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西山植物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2024年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引言生态学野外实习是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学生的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024年春季,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生态学野外实习活动,下面是我对此次实习的详细报告。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点为某自然保护区,位于某省某市的山区。

实习时间为两周,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周:2024年3月1日至3月7日2. 第二周:2024年3月8日至3月14日三、实习目的与任务1. 目的:通过野外实习,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学习生态学调查和实验方法,并培养野外观察和实验能力。

2. 任务:(1)调查野外实习地点的生态环境,包括动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

(2)利用生态学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进行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

四、实习方法与过程1. 野外生态学调查方法(1)样方布设:根据实习要求和野外环境特点,在实习地点选取若干样方。

(2)样方调查:进入样方后,依次记录样方内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并进行必要的测量和观察。

(3)数据整理与分析:将野外调查数据整理成表格和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2. 生态学实验方法(1)实验设计:根据实习要求和生态目标,设计一项合理的生态学实验。

(2)实验操作: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数据分析与讨论:将实验数据整理分析,并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讨论和总结。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实验技能培训,学习了一些生态学调查和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五、实习成果与收获通过两周的野外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和收获:1. 成果:(1)完成了对实习地点生态环境的调查,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数据。

(2)进行了一项生态学实验,探究了某一生态过程的规律或影响因素,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3)整理了大量的数据,绘制了许多图表,对实习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解释。

野外实习报告植物学

野外实习报告植物学

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本次植物学野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植物种类相结合,提高我们对植物的识别能力,加深对植物形态特征的理解。

同时,实习还旨在培养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学会采集、压制和制作植物标本。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提高我们独立工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习,我们可以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感受植物的美丽和多样性,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态环境。

同时,野外实习也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对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全面锻炼和提高。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本次野外实习于 2021 年 6 月 1 日至 6 月 7 日在我国吉林省吉林市马虎头山左家自然保护区进行。

实习期间,我们分为若干小组,按照指导老师的安排,有序地进行野外植物采集、识别、标本制作等活动。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植物标本的采集技巧。

采集标本时,我们要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尤其是那些花果齐全、叶片完整的植物。

这样制作的标本才有价值和意义。

在采集过程中,我们还学会了如何使用工具书和检索表来鉴定植物,以便更准确地识别植物种类。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植物标本的压制和制作。

压制标本是为了使植物材料干燥,便于长期保存和观察。

在压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将植物材料平铺在专用的标本纸上,然后用标本夹夹紧,加上标本压石进行压制。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保持植物标本的颜色,以保证观察时的真实性。

除了采集和制作标本,我们还进行了野外植被和群落类型的观察。

通过观察不同植被类型的植物组成、生长状况和生态环境,我们加深了对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如何描述植物的形态特征,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准确地进行植物识别。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掌握了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和制作方法,还提高了对植物的识别能力。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7篇)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7篇)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精选7篇)植物学野外篇1说这一次实习,其实也不是一次实习,因为这次实习中有一天,而且是在野外进行的,没有直接参与到公司工作中去,不过这次实习的收获还是不小的,虽然不是很正式的,但是总是有收获的!实习完全结束已经两天,虽说实习报告里面已经写很长的感想,但是这里还是想对这一次野外实习做一下总结,主要是经验和教训。

我不是地质专业的,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很用心,这是第一个教训:即无论做什么,一旦做了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并且必须无条件高要求完成,不然就不做。

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没有时间怎么办,次要的任务要不要放一放?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在任何时候只能全神贯注做一件事,选择主次,一件一件地来。

以前的经验证明同时做两件事,我达不到那样的水平。

有了第一个问题,后面的也就必然发生:在实习之前没有作任何的准备工作。

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地质实习应该注意些什么,实习过程中要记录一些什么,实习要求有哪些知识准备的要求(包括学过又已经忘记了的)。

还有就是有必要去图书馆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防止实习完了之后书已经被借完了。

到要写报告的时候,我去图书馆没有借到一本书。

如果说前一个说明了预习的重要性,那么接下来就是提醒我时刻记得复习。

每天实习之后,完全应该把一天的内容整理一下,写一个日志,以使以后的总结更方便一些。

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可是一拖再拖,一天也就很快过去了,结果到最后对每天实习的内容没有一点印象,图也会不出来。

这也说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

事实上,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每天必做的至少包括晚上留出一段时间来复习一天的功课,回顾一天的收获。

无论是实习还是其它的学习,绝对不能再像前两个学期一样在最后一个月临时抱佛脚。

一个实习最终就是要得到一个报告,这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

因此对实习报告的准备一点也不能含糊,除了前面讲的实习前的预习之外,还包括每天的日志整理。

每天整理的时候就应该标出来重点,绘出必要的图形,当然这要在你知道实习报告要写什么的前提之下(可以问上一届)。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

野外综合实习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

在大学生态学课程的安排下,我参加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野外综合实习。

实习地点为一个位于山区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丰富,有着多种植被和动物种类。

通过这次实习,我旨在深入了解野外生态环境,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加深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习内容。

1. 野外生物调查,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多次野外生物调查活动。

通过观察和记录,我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的鸟类、昆虫和植物,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状况。

这些调查让我对野外生物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野外生态监测,我还参与了一些野外生态监测的工作,包括水质监测、土壤监测和气候监测等。

通过这些监测活动,我学会了如何使用专业设备进行野外监测,并学习了如何分析监测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3. 野外生态修复,在实习的最后阶段,我还参与了一些野外生态修复的工作。

我们对一些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了修复,包括植树、清理垃圾和恢复植被等工作。

这些工作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让我明白了生态修复的重要性。

三、实习收获。

通过这次野外综合实习,我收获颇丰。

首先,我对野外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概念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其次,我提升了实际操作能力,学会了如何进行野外生物调查、生态监测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最后,我也加深了对生态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四、实习体会。

这次野外综合实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让我明白了自己作为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对待自然环境。

同时,实习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决心。

我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五、总结。

这次野外综合实习,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将把实习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牢记在心,不断努力,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做出自己的贡献。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

植物野外实习报告(精选3篇)植物野外篇120____年5月22日早上,我们专业准备前往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进行为期五天的“植物学·生态学·动物学”野外实习。

这是我们第一次外出实习。

实习时间:20____年5月22日——20____年5月26日地点:深圳大亚湾东山珍珠岛任务:常见的植物分类,外出辨别野外植物,采集和压制标本环境:深圳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

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大亚湾位于其东面。

大亚湾地处惠州市东南,在惠东县、惠阳区和深圳市之间。

东考红海湾,西临大鹏湾。

实习内容:(一)辨认标本通过第一学期所学的《植物学》内容以及平时积累的,为这次野外实习特别准备的知识和有关的资料,通过植物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辨认出其所属的科。

在实习过程中,植物学老师几乎每天都带我们外出认识植物,老师除了介绍植物的特征外,还教我们如何去辨认各科的特征。

(二)采集和制作标本在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采集和压制标本。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可以制作成标本的,所以在采集标本时,一定要选择其特征明显的部位,以便于将来的标本鉴定。

采集完好的标本只是压制标本的开始,在压制标本时,要注意的问题更多,一定要讲究技巧,对于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压法,还要经常换纸。

要制作一个成功的标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植物的分类在这次野外实习中我们一共辨认了几十个科的植物,所达的的种类超过一百种,以下就列举一些常见的种类:被子植物:木兰科:木兰榆科:朴树桑科:垂叶榕、斜叶榕、木菠萝桃金娘科:乌墨葡桃、番石榴苋科:红龙草、刺苋、野苋菜、土牛膝、空心莲子草锦葵科:大红花、赛葵、黄花棯含羞草科:中国台湾相思,含羞草椴树科:布渣木大戟科:细叶洒金榕、土密树、大飞扬、小飞扬、毛果算盘子、叶下珠、蓖麻炸酱草科:炸酱草无患子科:龙眼、荔枝、倒地苓炸酱草科:炸酱草葡萄科:爬墙虎茄科:少花龙葵、水茄茜草科:龙船花,九节,白花蛇舌草菊科:白花鬼针草、银交菊、加拿大飞蓬、一点红、胜红蓟、长柄菊裸子植物:杉科:杉树蕨类植物:海金沙科:柳叶海金沙:为期五天的植物学野外实习,在26号下午压制完标本后宣告结束了。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和目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野外实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等。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加深对植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二、实习地点本次实习选择了本地的自然保护区作为实习地点。

该保护区位于山区,环境条件适宜,植被种类繁多,是开展植物学野外实习的理想场所。

三、实习过程及成果在实习期间,我们分成小组进行了多个实地调查和研究项目。

1. 植物标本采集和鉴定我们小组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和鉴定。

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花果部位、叶子形状等,我们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科、属和种。

2. 植物生态调查我们小组选择了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并进行了植物生态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观察了植物的生存状况、株高、根系生长等,记录了植物的分布情况和种群数量,并分析了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植物组织解剖实验我们在实验室进行了植物组织解剖实验,通过切片和染色等技术,观察了植物的细胞结构和组织构成。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植物的组织结构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揭示了植物的适应性和生长特点。

四、实习总结和收获通过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我对植物的分类、形态、生态特征和组织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我提高了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技能。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未来在植物学研究方面的发展方向。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我相信这次实习一定会对我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有很大的帮助。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植物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学理论成为了调整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关系的重要工具。

为了增强我们对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了一次为期两周的生态学野外实习。

实习期间,我们赴我国某自然保护区,以生态系统为单位,对其生物组成、环境因素、生态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还锻炼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了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实习内容1. 生物组成调查我们通过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对保护区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了组成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内植物种类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多种类型,动物种类也较为丰富,有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等多种类型。

2. 环境因素调查我们对保护区的气候、土壤、水文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 生态过程研究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保护区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生态过程稳定,各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4.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调查了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类型和强度,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人类活动较为有限,但对某些生物种类和生境造成了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管理。

三、实习收获通过这次野外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习体会这次生态学野外实习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美丽和脆弱。

我们应该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积极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事业中,为构建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报告

植物学野外实习心得报告在过去的一周里,我有幸参加了植物学野外实习,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加深了我对植物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让我亲身体验到了植物学野外研究的乐趣。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一片茂密的森林,老师带领我们观察了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

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例如,在阴湿的角落里生长着苔藓植物,而在阳光充足的岩石上则生长着耐旱的植物。

这让我明白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植物生存的关键。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采集植物标本。

采集标本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其次要保证植物的完整性。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亲手采集了各种植物,并学会了如何制作标本。

这让我感受到了植物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也培养了我对植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实习的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一片草原,观察了草本植物的生长状况。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草本植物,如小麦、玉米、豆类等,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如何使用植物检索表,这让我对植物分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实习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一座山上,观察了山区的植被分布。

山上植被丰富,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我惊叹于植物的多样性,同时也明白了植被分布与地形、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

实习的第四天,我们来到了湖泊附近,研究了水生植物的生长环境。

湖泊中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如荷花、水草等。

我了解到水生植物适应水中生活环境的特点,如根系发达、叶片漂浮等。

这让我对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实习的第五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所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了整理和鉴定。

通过比对植物检索表,我准确地识别了许多植物,并对它们的科、属、种进行了分类。

这让我对植物分类学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总之,这次植物学野外实习让我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还培养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学研究的乐趣,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野外实习报告课程名称:生态学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系专业、年级:生物科学 2009级指导教师:路斌侯秀丽学生姓名:宁杨建平2012 年 6 月15日一、实习目的与内容。

1.1实习目的1.1.1通过到昆明西山参观采样,了解昆明西山生态环境及垂直土壤分布差异条件对天然植被的影响1.1.2 通过实地考察,熟练运用课本知识,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1.1.3提高动手调查的能力,团队分工及其团队协作能力。

1.2主要内容1.2.1开展对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植物生态特征,如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的调查1.2.2通过采集土壤,了解西山土壤状况1.2.3西山森林公园植被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昆明市的一个天然氧吧,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进行实地考察,有极大的生态学研究价值二、实习地自然地理及生态系统概况2.1地理位置西山位于昆明西郊,滇池西岸,距市区15公里2.2自然地理状况西山临滇池西岸,隔滇池与金马山遥遥相对。

北起碧鸡关,南至海口,绵延35公里.最高峰罗汉峰,海拔2 511米2.3生态系统状况全山除岩石嶙峋的罗汉崖外,均为繁茂的原始次生林,随高度变化森林垂直带谱十分明显。

山体下部有以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体上部是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林,在海拔2150米以上的石灰岩地带,分布有冲天柏林和多种落叶阔叶林。

西山植物多而集中,分布有167个科、594个属、1086种灌乔木和其他植物,药用植物也多达九十余种。

还生长了一些珍稀树种,如台桧、鹅耳枥、化香树、八角枫、滇紫荆、云南樟、长柄桢楠等四季常青的树木。

1998年起,公园致力于恢复“碧鸡秋色”工程,连年持续栽种漆树、红枫树等彩色树木。

三、工作方法3.1野外器材数码相机、铁锹、土壤袋3.2实习路线由西山森林公园大门进入,沿上山大路考察,到龙门后原路返回3.3采样方法或观察内容通过土壤采集与收集,对西山土壤进行分析,并结合生态学研究方法分析当地生态系统,调查群落组成四、调查结果4.1调查概况云南松拉丁学名: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树高达30米,胸径1米。

树皮灰褐色。

叶通常3针一束,叶鞘宿存。

球果圆锥状卵圆形,种子近卵圆形或华山松拉丁学名:Pinus armandii Franch华山松(五针松),雄球花黄色,基部围有数枚卵状匙形鳞片,集升于新枝下部成穗状。

球果幼时绿色成熟时淡黄褐色;种鳞先端不反曲或微反曲;鳞脐不明显。

种子无翅,两侧及顶端具棱脊。

主产中国中部至西南部高山。

喜温凉湿润气候,不耐寒及湿热,稍耐干燥瘠薄。

可供建筑、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

树干可割取树脂;树皮可提取栲胶;针叶可提炼芳香油;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

鹅耳枥拉丁学名:Carpinus turczaninowii Hance乔木,高5-10(-15)米;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浅纵裂;枝细瘦,灰棕色,无毛;小枝被短柔毛。

叶卵形、宽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卵菱形,有时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5-3.5 厘米,顶端锐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有时微心形或楔形,边缘具规则或不规则的重锯齿,上面无毛或沿中脉疏生长柔毛,下面沿脉通常疏被长柔毛,脉腋间具髯毛,侧脉8-12对;叶柄长4-10毫米,疏被短柔毛。

果序长3-5厘米;序梗长10-15毫米,序梗、序轴均被短柔毛;果苞变异较大,半宽卵形、半卵形、半矩圆形至卵形,长6-20毫米,宽4-10毫米,疏被短柔毛,顶端钝尖或渐尖,有时钝,内侧的基部具一个内折的卵形小裂片,外侧的基部无裂片,中裂片内侧边缘全缘或疏生不明显的小齿,外侧边缘具不规则的缺刻状粗锯齿或具2-3个齿裂。

小坚果宽卵形,长约3毫米,无毛,有时顶端疏生长柔毛,无或有时上部疏生树脂腺体。

花期4-5月。

坚果,果序下垂,长6-20毫米,果期8-9月。

化香树拉丁学名: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落叶小乔木,高2-6m。

树皮灰褐色,不规则纵裂;枝条暗褐色,有小皮孔;冬季被芽鳞,髓部实心。

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30cm,小叶7-23枚,无柄,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薄革质,长4-11cm,宽1.5-3.5cm,不等边,稍呈镰状弯曲,基部近圆形,一边略偏斜,先端长渐尖,边缘有重锯齿。

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两性花序和雄花序着生于小枝。

顶端或叶腋,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束,中央的一条常为两性花序,雄花序在上,雌花序在下;位于两性花序的四周为雄花序,通常3-8条;雄花苞片阔卵形,顶端渐尖,向外弯曲,无小苞片及花被,有雄蕊6-8,花丝长短不等;雌花序球状卵形或长圆形,雌花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硬而不外曲,无小苞片,有花被片2,贴生于子房两侧,与子房一起增大。

果序球果状,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圆柱形,长2.5-5cm,直径2-3cm,包片宿存,大质,褐色;小坚果扁平,两侧具狭翅。

种子卵形,种皮膜质。

花期5-6月,果期7-8月八角枫拉丁学名:Alangium chinense落叶乔木,高达15米,胸径40厘米。

常成灌木状。

树皮淡灰色、平滑,小枝呈“之”字形曲折,疏被毛或无毛。

叶柄下芽,红色。

单叶互生,卵圆形,基部偏斜。

全缘或微浅裂,表面无毛,背面脉腋簇生毛,基出脉3~5,入秋叶转为橙黄色。

花为黄白色,花瓣狭带形,有芳香,花丝基部及花柱疏生粗短毛。

核果卵圆形,黑色。

花期5~7月,果期9~10月。

云南樟拉丁学名:Cinnamomum glanduliferum常绿乔木,高5—15(20)米,胸径达30厘米;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片脱落,内皮红褐色,具有樟脑气味。

枝条粗壮,圆柱形,绿褐色,小枝具棱角。

顶芽卵珠形,大,鳞片近圆形,密被绢状毛。

叶互生,叶形变化很大,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4—6.5厘米,在花枝上的稍小,先端通常急尖至短渐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近圆形,两侧有时不相等,厚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通常粉绿色,幼时仅下面被微柔毛,老时两面无毛或上面无毛下面多少被微柔毛,羽状脉或偶有近离基三出脉,侧脉每边4—5条,与中脉两面明显,斜展,在叶缘之内渐消失,侧脉脉腋在上面明显隆起下面有明显的腺窝,窝穴内被毛或变无毛,细脉与小脉网状,微细而不明显;叶柄长1.5—3(3.5)厘米,粗壮,腹凹背凸,近无毛。

圆锥花序腋生,均比叶短,长4—10厘米,具梗,总梗长2—4厘米,与各级序轴均无毛。

花小,长达3毫米,淡黄色,花梗短,长1—2毫米,无毛;花被外面疏被白色微柔毛,内面被短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1毫米,花被片6,宽卵圆形,近等大,长约2毫米,宽达1.7毫米,先端锐尖;能育雄蕊9,花丝被短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约1.4毫米,花药卵圆形,与扁平的花丝近等长,药室4,内向,花丝无腺体,第三轮雄蕊长约1.6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药室4,外向,花丝近基部有一对具短柄的心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三角形,连柄长不及1毫米,柄被短柔毛;子房卵球形,长约1.2毫米,无毛,花柱纤细,长约1.2毫米,柱头盘状,具不明显的三圆裂。

果球形,直径达1厘米,黑色;果托狭长倒锥形,长约1厘米,基部宽约1毫米,顶部宽达6毫米,边缘波状,红色,有纵长条纹。

花期3—5月,果期7—9月漆树拉丁学名:Toxicodendron verniciflua(Stokes)F.A.Barkl落叶乔木,高达20米,胸径80厘米。

树皮初呈灰白色,较光滑,老则浅纵裂。

枝内有乳白色漆液。

羽状复叶,小叶7~15片,卵形至卵状长椭圆形,长7~15cm;花小,淡黄绿色。

核果扁肾形,淡黄色,光滑。

花期5~6月;果10月成熟。

红枫树拉丁学名:Acer palmatum Thunb.落叶小乔木。

树皮深灰色。

小枝细瘦;当年生枝紫色或淡紫绿色;多年生枝淡灰紫色或深紫色。

叶纸质,外貌圆形,直径7-10厘米,基部心脏形或近于心脏形稀截形,5-9 掌状分裂,通常7裂,裂片长圆卵形或披针形,先端锐尖或长锐尖,边缘具紧贴的尖锐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钝尖或锐尖,深达叶片的直径的1/2或1/3;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在叶脉的脉腋被有白色丛毛;主脉在上面微显著,在下面凸起;叶柄长4-6厘米,细瘦,无毛。

花紫色,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生于无毛的伞房花序,总花梗长2-3厘米,叶发出以后才开花;萼片5,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长3毫米;花瓣5,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钝圆,长约2毫米;雄蕊8,无毛,较花瓣略短而藏于其内;花盘位于雄蕊的外侧,微裂;子房无毛,花柱长,2裂,柱头扁平,花梗长约1厘米,细瘦,无毛。

翅果嫩时紫红色,成熟时淡棕黄色;小坚果球形,直径7毫米,脉纹显著;翅与小坚果共长2-2.5厘米,宽1厘米,张开成钝角。

花期5月,果期9月云南含笑拉丁学名:Michelia yunnanensis Franch常绿灌木,丛生。

高可达2~4m。

芽、幼枝、幼叶背面、叶柄、花梗密被深红色平伏毛。

叶革质,倒卵形,窄倒卵形或窄倒卵状椭圆形,上面绿色,背面有平伏毛。

,机箱极香。

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顶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

花单生叶腋,花芽具棕褐色茸毛。

花芳香,花瓣白色。

雄蕊多数。

多分枝,分枝无毛。

单叶互生,革质,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全缘,叶柄长约2厘米,两面均无毛,有光泽,网脉根明显。

叶腋有芽,被红棕色毛,花蕾为大形苞片包被,苞片密被棕色绢毛,微开。

花期2—3月,极为芳香。

芳香油含量大约为0.4%,是食品、化妆工业的重要香料。

果期8-9月滇青冈拉丁学名: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Schotky常绿乔木,高达20米。

小枝灰绿色,幼时有绒毛,后渐无毛。

冬芽被绒毛。

叶片革质,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2—4.5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1/3以上有锯齿,中脉在叶面凹陷,在叶背显著凸起,侧脉每边8-12条,叶背支脉明显,叶面绿色,叶背灰绿色,齿端有短尖头,幼叶背面密被弯曲黄褐色绒毛,后渐脱落,表面中脉凹下,背面显著凸起,侧脉8-12对;叶柄长0.5-2厘米。

雄花序长4-8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雌花序长1.5-2厘米,花柱3,柱头圆形。

壳斗碗形,包围坚果1/3—1/2,直径0.8—1.2厘米,高6—8毫米,外壁被灰黄色绒毛;苞片合生成6—8条同心环带,环带近全缘。

坚果椭圆形至卵形,直径0.7-1厘米,高1—1.4厘米,初时被柔毛,以后脱落,果脐凸起,直径5—6毫米。

花期4月,果熟期10月4.2群落生态特征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群落的结构复杂,种群的密度和群落的结构能够长期处于稳定的状态,植物以乔木为主,也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森林占据空间大,林木寿命延续时间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