、里、半表半里,这是疾病反映的病位;阳性、阴性,这是疾病反映的病情。

六经究其实是什么?我们还得从八纲来说起,八纲今天我略略说一说。

首先要认识病位。

表,就是体表的表,就是人身上的躯壳,就是皮肤,再里头就是肌肉,再里头就是筋骨。

表就是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体表。

它在人的最外头。

那么如果疾病集中反映到这个病位上,就叫做表证。

里呢?就指着人的极里头。

极里头就是消化管道。

由大小肠、胃所组成的消化管道。

那么疾病集中反映到这里头,就叫做里证。

那么半表半里呢?就是里之外、表之内,那全是。

咱们现在最容易提出来一个抽象的事情,就是胸腹腔间,胸腔腹腔这两个大腔子,里头全是。

就是我们一切脏腑,除了脑髓而外,都在这里头呢(半表半里或胸腹腔间)。

这就叫半表半里。

我们说的八纲,其实是九个,“半表半里”古人把它包含到“表、里”里头了。

另外,就是阴阳。

阴阳,咱们说阴证、阳证,不是咱们寻常辩证所说的“阴虚、阳虚”那个阴阳,不是的!!啊。

注家都给搞那上去了。

他(仲景)说的阴阳指着性,阴性、阳性。

阴性阳性是什么呢?就是太过、不及这么两方面。

也就是,人一有病了,生理机能要有改变的,那是一定的。

尤其代谢机能首先改变。

机能之改变,只是两个途径:一个就是比健康人太过了;一个就是比健康人不够了、不及了。

现在咱们是症候、脉全是这样子,就是太过、不及。

太过,反映的证候?相当地要有发扬的、兴奋的、亢进的这一类症候,古人就叫阳性证;反之呢?沉衰的、抑制的,不但不发扬它还抑制,这一类的症候,就叫做阴性证。

所以有了疾病了,机能上要发生这么两方面的变化。

病千变万化,但是不外乎阴阳两大类。

不为阴便为阳。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关于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的逻辑思考
胡希恕先生首先是当代数一数二的临床大家,其临床疗效是得到公认的。

之所以临床疗效好,是他的理论好。

好在哪里呢?好在他把经方辨证分了两步,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方证对应。

这样分的好处是,辨六经是辨整体,辨了整体,就会产生治疗原则和禁忌,有了原则和禁忌,就避免了犯方向性的错误,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区别于西医、时方、中西医结合等的重要之处。

例如当你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时,原则是先解表,或者表里同治,禁忌只治里,引邪入里。

临床上经常发生只治里而忽视表证的情况,这都是训练过程中不注重整体辨证造成的。

所以六经辨证极其重要,说中医是治疗有病的人,主要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而六经辨证恰恰就是整体观念的具体手段。

有人说,“胡希恕先生的理论的不完美之处在于,既然三阴三阳与方证并没有必然联系,那么与其用八纲借由六经绕个弯子再指向方证,倒不如抛开六经用八纲直接瞄准方证来得简洁,准确。


这话看似有理,其实是错误的,是对八纲和六经的逻辑关系及定位混淆不清。

八纲和六经的关系,就好像英文字母和单词的关系。

六经是一种组合聚类,里面用了八纲的要素,它将所有疾病分为六类,而单纯八纲的组合聚类数量是2*2*2*2,16类,使用起来显然没有六经分类方便。

具体地,六经里面病位在表里之外增加了半表半里,即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与阴、阳两个病性共同组成三阴三阳,六个极其鲜明的疾病类型。

六经分类的方法在描述合病、并病时,非常灵活,
例如太阳阳明合病,这在临床上经常见到,描述合病的治疗原则和禁忌时也相当有效率,你如果单纯用八纲的概念就相当不容易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出现时,则反其阴阳,故为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 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 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 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 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 者。
二、六经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的三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 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八纲。兹先就其相互关系述之于下。
本条是阳明病提纲,阳明病,即里阳证。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而有抵 抗和压痛的意思。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判明为阳明病。
按:阳明病也是以证候为提纲,不是以经络为准绳。更突出的是,提纲强调胃家实,而脏腑 经络的阳明病要包括胃家虚、胃家寒等。而在《伤寒论》全书中胃虚、胃寒不属阳明病。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本条是太阴病提纲,太阴病,即里阴证。它是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 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太阴病。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胃 家实实满有显著区别,若误为实满而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4、治则简介
所谓治则,即通过六经八纲辨证确立的施治准则,今分述如下。
太阳病:由于证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 汗法剂。
少阴病:此与太阳病虽均属表证而宜汗解,但发汗必须配伍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 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发汗法剂。
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 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正气并亦不虚, 人体的反应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症者,即称之为实证。
基于以上的说明,则虚实当和寒热一样,同是一种具有特性的阴阳。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 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 变异之谓。但虚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 反应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应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 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寒者必阴;热为太过,亦当阳之属,故 热者必阳。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故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 言阴则不一定必热。过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本条是少阴病提纲,少阴病,即表阴证。这是对照太阴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在表的证似是 太阴病(有头痛、恶寒等)而见脉微细,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少阴病。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本条是厥阴病提纲,厥阴病,即半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里阴证。它是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蛔等一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判定为厥阴病。半表半 里证不可下,尤其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止之祸。
厥阴病:此虽亦属半表半里证宜和解,但须知和之以温性强壮药。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 丸等均属之。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治宜温热药以驱其寒,如以干姜、附子、乌头等 配剂,均属温热驱寒药。热者寒之者,谓热证,治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以栀子、黄芩、黄 连、石膏等之配剂,均属寒凉除热药。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用强壮药以补其不足,汗、吐、下等法均当 严禁,如炙甘草汤、建中汤、肾气丸等均属补虚剂。实者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吐、下。
论六经与八纲
《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 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
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 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 依次说明于下。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下剂如承气汤,清热如白 虎汤。若胸中实者,则宜吐,不可下,吐剂如瓜蒂散。
太阴病:里虚且寒,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禁用。如理中汤、四逆汤等,均属太阴病的 温补法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法宜和解,汗、吐、下均非所宜。如柴胡剂、黄芩汤等,均属少阳病 的解热和剂。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本条是太阳病提纲,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一系列的证候为特 征的,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一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定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按:这里应当注意到,太阳病的提纲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不是以经络走向、分布为据,更 与肺主表无关系。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 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 里,是人体的极 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 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 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 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需要说 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 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 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 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 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 的部位。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 表或病在 表。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 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三、六经八纲辨证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六经八纲辨证的顺序:关于六经八纲,已略述如前,兹再顺便谈一谈有关其辨证的顺序问题。 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故八纲虽为辨证的基础,但辨证宜 从六经始,《伤寒论》 以六经分篇就是这个道里。六经既辨,则表里别而阴阳判,然后再进行寒热虚实分析,以明 确阴阳的实情。至此,六经八纲则俱无隐情了。
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位的反应。则所谓阴、阳、寒、 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反应。临床实践说明,病情必反应于病 位,而病位亦必因有 病情的反应而反应,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 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或寒、或热、或 虚、或实的为证反应。同理则所谓阴、 阳、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必保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为证反应。由于寒、热、 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 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是,均当有阴阳两类不同的为证反应, 这样三乘以二为六,即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其相互关系可如 下表所示:
六经 八纲 病位 病情 太阳 表 阳 阳明 里 阳 少阳 半表半里 阳 太阴 里 阴 少阴 表 阴 厥阴 半表半里 阴
由上表可以看出,六经的实质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阳、三阴的六类证型。可能古人未 明其来源真相,或以为与经络有关,或以六经气化说,遂称之为六经。然 此确实与经络无 关,反复分析仲景全书,贯穿着八纲辨证精神,对此当已有所认识,但仍沿用六经以名篇, 又未免美中不足。六经辨证实即八纲辨证,六经名称本来 可废,不过本文是通过仲景书的 阐明,为便于读者对照研究,因并存之。如以上所述,病之见于证,必有病位,复有病情, 故八纲只具抽象,而六经乃有定型,因此 《伤寒论》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纲,今照录原文, 并略加注释如下:
表里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自表传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 传入于里,或自表传入于半表半里而再传入于里。凡此种种,均谓表里相传。
病本是阳证,而后转变为阴证,或病本是阴证,而后转变为阳证,此即谓阴阳转变。
并病和合病:病当表里相传时,若前证未罢而后证即见,有似前证并于后证而发病,故为并 病。如太阳、阳明并病,少阳、阳明并病等均属之。若不因病传,于初发病时,二者或三者 同时出现,有似合在一起而发病,故为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三阳合病等均属之。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 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 太过,便是较正 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 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 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 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 为阳,便为阴。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本条是少阳病提纲,少阳病,即半表半里的阳证,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一系列证候为 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明确辨证为少阳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是肝胆疾病的部分症状,但作为半表半里阳证,它有广泛的概括意 义,咽炎、肺炎、胃肠以、心脑疾病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