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实用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乌兰察布医学咼等专科学校《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负责人:赵雄蒙中医系适用专业:所属系部:教务处二◦一六年九月《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2104 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学期总课时:72 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22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康复评定技术是研究有关功能状况的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康复治疗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之一,是通过评定获得功能障碍相关信息的必要阶段,是制定适宜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前提,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基础,是康复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
在康复领域中,康复评定技术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二)设计思路通过康复治疗士(师)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其工作流程为:问诊与观察-康复评定一康复治疗计划制定一实施康复治疗计划一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所以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更是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所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设计10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又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安排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实践评价以项目考核为主,重视过程考核。
康复评定技讲述了常用的评定技术的定义及影响评定的因素和具体的评定方法。
按照教材设计出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人体发育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感觉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心理功能评定、言语评定、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截瘫及四肢瘫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假肢评定、常见病症的评定以及环境评定等,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评定方法。
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康复评定的概念、评定方法、基本要求、评定时间、评定内谷及注意事项。
2.掌握人体形态学、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知觉、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及残疾等评定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
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就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得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得核心课程与必修课程,也就是本专业得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与作业疗法专业得学生提供系统、全面得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得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得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得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得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得学习为基础,也就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得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得专业基础课程,就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得桥梁,也就是本专业得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得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得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得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与感觉功能得评定等、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 与“理实一体"得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得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得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得“学"与“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与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与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就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该课程就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得工作项目设置得。
其总体设计思路就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得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得训练,理论知识得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得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得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与态度得要求。
康复评定技术

实训课:转移训练
2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方法三、
2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方法四、五
第三节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注意事项
2
第三章体位及转移技术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良姿位的摆放及原则
2
第四章 认知及知觉功能训练 第一节概述
2
第二节注意障碍的作业治疗
2
第三节记忆障碍的作业治疗
2
第四节失认症患者的作业治疗
2
第五节失用症患者的作业治疗
2
三、 评定
四、 作业治疗
2
第二节脊髓损伤的作业治疗一、概述
二、 功能障碍特点
三、 评定
2
四、 作业治疗
五、 注意事项
2
第三节脑性瘫痪的作业治疗
2
第四节手外伤的作业治疗
2
第五节烧伤的作业治疗
2
第十一章社区作业治疗
2
第十二章职业康复
2
72
运城护理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进度表
学年度 学期
主讲教师:
职 称:
学 历:
《康复评定技术》教学课时分配 一
章节内容
学
时
计划学
时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康复评定的方法
2
2
第三节康复评定的内容
第四节康复评定的实施
2
2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一、二、三、
2
2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四、五
2
2
实训课:人体反射评定
2
2
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2
2
2
第七章心理功能评定技术 第一节概述
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负责人:赵雄所属系部:蒙中医系适用专业:康复治疗技术教务处二〇一六年九月《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62104 课程类型:专业课开课学期:第学期总课时:72 理论课时:50 实践课时: 22 一、前言(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康复评定技术是研究有关功能状况的理论和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康复治疗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之一,是通过评定获得功能障碍相关信息的必要阶段,是制定适宜的康复治疗计划的前提,是保障康复治疗安全的基础,是康复工作者的一项基本的专业技能。
在康复领域中,康复评定技术是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状况及其水平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并对其结果做出合理解释的过程。
(二)设计思路通过康复治疗士(师)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归纳其工作流程为:问诊与观察→康复评定→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实施康复治疗计划→康复治疗效果评价,所以康复评定是康复治疗计划制定的重要依据,更是康复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
所以,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设计教学内容,以临床典型案例为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共设计10 个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又设置若干个工作任务,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安排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实践评价以项目考核为主,重视过程考核。
康复评定技讲述了常用的评定技术的定义及影响评定的因素和具体的评定方法。
按照教材设计出人体形态评定、心肺功能评定、人体发育评定、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感觉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步态分析、康复医学中常见的心理功能评定、言语评定、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生活质量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截瘫及四肢瘫评定、偏瘫运动功能评定、假肢评定、常见病症的评定以及环境评定等,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评定方法二、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 掌握康复评定的概念、评定方法、基本要求、评定时间、评定内容及注意事项。
2. 掌握人体形态学、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协调功能、步态分析、知觉、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及残疾等评定项目的相关理论知识。
[资料汇编]--2016级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
![[资料汇编]--2016级康复治疗专业《康复评定》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3e5ee8ce2f0066f5332269.png)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3302230课程名称:康复评定技术学分:6学时:108开课学期: 2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与作用《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该课程是在对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康复治疗技术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论,校院合作开发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
2.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的关系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有:前修课程《人体发育学》、《功能解剖学》、《运动学》,后续课程《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工程学》、《临床康复学》、《言语治疗学》。
3.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遵循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以医院调研为基础,围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与医院专家共同合作,实施本课程的系统开发与实践。
4.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为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从宏观(培养目标定位)、中观(课程体系)、微观(教学单元内容)三方面进行系统化设计。
结合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根据职业活动特点,重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单元次序。
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讨论法和小组学习等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化培养。
系统化规范教学环境条件,对校院合作、实训基地、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教材等进行系统规划,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本课程标准用于指导《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
二、课程目标1.课程总体目标企业⋯⋯通过练,使学生具备⋯⋯的能力,并具备⋯⋯的能力,促进程的学习本课和训熟练应用运动、掌握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的能力,并具备通过本课练,使学生具备程的学习和训患者康复。
定患者的各项功能的能力,促进感觉等功能评定方法评2.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①系统掌握各种康复评定的定义、影响因素、适应证、禁忌症,以及各种功能评定的方法;②熟悉各种功能活动的解剖结构、生理过程;③了解现阶段国际通用的评定方法和手段。
康复评定技术 课程标准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建议课时数:64学分:4适用专业:康复技术先修课程:考试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技术》基础应用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及ADL评定的相关基本理论;2.理解心肺功能评定、疼痛的评定、运动控制障碍评定及高级脑功能障碍评定的相关理论;3.了解环境的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的相应理论。
(二)能力目标:1.独立并规范地完成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徒手肌力和肌张力测定、协调与平衡功能的评定、疼痛的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2345123(二)学习情境设计六、实施建议(一)教材选用与编写1~2-帮-带”校外实训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康复中心,部分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等。
七、教学评价按照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实施,从项目的专业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处理、项目方案制定实施、结果考核评价全方位进行考核。
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重视职业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全方面培养,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
建议成绩评价采用:平时成绩(20%)、工作任务完成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40%)、技能考试成绩占(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标准
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
适用专业:康复技术
先修课程:考试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康复医学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产物,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共同构成现代医学体系。
《康复评定技术》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也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
康复评定技术为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专业的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康复机能评定理论与技术的知识框架,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求体现“三基”思想,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不仅实用、适用、够用并达到全国康复治疗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
它要以《解剖学》《生理学》《运动学基础》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因子治疗技术》、《运动治疗技术》、《疾病概要》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理念
本课程为中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桥梁,也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康复机能评定的含义,掌握康复机能评定的具体方法,如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ADL评定及疼痛和感觉功能的评定等。
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职教理念,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和“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和“教”,即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做中传授理论和培养学生技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还课堂给学生;而教师是主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为64学时,学分为4学分。
该课程是依据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工作项目设置的。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中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
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力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协调能力的评定、步态分析及ADL评定的相关基本理论;
2.理解心肺功能评定、疼痛的评定、运动控制障碍评定及高级脑功能障碍评定的相关理论;
3.了解环境的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的相应理论。
(二)能力目标:
1.独立并规范地完成基本生理指标测量、人体形态学测量、关节活动范围测量、徒手肌力和肌张力测定、协调与平衡功能的评定、疼痛的评定和感觉功能评定;
2.会应用量表进行ADL、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和吞咽功能的评定;
3.了解应用仪器设备进行等速肌力测定、肺功能测定、心功能评定和步态分析;
4.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5.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三)素质目标:
1.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体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耐心和细心;
2.热爱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有较好的学习兴趣;
3.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尊敬师长,尊重患者。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选取
表1 课程项目和学习情境设计一览表
(二)学习情境设计
表2 学习情境
六、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编写必须遵循六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学生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材编写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确定教材深度,并注重教材内容的衔接。
要注意实用性和实践性。
根据学科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需求确定教材内容,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及时对原版教材内容进行更新。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充分发挥文字、音像、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综合作用,努力使静态教材变为动态教材。
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材的编写方法,考虑学生对教材的感受。
建立理论课到实习课一体化的教材编写观念,充分考虑教材对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积极探讨行为导向法等新方法编写教材,改变传统的教材编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运用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积极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现场教学、启发式、鼓励式、点评式、师生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形成思维习惯,要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使讲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实物辅助教学,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对相关技能训练的认识。
采用提前布置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教学基本条件
本课程教学由具备医师资格并获卫生技术系列职称的教师担任,专职教师要求为“双师”型教师,每年有1~2月时间下临床进行康复实践,专兼职教师比例1:1,职称结构为高级∶中级=1∶1,新老教师实行一对一“传-帮-带”,以促进年青教师快速成长。
能有效保证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正常进行。
本课程要求校内校外实训一体教学模式,校内实训环境及设施有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数间,多媒体网络教学条件,各项目实训设备齐全,每4~6人一组的基本实训设备,10人一组的高级实训设备,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校外实训在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或教学医院,康复中心,部分社区医院和养老院等。
七、教学评价
按照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化教学实施,从项目的专业知识准备、信息收集处理、项目方案制定实施、结果考核评价全方位进行考核。
建立综合的评价模式,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注重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重视职业素质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全方面培养,包括自我评价、成果展示、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功能。
建议成绩评价采用:平时成绩(20%)、工作任务完成成绩(10%)、理论考试成绩(40%)、
技能考试成绩占(30%)。
在教学过程中,平时成绩按照学生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学习行为等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成绩通过提前布置工作任务,以组为单位进行课下学习与交流,根据各组完成任务质量情况记团体成绩,对于需个人完成的内容根据个人完成质量情况记个人成绩,然后综合评定;学生互评可根据对方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责任心、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进行评定;个人自评根据个人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表现自我评价;理论考试成绩依据期末考试卷面完成情况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