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孤独之旅导学案2节附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多篇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多篇《孤独之旅》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厚实、嬉闹、乖巧、驱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语言、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孤独”一词,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
教学设想这个故事生动感人,很容易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但文章较长,深入解读可能会受到课堂时间的影响,所以我欲采用抓人物语言为切入点,可以向环境、细节描写方面延伸,一句话串起了时空的网络。
这种连接是两个层面:既是形式又是内容,技能成为课堂推进的线索,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容。
而杜小康的语言很少,就四句话,也便于教学的展开。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品味人生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营造氛围。
语文的世界有鸟语花香,亦有疾风骤雨;有温情脉脉,亦有残酷无情。
正如我们的人生之旅,有快乐,亦有痛苦。
正如歌曲中所说:阳光中在风雨后,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与杜小康一起度过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明确:讲述了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1.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受。
1.5 教学准备准备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孤独,以及孤独对人的影响。
1.6.2 作品分析让学生通读《孤独之旅》,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
1.6.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并讨论如何面对孤独和人生困境。
1.6.4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对自己有何启示。
1.6.5 总结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1.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孤独之旅》的读后感,深入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反思2.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2.2 教学改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可以增加一些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孤独对人的影响。
2.3 学生反馈学生普遍反映通过本次教学,对孤独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于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还有一定的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设计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心路历程。
3.3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作品中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感共鸣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感受。
3.5 教学准备准备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3.6 教学过程3.6.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孤独,以及孤独对人的影响。
《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名称:《孤独之旅》教案二、教材版本:人教版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旨。
2.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孤独之旅”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产生期待。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孤独之旅?”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分析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如“孤独之旅”的象征意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感受和做法。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反思学生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是否有深度和广度。
考虑是否需要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相关文学作品,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
考虑是否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了解人物成长轨迹.2、体会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展现人物成长过程所起得作用。
3、联系实际,理解小说标题《孤独之旅》得含义,体验成长。
课前:品尝一份孤独(数字故事)【教学过程】一、导入:每一张图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们从这些故事中品尝出了一种共同得东西——孤独。
其实,人人都有孤独时,处处都有孤独在。
今天,我们学习曹文轩得长篇小说《草房子》得节选——《孤独之旅》,一起走进一个小男孩——杜小康,分享她得成长经历。
二、补充小说内容——杜小康得昨天数字故事:昨天得杜小康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呼风唤雨得少年,今天,我们要认识得杜小康不是这样得了。
她要离开家。
曹文轩散文《前方》中说: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得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得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她。
默读课文第一节,思考杜小康离家得原因是哪一点?生:第二点,无奈。
师:您从哪儿读出来得?生:她得家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杜小康失学了。
师:您能读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杜小康得无奈吗?生读.师:哪一个词很重要?学生齐答:只好。
师:“只好”是什么意思呢?生:不得不,不情愿。
师:昨天得杜小康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得孩子。
而现在得杜小康呢?她过不上“小康”得生活了,做不成班长了。
读读《草房子》,您会知道:小康厚实得家底是她父亲开杂货铺挣来得,就在一次借了许多钱进货得返航途中,船被撞翻了,血本无归,她得家就败落了。
但父亲不甘心家业在她得手中败落。
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拯救家业得蓝图。
杜小康被命运抛出原来得生活轨道,她要跟着父亲去放鸭了,即使一万个不愿意,她也得出发。
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结合昨天得预习,思考:在放鸭得过程中,杜小康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您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怎样得杜小康?生1:害怕、恐慌、孤独,暴风雨。
生2:经历了这些磨难后,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成熟了。
三、精读探究师:曹文轩还在《前方》中说“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得旷野呢?” 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方”流浪.她得前方究竟是哪里?她们要把鸭群赶到哪里?生:21节中说到了目得地—-芦荡。
10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及反思

10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积累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等词语。
2、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设想1、抓住小康的心理活动组织教学,要学生从自己的视角理解小康的心理,这样更切合学生心理,更容易引起共鸣。
例如当时假如是你会怎样想?怎样做等。
2、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鸭群的活动、芦荡的描写、风雨的描写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不仅要理解,最好安排一些片段训练,使学生也能有意识的运用这些写法。
3、课外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全文。
三、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点: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修饰,符合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六、教学过程(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
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
《孤独之旅》第二课时导学案

孤独之旅第二课时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孤独之旅。
2.掌握孤独之旅的重要性。
3.分析孤独之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1. 孤独之旅的定义孤独之旅是指独自一人踏上旅程,远离熟悉的环境,独处于陌生的地方,以寻找内心真实自我的一种旅行方式。
在孤独之旅中,人们可以远离喧嚣和干扰,沉淀思绪,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和价值观。
2. 孤独之旅的重要性2.1 探索内心孤独之旅提供了一个独处的机会,让人们有时间和空间去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干扰和他人的期望所影响,很难真正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
而孤独之旅正是一个独处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和了解自己,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目标。
2.2 增强自信与独立性独自一人面对陌生环境和各种困难,可以锻炼个人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孤独之旅中,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这样的经历使我们的自信心得到增强。
当我们成功地解决旅途中遇到的问题时,将感到自豪和满足,从而培养了坚毅的品质。
2.3 拓宽视野与接触多元文化孤独之旅让人走出熟悉的圈子,接触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和事物,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我们会接触到新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对人类的多样性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孤独之旅对个人成长的影响3.1 增强独立思考能力在孤独之旅中,我们需要独立做决策和解决问题,这让我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不断地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情况。
3.2 培养适应能力孤独之旅让我们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需要尽快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和互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差异。
这样的经历培养了我们的适应能力,让我们更加包容和开放。
3.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孤独之旅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需要主动解决。
这些问题可能涉及到行程安排、食宿等方面的困扰,也可能是与当地人的交流和沟通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当前社会大背景下的孤独现象;2.理解孤独对人的影响;3.学习如何处理孤独。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用一张图片展示一个人独处的情境。
教师:大家看一下这张画面,画面中的人是不是非常孤独?请你们想一想,在我国这样一个经历着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孤独现象越来越严重,请问有多少人会感受到孤独?为什么会孤独?2. 阅读环节(30分钟)请带着以下问题阅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要去旅行,开始旅行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在这次旅行中作者有哪些教训?3.孤独对于作者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3. 讨论环节(20分钟)请以小组形式讨论以上问题并总结出答案,然后任选一组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总结环节(10分钟)回答以下问题:1.你们认为孤独是一种好还是一种坏?请分别说明原因。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孤独?5. 提高延伸环节1.请大家自己写一篇关于“孤独”主题的文章,重点突出肯定和否定孤独的两方面;2.请大家关注身边的人,如果发现身边的人一直处于孤独状态,请你们主动与孤独者交流和疏导。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孤独”这个话题,让学生能够思考、分析、理性看待社会上的现象,同时了解孤独对人的负面影响,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孤独。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采用“带问题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地以自己的体验为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到孤独对人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课堂讨论和思维导图两种方式,让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并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此外,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当场思考能力,而阅读和分析文本也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模式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灌输自己的观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看法和思考方式,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和表达。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和反思

《孤傲之旅》教学设计和反思《孤傲之旅》教学设计和反思设计理念新标指出:语程丰富的人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的感受也是多元的,语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中蕴藏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节我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思想的指导下,由小说三要素入手展开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人性的渗透。
强化“积累”、“诵读”、“体验”、“生活”等角度的语教育的回归。
加深对“孤傲”、“成长”、“哭泣”、“坚毅”、“责任”等情感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孤傲之旅”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索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体味小说中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划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体验、品味孤傲,指导学生勇敢面对孤傲,健康成长。
教学媒体:多媒体、视频展台。
教学时数:1时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跳读法、揣摩法、点拨法、本细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思路①、前要求学生结合后练习进行预习,自行解决阅读障碍;②、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导入新,展开学习,教师抓住小说三要素设疑激趣,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本;③、以插图为突破口,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细读研读,引导学生体味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划人物的作用;④、联系学生自身,由内走向外,通过内外学的积累赏析品味孤傲,从而丰富本的内涵和外延,指导学生勇敢的面对孤傲。
教学流程(前为了缓解师生紧张的心理情绪,也为本学习创设情感的基调,特播放歌曲《真心英雄》,熟悉的旋律使同学们轻松了起。
)一、情感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你们想长大吗?(由学生谈论成长的烦恼或者快乐)……不管我们想与不想,岁月和命运都将促你前行,更多的是无情的将我们抛到人生的风雨之中,使我们经受考验,学会坚毅,获得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
10孤独之旅
课时
2
学校
教者
年级
九年
学科
语文
设计
来源
自我设计
教学
时间
2012-10、10-11
学
习
目
标
1.体验成长的感受。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
点
(1)体验成长的感受。(2)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难
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方法
探究法
厚实:丰富、富裕。嬉闹:嬉笑打闹。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4、收集整理有关“磨难”的名人名言,并选择其中的一二则作简短的点评。
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规律,合理设置目标坡度和师生,生生与本文的互动。以默读,跳读,研读为手段,感受语文教学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人文内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与学反思
教学《孤独之旅》我紧扣新课标指出的“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原则,既尊重学生的人格。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探究意识入手,过程中采取各式方法引导他们的情感、思维积极活动。在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基本目标中,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于“孤独”的认识,有的很积极,有的消极因素较多。我帮助他们认识成长犹如“蚕蛹蜕变为碟”“凤凰涅磐”要经受住痛苦的磨炼之后才能见到彩虹。
厚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样________地对前方感到________和恐惧。
(2)父亲________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定。
(3)到暴风雨将歇时,________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那几十只受了惊的鸭,________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布置作业
请以“成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达
标
测
评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捆扎()撩逗()胆怯()
掺杂()旧茬()戳破()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tiào望()xī闹()纯cuì()
qū除()肥shuò()juē断()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十环境十情节”的方式概括文章内容。并谈谈你阅读课文的感受。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的环境中经受(),逐渐()、()的故事。
3、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
出发时:
到达芦苇荡时: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那天雨后天晴:
总之,杜小康在一段孤独生活中终于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4、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5、合作交流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语文学习。
讲述你所体验的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课堂小结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祝愿我们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同学们,《阳光总在风雨后》一歌的歌词意蕴丰富。它道出了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板书文题、作者)
学
习
过
程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小说《草房子》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
2、注音
轩( )嬉闹( )凹地( )雍( )掺杂( )
胆怯( )撅( )给予( )觅食( )撩逗( )
3、释义
5.简答。
“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