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4.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 热传递现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绘制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图。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资源: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水、冷水和实验容器等。
3. 网络资源:关于热传递现象的视频和动画等。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概念、方式以及特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是一种能量的转移过程,知道热传递有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同时,本课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温度等基本概念。
他们对生活中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热传递本质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建立热传递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观察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2.难点: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从而理解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烧水时水的温度变化)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向学生介绍热传递的概念、方式及特点。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热传递的实质和规律。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1.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知道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探究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难点】热的传递方式。
探究实验法铁架台、火柴、金属圆片、蜡烛、铁丝一、导入新课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天气这么热,每到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很热,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就会变得很热,很烫。
我们能理解这种变化吗?热是怎样传递的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
(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让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看一看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
第一个活动使用手感觉金属条中的热传递。
结论: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思考:如果用蜡烛在金属条的一端加热,猜一猜:金属棒中间会热吗?另一端会热起来吗?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注意事项:1.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2.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3.不要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以免被烫伤;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用嘴吹,要用酒精灯的灯盖熄灭。
热在金属条上的传递记录表在铁丝的中间加热,观察那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那一端的后掉下来。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总结:无论是在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丝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都是从较热的部位向较冷的部位传递。
我们知道了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规律。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了解热的传递规律。
(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方法:1.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热的传递》教案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6《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节内容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部分。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对周围的热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
但是,他们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探究热传递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2.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的微观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节课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传递的原理。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热传递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热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热传递的原理。
3.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4.总结:对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5.拓展: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传递的定义2.热传递的原理3.热传递的方式4.热传递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实验、讨论和总结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热传递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第二单元第六课的内容,学生从认识身边的一些热的现象开始,用手来触摸,逐步认识到热传递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已初步建构热传导的生活经验,这节课要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热传导的探究过程。
在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会热起来。
这个单元,学生主要观察和探究与“传导”相关的问题。
这一课,学生将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实验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继而让学生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
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导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硬币、课件、茶杯、汤勺、平底锅等。
实验准备:铁架台、铁丝(金属棒)、打火机、酒精灯、蜡烛环多个、涂蜡的汤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件:安全教育视频——学生严重烫伤2、学生谈谈这个学生为什么会烫伤?为什么冷水没有烫伤?3、引入新课,出示课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在上科学课之前,教师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严重的突发事件,同时让了解热传递知识做了铺垫。
小学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

热是怎样传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课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热是怎样传递的2.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热的传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热胀冷缩现象,更进一步的学习和认识热是怎样传递的。
3.教学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热传递的特征及其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4.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热传递特征及物体传递热的能力不同。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简单的结论。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想象能力。
理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探讨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并通过实验观察法,通过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三.说学法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按照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思路经编写,由饭勺柄传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然后指导学生通过金属条传热实验及分析实验中的现象后得出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的结论。
最后了解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
执教者:李志军
教学目标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
3、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4、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三个一元的硬币、PPT课件等。
分组材料:金属条、铁架台、火柴、蜡环、金属片、酒精灯、纸巾教学过程
复习:观看小视频回忆前面学习的知识。
课前小魔术:《灵敏的鼻子》
同学们,我从刘谦那儿学了个小魔术,想看吗?我这儿有三个相同的硬币,等会儿呢,你从这三个硬币中任意拿一个,捏在手中,要捏紧了哦,然后举起那只握着硬币的手,背诵一首古诗,背完了再把硬
币放回原处,我不用看,只要闻一闻,就能找到被你捏过的那个硬币。
(表演)谁知道了秘密?(猜测)
这个魔术跟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有关,想学吗?好!上课。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每到冬天,老师的手总是很冷,你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板书方法)
2、提问:黑板上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
)能说得更具体点吗?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
)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补充板书:……→手)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
(温度差)我们把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
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条: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条,用酒精灯给金属条的一端加热。
金属条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吗?(课件)
设计实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实验目的: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需要材料:(金属条、酒精灯、铁架台、火柴、蜡环)——蜡遇热会熔化,掉下来。
实验方法:
利用这些材料,我们有没有办法,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
3、小组设计,汇报、交流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
方法:
(1)先把金属条固定到铁架台上。
(已经固定好了)
(2)然后把蜡环套到金属条上。
②用到了套蜡环的方法。
追问:为什么要套蜡环呢?(蜡环受热后,会融化,掉落下来,根据蜡环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
)
③套几个蜡环比较好呢?1个合适吗?为什么?(对,3个、4个、5个都可以,可以更好的说明问题。
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4个)
④怎么套?距离有没有要求?(要分布均匀,我在金属条上已经做好刻度了)
(3)再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看哪边的蜡环先掉下来。
⑤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方法:(复习一下)
⑥在哪里加热?(鼓励学生想出在金属条不同部位加热的方法,如一端加热、中间加热等)
4、这个实验中,我们着重观察什么呢?(观察蜡环掉落的顺序,从而推测热传递的方向)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蜡环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同学们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
金属条,小心烫伤。
6、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加热时关好门窗、用书挡一下)
7、小组上台汇报交流:哪个小组上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一端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 (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
(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那如果换一边加热呢?(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蜡环掉落顺序)
②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中间加热的方法,蜡环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 (用教鞭去点字母的顺序)如果只看加热点左边A和B,谁先掉?右边呢?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我们发现: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短。
2、热在金属条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
(板书:加热点→两边)
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呢?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条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条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
(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条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
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
——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
金属片上有塑料柄,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出示实验要求)
(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铁片保持水平。
结束后,铁片平放在白纸上冷却。
(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
★注意:不能用手触摸加热后的金属片,小心烫手。
4、领取实验材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
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
(板书课题)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
(读概念,板书:热传导)
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
(师:只要你善于发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
3、热的传递除了这节课学习的热传导之外,还有其他的方式,想知道吗?打开书本第47页,阅读一下。
1.热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形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2.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过程。
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4、我们今天的内容探究完了,来做几道练习题吧。
课堂练习:
1、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
A.从物体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
B.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C.没有固定的规律
2、冰遇到火会很快的融化,说明有_______ 传递过去。
我来分析:
1、在铜条的H点处用酒精灯加热。
(1)A、B、C、D、E各点上的蜡烛会先后熔化。
请写出各点处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
①()②()③()④()⑤()
(2)针对这种现象,请作出你的解释。
(五)拓展
回到课前的小魔术,哪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发现这个小魔术的秘密了吗?
小魔术诀窍:将三个硬币不是一一拿到鼻子边闻一闻,而是假装闻一闻的同时,分别将硬币拿到鼻尖上碰一碰。
被小伙伴捏过的硬币温度升高,所以到鼻尖上一碰马上就能感觉出来。
注意拿硬币到鼻尖上碰一碰的方法别让小伙伴发觉了。
这个小魔术学会了吗?回家给你的父母表演一下吗?
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水……→手)
高温物体→低温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