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题常见题型和考点整理(一)
(完整版)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型归纳复习

【思考角度】情节对情节,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本身的阅读效果。
【作答步骤】①辨析题干:题干是否只要求回答“情节展开”作用?题干表述是否与“情节作用”等价?②找出所考察的情节区间,分析情节内容。
③从四个角度为切入口,分步作答。
【答题格式】①对情节:照应前文,为下午铺垫/设悬/埋下伏笔/提供依据,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转折,与另一情节对比,使小说波澜起伏,预示故事结局,将故事推向高潮等。
②对人物:表现人物性格或特征,促成人物发展变化,丰富人物形象使其更为丰满鲜明,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等。
③对主题:点题,突出主题,升华主题(多在结尾),暗示主题(多在开头)等。
④阅读效果:引人入胜,跌宕起伏,陡生波澜,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思考角度】小说叙事结构,情节的展开与脉络,叙事方式,前后情节关系(伏笔、照应、烘托、铺垫、悬念、图转、抑扬、对比、补充、因果、依据等),情节作用。
【作答步骤】①抓人物抓事件:根据人物读懂小说,明晰中心事件。
②抓时间抓地点:寻找时间、地点标志,梳理故事脉络,根据事件发展过程或者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叙事结构,抓住小说的线索与思路。
③理结构分层次:把小说全文分成几个板块,概括“何人做何事”。
【答题格式】何时、何地、为何、何人做何事。
(何人、何事不可省略)【思考角度】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①顺叙:按时间顺叙/故事发展/空间地点变换为顺序,展开情节。
②倒叙:将后发生的情节前置,再回头从头开始叙事。
③插叙:情节中断,插入某段与中心情节偏离的文字,将之完全删除不影响情节的表达。
④补叙:将之前发生的情节故意隐藏,直到后文再来叙述。
补充:“嵌套式”叙述结构: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法,既体现人物内心世界,又有外部观察,叙述动人心魄。
【作答步骤】判断叙事方式,结合文章内容,根据格式作答,注意详细分析。
【答题格式】①顺叙的优点:事件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②倒叙的优点:设下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第一部分环境类题型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从历年高考题来看,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
具体考查内容有: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1、社会环境的作用:(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3)揭示社会关系;(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1)突出季节特征;(2)表现地域风光;(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6)奠定感情基调;(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18)丰富、深化主旨;(19)设臵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高考小说常见题型

高考小说常见题型:一、把握故事情节二、分析环境描写三、揣摩人物形象四、分析小说主题五、分析表达技巧六、理解小说标题七、品味作品语言知识梳理一﹑分析故事情节(一)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小说写了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4、小说某情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6、就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概括情节可以从理清小说结构、寻找文章线索、抓住场面等几方面入手,善于把握故事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同时注意情节安排的作用。
(二)知识梳理情节安排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4、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5、刻画人物性格;6、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7、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答题注意点1、要兼顾内容和结构。
2、内容要具体以及明确。
知识点的普遍原理与文章具体环境相结合。
二、分析环境描写(一)题型:1、概括景物的特点。
2、分析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3、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4、赏析景物描写。
5、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
(二)知识梳理1、了解概括景物特点的常用词语:清丽、静谧、凝重、沉郁、压抑、萧索、悲凉、雄浑、壮美、旷远、凄美等等。
2、了解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①细节描写与白描: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
②衬托(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景衬人)③分层写景(由远及近、由近到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符合逻辑顺序。
④虚实、点面、声色等结合:更丰富传神表现事物的特点。
⑤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
⑥颜色线条的运用:暖色调代表喜悦、积极;冷色调代表忧郁、迷茫。
单调、杂乱的线条给人以阴冷、凄凉之感,表现人物的失望与茫然;柔和的线条给人以美的享受,表现作者的闲适和向往。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高考小说阅读基本知识点

专题一:小说阅读 (18分)【注意】一、小说阅读步骤1、粗读,画出重要信息。
2、(★)划分层次,概括文章大意,归纳主题,分析艺术特色。
3、审读题干,确定答题方向(即明确题型)4、精读,确定答案区间,规范答题。
二、高考小说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1、把握故事情节2、分析人物形象3、考察环境描写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语言特色6、分析写作技巧【基础知识】一、小说情节(一)概括故事情节1、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化总共写了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解题思路:理清小说层次结构,围绕主要人物,抓住地点变换、时间推移,条目清、要点全。
(二)分析情节作用1、(1)题型:①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②文中x段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③对某事物、人物描写叙述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抓住四个关键词—结合情节在内容、结构、表达效果方面的一般作用答)内容上写什么?结构上作用?特殊表达效果?2、小说情节的作用(A)内容上:①对环境的作用: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人物活动的合理性②对人物的作用:正面刻画人物形象;侧面衬托主要人物③对主旨的作用:揭示主旨,深化中心。
(B)对情节结构的作用:①铺垫伏笔,使情节发展合理②照应上文,前后呼应,使结构严谨③推动情节发展④与形成对比。
(C)特殊表达效果: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吸引读者;出人意料、引人深思3、情节设置技巧评价(A)开头有倒叙式、悬念式: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B)结尾:a、画龙点睛,点明主旨式;b、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式——耐人寻味、深化主题; c、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含蓄隽永、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C)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完整。
(D)全文:a、一波三折,铺垫伏笔;b、倒叙插叙,详写略写;c、明暗线索,前后对比;d、抑扬结合;e、误会、巧合;f情节反转。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常考点整理

【小说考情分析】1.选文特点: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小说为主,适度选用外国小说,直接选用原作或对原作进行删改,或从长篇作品中抽取片段;题材凸显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以美育人的功能。
随着新高考命题的反套路化要求,所选小说越来越反格式化,表现形式呈现新的特征:淡化情节,叙述平淡,“散文化倾向”的文体特征。
2.命题特点:试题命制以分析综合为基础,倾向于对考生鉴赏能力的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感受”“品味”和“领悟”能力。
命题人立足小说要素,更多关注对环境、形象、主题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题型分值发生变化,但考查点稳定,仍是围绕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来命题,手法及语言也是常考点。
一、选择题1.“2”个命题角度:(1)内容理解类(即写了什么);(2)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即怎么写的)。
2.“7”大设误方式:(1)错解文意(曲解文意):理解失当、武断绝对、无中生有;(2)错析艺术特色:错误概括艺术特点,弄错特点对象,错析效果;(3)错析思想情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脱离文意任意阐发;(4)错析形象:概括形象特点失当,评价错误,作用分析不当;(5)错析语言:对文或人的语言特点、含义、作用理解、判定或解说不当;(6)错析情节:概括情节失当,分析情节作用错误,分析情节技巧错误;(7)错析环境:概括环境特点失当,或分析环境作用错误,赏析环境描写手法不当。
二、主观题(一)叙述特征题命题设问方式举例:(2021·新高考Ⅰ卷)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2018·课标全国Ⅰ卷)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说以xxx为叙事承担者,以xxx为叙事视角,有何效果?小说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织来展开叙述,有何表达效果?小说在叙事上呈现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的特点,有何效果?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1.小说的叙述角度①叙述视角A.根据叙述者对于故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和全知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B.根据故事讲述者身份,可以分为旁观者视角和亲历者视角;C.根据时空角度,可以分为回忆视角(历史与现实交织)和空间转换的视角。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重要题型例举及知识清单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重要题型例举及知识清单题型一:情节概括题题例:请梳理出小说的行文思路。
(6分)(《昏厥羊》)答案 开端:交代老马喜欢吃蒜,老伴临走前嘱咐“水表好像有点儿不准”。
发展:正在偷剥私藏的大蒜时有人按门铃,虚惊后匆忙把工资放在餐桌上。
再发展:自称小区水工的陌生人按门铃,老马让他看水表并训斥他,陌生人吓晕。
高潮:老马去客厅打电话想救人,回来发现陌生人已逃离并偷走了自己的工资。
结局:老马心里难受,觉得自己就是晕厥羊。
题型二:情节作用题赏析情节作用解题思路: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首尾呼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等;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题例一: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马兰花》)参考答案 (具体分析)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2分)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 (2分)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睢海英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举行描写的详细办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是一个……的人物形象。
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普通可从四个方面揣摩:⑴从故事情节的进展变化中掌握人物性格;⑵从人物之间的冲突矛盾中熟悉人物性格;⑶从描写手法中熟悉人物性格。
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熟悉人物的典型意义;⑸借助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掌握人物基本特征。
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受、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打算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普通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映衬,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普通格式:×××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
高考语文一、小说阅读答题模板

第二步,把握概括情节的角度,运用答题模板,准确概括。 ①从小说的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模板加以 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特别是“何人”“做何事”必不可少。“做何事” 环节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②从主人公的角度。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 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叙述,做到前后一脉贯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答题模板
2.分析次要人物、物象作用 (1)常见题型 ①“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②小说对某一人物周围的人物进行描写,有什么作用? ③小说中多次写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中的××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⑤小说用不少笔墨写××,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有什么作用? ⑥小说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环境类 1.概括环境特点 (1)常见题型 ①某处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某一地点怎样的特点? ②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③概括某段景物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④某段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情节类 1.梳理、概括情节 (1)常见题型 ①用一句话(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某一部分的内容。 (2)解题思路 第一步,梳理情节。梳理小说的脉络或者概括小说的情节,首先要通晓故事的 梗概,厘清思路,明确线索;进而寻找相应的关键词,准确划分小说情节推进的各 个阶段。梳理情节时可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形式组 织语言。
(3)答题模板 ××人物(物象)
或具某一突出作用,或兼具多种作用
3.分析人物心理 (1)常见题型 ①根据主题把握人物的思想基础; ②根据人物性格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 ③根据上下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动依据。 (2)解题思路 ①紧密联系语境,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心理; ②注意人物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变化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高考小说阅读题常见题型和考点整理(一)
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理情节”题型:
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析人物”题型:
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看环境”题型:
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谈构思”题型:
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
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讲方法”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明主题”题型: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考点一:把握故事情节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注意
①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照应前文;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④突出人物……性格;
⑤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技巧和作用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
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情感;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象征和暗示,深化主旨。
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须注意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②答题要点: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③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