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学修辞现象分类汇总

合集下载

汉语常见修辞格

汉语常见修辞格

双声、叠韵和押韵1.双声是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如:伶俐lín g lì美满měi mǎn 慷慨kān g kǎi嘹亮l iáo l iàn g 2.叠韵是指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如:依稀yīxī连绵l ián m ián 苗条m iáo t i a o从容cón g rón g 作用:使用双声和叠韵,可以使语言悦耳动听,增强语言的音乐类。

3.押韵,就是使诗文中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相近,使得相同或相近的乐音在前后句子的同一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使语言音调和谐,抑扬有致。

诗文押韵易说易唱易记。

押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作用:使音调和谐,抑扬顿挫,易说易唱易记忆。

压韵的最后一个字叫韵脚。

排比与反复的区别排比句的定义: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叫排比。

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花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粉的像霞作用:能加强语言气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反复的定义: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排比和反复的区别在于:首先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

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二次以上。

再次是排比中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是词语或句子完全相同。

对偶与对仗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的分类

修辞手法的分类

修辞手法知多少“修辞”两字,最早见于《易经·乾卜·文言》中:“修辞立其诚”之说,主要是就思想内容而言。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修,饰也。

”清代段玉裁说得更明白:“修,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古人很重视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表情达意,以收到或华美藻饰,或简洁生动,或委婉含蓄,或悦耳动听的修辞效果。

古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绝大部分现代汉语都还常用,并且增添了不少新的类别。

一、种类: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63大类,78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种类和作用⒈比喻⑴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⑵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

语文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解释及示例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现代汉语修辞学

现代汉语修辞学

与心理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语言使用中的心理认知过程 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语言与认知偏差的关系
与文化学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现代汉语修辞学 的影响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化交流 中的作用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化学的 相互影响
文化学对现代汉语修辞学研 究的启示
汇报人:
比喻
定义: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 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常见形式: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
注意事项:在使用比喻时需要注意比喻的贴切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歧义和误导。
拟人
定义:将事物 人格化赋予其 人类的行为、 情感或语言特
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 可以为现代汉语修辞 学提供理论支持和指 导推动现代汉语修辞 学的进一步发展。
与文学的关系
现代汉语修辞学是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学作品的表达和接受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中运用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言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与文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和艺术魅力。 现代汉语修辞学在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 术特点。
添加标题
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调语言的表 达效果
旨在提高人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 达水平促进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功能
表达情感:通过修辞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增强语言表现力: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突出重点:通过修辞手法强调某些内容使其更加突出 增强语言节奏感: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分类:反复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类型。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2、种类: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 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 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 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⑤西洋某些学者对儒学感兴趣,自有他们的道理与自 由,但想用孔夫子治爱滋病恐怕不能奏效。
修辞训练
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 阵高兴,高兴。
修辞分析之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 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类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
修辞分析之对偶
1、定义
正对
2、种类 反对
窜对
从内容上分
从情势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 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 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 用同一个字。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 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 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

汉语修辞学期末复习资料汉语修辞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汉语中的修辞效果和手法。

汉语修辞学常用于文学评论、语言教学、广告等多个领域,是一门十分实用的学科。

对于汉语修辞学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础概念1.修辞:指语言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采用的言词技巧。

汉语修辞学所研究的修辞,包括音韵、字义、词类、句子和篇章等几个方面。

2.修辞手法:指修辞技巧的种类。

例如比喻、比拟、借代、排比等。

3.修辞效果:指修辞手法所达到的效果。

例如形象、暗示、音韵美、节奏美等。

二、修辞手法的分类1.形象类比喻:通过比较可以表达出某种感情或思想的手法,例如“他像一只狼一样嚎叫”。

拟人:将非人类物品或抽象事物拟人化,例如“花儿笑了”。

拟声:模拟某种声音,例如“咚咚咚”的敲门声。

2.辞格类对仗:重复相同词或句型的结构形式,例如“你爱我,我爱你”。

对偶:重复相同的意思,例如“让我们团结起来,战胜一切困难”。

通假:用近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词汇,来刻画某种形象或表现一种思想。

3.转化类借代:用一个词表示另一个事物,例如“龙凤呈祥”中的“凤”代表女子。

转喻:一种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另一文学作品,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

省略:一种将某些信息隐含在文本内部的辞格手法。

三、修辞效果的分类1.形象美:通过修辞手法来创造形象的形状、内容、颜色、细节等方面的美感。

2.音韵美:修辞手法可以使汉语表达充满音韵美感,例如排比、押韵等。

3.节奏美:通过修辞手法可以创造文本的节奏美感,例如对仗、对偶等手法能够使汉语表现出动感和韵律感。

四、其他相关知识1.对于汉语修辞学的学习,需要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并对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效果进行分析。

2.在实际运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效果,尽可能地做到自然、生动、精确、有感染力。

3.修辞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跨越了语言学、文学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

【现代汉语修辞】修辞格1、陈望道概括的"四类三十八格"分类标准:大体依据组织,间或依据作用(甲类)材料上的辞格:譬喻、借代、映衬、摹状、双关、引用、仿拟、拈连、移就(乙类)意境上的辞格:比拟、讽喻、示现、呼告、夸张、倒反、婉转、避讳、设问、感叹(丙类)词语上的辞格:析字、藏词、飞白、镶嵌、复叠、节缩、省略、警策、折绕、转类、回文(丁类)章句上的辞格:反复、对偶、排比、层递、错综、顶真、倒装、跳脱映衬反映:相反情况或观点集于同一事物。

例:无事忙、雅的这样俗、好聪明的糊涂法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对衬:不同事物情况或观点相同。

例:一言为重百金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拈连:一夜东风,枕边吹散愁多少?(语词依托上文顺势移用)移就:怒发上冲冠;醉鞍谁与共联翩(甲物性状移于乙物)倒反倒辞: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魔星(冤家、讨厌死了、恨)反语:英雄多故谋夫病相同:都是"口是心非",不同:后者有嘲弄讽刺的情感态度婉转: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排除法)最好还是去、不是顶好的。

(隐约法)避讳:填沟壑、山陵崩、那件东西、那玩艺飞白:明知其说错或写错,故意将错就错如实记录或援用。

有方音、口头禅、口吃、错音、错别字、语义错、语法错、逻辑错等。

作用一是存真,一是增趣。

小孩小孩你白(别)哭,前边有个小车屋。

清末李鸿章的一位亲戚,在科举应试是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的亲妻",乞求照顾。

主考官将错就错,以毒攻毒批曰:"所以我不敢娶"。

"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他照文件念过一句,便解释说:"最近一段时间,谣言四起,已经抓到三起了,同志们,要提高警惕!…"台下哄然大笑。

镶嵌镶字:虚字、数字嵌字:几个特定字嵌入词语或诗文中这个其容且易、冤哉枉也、既雅且静、一不做二不休、唠三叨四、千溪百川、接二连三吴歌《采莲》芦花滩上有扁舟,俊杰黄昏独自游。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面进行说明描写的比喻。它又可分为两小类:A.“复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一
个方面。B.“联喻”,是用几个喻体来说明事物的几个方面
8.连喻是用几个喻体分别说明描写几个本体,实际上是几个比喻连用。
9.类喻是几个同类的本体与几个同类的喻体分别配合,通过几个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显示几个
本体之间的关系。
10.进喻又称“叉喻”,是在原有比喻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设喻,前后连贯,层层加深。
使比喻增色。
释喻的结构 单释式 先释后喻的 先喻后释再喻的 交错式的
比喻的修辞作用
1.比喻可以变未知为已知的效果。 2.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的效果。
3.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的效果。 4 .比喻可以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
5.化具象为抽象。
6.别具嘲弄讽刺之兴昧。
7.含有婉约含蓄的效果。
比喻建构的基本原则:新颖、贴切
验,通常是以易知描述、说明难知,以具体描述说明抽象,轻车熟路,从而便于理解。
【要素】一个完整的比喻应该由四个要素组成。(1)本体,就是被比喻的事物;(2)喻体,就
是用来打比方的事物;(3)喻词,就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比喻词;(4)相似点,就是本体和喻
体在某个方面相似的地方。
比喻是人们交际生活中运用得最应得了频繁的修辞方式之一,有些比喻,由于长期频繁运用,
一句中又是本体,B 一身兼二职,故称。
15.合喻又称“类比递喻”,是由几个比喻依次递进而成的。
16.释喻是使用解释说明手段而形成的一种比喻,或者说它是对各类比喻进行解释的一种手
段。它由比喻和解释两个部分构成,其解释部分主要揭示喻体和本体间的相似点,使比喻显
得更贴切自然,明白通俗,形象生动,由“喻”到“释”符合人们认知的习惯,易于理解,
11.互喻又称“环喻”,是“以甲喻乙”和“以乙喻甲”两个可逆性比喻同时出现的比喻。
12. 缩喻又称“反客为主式比喻”,其基本格式是本体作定语,喻体作中心语,喻词省略,
本体与喻体之间用结构助词“的”组合。即“本体-的-喻体”的格式。
13.约喻是一种以一个喻体同时说明描写几个本体的比喻。
14.兼喻是一种连锁式比喻,其格式是“A 像 B,B 像 C”。其中,B 在前一句中是喻体,在后
有两种情况,一是先从反面比喻,再从正面比喻。
6.回喻又称“迂喻”、“迂回喻”,是“A,不是 A,是 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 。它以“肯定
—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有两种基本类型:A.“本体+否定中介+喻体” 。
B.“喻体+否定中介+本体”。
7.博喻又称“多项喻”、“莎士比亚式比喻”,是一种以多个喻体对某一事物或某事物的几个
【要素】 ①不妥协,持否定态度的现象。②含有讥讽、告诫的意思。
根据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可以分为揭露性讽刺和劝诫性讽刺两大类型。
比喻
【定义】比喻又称“比”、“辟”、“譬”、“譬喻”等,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比方”。它是用
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的事理,也就是根据甲乙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
明甲事物的修辞格。它是建立在心理学所说的类化作用基础上的,利用已知经验引起新的经
化”。最常见的方式是用写人的动词去写人以外的事物,也有用描写人的形容词来写事物的,
还有用称呼人的名词或代词来称呼事物的。
(二)拟物是把原来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乙事物,使其“他物化”,或者根据想象,
把原来适用于物的词语用来描写人,使人“物性化”。
1.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
4.文字飞白就是由于表达的需要,有意把别人的错别字记录下来的飞白。 5.逻辑飞白是故意直录说话人或虚构的说话人所说的不合逻辑的话。 对偶 【定义】又叫“对仗”、“俪辞”,是把一对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意思相关、相 连或相反的短语或者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格。 【要素】 ①结构相同或相似。②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③意思相关、相连或相反。 【种类】 根据其要求的严格程度,可以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根据上下联的语意关系,可 以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三种;根据对偶关系所涉及的语言单位,可以分为当句对、单对、 偶对和鼎足对等;根据用字、词、句以及与其他辞格的合用等情况,又可以分为借对、联绵 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同对、邻近对、互成对、磋对、倒装对、回文对、互文对等。 排比 【定义】排比也称“排句”、“排语”、“排迭”,就是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字 数相等或大体相等、语气相近、意义相关的语句成串地排列在一起,借以增强语势,加强语 意的修辞。 【要素】最少有三个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排列在一起。 【种类】 根据组成句子结构的不同,排比可以分为两类 1.总排是由句子中几个结构相同,意义相近,并且成分一般相似的短句或短语并列而构成的 排比。 2.分排是由几个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者分句并列而构成的排比。 层递 【定义】层递也叫“递进”、“层进”等,就是将语句的排列按照大小、轻重、多少、远近、 深浅、高低等顺序依次排列的修辞格。 【要素】 层递修辞格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所说的事物要有两个以上;第二,所说的事 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比例;第三,比例要有一定的排列次序,不能紊乱。 【种类】按照层递的内容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种基本类型。一般是递升比较常见。 1.递升就是指按照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少到多、由近到远、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2.递降就是指按照由大到小、由重到轻、由多到少、由远及近、由深及浅、由高到低等顺序 排列的层递。 回环 【定义】回环也有人称为“回文”,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 的语言片段连在一起,这样回环往复都可以成文,明确地表达意思,具有循环往复情趣的一 种修辞格。 【要素】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连用在一起是回环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是循 环往复的并列复句,由两个分句构成。 【种类】 按照单位的大小,回环可以分为:以词语为单位的回环、以句为单位的环。 按照表达上宽严的区别,回环可以分为:严式回环和宽式回环。 严式回环就是前后项的字词或语句的排列次序完全相反。 宽式回环是指前后两项的排列次序基本相反,词语之间允许有所增减或改变,但句子的主干 用的是回环的手法。 错综 【定义】错综,是语言活动中将一切“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 面别异”的修辞文本模式。 【要素】词面别异、句式参差;词语富于变化,句型整散相间。
比拟
【定义】比拟是根据丰富的想象,把人当作物来描写,或者把物当作人来描写,或者把甲物
拟作乙物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本体和拟体是比拟的两个要素。本体是甲事物,拟体是乙事物。本体在文中都要出
现,拟体在文中都不出现。
比拟通常可分为两类:拟人和拟物。
(一) 拟人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或行为动作,使物“人格
体的比喻。根据两者在强弱、轻重等方面的差别,它可分为强喻、等喻、弱喻三个小类。
4.反喻又称“非喻”、“否定式比喻”,是一种从否定角度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的某种性质。
往往用“并非”、“不像”、“不是”之类喻词组合本体与喻体的比喻。
5.交喻是一种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喻体从正反两个角度说明同一本体的比喻。
类型 本体(A) 喻词 喻体(B) 相似点 例 句
基本格式
明喻 +


+ 海燕就像预言家一样。 A 像 B
暗喻 +



+ 海燕是个预言家。
A是B
借喻 -


+ 胜利的预言家叫叫喊
以B代A
1. 明喻是非常明显的比喻,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比喻词一般用“像”、“如”、“似
的”、“仿佛”等来表示明显的比喻关系。如:
双关 【定义】双关是使一个(或几个)词语、一句(或几句)话同时关涉到两个方面的一种修辞 格。它主要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指的是另一个意思,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 【要素】具有表里双层意思,本意不在字面上而隐藏在文字深处的话语。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折绕 【定义】折绕又叫“周折”或“纡辞”,就是有话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故意转弯抹角 地表示出来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运用折绕手法的词语或句子语气婉转、曲折、含蓄。 折绕可以分为讽刺折绕和婉转折绕两种类型 讽刺折绕是为了讽刺、批判某种现象却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婉转折绕是为了风趣、诙谐、委婉而不直接说明本意的一种折绕手法。 讳饰 【定义】讳饰也称“避讳”,是指人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或写那些别人不喜欢的触 犯忌讳的事物,将这些犯忌讳的事物改用其他话语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的一种修辞格。 【要素】把犯忌讳的词语用其他词语来代替、回避、美化是避讳修辞格的基本要素。 藏词 【定义】将人们所熟知的名言(如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的某一部分藏起来,而以其 中的另一部分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要素】表达者利用巧妙利用已有的名言名句进行藏匿,接受者必须熟悉所藏名言,才能意 会表达者的用意,体会用词之妙。 藏词根据所藏词语的位置,有藏头、藏腰、藏尾三类 吞吐 【定义】因表达时不便直说,故意将关键的语句保留不说,说一部分留一部分,这种修辞技 法叫吞吐。 【要素】需要有语境的支持,尤其是接受者的认知语境的帮助,才能解读出所“吞”之语, 领会出表达者的用意。 倒反 【定义】有人认为“倒反”就是“反语”。即反语又称“倒反”、“反说”、“反辞”等,即通 常所说的“说反话”,就是在说话或文章中,所表达的意思和心里的意思完全相反,一般带 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一种修辞格。有人认为是“倒辞”和“反语”的合称。 【要素】反语有表面和里面两层意思,表面上的意思是词语本身所具有的,而里面一层意思 则是说话者的真正意思,这个意思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所赋予的。 【种类】根据说话者的对象不同、说话者的感情不同,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讽刺反语和风 趣反语。 用典 【定义】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 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要素】用简短的语词引出典故;利用语境让接受者能发现用典,以便领会言者的用意。 1.明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 明用典故。 2.暗用典故: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 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