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文化

合集下载

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

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

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2019/7/2908:07门墩是指门枕石位于门外部的部分,通常有箱形和抱鼓形(抱鼓石)两种,门枕石的内部有一石窝用于插入门枢。

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箱形,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组成。

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有差异,在门旁通常还有上马石和拴马桩等设施,有的还有泰山石敢当。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住宅及其大门直接代表着主人的等级和社会地位,所谓“门第相当”、“门当户对”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人们对大门的型制和等级是非常重视的。

“门当户对”是一个成语,“门当”和“户对”都是四合院的建筑构件。

“门当”是汉族传统建筑门口的一对石墩或石鼓,相对放置在大门的两侧,用于显示主人的等级和身份地位,又有吉祥祈福之意。

“ 户对”是中国传统建筑与“门当”相对,为门楣上突出的柱形木雕,上面大多刻有珍兽为主题的图案。

因其一般成双数出现所以称作“户对”。

“户对”也显示了主人的地位只有官者的院落才有,“户对”越多官品就越大,一般一品到五品官员“户对”可以为六个;六到七品可为四个;七品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所以“门当”和“户对”除了有镇宅、装饰作用外还显示了主人的地位,“门当户对”逐渐演变为社会观念中衡量男婚女嫁条件的一个成语。

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通常是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

影壁墙身的中心区域称为影壁心,通常由45度角斜放的方砖贴砌而成,简单一点的影壁可能没有什么装饰,但也必须磨砖对缝非常整齐,豪华的影壁通常装饰有很多吉祥图样的砖雕。

影壁墙上的砖雕主要有中心区域的中央和四角,在与屋顶相交的地方也有混枭和连珠。

中心方砖上面雕刻有中心花、岔角,在影壁墙的中央还镶嵌有福寿字的砖匾或者是带有吉祥意味的砖雕。

王家大院的历史简介

王家大院的历史简介

王家大院的历史简介王家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前门东大街。

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建筑群,王家大院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家族的兴衰。

下面将为您介绍王家大院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王家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最初为王氏家族建立的王府。

在明代中期,王府经历了一次扩建,并成为一个具有庄严气势的大院落。

然而,在明朝末年的动荡时期,王府经历了一次火灾,大部分建筑被毁。

直到清朝初年,王家才得以修复王府,并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修建。

清代的王府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的一些特点,同时也融入了清代建筑的新元素。

王家大院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以其规模庞大、格局严谨而著称。

整个大院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院落,中间设有主屋,周围环绕着厢房、花园和一系列附属建筑。

大门和围墙采用了深红色的琉璃瓦和黄色的景泰蓝瓷砖,给人一种庄严大气的感觉。

大院内部的建筑布局严谨有序,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用途,为整个大院营造了丰富的层次感。

王家大院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大院大量使用了传统的木材和石材,这不仅赋予了建筑以耐久性,还使建筑更具自然与古朴之美。

此外,大院内的雕花、彩绘和瓷砖等装饰手法精湛独特,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细腻与精巧。

除了建筑上的魅力,王家大院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王氏家族的家族庙宇和居所,大院中充满了对祖先的尊崇与敬意。

主屋内陈设的家具、文物以及祖先的牌位等都反映了王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大院中还设有展示中国传统艺术和手工艺品的陈列室,让游客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王家大院也曾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在清朝末年,大院曾被八国联军占领,成为他们的指挥中心和驻扎地。

这段历史给王家大院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也让大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如今,王家大院作为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址,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参观,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北京最出名4个部队大院

北京最出名4个部队大院

北京最出名4个部队大院北京有多条三线建筑,并吸引了很多游客。

其中,有4个最受游客喜欢,也最有名的部队大院,它们是西安门,前门,东花市和雍和宫。

西安门,位于北京的西二环的东北角,它建于1420年,全长62米,由砖石组成,只有一道门,左右两旁有坚固的军事功能建筑。

这是专门为朝廷召募士兵而历史上建造的一座城门,是乾隆皇帝修建的最宏大的城池。

每年元旦夜里,西安门被提到北京新疆故宫中间,使所有人都喜悦一番。

前门,位于北京朝阳门南面,是中国明清时期最有名的4所大学园,四面佩有琉璃瓦和棱石墙,非常壮观。

大门里有章仗钟,每C湾象征文明的鼓声,向千百年来的文物、文化和学术精神致敬。

在这里,除了近千间住宿外,更有几座佛教寺院,文物馆等,把历史文化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

东花市,位于崇文门东北,始建于清光绪16年,是古老的军营部队大院之一,由官邸、政府、军事建筑组成,是康熙,乾隆两朝军势的中心。

原有的一排皇家旗帜,仍不断拥有、维护着朝廷的神圣意义。

这里的围墙和歌坛,以大量的砖石,被称为“建筑博物馆”,已深深地烙印在北京人的独特而古老的文化记忆之中。

雍和宫,位于北京西城区鼓楼,原是明万历皇帝治世时期修筑的一座木质宫殿,也是民间敬拜尊崇宗教天地神明的大祀典场所之一。

由历代帝王及武官把守,修筑祠廊殿室,通过新庙形制、布局、图绘、陈设等,重现古朝礼乐庙宇的风采,其中以上皇供仰高厅和宗教崇仪大礼亭著称,奠定了雍和宫神圣的色彩和庄严的气氛。

北京的4个部队大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神答案,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传承,是让游客叹为观止的。

保存它们,让我们的子孙子女能够深切感受,这个古老的城市蕴含的千古文明。

大院文化景点介绍

大院文化景点介绍

大院文化景点介绍
大院文化景点指的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大型建筑群,通常是历史悠久的官方机构、寺庙、宅院等。

这些大院文化景点常常是当地文化遗产的代表,对于了解当地历史、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大院文化景点的介绍:
1. 紫禁城: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紫禁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展示了中国皇家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封建帝国的辉煌历史。

2. 故宫:位于台湾台北市,是台湾最具指标性的历史建筑群之一,曾是清朝的总督府和官员宅邸。

故宫保留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里面展示了丰富的台湾历史文化和艺术品。

3. 角头大院: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私人宅院之一。

角头大院建于清朝,被誉为“北方皇宫”。

大院内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建筑、家具和传统艺术品,是中国传统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典型代表。

4. 花园寺:位于日本京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花园寺的庭园被誉为“日本最美的庭园”,以其精美的园林设计和艺术品而闻名于世。

5. 切那乌文化遗址:位于墨西哥境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玛雅
古城之一。

切那乌文化遗址保存了玛雅文明的重要遗迹,包括神庙、金字塔和宫殿,展示了古代玛雅人的宗教和社会结构。

总之,大院文化景点作为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旅游景点,不仅能让人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能欣赏到精美的建筑和艺术品,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白家大院简介(精简版)

白家大院简介(精简版)
礼王之封,始于代善。其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两红旗旗主。代善英勇善战,为清朝的创立立下汗 马功劳,又力推皇太极坐上皇位,是清初鼎力朝廷的重臣。清朝世袭罔替八大铁帽子王,代善祖孙三人既占 其三,史为罕见。
礼亲王府花园的首位园主为代善之孙、第四任礼亲王杰书。杰书是康熙朝重臣:任奉命大将军征讨耿 精忠;平定三番屡建战功;佐理国政,为帝“腹心肱骨”。因军功显赫,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帝赐地建 园。三百余年来,该园传承有序,共世袭十代十五王。清末民初,由京城赫赫有名的同仁堂乐家购做私宅。
白家大院简介
白家大院
北京白家大院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完整的再现了中国清代“宫廷、御膳、园林、礼仪、器皿、服饰、艺 术、文化”之佳所。由于园林、建筑保存的完整性与文化传承的丰富性,使之成为中国清代社会以及王府贵 族生活的一个活态标本;成为北京所特有的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人们知道北京的文化名片。白家大院现有员 工300多名,营业面积30000多平米,包间44间,年营业额一亿多元。2013年被评为北京仅有的六家白金五钻 国家特级酒店之一。
美国前总统卡特先生
智利总统
婚礼篇
白家大院十八年荣誉
白金五钻酒家—NO.PT000020 特级餐馆 守法诚信承诺示范单位 全国守信企业 旅游餐馆★★★★ 海淀区工商业联合会(商会)传统服务业分会 商贸流通业统计典型企业
2002年---全国绿色餐饮企业 2004年---2003年度海淀区餐饮业十佳纳税企业 2006年---特色餐饮企业 2006年---2005年度中关村最具影响力餐饮品牌企业 2006年---鹤鹿迎春、金钱鹿头、猴头鹿舌、白府一品鹿筋获第四届中关村国 际美食节评定为“创新菜品” 2006年---二00五年度海淀区餐饮业贡献突出企业 2006年---中国风味特色餐厅 2006年---全国重承诺守信用消费者放心单位 2006年---中国餐饮名店 NO.200601003 2006年---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单位 2007年---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北京城市文化6大院文化

北京城市文化6大院文化

在北京,环线很合理地长成了现在的模样。

与其他城市不同,它恰恰呼应了北京老城区结构,呈单中心、向外一圈圈蔓延,过去核心部分是二环以内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老城区,三环是在一个计划经济体制内产生的,所以在三环边还有一些机关学院,因为北京近三百万流动人口中,有180万人是常年在京经商打工的,这180万人大都生活在西三环和南三环的城市边缘地区,所以目前城市中心区已扩展到四环,四环成为一个未来北京自由经济的带状标志,五环六环现在暂时还没有发展起来,总之,类似紫禁城和外城的划分,如今的六环线似乎传递着历史的偶合。

很久以来,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两多:首先当然是胡同多,据说真正的老北京仍然在这里延续着“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的市井生涯;其次,则是大院多,建国后,迁入京城的新移民,早就围地筑墙,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院中之院,墙中之墙,再一次构成了继四合院之后,北京城的另一副骨骼和框架,同时也从这里孕育出了影响北京半个世纪的大院文化。

据说大院的雏形可以一直追溯到古时候的县衙或州衙,前面是公堂,后面是大小官员到杂役下人居住的地方,院墙一围,等级森严。

而在北京人心目中,紫禁城就是学者朱大可欣欣然说到大院文化:“王朔的作用把北京的大院文化推到了它的极点,大院文化的特点是大部份的居民都是干部,这是第一,第二都是外地干部,他们的孩子都非常奇怪,他们都具有外地人的那种移民的某种特色,同时他们又尽力的学习原先的民族文化当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组合成了一种新的大院文化。

”信息经济学家姜奇平从另一个角度说起大院文化:“大院文化从本义上来说,在北京是一种外来文化,与北京土著不一样,它是进京机关部队大院干部的子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形成的一种造反的心态,他自己什么也不是,他还要砸碎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小孩不知从哪来的痞劲,最典型的就是你丫别跟我装孙子,稍微高我一点都不行,你要有什么价值高于我的,我就要啐你。

”最大的大院。

清都北京,称京师,仍维持内外城格局。

京城部队大院生活的情感记忆

京城部队大院生活的情感记忆

京城部队大院生活的情感记忆作者:李雪晴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9年第46期五朝古都北京常以皇城文化和各具特色的胡同著称,但在城市的发展沿革中,“大院”也是北京重要的历史与文化现象,却并不广泛地为人所知。

北京“大院”文化简单来说,“大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才安置的一种居住形式,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

各种机关、政府部门、军队和学校纷纷搬进这座古城。

这些各路进京人员数目非常庞大,几乎可以和当时的北京人口旗鼓相当。

到21世纪初期,北京人有四分之三是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北京的移民及其后代,北京文化也由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当时旧城区拥有产权的房子不多,一时无法容纳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

1950年起,部队大院开始在荒凉的北京西郊出现,比如空军大院、海军大院、总后大院等等。

很多大院都是整体采用苏军营房图纸设计的,每个大院都各具特色。

在空军大院长大的马未都曾经在节目里说,部队大院进门都有一个写有题词的影壁,海军大院写有“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题词,而空军大院影壁上的题词则是“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

大院不是北京独有的,尤其是部队大院,可以说有部队的地方就有大院。

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北京的各种大院已达2.5万个。

这种用墙围起的“大院”宛如一个五脏俱全的小社会。

食堂、澡堂、服务社、幼儿园、学校、礼堂、球场一应俱全,不出大院就能满足一般生活需求。

这就是“大院文化”的诞生地。

大院是一种邻里关系特殊的“半集体生活”:邻居就是同事,同事也是邻居。

不少大院人都有筒子楼的居住经历。

中午走廊一过,谁家做好吃的了,谁家又教育孩子了,饭菜飘香,南腔北调,特别有着热闹的烟火气味。

他们既有着微妙的上下级关系,又能够在一种为共同理想奋斗的“革命情感”之下和睦相处。

而那些被外界称为“大院子弟”的后代们,也在这一环境下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大院已经润物无声地成为了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北京李家大院简介

北京李家大院简介

北京李家大院简介
北京李家大院,位于北京市的一座古老建筑群,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仍保存完好。

它位于万荣县闫景村,与著名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有着“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的美誉。

这座大院不仅是晋商文化的代表,更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李家大院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这种建筑风格源于山西地区的传统建筑工艺,讲究对称和和谐。

同时,李家大院在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使得其在传统的基础上,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此外,由于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还采用了哥特式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大院呈现出南北融汇的景象。

走进李家大院,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明清时期。

大院内的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而这些雕刻作品,又富含深厚的儒家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李家大院不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一所生动的文化课堂。

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古代家族的繁华与衰落,感受到岁月流转中的坚韧与执着。

每一个角落,都诉说着李家曾经的辉煌和故事。

而如今,李家大院已成为一座集旅游、研究、教育为一体的文化场所,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晋商文化。

总结起来,北京李家大院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未来,期待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这座大院的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常在朋友聚会中听到人们讲“东富西贵”、“大院文化”等说法的典故,交往中也能感受到一些在北京西边长期生活的人气质与东边显著不同。

尤其是在接触了钓鱼台七号院之后,这种感触尤为深刻,那种来自地脉历史文化中与生俱来的渊源,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低调与内敛气质,就象其身边的玉渊潭公园一样,深邃、博大而幽静。

建国之后的北京,“西贵”的传统在北京城依然延续下来,大量的党政机关、部委局办、科研院所和军队大院在京城西部区域兴建起来,并发展出北京独有的“大院文化”。

历史上的“北京文化”以三种文化为主要代表:以帝王为主体的宫廷文化;以官僚士人为主体的士大夫文化;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市民文化。

那么建国之后,最能代表北京城地域文化特征的,就是“胡同文化”和“大院文化”了。

胡同文化其实就是北京市民文化的延续,而与之相对应的“精英文化”,在宫廷文化和士大夫文化消失之后,应该说由“大院文化”承载并发扬光大。

作家洪烛在一篇名为《北京的大院》的文章里写道:“很久以来,北京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两种特色:首先是胡同多,据说真正带有土著血统的老北京,大多散落于古色古香、…一箪食、一瓢饮‟的市井生涯;其次,则是大院多。

”大院通常分为两类:一是部队、部委,二是大学、科研院所。

这些“大而全”或“小而全”的大院,到1980年末,已多达2.5万个。

我们所理解的北京大院主要形成于建国以后,大批的军队和科教人员进驻北京,组建各大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校。

而当时的北京城,二环以内的规模已经成型,于是就在内城外盖起了一片片的楼房,其中有些还修起了围墙,这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大院。

据说,建国初期,北京城百废待兴,为了保护古都,梁思成与陈占祥吸取巴黎与伦敦的前车之鉴,建议把新的行政中心建在西郊。

梁陈方案很快被否定,所幸军队大院被留在了内城外。

每个大院都是一个较为独立的单元,大院四周被围墙圈着,内容重要的大院大门有哨兵持枪把守着,其他大院大门也有传达室人员看护着;围墙里面居住的一般是夫妻有一方为该大院所属单位的职工因此它与现在的社区和小区的根本区别在于此,也由此和当时“大杂院”和台湾的“眷村”有所区别。

虽然大院里的职工住房也按职务级别之分有大小高低等级,但那时候一般来说官兵之间干群之间穷富都差不多,因而表面上也看不出太大的区别。

而那时的大院建筑大多采用的多是青砖灰瓦,屋顶为平顶的建筑。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中,这种“大屋顶”的建筑已经形成了基本美学特征。

在北京的团城承光殿、雍和宫万福阁等建筑身上,也能看到相似的影子。

这种建筑文化的传承演绎成了现在的大院文化。

许多单位大院就是一个五脏俱全功能兼备的小社会,有自己的保卫部门、商店、医院、食堂、子弟学校和娱乐场所(当时的流行称呼为“俱乐部”或影剧院)以及球场等等,大多数是福利性质的。

因此,人们的一般生活需求足不出大院就能解决,使得大院内部自给自足人们之间内部的联系就更加紧密和频繁而与外界的就少了很大一部分的接触和往来。

大院里的孩子父辈在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艰苦革命斗争后进入了北平城,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革命精神、英雄气概也沿续下来。

表现出的是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包融性气质。

但随着社会身份与级别的确定,在这些英雄们的后辈人身上所体现出来则是另一种出身高贵的红色家庭特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媒体对大院文化的热炒,也是对多元文化发展的一种趋势。

在当
今这个社会市场化、文化世俗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这也是当代中国城市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