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案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
3.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开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理解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习俗领域的变化。
3.认识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1)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装。
(2)女子服饰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开展。
经过改革与创新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特征:中西合璧。
3.中国现代服饰的变化(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受政治的影响,盛行军装和“干部服〞。
(3)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思维点拨]1.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表达。
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归纳总结] 近现代男女服饰变化的主要特征(1)近代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2)改革开放前的特征:政治性、保守性明显,朴素单一。
(3)改革开放后的特征:新颖款式层出不穷,与国际接轨。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变特点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
与此同时,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的多。
2、人力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有数万辆之多。
3、自行车的演进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4、电车和汽车的演进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1924年,北京则是1935年。
5、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6、现代中国交通的特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机械牵引B、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C、电车和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思路与技巧: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仍然依赖于原始的人力与畜力。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②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 城市 比较显著。
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 50 年代
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 (1)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 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 上海轮船招商局 是 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
考查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例2] 李鸿章曾赞叹西方的一种发明说:“无智愚
长幼之别,无学习破译录之难,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 坐一室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謦欬。此亘古未有之便宜, 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 千里。”这项发明是 ( )
A.火车
C.电报
B.电话
D.电影
[解析]
C.汽车
D.电话
[解析]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言交通工具
的发车之准时,可以排除D项;“别肠转如轮„„眼见双轮 驰”言交通工具之外形,可以排除B、C两项。
[答案]
A
用分析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分析排除法,就是通过反复阅读,分析所给选项从中确 定出正确答案,这主要是针对有些题目的选项本身表述就有 问题,与题意要求明显有错误,或者选项的表述与题目无关, 通过阅读分析可以直接排除。
2.现代化邮政的建立和电话、电报等新式高效通信工
具的广泛使用,是近代百年中国通信手段发生巨大变化的集 中表现。
3.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促进了人员、商
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五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思考]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学习思考]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
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答案提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高中历史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教案 人民版必修2

内蒙古海拉尔市第一中学高中人民版必修2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教案【学法指导】:学习时可以利用表格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学习效果。
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探究导致中国近代交通进步的主要原因;理解航运、铁路、公路和航空之间的关系。
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弄清中国通讯工具的变迁与世界文明进步的关系。
【课表要求】:掌握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掌握中国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自主学习】:1、概括出中国近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发展。
(从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交通运输概况进行比较)2、中国近现代化的通讯工具进步体现在哪儿?【课堂合作探究】:1、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轨迹。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
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早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
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
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建权。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
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膺厦、兰新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青藏铁路等。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课堂练习】1、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开始进入中国应该发生()A.洋务运动后B.鸦片战争后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D.辛亥革命后2.标志着打破列强垄断中国江海运输业的是()A.上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B.福州船政局的成立C.江南制造总局的建立D.发昌机器厂成立3.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A.京汉铁路的修建B.沪宁铁路的修建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D.东省铁路的修建4.你哥哥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学院,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关于铁路事业发展的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期后,大力改造沿海干道B.八五、九五期间,国家相应减少了铁路资金投入C. 20世纪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居世界第一D.机车、铁路技术改造成为发展铁路事业的重要内容5.下列关于我国近现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社会进步为前提的B.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加强了全国各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C.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D.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专题四 做到触类旁通

1.(2012·广东高考)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解析:根据“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可知该学者既看到了这种制度不足的一面,又肯定该制度促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2·福建高考)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从表格中数据变化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在1928~1937年间,呈逐年递减趋势,当时正是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斯大林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运动使苏联完成了工业化,但挫伤了农业发展。
因此C项正确。
答案:C3.(2012·江苏高考)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对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调整和改良,即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故选D。
答案:D4.(2012·江苏高考)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导学案“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苍南树人中学专题四学案2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课前预习】
1、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近代以来我国在通讯方面有何进步?
3、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演变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课堂探究】
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表现
⑴人力牵引
①
②
③
⑵机械牵引
①电车:
②汽车:
③轮船:
④火车:
⑤飞机:
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⑴
⑵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的发展:
2、电信事业的发展
⑴电报:
①
②
⑵电话:
①
②
③
④
3、作用:
⑴
⑵
⑶
【训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