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年龄和生长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
鱼类增养殖 试题答案

鱼类增养殖试题答案鱼类增养殖试题答案1.我国最早的养著作是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所著的《养鱼经》,介绍了鲤鱼养殖和繁殖方法,指出“治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2.我国的七大水系就是珠江,长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我国最小的淡水湖和咸水湖就是鄱阳湖和青海湖。
3.一个完整工程化养殖系统包括养殖设施工程系统和养殖技术两大体系。
其中设施工程系统又分为养殖系统和水处理系统。
4.红毛稚鱼的饵料系列,随其发育市场需求大致为1轮虫――2卤虫无节幼体――3鱼、虾、贝肉糜。
在投过喂食2和3饵料阶段时,必须混合投过喂食桡足类或人工微型协调饲料。
5.鱼类的食性,滤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鲢和鳙(举出两个例子);草食性鱼类的代表品种为草鱼和团头鲂(或鳊)(举出两个例子);杂食性鱼类和肉食性鱼类种类繁多,鲤、鲫和鲮(或鲻、罗非、鳗鲡、黄鳝)(举出三个例子)等都是常见的杂食性鱼类;而乌鳢、大部分海水鱼和鲟鱼类等(列举三个例子)等则属于常用的肉食性鱼类;6.鱼种的培育就是所指将夏花掉鱼苗培育成一龄(当年)鱼种或二龄(老口)鱼种的过程。
7.目前最常用的3种深水抗炎风浪网箱就是重力式全浮网箱(hdpe框架式网箱)、浮绳式网箱和蝶(碟)形网箱。
8.我国有四大海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烟台位于黄海海区,常见的经济鱼类有小黄鱼、带鱼、鲅鱼等(列举三个例子)。
9.《海水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视频中提及,饵料占养殖成本的40%-50%,非常重要。
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鱼类均为肉食性,饵料分为鲜活饵料、冰冻饵料和配合饵料三大类。
10.9.饵料投过喂食中秉持的“四的定”原则分别就是:定时、定质、定量、和定点。
仔稚鱼从吸收卵黄的内源性营养物质转变为摄取人工培养的小型浮游动物或人工微颗粒饲料等外源性营养物质后,由于缺乏必需的营养成分,极易导致仔稚鱼的大量死亡。
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营养成分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n-3系列。
(此空1.5分)1.与哺乳动物和鸟类较之鱼类的生长特点就是生长速度变幅小、生长具备阶段性和生长优势显著。
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

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鱼类的养殖在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有效地进行鱼类养殖,了解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为养殖者提供参考。
(正文开始)一、生理特点鱼类在生理方面有许多与陆生动物不同的特点。
首先,鱼类的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很多鱼类在一年内就能达到较大的体型。
其次,鱼类的生殖能力非常强,能够大量繁殖后代。
此外,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它们通过鳃呼吸来吸收氧气,与通过肺呼吸的陆生动物存在差异。
最后,鱼类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二、生长特点鱼类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孵化、仔鱼期、稚鱼期和成鱼期。
首先是孵化阶段,鱼类的卵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孵化成为仔鱼。
仔鱼期是鱼类生长过程的最初阶段,鱼类此时体型较小,对养殖环境的要求较高。
在稚鱼期,鱼类逐渐增长体型,并且开始进食固体饲料。
最后是成鱼期,鱼类的体型达到一定的大小并进入到繁殖期。
鱼类的生长速度受许多因素影响,如水质、饲料、温度等。
良好的水质是鱼类正常生长的基础,包括适宜的水温、溶解氧和PH值等。
合理的饲料供给也是鱼类生长的关键,饲料的种类和营养成分要根据鱼类的不同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搭配。
此外,温度对鱼类的生长也有很大影响,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鱼类的食欲和新陈代谢,从而提高生长速度。
三、发育特点鱼类的发育过程也包含多个关键阶段,如配偶选择、产卵、受精、孵化等。
鱼类的配偶选择主要通过种内竞争和交流行为进行,雄性鱼类通常会展示繁殖色,在求偶过程中吸引雌性鱼类。
产卵是鱼类的重要繁殖行为,它通常发生在适宜的水温和环境条件下。
受精是指雄性鱼类产生精子与雌性鱼类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孵化是指受精卵经过一段时间后孵化成为仔鱼。
鱼类的发育过程对环境的要求较高,需创建适宜的繁殖环境。
例如,在产卵期,鱼类需要准备适合产卵的场所,如河床的石缝、河底的沙粒等。
此外,水质的酸碱度和温度也对受精和孵化过程起着重要的影响。
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如适宜的水温、适量的养分供应等,有助于保障发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鱼类生物学年龄与生长

鱼类生物学年龄与生长
鱼类生物学中,年龄和生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年龄指的是鱼在出生后的时间长度,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而生长则是指鱼在一段时间内的体长、体重等方面的增长。
鱼类的年龄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包括鳞片的形态、颜色、纹理以及耳石的结构等。
这些方法通常需要经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和计算,因此需要专门的技术和设备支持。
而鱼类的生长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例如,水温、食物、水质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而不同种类的鱼也具有不同的遗传特征,这也会影响其生长特点。
了解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特点对于渔业和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掌握鱼类的年龄和生长规律,可以更好地制定渔业管理政策,并且有助于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 1 -。
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

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动物资源,在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作用。
了解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养殖鱼类的生长与发育特点展开讨论。
一、生长阶段划分鱼类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包括幼鱼期、稚鱼期、青年期和成鱼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
1. 幼鱼期:幼鱼期是鱼类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
此时,鱼类的身体结构还不完全发育,免疫力低下,对环境的适应性弱。
因此,在养殖幼鱼时需要提供稳定的水质和合适的饵料,以促进其正常生长和发育。
2. 稚鱼期:稚鱼期是鱼类生长的快速发育阶段。
鱼类在这一阶段具有较高的摄食量和生长速度。
此时,适宜的水温和饵料质量对于鱼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3. 青年期:青年期是鱼类个体生长的关键时期。
鱼类在这一阶段还需要适当的饵料和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以保持其良好的生长状态。
4. 成鱼期:成鱼期是鱼类生长的最后阶段。
此时,鱼类生长速度减缓,体形趋于稳定。
养殖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饲养管理和饲料配方,维持其健康状态。
二、生长速度与环境因素鱼类的生长速度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温、水质、光照、饵料等。
不同种类的鱼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长速度也有差异。
1. 水温:水温是影响鱼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适宜的水温能够促进鱼类的摄食和新陈代谢,从而提高生长速度。
然而,当水温过高或过低时,鱼类的生长速度会受到抑制。
2. 水质:良好的水质是鱼类健康生长的基础。
鱼类对于水质中溶解氧、氨氮和pH值等指标较为敏感。
如果水质差,会导致鱼类体内代谢产物堆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从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3. 光照:适宜的光照条件有助于鱼类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调节摄食行为。
光照不足或过强都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
一般来说,在光照适宜的条件下,鱼类能够更好地利用饵料,促进生长。
4. 饵料:合理的饵料配方对于鱼类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不同阶段的鱼类对饵料的需求也不同。
2023年江苏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613《鱼类学》考试大纲

(九)尿殖系统
1、鱼类泌尿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不同鱼类泌尿器官的特点。
2、鱼类肾脏和鳃的泌尿机能;不同鱼类渗透压的调节方式。
3、鱼类的生殖器官;雌雄区别、雌雄同体及性逆转;鱼类的生殖方式。
(十)神经系统
1、脑和脊髓的构造与机能,鱼类脑构造的生态适应性。
2、外周神经系统。
(十一)感觉器官
无
1、皮肤感觉器官、听觉、视觉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十二)内分泌器官
1、脑垂体构造和功能。
2、胰岛的构造和功能。
(十三)鱼类分类的基本概念
1、鱼类分类的基本单位和分类阶元;种的命名法。
2、鱼类分类的主要性状和术语。
3、鱼类分类鉴定的基本方法;双歧括号检索表(连续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4、鱼类的分类系统。
4、附肢骨骼的结构。
(五)肌肉系统
1、肌肉的类别和结构;骨骼肌的分布与功能。
2、鱼类发电器官的来源。
3、鱼类的运动方式。
(六)消化系统
1、鱼类消化管的构造及作用。
2、鱼类齿的功能、种类及与食性的关系;齿式;鳃耙的构造和功能,鳃耙式;鱼类胃的构造及硬骨鱼类胃的类型;肠的构造及功能。
3、鱼类消化腺体的种类及功能。
问答题:6小题,每题10分,共60分;
检索表编写:1小题,每题20分,共20分;
论述题: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满分:150分。
考查知识要点
(一)绪论
1、鱼类的主要特征及鱼类的定义。
2、鱼类的演化。
(二)鱼体的外部形态
1、鱼类的外部分区。
2、鱼类的基本体型和特殊体型。
3、鱼类的头部器官。
4、鱼类鳍的种类、结构,鱼类背鳍、臀鳍、尾鳍、胸鳍及腹鳍的形态、功能和适应性,鳍式的含义。
《鱼类学基础》课程标准

《鱼类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淡水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鱼类的形态、解剖生理、分类和生态习性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池塘养鱼》《观赏水生动物养殖与鉴赏》《淡水养殖动物疾害防治》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鱼类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淡水养殖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鱼类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认知、鱼类解剖和种类鉴定等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淡水养殖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及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养殖和病害防治等岗位需求,围绕鱼类池塘养殖和疾病防治等关键能力,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原则,将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课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围绕鱼类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生态习性和分类等理论知识与技能等组织课程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鱼类生态习性,能独立或合作完成鱼体的解剖和常见鱼类的鉴定和识别,具备应用鱼类学知识解决生产中相关问题的能力。
1.掌握常见鱼类的形态构造特点、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生态习性。
2.能准确识别鱼体内外各部分器官;正确测量鱼类可量和可数性状;熟练掌握鱼类解剖操作技术;具备常见鱼类的种类识别和简单生物学指标分析的能力。
3.能规范操作和熟练使用解剖工具及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题(资环)一、名词解释1.养殖和增殖养殖:指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生长、繁殖,长大上市。
增殖:指对水体中原有渔业资源的繁殖和保护,使其形成渔业产量。
2.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苗。
稚鱼: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苗。
3.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4.鱼苗培育和鱼种培育鱼苗培育:指将鱼苗经15~20d的饲养,培育成全长3cm左右的稚鱼。
鱼种培育:指将夏花分塘继续饲养2~5个月,使其长成全长10~20cm的幼鱼。
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6.增养殖水域和水域环境增养殖水域:指所有适宜水生经济动植物生长、繁殖、索饵、越冬及洄游的水域.水域环境:指水生经济动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自然条件。
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7.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8.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殖: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9.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鱼类生长的特点

鱼类生长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命周期短: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多数鱼类的生长周期不超过几年,这对于生存环境的适应和种群密度控制都十分有利。
2. 适应性生长:鱼类的生长不是均匀的,而是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进行适应性生长。
例如,在淡水中生活的鱼类,体型通常比在海水中生活的鱼类小,因为淡水中的氧气量相对较低。
此外,鱼类的生长也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不同种类的鱼类有不同的最佳生长温度。
3. 滤食性生长:部分鱼类,如鲨鱼和鲟鱼,具有滤食性生长的特点。
它们通过过滤水流中的浮游生物来获取营养,这种方式促进了它们的快速生长。
4. 集群式生长:大多数鱼类是集群式生长的,它们生活在一起形成鱼群,这样可以共同抵御外敌,同时也有利于寻找食物。
5. 终生性成熟:鱼类的性腺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育,也就是说,鱼类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性成熟阶段,但并不像哺乳动物那样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成熟。
这种特性使得鱼类的繁殖不受年龄限制。
6. 产卵与繁殖:许多鱼类有特定的繁殖和产卵场所。
一些鱼类会在固定水域进行繁殖,例如鲑鱼会在回游途中进行产卵。
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卵生和卵胎生等。
7. 适应水生环境:鱼类的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适应水生环境。
它们有流线型的身体、鳞片覆盖、鳍等,可以帮助它们在水中游动。
同时,许多鱼类有特殊的感官系统,如侧线系统,帮助它们感知水流、气泡和物体。
8. 生态作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们是重要的食物链成员,对水生环境和陆地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同时,一些鱼类还是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鱼类生长的特点主要是适应性和快速性。
它们适应各种水生环境和资源,通过集群式生长和适应性生长等方式来应对环境变化。
此外,鱼类的繁殖方式多样,产卵不受年龄限制,使得鱼群能够快速繁衍壮大。
这些特点使得鱼类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渔业资源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的年龄和生长第一节鱼类的生长特性鱼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有遗传性、阶段性、延续性、周期性、性别差异等。
◆鱼类生长的遗传性*鱼类个体的大小、生长速度以及一生中生长速度的变化特点,由不同种类或亚种或品种的遗传特性所决定。
最大个体鲸鲨可以长到20—25m,重达8700kg最小个体鰕虎鱼,长度只有7.5—11.5mm。
*从俄罗斯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生长的显著差别(如下表)。
在选择增养殖对象时,生长的遗传特性是首要的因素。
闪光鲟不同种群的生长状况(单位:cm,年)◆ 鱼类生长的阶段性通常鱼类一生的生长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性成熟之前——是生长的旺盛阶段,此时性腺尚未大规模地发育,取得的营养除维持代谢的消耗之外,大多用于生长,因而此阶段的生长最快。
例如鲢从孵出至龄,体长增长迅速,至龄时体重增加显著。
2、性成熟后——进入生长的稳定阶段。
此阶段鱼体性腺大规模发育,所摄取的大部分营养用于性腺的发育。
3、衰老阶段——此时对所摄取的营养,吸收和利用率都很低,在生殖机能衰退的同时,体长和体重的增长都极差。
◆鱼类生长的延续性鱼类在性成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生长仍以明显的速度进行着。
例如长江上游的齐口裂腹鱼至6龄时,雄鱼体长为31.4cm,而后生长一直延续,每年都有少量的增长,到14龄时体长为50cm。
齐口裂腹鱼◆鱼类生长的周期性鱼类的生长在一年中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
出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1、一方面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对于生长的影响。
鲢、鳙鱼历月增重绝对值变化2、另一方面,当鱼类进入性成熟阶段,生理活动因性周期的变化而周期变动。
◆鱼类生长的性别差异一般雄鱼比雌鱼性成熟早,因而生长速度提前减慢,所以雄鱼个体通常比雌鱼要小些。
例如湖口地区青鱼1—6龄雌、雄鱼的平均体长存在明显的差别。
湖口地区青鱼雌雄鱼体长对比(单位:cm)也有少数鱼类雄鱼比雌鱼生长快。
如尼罗罗非鱼,由于雌鱼具有口腔护卵的习性,所以雌鱼的生长比雄鱼差,同龄个体雌鱼小。
第二节鱼类的年龄及鉴定年龄的方法◆鱼类的年龄鱼类一生能存活的年数因种类而不同。
通常大型鱼类、性成熟晚的寿命较长,而小型、性成熟早的鱼类寿命短。
青鳉、间银鱼、香鱼等在一年内可生长到最大长度,一年达到性成熟,产卵后死亡,它们的寿命为一年。
草、青、鲢、鳙、翘嘴红鮊和鳜等寿命为几年乃至一二十年。
鲤、鲫可以活30—40年以上。
鳗鲡最长的活55年。
鲶科的一些种类超过100年。
据说狗鱼有活200年以上的个体。
香鱼鳜鲫鱼鳗鲡南方大口鲶◆ 鉴定鱼类年龄的方法1、长度法或称彼得生长度分布法鉴定鱼类年龄的基本方法,是用大批测量渔获物中同一种鱼的长度组合来统计分析它们的年龄组合。
使用此法时,在捕捞中不应有选择性,以渔获物取样时也不应有人为的选择。
具体做法是测定样品的体长,在座标纸上作出长度分布曲线,如果曲线出现高峰与低谷,则每个高峰代表一个年龄组。
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尚无有效鉴定年龄的硬组织的鱼类,也可用来校对通过硬组织结构鉴定的年龄是否准确。
2、年轮法在季节因素和性腺发育因素影响下,鱼类的生长具有年周期性。
生长状况的变化会在硬组织上留下痕迹,亦即形成年轮。
可用于鉴定年龄的硬组织有鳞片、骨骼、鳍条和耳石等。
*用鳞片测定年龄用鳞片测定年龄具有取材方便,不损坏鱼体和测定简便等优点。
▲ 鳞片的采集从每尾标本采集的鳞片应放入特制的鳞片小纸袋中,纸袋上应有该尾鱼的种类、编号及采集日期,并将有关资料如采集地、体长、体重、性别等登录备查。
通常采鳞的部位在头后至背鳍前部下方、侧线前段上方的区域。
易脱鳞的鱼类可以选择胸鳍掩盖部位或其它剩余部分的鳞片。
▲ 鳞片上年轮的类型鱼鳞的生长由环片的生长表现出来。
鳞片上环片的生长方式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下列几种:鳞片分区和年轮形成模式图★ 疏密型鳞片上环片的宽度不同,存在宽环片带,是生长旺季形成的;窄环片带是生长缓慢形成的。
鲑鳟鱼类属典型的疏密型。
★切割型鳞片上的环片间距并无宽窄之分,但生长旺季形成的环片比较完整,后端到达鳞的后缘;生长缓慢时形成的环片不完整,后端不到达鳞的后缘。
大多数鲤科鱼类的年轮属切割型。
★ 特殊环片型有些鱼鳞上的年轮不属于疏密型或切割型,仅在年轮处出现特殊的环片,常见的有:环片分歧:年轮的环片不象其它环片规则地排列,而出现不规则的分歧。
环片合并:年轮由两个环片合并而成,或比其它环片粗而厚。
环片形成空隙:年轮处有1—2环片消失,出现明亮的间隙。
环片平直:年轮处为1—2个平直环片,可与其它正常的弧形环片相区别。
环片改变方向或环片变细、中断。
普通切割型疏密切割型*鳞片上的其它轮纹鱼鳞上除了年轮之外,还可能有一些其它的轮纹,主要的其它轮纹有以下几种:▲副轮:当鱼类生活中遇到非周期的、偶然的变化而造成生长停滞时形成副轮。
一般副轮的主要特点为:★ 副轮仅在某些鳞片上出现,通常不会在全部鳞片上存在。
★ 副轮大多只出现在鳞片的某一区域,而没有形成完整的轮圈。
★ 在疏密型年轮的鱼鳞上,稀疏的环片群中突然出现2—3个窄环片,如果将此看作年轮,则年带的宽度明显地比正常的年带狭窄。
★ 在切割型年轮的鳞片上虽出现环片断裂或紧密排裂所形成的轮纹,但没有环片切割现象或仅一侧出现切割现象,另一侧则没有。
▲幼轮:是指在鳞片的中心区出现的一个小轮纹,这是在不满一年的幼鱼期形成的副轮。
▲生殖轮:这是由于生殖原因而形成的轮纹。
鲑鳟类的生殖轮特别明显,与年轮形Ⅺ不同。
▲再生轮:鱼的个别笋片因机械损伤等原因脱落后,在原来的部位又会长出新鳞。
这种鳞片的中央部分是紊乱的骨纤维,而没有正常排列的环片,再生后形成的第一个正常环片称为再生轮。
这种鳞片不能用来鉴定年龄。
▲ 鳞片上形成年轮的时期不同种类形成年轮的时期不同,同种鱼类不同个体形成年轮的具体时间有先有后,而一尾鱼不同部位鳞片上年轮的形成也不是同步的。
所以需要周年观察才能查明这种鱼类年轮形成的时期。
★一般早春开始摄食、生长的鱼类,3—4月鳞上开始出现年轮;★春季产卵的鱼,产后才大量摄食生长,5—6月后才开始出现年轮。
3、用其它硬组织鉴定年龄鱼类的骨骼、鳍条、耳石等硬组织上也出现年轮。
这些硬组织在生长旺季时形成钙质密度高的宽带,在生长缓慢时形成钙质密度低的窄带。
窄带与第二年形成的宽带交界处就是年轮。
通常这些硬组织上形成年轮的时间比鳞片上的要晚。
*用骨骼鉴定年龄▲脊椎骨:大多数鱼类脊椎骨上存在年轮。
靠近脑颅的椎体较大,年轮也较清楚。
椎体取出后可放在碱液(0.5%一2%KOH溶液)中适度浸泡,以除去软组织,再放入酒精或乙醚中脱脂后干燥待用。
椎体前后凹面上有同心轮纹,生长旺季形成白色宽纹,生长缓慢时形成暗色窄纹。
通常将窄纹视作年轮。
▲其它骨骼:除椎体外,其它骨骼上如鳃盖骨、匙骨、尾杆骨及支鳍骨等也可看到年轮。
在这些骨片上有和骨片外形相似的轮纹,也存在宽带与窄带相间排列,年轮在窄带的外缘。
耳石、鳃盖骨、匙骨和鳍棘:示年轮和生长轴线*用鳍条鉴定年龄▲一般采用胸鳍、背鳍或臀鳍的骨质鳍条或硬棘。
鳍条磨片上可以看到同心圆式的纹理,在透射光下宽带不透明(又称暗带),窄带半透明(又称明带)。
窄的明带与次年暗带的交界处就是年轮。
▲ 例如鲢的胸鳍条由圆锥股和扁股组成,圆锥股横截面呈曲颈瓶状,扁股横截面呈草履虫状。
在磨片上可见宽带与窄带呈同心状交替排列,窄带的外缘即年轮。
鲢支鳍骨和胸鳍鳍条磨片(示年轮)*用耳石鉴定年龄一些硬骨鱼耳石上的轮纹也可供鉴定年龄。
从新鲜鱼脑颅中取出耳石后洗净擦干,保存备查。
▲ 有些鱼类的耳石呈扁平扇形,如鲈、鳜的耳石,小型透明的可直接观察到轮纹,较大不透明的需先磨薄。
鲜鱼脑颅中取出耳石后洗净擦干,保存备查。
▲ 石首鱼科的耳石呈枕状,加工时须先沿耳石的纵轴或横轴劈开,再锉、磨成薄片,磨片时须注意切勿磨去中心。
◆ 鱼类年龄的名称与年龄组的划分确定鱼类年龄的名称要根据硬组织上年轮的数目、最后年轮的位置及采集年龄资料的季节。
通常把出生时间相同的鱼归并为一个年龄组,以便于统计分析。
我国对淡水鱼类年龄组的划分,通常采用下列方法:1、0龄组指春夏季出生后尚未越冬的当年鱼,硬组织上尚无年轮。
2、I龄组指已越过第一个冬季的幼鱼,硬组织上有一个年轮,以“1”表示。
包括:*一冬龄鱼指过冬后以至春季的鱼,硬组织边缘已形成第一个年轮,或此轮尚在形成中。
*二夏龄鱼指过冬后又经历了一个生长季节,在秋季以至冬初测定的鱼,硬组织上只有一个年轮,从年轮至边缘有不少环片,这是第二个生长期所形成的。
3、Ⅱ龄组指已越过第二个冬季的鱼,硬组织上有二个年轮,以“2”表示。
包括:* 二冬龄鱼指已越过第二个冬季以至第三年春季的鱼,硬组织边缘已形成第二个年轮,或尚在形成中。
* 三夏龄鱼指越过第二个冬季后又经历了第三个生长季节,在秋季以至冬初测定的鱼,硬组织上有二个年轮,在第二个年轮至边缘有不少环片,为第三年生长所形成。
*其余年龄组以此类推。
据此可将在不同季节测定的年龄组名称和符号列表如下:年龄组的名称和符号年11月测定一尾鲢鱼鳞片上有3个年轮,则此鱼应为四夏龄,是1986年出生的鱼。
第三节测定鱼类生长的方法◆通常应用测定鱼类的年增积量、生长速度、肥满度和含脂量以表明鱼类生长的优劣状况。
◆ 年增积量年增积量是指鱼类在一年中体长增长量与体重增长量的乘积(通常体长单位用cm,体重单位用kg)。
这一数值反映了体长、体重两种因素在一年中增长的状况,因而可以更好地比较鱼类的生长。
表11为湖口地区青鱼年增积量统计表,由此表可看出该地区青鱼在2、3、4龄的年增积量最高。
湖口地区青鱼的年增积量◆生长速度鱼类的生长速度可用相对生长率、生长比速、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等数值来表示。
1、相对生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年)内鱼体长的增长值和鱼在年初时的体长两者之间的百分率。
2、生长比速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所测得的相对生长率,所以又称即时生长率或比生长率。
这是由于相对生长率没有完全反映出生长的实际情况,因为任何瞬间的增长并不是加在最初体长的数字上,而是增加在已经增长了的体长上。
所以生长应以复杂的百分数即生长比速来表示。
3、生长常数是指生长比速乘以两个相邻年龄各所经历的年数之和的半数。
鱼类各个生长阶段中各个年龄的生长常数是相近的,所以归纳各龄鱼的生长常数,可据此划分生长阶段。
4、生长指标是指生长比速与那一年开始生长时的体长的乘积。
汉江长春鳊各龄组生长速度的一些数据鳊各龄组有关生长速度数据的汇总,从表中可以看出汉江长春鳊龄生长状况的变动以及生长阶段的划分。
1—3龄为生长阶段,4—5龄开始生长指标下降到进入性成熟之后的稳定阶段。
◆ 肥满度肥满度又称丰满度或肥满系数。
即体重与体长立方积的比值:K=(W/L3)×100式中 W---体重(以克为单位)。
L---体长(以厘米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