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ial-Anatomy--面部解剖

合集下载

面部局部解剖学

面部局部解剖学

12.唇红:上、下唇的游离缘,系皮肤与粘膜的移行 区。
13.唇红缘:唇红与皮肤之交界处。
14.唇弓和人中点(人中切迹):上唇的全部唇红缘呈
弓背状称唇弓;唇弓在正中线微向前突,此处称为人中点
(人中切迹)。
精选课件
8
15.唇峰和唇珠:人中点两侧的唇弓 最高点称为唇峰(唇弓峰),上唇正中唇 红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名唇珠(上唇结节)。
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耳屏前方约1cm可 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
21.眶下孔:眶下缘中点下约0.5cm,体表投影:鼻 尖至眼外角连线的中点。
22.颏孔: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 第一、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微上方, 距正中线约2~3cm
23.腮腺导管体表投影:耳垂至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 线的中1/3段。
Langer线:体表不能显现,仅能通过穿刺尸体皮肤, 产生缝状裂线证实,走向与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排 列的方向一致,出生后其走向不再改变。
精选课件
28
4. 关于面部手术皮肤切口的选择
按Langer线还是皱纹线进行,意见不一:
一种意见:按皱纹线的走向作手术切口,因皱纹线 走向与真皮内胶原纤维走向一致,且皱纹线深面的弹性 纤维排列与表皮垂直,此类切口对两种纤维切断较少, 创口张力小,故愈后瘢痕亦小;
另一种意见:langer线无论与真皮内胶原纤维和弹 性纤维的走向,还是与皮下小动脉走向都是一致的。故 沿线作手术切口,皮肤张力小,血管损伤少,愈合后瘢 痕亦小,外表美观。
美貌人群眼、鼻、口裂等颜面主要结构具有高度对称 性,平均非对称率为5.37~1.61%。6个中线附近标志 点(鼻尖点,鼻下点,上、下唇突点,颏唇沟点,颏前点) 与中线的左、右位置偏移均很小(在±0.5mm以内)。 水平断面非对称率均<10%,其中鼻根点水平最低,颏 前点水平最高。越靠近面下部,非对称率有增加趋势。 男性水平断面非对称率>女性。颜面主要结构具有高度 对称性,但非绝对对称。

面部局部解剖

面部局部解剖
翼丛.上颌动
脉及其分支
和上/下颌神 经的分支
颞间隙
• 颞浅间隙:位于 • •
颞深筋膜与颞肌 之间。 颞筋膜间隙:位 于颞深筋膜下部 两层之间。 颞深间隙:位于 颞肌(筋膜)与骨 膜之间。
颞间隙
特点:
颞深筋膜致密;
颞肌坚厚;颞鳞
薄,颞部脓肿易
压迫骨质发生骨 髓炎,或穿透颅 内造成脑膜炎
• 腮腺间隙
舌下间隙
境界: 上界为口底粘膜,下界 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 舌肌,外侧为下颌骨。 内容: 舌下腺.下颌下腺深部 及导管.舌神经.舌下 神经及舌下动静脉
• 舌深部间隙:
位于舌外肌之 间的间隙。 包括:
颏舌肌间间隙
颏舌肌, 冠状面呈长条形。
颏舌肌间间隙
面部比例及其它关系
• 1 面部水平比例
大三停 小三停 侧三停
• 2 面部垂直比例
五眼
面 部 比 例
黄金比例
• •
美容角 1 鼻额角:125度—135度 2 鼻面角:36度—40度
• 3 鼻唇角:90度—100度 • 4 鼻颏角:120度—132 •
度 5 颏颈角:85度
面部皮肤皱纹线和面部Langer皮肤裂线
Glossopharyngeal n. Vagus n. Accessory n. Hypoglossal n.
Stylopharyngeus m. Styloglossus m. Stylohyoid m. “parotid bed”
5. 腮腺的毗邻 relation of parotid gland
下 颌 后 静 脉
颈 外 动 脉 、 耳 颞 神 经
腮腺表面没有重要结构,仅被以皮肤、浅筋膜及腮腺鞘 等,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多位于腮腺深面或穿行于腮腺实质

Facial Anatomy--面部解剖 02-

Facial Anatomy--面部解剖 02-
面部解剖
顾 繁 艾尔建 医学事务部
内 容
• • • • • • • 骨 肌肉 韧带 皮肤 皮下组织 面部神经分布(支配) 面部血管系统
颅骨
• 功能
– 保护其内在器官,也构成了头面部的基础 – 确定人类面部的整体形态 – 肌肉和皮肤通过结缔组织(如筋膜、韧带)附于下层组织 (骨骼)
面颌骨
• 面部外在特点:
起点 眉弓内侧终点 止点 眉毛皮肤 作用 向内、向下挤压眉毛
降眉间肌
起点 鼻骨和鼻软骨 止点 前额内侧皮肤 作用 降低眉毛
降眉肌
起点 额骨 – 眶缘的上内侧部 止点 眉毛内侧部分的皮肤 作用 降低内侧眉毛
皱眉肌
上睑提肌
起点 蝶骨小翼 止点 睑板
上睑提肌
作用 提拉上睑
鱼尾纹
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
起点 眼眶内侧壁 止点 眼周皮肤 作用 眼轮匝肌内侧:向内、向下牵拉眉毛 眼轮匝肌外侧:向下牵拉眉毛
- 70 -
神经系统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脊髓
自主神经
体神经
交感
副交感
运动
感觉
神经肌肉传递
动作电位 髓鞘 郎飞结 钙离子 突触前终板
充满乙酰胆碱 的囊泡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肌肉纤维 动作电位 突触后通道受体
面部神经
耳颞神经 (CN V3)
眶上神经 滑车上神经 泪腺神经 滑车下神经 鼻背神经
降下唇肌
颏肌
起点 下颌骨前方 止点 下颏皮肤 作用 提升下唇
颏肌
颏肌皱褶
颊肌
起点 上颌骨和下颌骨牙槽突 止点 口轮匝肌 作用 收紧脸颊和维持口内压力

面部解剖中英文对照

面部解剖中英文对照

Frontal 额骨Parietal 顶骨Occipital 枕骨Temporal 颧骨Sphenoid 蝶骨Zygomatic 颧骨Nasal 鼻骨Maxilla 上颌骨Mandible 下颌骨Ethmoid 筛骨Cartilage 软骨Periosteum 骨膜Notch 切迹Foramen 孔Margin 缘Arch 弓Process 突Eminence 隆起Concavity 凹Border 缘Fossa 窝Lateral 外侧Trough 沟Fold 折纹Sulcus 沟Medial 内侧Forehead 前额Frontal eminence 额隆突Superciliary arch 眉弓Glabella 眉间Supra-orbital notch 眶上切迹Supra-orbital margin 眶上缘Frontal process 额突Temporal process 颞突Zygomatic process 颧突Mastoid 乳突Zygomatic arch 颧弓Orbital borderMaxillary borderCanine fassa ? 尖牙窝Incisive fassa? 门齿窝/切牙窝Hard palate 硬腭Infraorbital foramen 眶下孔Mental foramen 颏孔面部分区Forehead(Glabella,hairline,eyelids)Temple/temporal regionOrbital regionZygomatic regionNose regionZygomatic regionPerioral region and lipsCheekJawAuricle面部亚单位Eyebrow(Supercilliary)GlabellaLateral orbitalMellar boreTear troughTear trough(lacrimal sulcus)Nasolabial fold面部肌肉Frontalis M. 额肌Temporalis M 颞肌Depressor supercilli 降眉肌Procerus M. 降眉间肌Corrugator M. 皱眉肌Obicularis M. 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M. 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 M. 口轮匝肌Nasalis M. 鼻肌Levator labii superioris M. 提上唇肌Levator labii surperioris alaque nasi M 上唇鼻翼提肌Zygomaticus major M. 颧大肌Zygomaticus minor M. 颧小肌Risorius M. 笑肌Levator anguli oris M. 提口角肌Depressor septi M. 降鼻中隔肌Depressor anguli oris M 降口角肌Depressor labii inferioris 降下唇肌Mentalis M. 颏肌Masseter 咬肌Platysma 颈阔肌Buccinator 颊肌面部脉管Carotid 颈动脉Common 颈总AExternal carotid a. 颈外A Internal carotid a. 颈内A Facial a. 面A Inferior labial a. 下唇A Superior labial a. 上唇A Columella a. 鼻小柱A Lateral nasal a. 鼻外侧A Dorsal nasal a. 鼻背A Angular a. 内眦A Supraorbital a. 眶上A Suprachochlear a. 滑车上A Ophthalmic a。

面部解剖

面部解剖

眉间复合体
皱眉肌
眉间纹
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
起点 眼眶内侧壁
止点 眼周皮肤
作用 眼轮匝肌内侧:向内、向下牵拉眉毛
眼轮匝肌外侧:向下牵拉眉毛
眶部
睑部 泪部 睑板前 眶隔前
起点 蝶骨小翼
止点 睑板
上睑提肌
上睑提肌
作用 提拉上睑
鱼尾纹
皱眉肌 额肌
降眉间肌 降眉肌
眼轮匝肌
面中部的肌肉
颧小肌 颧大肌
笑肌
起点 腮腺筋膜
止点 口角水平轴皮肤
作用 向外侧提升嘴角
笑肌
微笑线/NLF
口轮匝肌
起点 上颌骨和下颌骨
止点 唇周皮肤
作用 关闭和收拢双唇
口轮匝肌
吸烟者线(Smoker’s line)
起点 下颌骨结节
止点 口角水平轴皮肤
降口角肌
作用 降低嘴角
降口角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起点 下颌骨斜线,下颌联合线与颏孔之间
上唇鼻翼提肌(LLSAN)
口角提肌
起点
上颌骨眶下孔下方的尖牙窝
止点
口角皮肤
作用
提升口角
口角提肌
图片:DVD of 3D HEAD & NECK ANATOMY
降鼻中隔肌
起点
上颌骨的门齿窝
止点
鼻中隔和鼻肌的鼻翼部分
作用
向下牵拉鼻尖
降鼻中隔肌
大笑时,鼻尖下拉
面下部肌肉
笑肌 口轮匝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Men颏tal肌is
面上部 面中部 面下部
皱眉肌 颞肌
降眉间肌 眼轮匝肌
面上部肌肉
帽状腱膜 额肌 降眉肌
起点 帽状腱膜

颌面局部解剖--皮肤、脂肪

颌面局部解剖--皮肤、脂肪

5)鱼尾纹:外眦附近,皱纹粗细不等,放 射状排列,为环形眼轮匝肌收缩所致。 6)鼻唇沟纹:构成鼻唇沟外侧缘,系上唇 外上方呈放射状排列的表情肌收缩所致。 7)颏纹:颏部,横向排列,是颏部肌收缩 所致。 8)唇纹:位于上、下唇皮肤表面,唇中部 者呈垂直状,两侧者上、下唇皱纹分别向外 上或外下斜行,在口角附近呈放射状排列。 9)颊纹:颊部,鼻唇沟纹外侧,略与鼻唇 沟纹平行。
功能:除参与过敏反应外,还具有多种生理功能。
• 肥大细胞颗粒内还含有类胰蛋白酶(tryptase) 、 胃促胰酶(chymase)和糜蛋白糜chymotrypsin

释放后会降解结缔组织的基质成分,促进基质的 新陈代谢。 • 肝素还可促进血管内皮迁移,导致血管增生。 • 肥大细胞激活后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胶

See You Later!
皮肤的结构及功能:
由表皮和真皮构成,有毛发、汗腺、 皮脂腺、指甲等附属器 皮肤的功能: 阻挡外界异物和病原体入侵,防止体 液丢失,感受外界刺激,调节体温
皮肤(手掌皮)光镜图
1.表皮(epidermis)
Βιβλιοθήκη 为皮肤浅层,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各部薄厚不一致,于厚皮(手掌、足底)分为5 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于薄 皮,颗粒层和透明层不明显 表皮细胞分两大类:角质形成细胞(多数)和非角质 形成细胞(散在于角质形 成细胞间) 表皮角蛋白形成细胞不断脱落和更新,其更新周期约 为3~4周。



黑色素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
由于细胞中黑素颗粒的大小和含量的差别, 并由于黑素细胞合成色素的速度不同,决定 了不同种族和个体不同部位皮肤颜色的差异。
角 质 超形 微成 结细 构胞 模和 式黑 图素 细 胞

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解剖
8~11 10~14 15~20
三、面神经的分支
面神经管内分支 面 神 经 分 支 颅外分支 (穿过腮腺 ) ①鼓索 (含副交感节前纤维,内脏感觉纤维) ②岩大神经 ③镫骨肌神经
①颞支
②颧支
③颊支 ④下颌缘支 ⑤颈支
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鼓索:茎乳孔上方约6mm处—鼓室—岩鼓裂—颞下窝—并入舌神经— 味觉纤维:舌前2/3 副交感纤维: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腺、舌下腺
内听道段
4.鼓室段(水平段)
自膝神经节起向后并微向下,经 鼓室内壁的骨管,适在前庭窗上 方,外半规管下方,到达鼓室后 壁锥隆起平面(鼓室段和锥体段)
鼓室段(水平段)
锥体段
鼓室段
鼓索神经
5.乳突段(垂直段)
自鼓室后壁锥隆起高度向 下达茎乳孔。
鼓索神经
乳突段(垂直段 )
6.颞骨外段
在茎乳孔之外侧向外,前走 行进入腮腺;主干在腮腺内 分上下两支,二者弧形绕过 腮腺岬部后又分为5支,最 后分布于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经出颅后弯曲走行于颞骨中,
是人体中穿过骨管最长的脑神经,有长达
3.5 厘米的面神经管位于颞骨内。因此,从 其中枢到末梢之间的任何部位受损,皆可导 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瘫。
二、面神经的分段
面神经的全长可分为8段
运动神经核上段 运动神经核段 小脑脑桥段
内耳道段
迷路段 鼓室段 乳突段 颞骨外段
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岩大神经:膝神经节—岩大神经裂孔
(颞骨岩部前面)—破裂孔—颅底—翼管—翼腭窝—翼腭神经节—泪腺、腭及 鼻粘膜的腺体

镫骨肌神经:鼓室内的镫骨肌
面神经管分支:1)鼓索(含副交感节前纤维,味觉纤维) 2)岩大神经(含副交感节前纤维) 3)炎与面瘫

医疗美容实用解剖

医疗美容实用解剖

医疗美容实用解剖杨承禹美容外科主诊医师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上海诺诗雅医疗美容医院院长香港邦诺国际医疗美容培训学院校长国际医疗整形美容协会会员大韩整形美容外科协会荣誉会员欧洲微整形产品中国总代理高级技术顾问德国无针美雕技术中国专家团成员全国整形美容内镜与微创专业委员会注射微创美容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会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民营分会常务理事目录面部解剖面部浅层结构头面部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头面部分区头面部骨骼面部皮肤面部肌肉面部韧带面部血管面部神经腮腺系统眼部解剖鼻部解剖下颌解剖身体解剖大腿解剖小腿解剖上臂解剖腹部解剖胸部解剖会阴部解剖正文医疗美容实用解剖面部解剖一、面部浅层结构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

移动性视其与深部组织连接的松紧情况而定,睑部连接疏松,鼻尖等部连接紧密。

面部皮肤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皮下组织、皮下脂肪或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

其中颊部脂肪聚成的团块,称颊脂体。

睑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此部位易形成水肿。

浅筋膜内有面肌、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

由于血供丰富,故面部创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亦较强,但创伤时出血较多。

二、头面部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的概念由Mitz 和Peyronie于1976年首次提出,是指颅顶和面颈部皮下组织深面的一层连续性肌肉腱膜结构,它的浅面有脂肪组织与皮肤相隔,深面有疏松结缔组织与深筋膜相隔。

SMAS向上为枕额肌和帽状腱膜;向下为颈阔肌;向前为眼、鼻、口周围肌;向后为耳上肌、耳前肌、颞浅筋膜和颈浅筋膜。

根据SMAS所含肌肉或腱膜的多少,可分为肌性区、腱膜性区、混合区。

SMAS的提出对于面颈部整形美容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头面部分区头面部分区:1.额部、2.眶部、3.鼻部、4.颏部、5.口部、6.眶下部、7.颊部、8.颧部、9.枕部、10.颞部、11.头顶部四、头面部骨骼面颌骨(正面观)点图区域表示皮肤筋膜韧带,黑色区域表示皮肤骨韧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颧大肌
起点 颧骨的前面
止点 口角水平轴皮肤
作用 向上外侧提升嘴角
颧大肌
颧小肌
起点 颧骨
止点 上唇皮肤
作用 提升上唇
颧小肌
上唇提肌
起点 眶下缘偏内侧骨面
止点 上唇皮肤和肌肉
作用 提升上唇
LLS
上唇鼻翼提肌(LLSAN)
起点 眼眶内下侧缘
止点 上唇皮肤和肌肉
作用 提升上唇及鼻翼
LLSAN
露龈笑
横部:
鼻肌
起点
鼻切迹外侧的上颌骨
止点
在鼻背与对侧者借腱膜相连
作用
压缩鼻孔压低鼻背
翼部:
起点
上颌骨
止点
鼻肌
鼻软骨
作用
展开鼻孔
图片:DVD of 3D HEAD & NECK ANATOMY
兔线/皱鼻线
从内眦延伸到鼻梁,也称为“狼线”
(c) 200 1 Primal横Picture向s Ltd.鼻肌
提拉下颌骨
颞肌
翼内肌
起点
作用
深头:蝶骨的翼突外侧板
两侧同时收缩可牵拉下颌骨向前
浅头:上颌结节及腭骨锥突
一侧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止点 下颌支内面及下颌角
翼内肌
张淑琴主编《美容整形临床应用解剖学第2版》
翼外肌
起点
作用
上头:蝶骨大翼
两侧同时收缩可牵拉下颌骨向前
下头:蝶骨的翼突外侧板
一侧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咬肌解剖
• 以三个头从颧弓处分出 • 向前融合。向后分为3部
分以允许通过神经,血管 • 起自颧弓前2 / 3和后1/3 • 扇形分布向下 • 止于下颌骨支,下颌角和
下颌骨下缘 • 作用:提拉下颌骨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咬肌—— 深头
• 起自颧弓中间1/ 3和后1/ 3 • 垂直向下插入下颌支 • 咬肌神经走行在深中头之间
内容
•骨 • 肌肉 • 韧带 • 皮肤 • 皮下组织 • 面部神经分布(支配) • 面部血管系统
颅骨
• 功能
– 保护其内在器官,也构成了头面部的基础
– 确定人类面部的整体形态
– 肌肉和皮肤通过结缔组织(如筋膜、韧带)附于下层组织 (骨骼)
面颌骨
• 面部外在特点:
– 前额 – 眼眶 –鼻 – 颊部 – 下颌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咬肌—— 中头
• 起自颧弓中1/3,连着深头 • 纤维垂直向下行走 • 止于下颌支 • 咬肌动脉行走于浅头与中
头之间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咬肌—— 浅头
• 起自颧弓前2/3至上颌骨 的颧突
• 纤维向后45度斜行
• 止于下颌角并沿着下颌骨 下缘向上,包括升支的下 部
止点 下颌骨翼肌凹及颞下颌关节囊
翼外肌
张淑琴主编《美容整形临床应用解剖学第2版》
颈阔肌
蜗轴部 下颌部
唇部
颈阔肌
起点 锁骨上和锁骨下区域的皮下组织
重叠区=最大容积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咬肌是一个很大的,笨重的肌肉
下颌骨
颞下颌关节 下颌切迹 下颌骨髁突
颞骨的下颌窝 冠突
下颌孔
下颌 支
牙槽缘
下颌角
下颌体
颏孔
下颌角外展
下颌外展
图片经由 Dr Woffles Wu授权许可
颞肌
起点
颞窝和颞筋膜
止点
下颌骨冠突和下颌支前缘
作用
• 他们由5个主要骨骼构成:
– 额骨 – 鼻骨 – 颧骨 – 上颌骨 – 下颌骨
冠状缝 蝶骨 额骨
眶上切迹 (孔) 眉间 颧骨 鼻骨 上颌骨 牙槽 下颌骨
颅骨
顶骨
颞骨
人字缝 外耳道 枕骨 枕外隆凸 颧弓
额骨
眉间 眶上切迹
上颌骨
鼻骨 眶面 顴突 牙槽
面颌骨
眶面 顴弓 颧突 眶下孔 下颌支
颏孔 下颌体
颊肌
起点 上颌骨和下颌骨牙槽突
止点 口轮匝肌
作用 收紧脸颊和维持口内压力
颊肌
图片:DVD of 3D HEAD & NECK ANATOMY
腮腺
外观:略呈楔形,底向外略呈三 角,尖向内对咽侧壁。质软,色 淡黄,外有腮腺鞘包被。
位置:下颌后窝 上界——外耳道和颧弓 下界——下颌角的后下方 后界——颞骨乳突和胸锁 乳突肌前缘 前界——咬肌前缘
颧骨 下颌骨
面部肌肉——概述
• 肌肉起止点
• 提肌,降肌和括约肌
• 肌肉及其作用
– 面上部 – 面中部 – 面下部/颈部
• 表情/皱纹——哪些肌肉?
面部肌肉具有运动和支撑功能
肌肉自止点向起点牵拉
• 面部表情肌,为扁薄的皮肌。
肌肉 收缩方向
皱纹
面部肌肉按收缩方向分类
• 面部肌肉可分为
– 提肌 ——向上提升皮肤的肌肉 – 降肌 ——向下牵拉皮肤的肌肉 – 括约肌 ——肌肉向内收缩(像钱包绳一样)
眉间复合体
皱眉肌
起点 蝶骨小翼
止点 睑板
上睑提肌
上睑提肌
作用 提拉上睑
鱼尾纹
眼轮匝肌
眼轮匝肌
起点 眼眶内侧壁
止点 眼周皮肤
作用 眼轮匝肌内侧:向内、向下牵拉眉毛
眼轮匝肌外侧:向下牵拉眉毛
眶部
睑部 泪部 睑板前 眶隔前
皱眉肌 额肌
降眉间肌 降眉肌
眼轮匝肌
面中部的肌肉
颧小肌 颧大肌
鼻肌
上唇鼻翼肌提肌 上唇提肌
腮腺导管的体表投影:自鼻翼与 口角的中点至耳垂连线中1/3段。
腮腺 腮腺导管
文字:张淑琴主编《美容整形临床应用解剖学第2版》 图片:DVD of 3D HEAD & NECK ANATOMY
口轮匝肌 颊肌
咀嚼肌
咬肌、颞肌、翼内肌、翼外肌
颞肌
冠状缝
咬肌
翼外肌 翼内肌
拉开的咬肌
文字:张淑琴主编《美容整形临床应用解剖学第2版》
口轮匝肌
起点 上颌骨和下颌骨
止点 唇周皮肤
作用 关闭和收拢双唇
口轮匝肌
起点 下颌骨结节
止点 口角水平轴皮肤
降口角肌
作用 降低嘴角
降口角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起点 下颌骨斜线,下颌联合线与颏孔之间
止点 下唇皮肤
作用 向下牵拉嘴角
降下唇肌
起点 下颌骨前方
止点 下颏皮肤
作用 提升下唇
颏肌
颏肌
颏肌皱褶
面上部 面中部 面下部
皱眉肌 颞肌
降眉间肌 眼轮匝肌
面上部肌肉
帽状腱膜 额肌 降眉肌
起点 帽状腱膜
止点 眉毛和鼻子的皮肤
额肌
作用 提升眉毛
眉间纹
皱眉肌
起点 眉弓内侧终点 止点 眉毛皮肤 作用 向内、向下挤压眉毛
降眉间肌
起点 鼻骨和鼻软骨 止点 前额内侧皮肤 作用 降低眉毛
降眉肌
起点 额骨 – 眶缘的上内侧部 止点 眉毛内侧部分的皮肤 作用 降低内侧眉毛
上唇鼻翼提肌(LLSAN)
降鼻中隔肌
起点
上骨的门齿窝
止点
鼻中隔和鼻肌的鼻翼部分
作用
向下牵拉鼻尖
降鼻中隔肌
大笑时,鼻尖下拉
面下部肌肉
笑肌 口轮匝肌 降口角肌 降下唇肌 Men颏tal肌is
笑肌
起点 腮腺筋膜
止点 口角水平轴皮肤
作用 向外侧提升嘴角
笑肌
微笑线/NLF
吸烟者线(Smoker’s li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