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种质资源保存技研究进展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

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水稻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着人口增长迅速和粮食供应紧张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
这一研究历程经历了多年的辛勤努力和挫折,但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
起初,他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缺乏资金和技术条件等。
然而,袁隆平并没有因此退缩,他坚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努力,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隆平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实验,以寻找合适的水稻种质资源和优质亲本。
通过对数千个水稻品种进行筛选和杂交,他最终选出了几个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组合。
随着研究的深入,袁隆平还面临了其他一些困难。
比如,水稻的自交亲和性较强,导致难以实现杂交后代的稳定遗传。
为了克服这个问题,袁隆平提出了“三系杂交法”,即通过建立三个亲本系列,实现杂交后代的稳定遗传。
这种方法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并得以广泛应用。
经过多年的努力,袁隆平终于在1974年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成功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广优4号”。
这一品种在产量和稳定性方面均远远超过传统水稻品种,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袁隆平的成功并没有让他满足,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继续致力于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他不仅通过对稻谷颖果进行人工选择,筛选出了更高产和更抗逆的杂交组合,还采用了分蘖增穗、精细栽培和综合调控等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如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水稻种植品种,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袁隆平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结来说,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的历程是一段充满挫折和成就的旅程。
他通过不断的试验和努力,克服了各种技术和生物问题,最终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将继续影响着人类的农业发展,为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同源染色体重组和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

同源染色体重组和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随着科研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育种领域也迎来了新的突破。
同源染色体重组和多倍体水稻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以其独特的途径和方法为人们研究植物遗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同源染色体重组的研究进展同源染色体重组是指某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个体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染色体的重组和交叉使得后代染色体具有多样性的现象。
同源染色体重组的发生突破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空气隔离,无论是通过基因重组还是基因转移,都有可能产生新的基因组组合,进而推动物种的快速演化。
与传统的染色体重组不同,同源染色体重组直接涉及到不同个体间的基因组水平的多向交换和重组,在多倍体物种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深入了解了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本质和机制,并将其用于多种作物植物遗传育种中。
在水稻的研究中,同源染色体重组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水稻基因组的显性和隐性等性状进行分析和探究,同源染色体重组能够快速地破解植物基因组中的难题。
例如,在水稻的种子颜色和品质等方面,通过同源染色体重组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植物育种者可以通过混合和重组不同基因组之间的基因得到新的水稻种类,加速了水稻遗传育种的进程。
另外,在育种和单倍型图构建等方面,同源染色体重组技术同样具有巨大的优势。
例如,在多个水稻基因型之间进行育种时,可以通过同源染色体重组技术对基因在不同染色体之间的过程进行探究,为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多倍体水稻,即由多个水稻倍性基因形成的多倍体水稻,是由于水稻受到高剂量γ-射线、化学物质、细胞电击等多种方式诱导,由一个或多个细胞体产生核和染色体倍增而形成的。
多倍体水稻既有传统水稻的优点,又有高生产力和微量元素含量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多倍体水稻的研究进展使植物遗传育种得到了巨大的推进。
通过对多倍体水稻的进化分析,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形成机制,进而推进其遗传改良。
水稻种质资源的交流利用与保护

果 没有 强 硬 的保 护 措施 , 种单 位 之 间资 源 共享 就 无法 实 育
材料 如数 量 少 . 不 可能 育成 高 质量 的品种 。 就 水稻 产量 的 不 断增 长 , 质 的不 断改 进 , 品 抗性 的不 断提 高 , 必须 从 新 种 都 质 的发掘 和利 用 着手 。 本 的正确 选配 是 育种成 败 的基 础 。 亲 种 质资 源 对水 稻 育 种产 生瓶 颈 效 应 , 其广 泛 性 、 多样 性 、 特
多抗 、 适稳产 、 广 美观 美食 的关键l 1 ] 。
稻 种 质资 源 的交 流 利 用和 保 护还 不 尽 人意 , 制约 着水 稻 育 种 工作 向更 高台 阶迈 进 的步伐 。 作为水 稻 育种 工作 者 。 该 应 清 醒地 意 识 到种 质 资源 的重 要性 , 要清 楚 种 质 资源 交 流 更 和保 护 的意义 。
1 水 稻 种 质 资 源 的 概 念
异 种 质 的 创 新 性 和 完 整 性 是 当今 水 稻 育 种 突 破 高 产 、 质 、 优
现 , 制约 了育 种工 作取 得突 破性 效 果 , 也 制约 着水稻 育 种研
发 的发展 。 4 种 子 资 源 管 理 的 相 关 法 律 条 例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种子 法 》 四条 规 定 : 第 国家 扶 持 种质 资源 保护 工 作和 选育 、 生产 、 新 、 广使 用 良种 , 更 推 鼓励 品种 选 育和种 子 生产 、 营相 结合 , 经 奖励 在种 质 资源保护 工 作和 良 种选 育 、 广 等 工 作 中 成 绩 显 著 的单 位 和 个 人 。 业 部 推 农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

我国水稻育种研究进程与发展方向探析作者:冼霖杨蒙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22期摘要:水稻是当前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我国粮食作物中位居首位。
保证水稻产量,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解决我国粮食问题有很大帮助。
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水稻遗传育种经历的3个重要历程,指出了我国水稻育种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遗传育种;历程;发展方向文章编号:1004-7026(2018)22-0066-01中国图书分类号:S511文献标志码:A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我国耕地面积有限,想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水稻的产量是不可行的。
为了满足人们对水稻的需求,我国大量依赖农药化肥提高水稻产量。
这种生产模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不可以长久使用。
想要发展绿色水稻产业,就需要培育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的高产新品种。
1 水稻遗传育种历程1.1 矮化育种我国的水稻品种基本都是高秆类型。
遇到大风天气,水稻容易发生倒伏,不能保证正常的产量。
因此,培育矮秆类型的水稻品种是我国水稻育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育种专家以广西水稻品种“矮仔占”为材料,选育出“矮仔占4号”,并与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培训出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
1.2 杂种优势利用杂种优势是指一个物种的不同品种或者物种间的杂交后代的生物量、发育速度和产量的表型值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1]。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研究杂交稻,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杂交稻研究。
1966年,袁隆平提出利用雄性不育制备杂交稻的设想,并首次育成了生产上所能应用的强优势杂交稻。
在袁隆平主持培育“超级稻”计划期间,先后培育出一批强优势杂交新品种,使杂交水稻得以大规模种植。
研究发现,与近缘亲本系相比,杂交水稻品种产量优势为10%~20%。
1.3 超级稻育成1996年我国开始启动超级稻研究。
近20年来,我国水稻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
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种质资源调查报告种质资源调查报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环境的变化,农作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查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我们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的种质资源情况,并评估其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我们选择了几个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域作为调查样本,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与农民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和样本。
二、调查结果1. 种质资源多样性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样本中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在水稻种植区域,我们发现了多个优良品种,包括早熟、耐旱和耐病的品种。
在小麦、玉米和大豆种植区域,我们也发现了多个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
这些多样性的种质资源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有助于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产量。
2.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现状尽管种质资源的多样性较高,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许多农民缺乏对种质资源的保护意识,他们倾向于使用商业化的杂交种而忽视传统的本地品种。
这可能会导致本地品种的丧失和种质资源的减少。
其次,由于缺乏适当的保护措施,一些重要的种质资源正面临着丧失的风险。
最后,种质资源的利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有效的利用途径和技术。
三、建议和展望为了促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农民对种质资源保护的意识。
通过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农民对种质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的了解,引导他们重视和使用本地品种。
2. 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重要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管理,确保其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3. 推广种质资源的利用技术。
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掌握种质资源的利用技术,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在人类的饮食中,有一种作物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那就是水稻。
水稻作为中国农业的主要作物之一,对于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证国内水稻产量的持续增长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升,需要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研究。
本文将探讨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创新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水稻种质资源的分类水稻种质资源是指水稻的全部基因资料,是水稻遗传进化的产物。
在传承过程中,水稻种质资源无疑是最根本的。
水稻种质资源是维持和推动水稻生产进步的基础,是发展数字农业的重要支持。
水稻种质资源在形态、生态、遗传特性、生物学特性、生殖特性和抗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分类和变异特征。
按来源分为三种主要类型:选择种、本地种、野生种。
1.选择种:人工选择或组合的作物种群,包括近交系、杂交种、其他特殊类型的作物种群等。
2.本地种:原产地代表性的植物资源,又称地方品种。
根据土壤、气候、水源以及人工管理等不同环境,发展出的在一定地域内具有较为稳定和适应性的植物种群。
3.野生种:水稻在自然环境中的原生类型,自发演变的品种。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热带的湿地、河流沼泽地、海岸滩涂、河口沿海等地区,是水稻良种繁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包括了保障和利用两个方面。
保障水稻种质资源是指保障水稻品种基因、种子、信息存储和传递等方面的利用。
而利用则是指在保障的基础上,实现水稻的高效栽培和生产。
水稻种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和安全的原则,创新技术、高效管理、推广应用,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1.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利用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选择和创新改良,以获得适应当地自然环境,提高水稻抗旱、抗逆等特性,从而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
同时,也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群水稻发掘、收集、保存和传递,及时修复、保存和利用水稻遗传资源。
2.应对气候变化: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之一也面临了很多挑战。
利用种质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抗逆性、抗病性和耐旱性的水稻品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产效益,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4,25 (4 ):495-508DOI:10.13430/ki.jpgr.20231029001 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我国水稻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与利用进展杨德卫1,张海峰2,余文权3(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福州 350019;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福州 350000;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福州 350000)摘要:农业种质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和药用植物等种质资源。
截止到2023年,我国保存的作物种质资源有超过54万份,其中有8万多份是水稻种质资源,如何对这么庞大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精确评价与利用,这将对今后水稻种质创新与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梳理了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精确鉴定、水稻新品系创制、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水稻种质创制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水稻优异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方面的进展,并归纳形成了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的新模式。
最后,本文就当前水稻核心种质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与挖掘以及种质资源共享共赢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加强专用型核心种资的构建、种质资源的精确鉴定、种质资源的创新研究、种质资源的共享机制以及种质资源的合作交流进行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水稻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基因Progress on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RiceGermplasm Resources in ChinaYANG Dewei1,ZHANG Haifeng2,YU Wenquan3(1Rice Research Institute,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19;2Institut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Soil Fertilizer,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0;3Tea Research Institute,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uzhou 350000)Abstract:Agricultural germplasm resources mainly include crops,livestock and poultry,agricultural microorganisms and medicinal plants. There are 134,000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preserved in China, among which 74,000 are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How to accurately evaluate and utilize such huge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rice germplasm innovation and breeding. In this paper,we reviewed the progress in collection,evaluation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creation of new strains of rice,utilization of heterosis of rice,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rice germplasm creation,and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excellent genetic resources of rice,and summarized a new model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 creation and utilization. Finally,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rice core germplasm construction, germplasm resources identification and mining,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sharing and win-win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we analyzed and prospeced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core seed resources, the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f germplasm resources,the sharing mechanism of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收稿日期:2023-10-29 修回日期:2023-12-06 网络出版日期:2023-12-19URL: https:///10.13430/ki.jpgr.20231029001第一作者研究方向为水稻优异基因挖掘与利用,E-mail:***************通信作者:余文权,研究方向为茶树资源利用与茶文化,E-mail:****************基金项目:福建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超越“5511”协同创新工程(XTCXGC2021019);院平台提升建设项目(CXPT20230003);院东西部合作项目(DKBF-2024-12)Foundation projects:Fujian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eyond the "5511"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 (XTCXGC2021019);Institute Platform Upgrading Project (CXPT20230003); The College's East and West Cooperation Project (DKBF-2024-12)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5 卷germplasm resourc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help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 and innovative utilization of rice germplasm resources.Key words:rice;germplasm resources;innovate;utilization;gene农业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基因资源,是指一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的遗传材料[1]。
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

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水稻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它是全球粮食消费的主要来源。
第一个经济高产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在中国被发明,从此水稻的全球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这一切离不开水稻栽培育种的种质资源。
本文将探讨水稻栽培育种中的种质资源,包括水稻种质资源种类、起源、特征以及在栽培育种中的应用。
一、水稻种质资源种类及其起源水稻种质资源是指水稻中天然存在的潜在生物学多样性,包括不同类型的基因型、生理和形态类型。
现已有超过13万份水稻种质资源被收集并储存,其中大部分来自亚洲和非洲。
这些种质资源可以分为种玉米某2021的几类,包括:1. 普通稻:常见于亚洲和非洲,一般需要泥涂田,密植,生长期较长。
2. 粳稻:生长期短,一年可以做两季,适合在中国和日本等地种植。
3. 糯稻:粘性大,口感好,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南部中国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4. 野生稻:野生稻是水稻家族其他野生物种的近缘杂交体,是半野生水稻。
野生稻具有抗性、耐盐、耐旱、耐病、粮食品质、活力等重要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
以上四类水稻种质资源在种质特性和适应性上存在巨大差异,是水稻栽培育种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种质资源。
二、水稻种质资源的特征及应用水稻种质资源具有以下特征:1. 生长期、生理和形态特征不同:不同的水稻种质资源生长速度、叶形、茎高、灌浆期长短等特点不同。
2. 抗逆性和耐胁迫性较强:野生稻和其它特殊类型的水稻种质资源具有一定的耐旱、耐盐碱、耐虫害、抗病毒、抗癌、抗致癌等特性,已经成为抗逆性育种的重要种质资源。
3. 遗传多样性丰富: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也非常丰富,水稻杂交所需要的千万级别的种质资源就来自于水稻的这种丰富多样的遗传多样性。
水稻种质资源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范围广泛。
它们可以提供抗虫害水稻、抗病毒水稻、耐盐碱水稻、抗旱水稻、重度疫苗水稻、红色稻、黑色稻等新品种的育成线索,为育种培育提供重要的基础材料。
三、水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农地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水稻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的种质资源保存技研究进展一、种质资源的分布状况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8%。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
二.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8%。
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
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三.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个县(市)。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墨脱等7县。
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
本区有两个亚区: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
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
年≥10℃积温3500-4500℃。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
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
冬春干旱、夏秋雨多而集中。
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
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
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
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
本区有两个亚区:1、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2、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
二、种质资源保持的现状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289:32 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稻种资源的培训和考察、收集活动 并开展稻种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及利用研究 推动了野生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收集和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据统计 至年有万份水稻种质保存在世界主要产稻国家大多从!0世纪/0年代末开始稻种资源的考察和收集 "0年代以来 国际水稻研究所 2332 、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 2245 、西非水稻发展协会 65375 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289:32 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一系列稻种资源的培训和考察、收集活动 并开展稻种资源保存、鉴定评价及利用研究 推动了野生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收集和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据统计 至&**/年 有+0’#万份水稻种质保存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印度、美国、日本、泰国的种质库中。
截至!00!年 在国外收集保存野生稻资源数量排前.位的国家 单位 或国际组织中 以国际水稻研究所保存数量最多 达+++"份 其后依次是日本 ;2: !!/1份 印度 <332 &.*&份 西非水稻发展协会*./份 泰国 33< "11份 均以种子形式入冷库保存国外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稻种资源保存体系 以国际水稻研究所种质库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种质库在全球主要产稻国建成运行 并在种质的保存方法、种子生理和活力监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国际水稻所、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还相继建成了与种质库相应的数据库。
此外 国际水稻研究所、斯里兰卡、泰国、印度以及西非等已开始了野生稻的原位保存研究稻种资源鉴定与利用对稻种资源开展系统的鉴定和评价 如对稻种资源进行农艺性状、稻米品质、抗病虫性以及其他特性等方面的鉴定评价 为育种计划提供了大量丰富多样的种质 对改良一些单基因遗传的性状 如抗病和抗虫育种作用显著。
据国外对野生稻资源的鉴定研究 在野生稻中已鉴定出的优良性状多达!0余种主要有 胞质雄性不育性、节间伸长能力、早熟、优质大粒、大花药、长柱头、高柱头外露率、高蛋白质含量 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黑尾叶蝉、稻蓟马、稻螟虫、稻水蝇 抗草丛矮缩病、白叶枯病、稻瘟病、黄矮病、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 耐旱、耐寒、耐荫蔽、耐酸性土壤等。
其中部分优良性状已转移到栽培稻中 个别已在水稻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胞质雄性不育性 草丛矮缩病、白叶枯病抗性等。
优异稻种资源的利用已发挥巨大的作用 如国际水稻研究所利用我国的矮秆资源低脚乌尖育成了23系列矮秆、多抗、高产良种 在东南亚国家推广 增产稻谷非常显著 对从野生稻中筛选到的抗草丛矮缩病的唯一抗源———尼瓦拉野生稻 通过杂交、回交 把抗性基因导入栽培稻 从23!#开始 2332育成的23品种都具有该基因而抗草丛矮缩病 因此 每年为热带产稻国节省上亿元农药开支 增收上千万吨稻米国内稻种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利用现状我国早在!0世纪初便开展了稻种资源调查收集工作 主要是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一些省份进行地方品种的调查收集 同时发现并开始利用野生稻资源家品种的调查征集 共收集稻种资源!代末至&%年代初 开展了全国性补充征集和重点地区普查考察工作 补充征集各类稻种资源’万多份对我国南方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野生稻资源普查察和搜集工作 结果发现在广东、广西、云南、江西、福建、湖南、海南等省区有野生稻分布 并基本摸清了我国野生稻的种类和地理分布 收集了一批野生稻样从&%年代中期开始 我国对一些重点地区开了作物种质资源 含水稻 的考察收集如“七五”期间对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以及海南岛进行作物品种资源考察 收集到近’份水稻资源。
“八五”期间对大巴山地区、黔东南和桂西地区进行了种质资源考察“九五”期间对赣南粤北山区、南昆铁路沿线、三峡库区、新疆北部及内蒙古地区进行了种质资源考察。
三、种质资源田间栽培保存技术1.苗圃的选址和和设计实习四种子园的选址与设计原则要求;一.实习目的;种子园生产任务是根据造林任外拨种子的数量决定;二.实习内容;(一)种子园选址;1地理位置;种子园位于福寿山平江县南部的福寿山林场内;2经营条件;(1)交通条件;种子园离县城51公里,距106国道32公里;(2)劳动力供应状况;该林场有职工140人,在职102人,退休38人;(3)运输状况;良好;3自然条件;一.实习目的种子园生产任务是根据造林任务及外拨种子的数量决定的,拟建立一个在种子生产正常后每年能提供1000亩造林用苗的种子园。
二.实习内容(一)种子园选址1地理位置种子园位于福寿山平江县南部的福寿山林场内2经营条件(1)交通条件种子园离县城51公里,距106国道32公里。
(2)劳动力供应状况该林场有职工140人,在职102人,退休38人。
(3)运输状况福寿山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福寿山镇境内。
以福寿山,杜甫墓,汨罗江为主要景点的福寿山-汨罗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2006年4月29日被国务院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与浏阳市社港镇毗邻,最高峰海拔高度1572.3米,总面积达近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6%,年均气温12.0℃,极端最高温30.5℃,是国务院国发[1 988]51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
(二)种子园规模种子园包括种子生产区,优树收集区,子代测定区。
1. 种子生产区面积计算:油松一般种子园正常年份种子产量20-25千克/公顷,一般情况下苗圃播种量20千克/公顷,苗圃出苗率为33.35株/平方米,造林密度为2*2㎡。
考虑种子园具大小年现象及隔离道路设置所需面积,故扩大30%。
种子生产区面积=(10000000/(2*2))/33.35*(1+0.3)=97451㎡=146.1亩。
2.繁殖更新复壮技术福寿山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福寿山镇境内。
以福寿山,杜甫墓,汨罗江为主要景点的福寿山-汨罗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2006年4月29日被国务院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与浏阳市社港镇毗邻,最高峰海拔高度1572.3米,总面积达近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6%,年均气温12.0℃,极端最高温30.5℃,是国务院国发[1988]51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
(二)种子园规模种子园包括种子生产区,优树收集区,子代测定区。
1. 种子生产区面积计算:油松一般种子园正常年份种子产量20-25千克/公顷,一般情况下苗圃播种量20千克/公顷,苗圃出苗率为33.35株/平方米,造林密度为2*2㎡。
考虑种子园具大小年现象及隔离道路设置所需面积,故扩大30%。
种子生产区面积=(10000000/(2*2))/33.35*(1+0.3)=97451㎡=146.1亩。
福寿山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福寿山镇境内。
以福寿山,杜甫墓,汨罗江为主要景点的福寿山-汨罗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于2006年4月29日被国务院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与浏阳市社港镇毗邻,最高峰海拔高度1572.3米,总面积达近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6%,年均气温12.0℃,极端最高温30.5℃,是国务院国发[1988]51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