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房中养生术是怎样的呢
房中养生秘术

房中养生秘术《黄帝内经》中提到“七损八益”,实际是指自古即有的房中养生术,可以看做是古代的夫妻性生活卫生指南。
中国古代的房中养生渊源不绝,比如道教中有采阴补阳之说,把房中当作修炼的方法。
行房是不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呢?朱丹溪在《房中补益论》中很客观地论述过这个问题。
丹溪翁认为:人的一切烦恼、苦痛均来自于“火”的妄动,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升火降,循环无端,这是正常的生化过程。
心火为君,主动,肾水主静。
心不动则身不动,心动,便生出很多欲念。
所以儒、释、道都讲究静心为修炼的入手法门。
儒家讲究正心、收心、养心、求放心,道家说静心、虚其心,释家讲心无挂碍,都是由此而来的。
心火是君火,是最主要的部分;肝、肾中也有火,为相火,是从属的部分。
如果心火不动,相火也就安守本分,不会造成什么损伤,君相各安其位,生化如常。
《黄帝内经》中的“七损八益”,根据九宫方位图,七为兑,属少女,八为艮,属少男。
当少女遇到少男上兑下艮,就构成咸卦。
咸卦是语意非常明确的一卦,就是少男少女相互感应,是对男女情爱过程的描述。
咸,下面多一个心字就是感,少男少女相遇,就会有所感应,感应之后就会想进一步接触、亲近。
从感到咸,就是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意识到无意识的一种状态。
而且咸卦是《周易》下经34个卦的第一个卦,上经30个卦主要讲天道,下经34个卦主要讲人道,而人道从男女开始,由少男少女感应开始,然后到家庭和谐,再推及到家庭以外,这样天下才会和谐,万物也会化育,生生不息。
咸卦是上兑下艮,兑代表是喜悦,而艮代表停止、终止,其中蕴含着虽然喜悦但要知止。
如果遇艮不止,一味贪欢,必然有损。
如果年少时贪欢恋欲,就算父母给的先天之体再好,也是徒然。
过了40岁,如果不节制,体内君火与相火就会灼烈躁动,耗尽肾水,只能是髓枯水尽。
房中之乐,一在于取,一在于予,只取不予是不可能的,所以,想要单单从房中术中获得补益身体的效果,是不可取的。
所以,男女相处核心就是“咸”——感其心,要注重心灵深处的“感”,有深厚的情感,夫妻生活才能愉悦。
道家养生法:房事养生之房中导引法

道家养⽣法:房事养⽣之房中导引法阴阳相济邪淫⽆,五脏调和百病除。
经络通畅神⾃旺,⾝轻体健寿绵长。
五⾏辩证分阴阳,中医道家养⽣功。
房中导引法是综合运⽤调神、吐纳、肢体运动等⽅法调节房事活动,以达到扶赢复壮、祛病延年⽬的的⼀种房事养⽣术。
房中导引养⽣⽅法的起源尚难考究。
据《列仙传》称,容成“善补导之事,取精于元牝”;《汉书·艺⽂志》将《容成阴道》列为房中⼋家之⾸;《⼗问》⽵简有黄帝问道于容成,探讨房中治⽓抟精之术的内容。
这些⽂献的记载,显然将容成视作房中导引术的创始者。
导引,古称“道引”,有⼴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导引仅指肢体的活动,如五禽戏等“摇筋⾻、动⽀(肢)节”(唐·王冰《素问》注)之属者。
⼴义的导引范围较⼴,涉及到现代所称的肢体运动、按摩等⽅⾯。
⼀般认为其主要以肢体⾃主运动(尤其是仿⽣动作)为主,并配合或揉和呼吸锻炼、意守存想、⾃我按摩等⽅法,以促使脏腑经络⽓⾎和畅、⾝体矫健⽽产⽣⼀定的养⽣防病功效。
作为与房事⽣活相结合的房中导引术,与⼀般的导引功法相⽐较则更注重于聚精、固精的特殊效应,这就是《⼗问》所强调的“治⽓有经,务在积精,精盈必写(泻),精出必补”的基本法则。
古代房中医籍强调聚精、固精的关键,在于平时应注重治⽓抟精的修摄,⽽不仅仅在于房中导引⽅法和技巧的熟练掌握;房中导引的⽅法尽管很多,其基本的要点⽆⾮在于吐浊纳新之际,通过意念的固摄和引导,使其⽓导引到阴部,令阴精得以充养。
容成所谓“翕⽓之道.必致之末,精⽣⽽不厥”者,即为此意。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特别强调,房中之道⾮为淫佚纵欲⽽设,其宗旨在于“务存节欲以⼴养⽣”,“意在补益以遣疾”。
因此,历代有关房中导引养⽣⽂献所介绍的各种调神治⽓养形⽅法,都是围绕固本养精、调摄遣疾的⽬的⽽展开的。
【操作⽅法】(⼀)炼精化⽓法本法具有壮阳振颓、⽣精固本的功效,适⽤于防治阳痿、阴冷、遗精、早泄、带下、⼦宫脱垂等病症,也可⽤作强⾝抗衰的保健锻炼功法。
道家秘术之中脉养生术,简单易练,分分钟学会让寿命延长10年163

道家秘术之中脉养生术,简单易练,分分钟学会让寿命延长10年163道家中脉养生术,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哲学思想,起于道家内丹养生流派,集儒、释、道、医各家养生之精华,以追求生命的根本健康为出发点,是回春术、长寿术,是传统中医养生的组成部分,是中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
中脉养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中脉养生术在修习过程中,把呼吸养生、静坐养生、运动养生和能量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祛病健身、益智开慧等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其修习程序简单来说,是以呼吸练习、入静练习为手段,以练气为核心:采气、炼气、养气、行气;行气路线和养生重点是中脉和三个丹田及百会、会阴穴。
其原理是:通过呼吸训练使呼吸匀调轻舒,使心神安静,心息合一,“炼精化气,练气化神”,则真气得以运化,精神得以充养,气脉(尤其是中脉)得以畅通,则身体自然得以强健。
修习中脉养生术,在练习呼吸、入静等诸法时,切勿起追求之心,处处不可勉强、用力、劳累,须自然、轻柔、舒适,对任何感受和境界都不要贪执、理会,要“勿忘勿助”、“来之不拒,去之不留”,一心修习,一切自然,水到渠成,终能有所收益。
应注意的是,现代人由于受时间、精力、环境等的限制,在修习中脉养生术时不可追求通气脉(包括中脉),只能以祛病健身为目的,以自身的轻松、舒适、安逸为尺度,不可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级境界。
通过中脉养生术基础功的习练,一样可以使人体经脉畅通,取得良好的养生效果。
另外,习练者应有专家指点,或征求医生的意见,重症疾病、精神疾病患者更应谨慎从事。
1、养气是核心中医注重气、血、阴、阳的变化和调理,气是核心。
中医学说,无气不成书。
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重视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药王孙思邈说:“善养摄者,须知调气焉。
”明朝名医张景岳说:“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又说:“人生之气当以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唯阳,既失难复者亦唯阳。
”“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黄帝内经?灵枢》)。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十大养生方法是道家传统的保健保养方式,是继承和传承了中国古代养生文化,与中医和太极拳等养生技术相互配合,达到身体健康和长寿的效果。
以下是关于道家十大养生方法的10条详细描述:1. 静坐养神:道家养生讲究调整身心,静坐养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法。
静坐养神的核心在于调整呼吸和意念。
通过静坐培养身心平衡和内心安宁,让身体得到放松,达到治疗和调养身体的作用。
2. 五禽戏:五禽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方式,它是一种用模仿禽鸟动作的方式进行的锻炼。
此举动可以调节呼吸,增强体力和呼吸系统的运动量,它适合中年人以上的人们,特别是为关节、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
3. 水疗:水疗就是利用水的热和冷来治疗身体的方法。
道家认为,水是五行之一,有通达经脉、排毒、活血、保健补肾等功效。
早晨起床用温水漱口,可以养肝护肾,低压,早上用凉水洗脸,可以养肺润肤,保持皮肤的湿度。
4. 行走静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忙碌和疲劳,行走和静坐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心疲劳,释放压力。
尤其是在户外行走,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身心健康。
5. 古琴演奏: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也可以作为养生的一种手段。
古琴演奏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和呼吸的协调,有调理心情、降低血压、安定情绪等好处。
6. 药膳调理:药膳是兼有保健保养功效的食物,它可以滋养和修复身体,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药食同源的理念不仅仅是滋补身体,还包含了精神层面的养生观念,如快乐、幸福、思考和修行等。
7. 医理养生:道家的医理养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和生活的质量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先天质量、后天环境、饮食习惯和修行养生。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身体和修行强化个人的内部心态,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生命延续。
8. 按摩推拿:指用手的力量,按摩、揉捏、推拿、瘦脸等手法配合如针灸、耳穴按压、拔罐、火罐等方式对人体的经络、穴位以及软组织等进行按摩,来达到平衡人体气血,调整人体器官机能的保健方法。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道家养生密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家养生密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道家养生密术是道家思想在养生领域的具体应用,旨在通过调整身体和内心的平衡,达到延年益寿、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道家养生密术源自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道家养生密术中,人被看作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通过与自然的交流与感悟,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养生密术的核心理念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放松身心、保持内心平静来调整身体的自愈能力。
与传统医学不同,道家养生密术注重的是整体的调和与和谐,而不是单纯地治疗某个病症。
它强调以养护整体的阴阳平衡为根本,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呼吸、养性等方面的方法来维持健康。
道家养生密术中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包括了道家的养身功法如炼石功、吐纳术、太极拳等。
同时,饮食调养也是道家养生密术的重要内容,强调清淡少油、蔬菜水果为主,避免过食肉食和油腻食品。
在呼吸方面,重视调整呼吸节奏和技巧,使身心达到平静和放松的状态。
道家养生密术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益,还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养生密术提倡的平和心态和谐相处的理念,可以帮助个体与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道家养生密术有望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身心健康。
道家养生密术的理念与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调整身心状态,增强对健康的重视,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压力。
总之,道家养生密术是一种重视身心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养生方式。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呼吸和养性等方面的方法,人们能够获得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未来道家养生密术有望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应用,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压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以便读者了解全文的组织和内容安排。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描述: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道家五种养生法

道家五种养生法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提倡追求自然之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家的养生法是一种重视身心平衡的健康理念,试图通过舒缓心灵、修养身体,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道家五种养生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心养生法静心养生法是道家强调修养心灵的一种养生方式。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被各种压力所困扰,心灵也难以得到真正的平静。
而道家提倡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静心沉思,排除杂念,使心境平静。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闭目静心,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放松身心,提高专注力和自律能力。
静心养生法有助于减轻压力,增强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二、养生饮食法道家强调饮食的平衡和养生效果。
在道家的养生观念中,养生饮食应以谷类、蔬菜、水果为主,适量摄取优质蛋白质和脂肪,避免过量的肉类和加工食品。
此外,道家还强调草药和中药的应用,推崇以天然植物为食材的药膳。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满足人体的营养需求,减少疾病的发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三、养生运动法道家养生强调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道家主张通过适当的运动来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活力。
可以选择柔和而养生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气功、瑜伽等。
这些运动形式既有助于锻炼身体,也可以调和气血、调整呼吸,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养生运动法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
四、自然养生法自然养生法是道家最重要的养生原则之一。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处,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
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习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享受自然的美好。
可以选择户外活动,如散步、郊游、露营等,亲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放松身心。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赏花草树木、听泉声鸟鸣等方式,享受大自然给予的美好感觉。
五、调养精神法道家养生法注重内心的调养,修身养性。
人们应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绘画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内心。
道医房事养生(二)

道医房事养生(二)房室养生的经验: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
”意为治理天下,奉敬上天,均要爱惜精神,积累精力。
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备全。
心德备全,就能够回归到自然的本性。
治国治家如此,治身也是同理。
此身若能做到啬,即可达到修炼的境界,因为“啬以治人,则民不劳。
啬以治身,则精不亏”(高延第《老子正义》)。
《韩非子·解老》也说:“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
”河上公说:“啬,爱也。
治身者当爱精(而不放逸”(《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想尔注》也说:万物皆含道精,精为道之别气,而人则是精车。
想要保住精气,百善当修。
至此,啬精保气成为道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
陶弘景认为:“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
……凡精少则病,精尽则死。
不可不忍,不可不慎”(《养性延命录》)。
以上观点,与老子《道德经》“啬”的思想一脉相承。
陶弘景还认为淫行导致不寿:“奸淫所以使人不寿者,非是鬼神所为者,直由用意欲猥,精动欲泄,务副彼心,竭力无厌,不以相生,反相害,或惊狂消渴,或癫疾恶疮,为失精之故”(同上)。
《三元延寿参赞书》还深刻指出早恋、早育不当的严重危害:“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苛损。
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
”“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
”孙思邈认为,交接对象不当同样是损寿的原因之一。
《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房中补益》:“凡妇人不必须有颜色妍丽,但得少年来经生乳,多肌,益也。
若是财力,选取细发,目清黑白分明,体柔骨软,肌肤细滑,言语声调和调,四肢骨节皆欲是肉,而胃不大,其阴及腋不欲有毛,有毛当赖细。
不可极于相,但蓬头垢面,槌项结喉,雄声大口,高鼻麦齿,目睛浑浊由,口颔有毛,骨节高大,发黄少肉,隐毛多而强,又生递毛,与之交会,皆贼损寿寿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房中养生术是怎样的呢
随着现代社会离婚率逐渐的升高,其实只要通过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知道很多都是因为夫妻生活不和谐,从而导致夫妻离婚。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性生活的不和谐是破坏一个家庭最大的元凶。
因此很多朋友都想运用道家房中养生术,那么道家房中养生术是怎样的呢?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的时间就请朋友们和我一起去看看下面的内容。
一、道教房中养生术的“适度”原则
道教房中家对“度”十分看重,凡人不可不交合,亦不可纵欲无度。
《素女经》认为:“天地之间,动须阴阳,阳得阴而
化,阴得阳而通。
一阴一阳,相须而行。
故男感坚强,女动闢张,二气交精,流液相通。
”因此,人要像天地一样有阴阳四季的变化就需交合,否则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则会导致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闭塞不相交流。
这是从天地自然阴阳相合的角度喻人亦应阴阳交感。
而与之相对应,陶弘景和孙思邈则是从人情欲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不可不交接。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借彭祖之言曰:“凡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
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鬼魅因之共交,失精而一当百。
”
孙思邈《房中补益》则认为,如男女孤独不接,久之则会引起情欲的躁动而思念与异性相交,这种负面的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或解决就会使人精神劳顿,精神的长期劳顿则会使疾病乘虚而入、影响生命质量、导致寿命减损。
一般情况下离开异性总是抑郁寡欢而强行闭精,但却难以把持不受控制以致出现遗精和小便混浊的症状,甚至出现梦交的病态,这种情况会造成精、气、神三者并亏,和正常性交相比真可以说是以一当百。
而那些不思女色、离开异性照样能够长寿之人是万里难挑其一!
但这并不能成为纵欲淫逸的借口,元代李鹏飞认为人的生命靠元气维持,元气是有限的而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如不克制
欲望而肆情纵性则会使元气亏损,害生残命。
其所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曰:“元气有限,人欲无涯。
火生于木,福发必克,尾阊不禁,沧海以竭。
少之时,血气未定,既不能守夫子在色之戒,及其老也,则当寡欲闲心,又不能明列子养生之方,吾不知其可也。
”他又引《黄庭经》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
”因此对待房事就应慎之又慎、定当加以节制方是长生久视之道。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道家房中养
生术,在此我衷心希望有这方面需求的朋友们都能够认真阅读上面的内容,这样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一些性生活不和谐的情况才能作出最正确的解救方案。
当然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一旦男女双方出现性功能障碍时,一定要积极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检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