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合集下载

9.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9.第六章-辨证-八纲辨证

里证
里寒证 里热证
里虚证 里实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寒证
表寒证 里寒证
虚寒证 实寒证
热证
表热证 里热证
虚热证 实热证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虚证
表虚证 里虚证
虚寒证 虚热证
实证
表实证 里实证
实寒证 实热证
谢谢!
六、八纲辨证案例
• 例一:王某某,男,16岁,两天来自觉周身怕冷, 添加衣物多件仍感身冷,体温38℃,头痛,无汗, 轻咳,吐稀白痰,鼻塞,舌苔薄白,脉浮紧。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① 上、下寒热错杂 ② 表、里寒热错杂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2.寒热转化 ①寒证化热:寒入里化热 ②热证转寒:热极转寒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3.寒热真假 ①真寒假热:又称阴盛格阳。 ②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
三、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用于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 盛衰的两个纲领。
【临床表现】表证临床表现+里证临床表现。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2.表里转化 ①由表入里(病势加重) ②由里出表(病势减轻)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3.半表半里证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 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等
二、寒热辨证
•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 阳虚生内寒,阴虚生内热。 •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 辨寒和热,是辨疾病的性质,是治疗立法用药的
依据之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一)寒证
1.概念 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
抑制或衰减的证候。 2.病因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

当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辨证施护标准化程度不高
目前,中医辨证施护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医 院、不同医生之间的护理方案存在差异。
护理人员中医素养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中医理论和技能掌握不够深入,影响了八 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患者接受程度有限
由于患者对中医护理的认知不足和接受程度有限,可能会 影响八纲辨证在中医护理中的推广和应用。
脏腑经络理论基础
脏腑功能

01
脏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具有各自独特的生理功能,共同
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经络系统
02
经络是连接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通道,负责传输气血、
调节机体平衡。
脏腑与经络关系
03
脏腑与经络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人体复杂的生理系
统。
脏腑经络在八纲辨证中应用
辨别脏腑病位
热证。治疗时采用清肺热、止咳化痰的中药,同时调整肺经经络,达到
治疗效果。
02
案例二
脾虚泄泻。症状表现为大便稀溏、食欲不振、乏力等。通过八纲辨证,
确定为脾虚证。治疗时采用健脾益气、止泻固脱的中药,同时调整脾经
经络,改善脾虚症状。
03
案例三
肝郁气滞。症状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通过八纲辨
证,确定为肝郁气滞证。治疗时采用疏肝解郁、行气活血的中药,同时
护理效果评价
通过八纲辨证,护士可以对护理效 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质量。
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关系
与脏腑辨证关系
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相互补充,脏腑辨证侧 重于辨别病变脏腑及病因病机,而八纲辨证 则是对脏腑辨证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
与六经辨证关系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11-论六经与八纲(胡希恕)

论六经与八纲《伤寒论》以六经分篇,后世注家因有六经之辨只限于伤寒的说法。

其实六经即来自于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一、八纲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

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涵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说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应的病危。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管、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里、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

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需要说明的是,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应,即是说,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

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就是说,即使是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亦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

同理,虽病变、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应于人体里位,即称之为里证,抑或称之为邪在里或病在里。

余则同此,不再赘述。

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

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正邪相争,未有不影响人体功能的改变,尤其首先是代谢功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

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亦必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阴证。

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症反应出来,即称之为阳症。

故疾病虽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

寒和热:疾病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张清苓1姜元安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辨证方法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

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证方法之外,还经常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之相提并论,这主要反映在现行的各种教科书中。

一般认为,八纲辨证是所有各种辨证方法之总纲,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由于经脉与脏腑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经脉根源于脏腑,所以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甚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试图以此来说明六经辨证之全面性和重要性,大有各种辨证方法,唯六经辨证为尊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辨证方法与习惯上所称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方法之关系的讨论,来讨论六经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1、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在讨论六经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之关系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

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及临床运用始创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任应秋先生就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中医学的主要特色。

[2]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与“杂病”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来认识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

二者完全独立而不能被相互取代。

由此而得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是: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是在确立针对特殊疾病所用辨证方法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而形成的。

辨证方法的运用,首先是认识疾病,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证候去把握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机变化,从而根据具体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中医中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辩证的区别?
这个两个辩证是相通的。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提出来的。

先看一下六经的辨证过程。

先看这个病为阴病还是阳病。

这个就是八纲里的阴阳,如果是阴病,就看病部位,在表就是少阴,在里就是太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就是厥阴。

如果是阳病,看看部位,在表就是太阳,在里就是阳明,不在里也不在里就是少阳。

这个就是完成了定位,相当于八纲里的表里。

定位定性后就开始定寒热,比如在阳明,是热多还是寒多。

这个是完成了寒热辩证。

那么阳明热症,再辨别里面是虚还是实。

如果是虚,是热,就要考虑白虎汤。

到此为止就完成了八纲辨证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接着说上面的白虎汤症状,如果是阳明病,虚和热就是白虎汤,那么还出现了渴,这个就是白虎加人参汤。

如果有人问出现了实和热,就要考虑承气汤。

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区别我个人认为是,六经辨证结束后,会有一个方剂对应,这个基础上有其他症状就加其他药。

这个治愈率很高,但是不好记,基础是伤寒论背诵的烂熟。

辨证完就有一个条辩出来方子出来了。

八纲辨证完,至于对应什么方子就是看学医学的那个理论和经验了。

个人建议半路出家学医的,还是学习伤寒论,药简力专,效果好。

越学越有信心,这些课程我都放到我的头条号上了,也可以跟我交流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化。
(一)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
阳之分。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
阳,叫做阳证。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
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二)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
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
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
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
一九八一年第九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
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
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
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
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
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
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
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
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
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
邪为病多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
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
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
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
发汗者,必口伤烂赤。”说明了厥阴内热,而
有致厥之机。
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须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艘级,还出目系。……目疼弃
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
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
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
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
四、虚实
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

《中医诊断学》——辨证

《中医诊断学》——辨证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阴虚证
实质:阴液亏虚,阴不制阳,滋养濡润作用减弱。 临床表现:以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小 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等为证候特征,并具有病 程长、病势缓等虚证的特点。 常见证型:肺阴虚证、心阴虚证、胃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 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肺肾阴虚证等。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二、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反映机体的阴阳盛衰。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素问》 治疗意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 圣真要大论》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一)心气虚证
【概念】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失于充养的证候。
多由于素体久虚,或久病失养,或因年高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气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 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或数而无力,或结、代。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嫩,脉沉迟、微弱、细。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2.阳证
阳证: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的表证、热证、实证;症状表 现于外的、向上的、容易发现;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病情变化较快。
临床表现: 面色赤,恶寒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口渴饮冷,小 便短赤、大便秘结,语声高亢,呼吸气粗,喘促痰鸣,舌红绛苔黄黑生 芒刺,脉浮数、洪大、滑实。
①:八纲辨证 ②:脏腑辨证 ③:卫气营血辨证 ④:六经辨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

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

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阴经之病,多发于五脏,因脏为阴,气血虚寒,抗邪无力,故以各种寒象为特点。

若推而广之:凡身轻、气喘、口鼻气热、目睛了了,不能睡眠;或热极朦胧,视物不清;或目赤多眵;或身热面赤唇红;或烦渴而小便红黄,则皆为阳证的反映。

若身重,口鼻气冷,目不了了,但欲卧寐,面色不红,四肢厥冷,爪甲色青,吐利而小便色白,则皆为阴证的反映。

古人说:“阳极似阴,阴极似阳”,所以,辨阴证阳证时,须区别其真伪方不被其表象所惑。

《伤寒论》第11条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它以“证”有真伪,而“情”则可信。

故以“欲”与“不欲”而察其真相。

临床之时,若师其法,则庶几近之。

二、表里阴阳六经为病,皆有一个发病部位的问题。

故认清表里病位,则汗、下之法,方能用之不殆。

1.太阳病表里证(1)太阳病表证:六经为病,只有太阳病能当表证的提纲,这是与太阳的生理特点分不开的。

太阳经上连于风府,为诸阳主气,故它总六经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所以,太阳主表。

另外,六经各有经、腑之分,凡经受邪,而与腑比较,则因经在外而有表证的含义。

《伤寒例》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

”《伤寒论》第1条的“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证候,皆说明了邪伤太阳经表,太阳经气不利而发病的特点。

(2)太阳病里证:太阳之腑为膀胱,而居于下焦之里。

若太阳在经之邪不解,邪气随经入腑,由表及里,则有蓄水和蓄血的病变。

我们将它叫做太阳病的里(腑)证。

太阳蓄水证:以脉浮,微热,消渴引饮,小便不利为主证,甚或见饮水则吐的,则叫做“水逆”。

太阳蓄血证:太阳病,脉微而沉,反映了表邪入里,而有少腹硬满,精神发狂;或少腹急结,精神如狂,然小便自利,故知为热与血结,而与水无关。

2.阳明病表里证(1)阳明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

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頞中,络于目。

阳明之脉,正上頏颡,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

”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2)阳明病里证: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

《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

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

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难。

3.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少阳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4.太阴病表里证(1)太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

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伤寒论》第274条的“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第276条的“太阴病,脉浮者。

可发汗……”都反映了太阴脾家经表为病的事实。

(2)太阴病里证:《伤寒论》第279条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则说明误下之后,在表之邪传入太阴之里,出现腹满时痛的太阴里证。

5.少阴病表里证(1)少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这是论述少阴经的热证。

《伤寒论》第301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则是论述了少阴阳虚,经表受寒之证。

(2)少阴病里证:是指少阴心肾两脏之病。

如《伤寒论》第323条的“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又285条说:“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这两条说明了少阴病既有阳虚的里寒证,又有阴虚的里热证。

6.厥阴病表里证(1)厥阴病表证:《伤寒例》说:“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

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而《伤寒论》第351条又说:“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以上两条反映了厥阴病经热和经寒为病的特点。

(2)厥阴病里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有久寒”,是指厥阴脏寒里证而言。

以上我们用表里两纲,以反映六经的经络、脏腑之为病,这才能体现出中医辨证学的系统和完整。

如果只讲脏腑的里证,而不讲经络的表证,则失六经辨证的宗旨。

所以八纲辨证必须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才不致失于片面。

三、寒热寒热两纲,为反映六经寒热病情而设。

它以疾病有寒热两种情况的客观存在,故作为临床治疗中辨证分型的依据。

因此,它便把表里、阴阳为病的具体病情概括无遗。

1.太阳病寒热证(1)太阳病寒证:太阳主表,然表病有寒热之分,不可不察。

如《伤寒论》第3条的“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条以恶寒、体痛、脉紧反映出表寒为病的特点,故可称为太阳病的表寒证。

(2)太阳病热证:有寒必有热,此乃相对而生之故。

然太阳病表热证,不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感受温热邪气,如《伤寒论》第6条的“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因温热之邪尚在太阳,未全入里,故叫太阳病表热证。

一是由于风寒束表,日久不解,则寒郁化热,而脉由紧变缓,身由疼变重,身无汗而精神烦躁者,也可称为太阳病表热证;此外尚有27条的“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也属于太阳病表热证的一种。

2.阳明病寒热证(1)阳明病里寒证: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

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述如下:《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

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2)阳明病里热证: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

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憹,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3.少阳病寒热证(1)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少阳病热证:其证以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4.太阴病寒热证(1)太阴病寒证:《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脏有寒”,指脾有寒,故证见腹泻而不渴。

(2)太阴病热证:《伤寒论》第278条说:“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太阴为湿土,故发病而有湿热与寒湿的不同,必须辨清而不能相混。

5.少阴病寒热证(1)少阴病寒证:少阴病寒证,包括甚广,《伤寒论》第282条说:“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以下焦虚有寒”一语,道破了少阴病的寒证实质。

(2)少阴病热证:《伤寒论》第303条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说明了少阴病热证烦躁的情况。

6.厥阴病寒热证(1)厥阴病寒证:《伤寒论》第352条说:“若其人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说明了其人肝有久寒,表现为下焦积冷,少腹冷痛,或上逆作呕等证。

(2)厥阴病热证:厥阴病的热证,或感受热邪为病;或阳气被郁,久而化热;或厥阴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等所致,兹举热厥一例,以资说明:《伤寒论》第335条说:“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

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

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说明了厥阴热而有致厥之机。

四、虚实虚实两纲,常以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大概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1.太阳病虚实(1)太阳病表虚证:太阳病为表证,若表证汗出的,则叫表虚证。

如《伤寒论》第12条的“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是说太阳病表邪的虚证。

(2)太阳病表实证:太阳病表证,若无汗而喘的,则叫表实证。

如《伤寒论》第35条的“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是说的太阳表邪的实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