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实训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实训设计方案一、实训目的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程中需要精准的测量数据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设计一系列测量任务,让学生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理解测量原理并能够灵活运用测量技术进行实际测量工作。
二、实训内容1. 工程测量仪器的介绍与操作方法2. 测量原理的理解与应用3. 地形测量实验4. 建筑测量实验5. 施工监督实验三、实训计划1. 第一天:测量仪器的介绍与操作方法学生将学习各种工程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包括测量仪器的类型、用途、操作指南等内容。
老师将通过讲解和实际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对测量仪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第二天:测量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将学习测量原理的相关知识,包括测量误差、精度要求等内容。
老师将通过理论讲解和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对测量原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测量工作中。
3. 第三天:地形测量实验学生将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地形测量实验。
学生需要使用测距仪、水准仪等工程测量仪器,对指定区域的地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完成测量任务并进行数据处理。
4. 第四天:建筑测量实验学生将进行建筑测量实验,包括建筑物的水平测量、竖直测量等内容。
学生需要使用测距仪、水准仪、全站仪等工程测量仪器,对指定建筑物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
学生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完成测量任务并进行数据处理。
5. 第五天:施工监督实验学生将在指定工程现场进行实际的施工监督实验。
学生需要使用全站仪、测距仪等工程测量仪器对施工现场进行测量,监督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施工进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完成测量任务并进行数据处理。
四、实训评估1. 实训过程表现评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将被考核。
包括对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是否熟练、对测量原理的理解是否深入、对测量任务的完成情况等内容。
工程测量高度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高度设计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建设规划的不断拓展和更新,对于建筑和道路的测量需求日益增加。
其中,测量建筑高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程测量任务,它不仅关系到建筑的结构和安全,还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高度测量方案成为了当今工程测量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测量高度的原理在工程测量中,测量建筑高度通常采用了三角测量法。
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已知的角度和距离来计算目标物体的高度。
根据勾股定理和正弦定理,可以通过三角形的计算来确定建筑物的高度。
具体测量原理可简述如下:1. 选择合适的测量点,确保能够获取目标建筑物的全部高度信息。
2. 利用测距仪或者测量仪器获取目标建筑物与测量点的水平距离。
3. 利用全站仪或者经纬仪等设备来测量建筑物顶部与测量点的仰角。
4. 通过已知的角度和距离,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得出建筑物的高度。
三、测量高度的设计方案1. 测量工具的选择在测量建筑高度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
一般来说,全站仪、测距仪和经纬仪是比较常用的测量工具。
其中,全站仪用于测量建筑物与测量点的仰角,测距仪用于测量建筑物与测量点的水平距离,而经纬仪则用于确定测量点的经纬度坐标。
这些工具都是经过精密校准和调试的专业测量设备,能够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点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测量点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在选择测量点时,需要考虑建筑物的位置、周围环境、可见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需要选择距离建筑物较远但仍然能够清晰观测到建筑物的位置的地点作为测量点。
同时,需要保证测量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避免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和安全隐患。
3. 测量过程的规范在进行建筑高度测量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流程进行测量。
具体包括测距、测角、记录数据等环节。
同时,需要注意测量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测量。
此外,需要注意测量时的天气条件,避免雨雪天气或强风天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工程测量设计方案模板

工程测量设计方案模板一、前言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节约工程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工程测量设计方案旨在明确工程测量的要求、方法和步骤,为工程施工提供科学、规范、可操作的测量设计方案。
二、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2. 工程地点:3. 工程范围:4. 工程施工单位:5. 工程监理单位:6. 测量单位:三、测量设计任务本次测量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测量基准点的确定;2. 地形和地貌的测量;3. 建筑物的测量;4. 道路、桥梁、隧道的测量;5. 输水、排水等设施的测量;6. 物料堆场的测量;7. 其他需要测量的内容。
四、测量设计原则1. 精确性原则:测量数据应尽可能准确,确保对工程施工的准确指导;2. 可操作性原则:测量方法应简单易操作,便于现场施工操作;3. 规范性原则:测量应符合行业规范和标准要求,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五、测量设备和工具根据测量设计任务的要求,需要准备的测量设备和工具包括:1. 坐标测量仪;2. 全站仪;3. 测量杆;4. 测距仪;5. 水准仪;6. 测量标尺;7. 三角尺、量角器等辅助工具。
六、测量方法1. 测量基准点的确定在工程测量中,确定测量基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后续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基准点的确定应满足以下要求:(1)点位布设应符合工程测量要求;(2)点位布设应稳定可靠,不易受外界影响;(3)点位布设应便于进行后续测量工作。
2. 地形和地貌的测量地形和地貌的测量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土方开挖、填方和综合利用等工程施工工作。
地形和地貌的测量应包括以下内容:(1)地面高程的测量;(2)地表特征的测量;(3)坡度、地势的测量;(4)注释地形、地貌的特点。
3. 建筑物的测量建筑物的测量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准确施工和结构设计。
建筑物的测量应包括以下内容:(1)建筑物的平面测量;(2)建筑物的高程、立面、断面测量;(3)建筑物构件的尺寸测量;(4)注意建筑物上的特殊结构和构件的测量。
工程测量设计测量方案

工程测量设计测量方案一、测量设计的基本内容1. 工程测量设计的基本原则工程测量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准确、可靠、经济、安全。
在工程测量设计中,应当遵循这些基本原则,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工程测量设计的基本内容工程测量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测量对象的选择、测量方法的确定、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参数的设定等。
3. 工程测量设计的组织管理工程测量设计的组织管理包括测量工作的组织安排、测量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测量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等。
4. 工程测量设计的成果交付工程测量设计的成果交付包括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测量成果的图件和报告的编制等。
二、测量设计的方案编制1. 完整测量设计的内容完整的测量设计应当包括测量的目的、测量的内容、测量的方法、测量的环境、测量的安全等内容。
2. 测量设计的编制原则测量设计的编制应当遵循测量的准确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和安全性等原则。
3. 测量设计的编制流程测量设计的编制流程包括测量目标的确定、测量方案的制定、测量仪器的选择、测量人员的组织和培训、测量条件的确认、测量风险的评估等。
4. 测量设计的文档编制测量设计的文档编制包括测量设计书的编制、测量记录的填写、测量成果的汇总等。
三、测量设计的实施过程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测量仪器的检查和校准、测量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测量条件的确认等。
2. 测量的实施方法测量的实施方法应当根据测量的内容和条件进行选择,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测量中的安全保障在工程测量中,应当重视安全保障工作,保障测量人员和测量设备的安全。
4. 测量的记录和成果处理测量过程中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及时和准确的记录,测量结束后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测量成果的图件和报告。
四、测量设计的质量管理1. 测量设计的质量控制测量设计的质量控制包括测量方案的审查、测量过程的监督、测量成果的复核等。
2. 测量设计的质量评估测量设计的质量评估应当进行定期的评估,确保测量设计的质量和有效性。
市政工程测量方案设计

市政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一、工程概述本次市政工程位于_____市_____区,主要包括道路新建、排水管道铺设、桥梁建设等项目。
工程线路总长约_____千米,施工范围涵盖多个街区和重要交通节点。
工程的顺利实施对于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测量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测量工作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重要基础,其目的在于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地形地貌、位置坐标和高程等数据,确保工程按照设计要求准确施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
具体任务包括:1、对工程建设区域进行地形测绘,绘制地形图,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资料。
2、布设测量控制网,为施工测量提供基准。
3、进行道路中心线、桥梁中心线、排水管道中心线等的定线测量。
4、对道路、桥梁、排水管道等工程的施工进行测量放样,控制施工位置和高程。
5、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形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三、测量工作的依据和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20)2、《城市测量规范》(CJJ/T 8-2011)3、本工程的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文件四、测量人员和仪器设备配置1、测量人员测量负责人 1 名,具备丰富的市政工程测量经验和专业知识,负责测量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
测量技术员 2 名,熟悉测量仪器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负责具体的测量工作。
2、仪器设备全站仪 1 台,精度不低于 2"。
水准仪 2 台,精度不低于 DS1。
GPS 接收机 1 套。
钢尺、塔尺、棱镜等配套测量工具若干。
五、测量控制网的布设1、平面控制网根据工程规模和精度要求,采用导线测量或 GPS 测量方法布设平面控制网。
控制点应选在通视良好、便于保存、稳定可靠的地方,相邻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应满足规范要求。
平面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规范要求,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
2、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布设高程控制网,与国家或城市高程控制点联测。
水准点应沿工程线路布设,间距不宜大于 200m。
工程测量方案

(一)工程测量方案1. 工程测量总体设想(1) 以设计图及业主规划的用地地界,结合总平面定位依据,现场建立相对的一级二角控制主网,在此基础上,指导现场各个单体的定位及轴线、标高的控制施工。
(2) 本工程各个单体的定位,将利用一级三角控制主网,采用“极坐标法定位”的方法来进行各建筑物定位及各条轴线的控制,并采取闭合检查。
(3) 根据设计总平面图定位数值计算出相应轴线的相对坐标数值,现场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单体轴线定位(4) 水准标高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
2、测量仪器的选用注:(1)以上仪器均应鉴定合格,并在计量鉴定使用有效期内(2) 在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应及时校正来保证测量精度。
3、平面轴线控制测量(1)基准一级三角控制主网的设置原则a. 基准三角控制主网的设置以业主提供的规划院地界基准点及设计总平面图为依据,其三角控制主网基准点精度应控制在5 Mr以内。
在此平面控制主网的基础上,在各单体建筑施工现场内各自建立二级施工的直角控制副网,指导单体现场施工。
平面控制主网和副网,应符合下列规定:a1 、平面控制主、副网的坐标系统,应与工程设计图所采用的坐标系统相同;a2 、当利用原有的平面控制主网时,其精度应满足需要;投影所引起的长度变形,不应超过1/40000 ,当超过时,应进行换算;b. 基准平面控制主网是建立在地界基准点的基础上的,设置时要求同时满足稳定、可靠和通视三个要素,同时,新建立的施工平面控制副网设置时也要求同时满足稳定、可靠和通视三个要素。
主网和副网要互为可靠和通视,要采取可靠措施进行保护,其中任何一点遭到不可预见事件的破坏或移动时,应及时复测补网。
c. 标高以业主提供的规划院永久水准点为基准,其数值以规划院最新数值为准。
施工高程应根据最新数据及时调整,可利用平面控制主、副网基准点位作为水准点控制基准点。
轴线坐标控制点投测完毕之后,互相之间应进行校核,同时可检验偏差情况,闭合检查如果超出精度允许范围应及时纠正。
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书

工程测量方案设计书一、引言本测量方案设计书是为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高效和准确,以满足项目要求并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的可控性。
本测量方案设计书将对测量工作的计划、方法、技术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二、测量目的1. 确定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貌等基本地理信息;2. 对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进行精确的尺寸和结构测量,提供精确的设计依据;3. 监测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地表沉降、变形等情况,确保工程安全和稳定;4. 为工程竣工验收提供测量数据。
三、测量范围测量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工程项目的地理测量,包括项目场地的地图绘制、坐标测量等;2. 工程项目的建筑测量,包括建筑物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绘制、高程测量等;3. 工程项目的道路测量,包括路线测量、路基及路面形状、横断面等;4. 工程项目的桥梁测量,包括桥梁结构的尺寸测量、垂直位移测量等;5. 工程项目的监测测量,包括地表变形、地下水位、建筑物沉降等。
四、测量方法1. 地理测量通常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结合地图测绘和地形测量;2. 建筑测量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仪器,进行平面和高程测量;3. 道路测量采用全站仪、激光测距仪等仪器,进行路线勘测、立面测量等;4. 桥梁测量采用激光扫描仪、垂直位移测量仪等,进行桥梁结构和变形测量;5. 监测测量采用自动测量系统和定点测量,定期对监测点进行观测和记录。
五、质量控制1. 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2. 测量仪器设备应具备相应的检定证书和精度保证;3. 测量数据和图件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并经过专业审核;4. 测量过程和结果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记录,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5.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数据修正和整改,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六、安全保障1. 测量工作中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确保测量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 测量现场应严格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确保测量工作的安全进行;3. 常规检修和维护工作应定期进行,确保测量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方案

工程测量专业毕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工程测量专业是土木工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工程项目的地形、地貌、建筑结构进行测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和工程质量的控制。
在现代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测量技术日益成熟,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对于工程测量专业的毕业设计要求也更高。
本毕业设计项目旨在通过对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测量实践,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测量技能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在工程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设计目标1. 培养学生的测量实践能力。
通过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测量实践,提高学生对测量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工程测量技能和实践经验。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工程测量实践中,要求学生能够团队合作,协调配合,达成共识,实现工作目标。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在毕业设计项目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测量任务,包括测量准备、现场测量、数据处理、成果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设计内容本毕业设计项目选择某市CBD区域一处高层建筑工程项目为测量实践的对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调研。
对所选高层建筑工程项目进行调研,了解项目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建筑结构、施工进度等基本情况,为后续测量实践提供基础数据与信息。
2. 测量准备。
根据项目调研结果,制定测量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测量范围和目标,准备测量仪器设备和工具,配备必要的人员。
3. 现场测量。
根据测量方案和工作计划,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测量工作。
包括地面和建筑物的测量、地形地貌的测量、建筑结构的测量等环节。
4. 数据处理与成果分析。
对测量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测量成果,并进行成果分析与评价,验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撰写毕业论文。
根据测量实践的过程和成果,撰写毕业论文,总结测量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和展望,展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况广东省连州至怀集公路项目A2合同段路线起点K47+000在连州市的附城镇观音山附近沿连州与连南交界处和连南与连山交界处的山间谷地南行,经连州市附城镇,连南县三江镇,连山县太保镇,连南大坪镇、香坪镇,连山县吉田镇、永丰镇、福堂镇、小山江镇,终点位于小山江镇区西北侧山坡处与A1合同段段相接,路线总长69.48km,其中第9标起点位于连南香坪镇,起点桩号为K80+300,终点桩号为K92+450,路线长12.161km(含长链),包括桥梁3757.5m/11座,隧道4342.5m/1座、盖板涵洞11道,圆管涵10道,互通立交1处。
1.1茅田界隧道茅田界隧道为特长公路隧道,左、右线分离布设。
茅田界左线隧道起讫桩号为ZK84+584~ZK88+921,长度为4337m,连州端采用削竹式洞门,怀集端采用端墙式洞门;茅田界右线隧道起讫桩号为YK84+585~YK88+933,长度为4348m,连州端采用削竹式洞门,怀集端采用端墙式洞门。
贯通面为:ZK86+780、YK86+780处;茅田界隧道连州端洞口段线间距约为27.5m,洞身段线间距约为38m,怀集端线间距约为28.8m;茅田界隧道地面最大高程约为890m,隧道最大埋深约为554m;左线隧道连州端位于R=1900的圆曲线上(设3%的超高),洞身位于直线上,左线隧道怀集端位于R=1700的圆曲线上(设-3%的超高);右线隧道连州端位于R=1850的圆曲线上(设-3%的超高),洞身位于直线上,右线隧道怀集端位于R=1900的圆曲线上(设3%的超高)。
1.2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及控制网概况茅田界隧道位于中央子午线经度为112°10′00″,投影面大地高300米;平面坐标系统的参考椭球为1980西安椭球,椭球参数为:长半轴a=6378140,扁率f=298.257。
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现有的平面控制网概况:三等控制点11个,隧道进口处附近有GPS06、MS03、MS01、SD0、SD1、ZD1、YD1,出口处附近有MS06、MS04、F11、GPS04。
现有的高程控制网概况:有三等水准点8个:MS03、F16、F17、SD1、F11、MS06 、MBM05、MBM04。
1.3依据的规范及既有成果3.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3.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3.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 2007);3.4《连怀公路第九标控制网复测技术成果报告》3.5 茅田界隧道设计施工图纸1.4计划投入的测量人员及仪器表1.4.1计划投入的主要测量人员及分工表1.4.2计划投入的测量仪器情况二、洞外控制测量洞外控制网测量前,要根据隧道贯通误差规定和平面控制测量设计要素进行洞外控制网设计。
表2.1.1隧道贯通误差规定表2.1.2 精度要求测量部位测量方法测量等级适用长度(km) 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洞外GPS测量三等3~6 1/70000 洞内导线测量四等2~5 2.5 1/80000 2.1 GPS首级控制(C级)2.1.1网型设计茅田界隧道(设计右线长4348m)洞外平面控制网在选取进、出口附近6个三控制点(GPS06、MS01、MS03、MS06、MS04、GPS04)的基础上布设加密点,共加密8个控制点,分别为(gs01、gs02、gs03、gs04、gs05、gs06、gs07、gs08)。
采用仪器设备: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将严格按照GPS三等网精度进行施测。
网型采用边连的方式,采用4台GPS双频接收机同步静态观测。
图2.1.1-1 GPS加导线网型设计图2.1.1-2GP网型设计2.1.2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观测执行的技术要求等级项目三等静态测量卫星截止高度角(°) ≥15 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4 有效时段长度(min) ≥90 观测时段数 2 数据采样间隔(S) 5 接收机类型双频PDOP或GDOP ≤62.1.3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观测(1)按规定时间进行同步观测作业。
(2)采用天宝GPS双频接收机同步静态观测模式,观测的独立时段重置仪器。
(3)同步观测时段数为2,每时段观测90分钟。
(4)作业前按要求进行仪器检校。
对中设备采用精密对点器,对中精度小于2mm,在作业前及作业过程中对基座水准器、光学对点器进行检校,确保其状态正常。
(5)天线安置严格对中、整平,正确量取至仪器指定的天线参考点高度,以便于在随后的数据处理中精确计算天线高。
(6)天线高每时段前(必须在开机之前)和测后(必须在关机后)各读取一次,每次应在相同的位置,从天线三个不同方向(间隔120°)量取,或用接收机天线专用量高器量取,两次量取误差小于2mm时,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并记入观测手簿,若大于2mm,该点重测。
(7)在有效观测时段内,如中途断电,则该时段必须重测。
因观测环境及卫星信号等原因造成数据记录中断累计时间超过25分钟,则该时段重测。
(8)作业中使用对讲机,离GPS接收机10m以外。
同一点在不同时段观测应改变仪器高度,并改变天线方向,以获得重复基线,前后时段仪器,严格对中整平,尽量避免因多次安置仪器对重复基线较差带来的影响。
2.1.4洞外项目费用预计三.洞内控制测量3.1洞内平面网控制测量对隧道洞内导线进行设计,主要为保证隧道最终贯通误差能否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也为洞内测设中线提供依据。
按工程测量规范中隧道贯通误差规定,对茅田界隧道进洞导线进行设计,洞内导线按隧道四等导线测量精度施测。
图3.1洞内导线布设图3.1.1洞内平面控制网设计后贯通误差估算与分析茅田界隧道洞内贯通误差估算,暂按不等边直伸导线估算, 茅田界隧道出口处进洞口设计控制点至贯通点距离2402m ,进洞后导线点按上图布设。
估算由测角引起的导线终点的点位横向差, 其估算公式为:m q =2112)/(m Ry p n i ∑-=β, m q =43.9mm 。
由于测边引起的导线的纵向中误差为0.603mm.隧道洞内导线测角、测距对贯通精度的总影响值为:m =±)603.09.43(*222+=62.104mm ,小于规范要求≤±65mm 限差,说明洞内平面控制网测量设计可行。
表3.1.2洞内平面控制网测量外业观测3.1.2.1洞内平面控制网测量外业观测执行的技术要求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mm)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测回数2″级仪器四等 2.5 ≤±18 5n1/35000 6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四等2″级仪器8 13 9边长测量技术要求3.1.2.2洞内平面控制测量外业观测洞内导线测角和测边1洞口站测量工作要在阴天或夜晚进行。
2洞内导线测量前应充分通风,没有尘雾后才能进行洞内导线测量。
3洞内测量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20min左右,让仪器与洞内温度基本一致。
4目标棱镜应有足够亮度,受光均匀柔和、目标清晰,避免光线从旁侧照射目标。
5仪器和反射镜面应无水雾。
6洞内导线水平角观测用全站仪测回法测左、右角,为提高测角精度测角时左、右角各测6个测回,角度较差在限差之内取平均值。
7完成规定测回数一半后,仪器和反射镜均应转动180重新对中整平,观测剩余测回数。
8在导线测量时采取暂停施工,以保证导线测量的顺利进行.3.2洞内高程控制测量3.2.1洞内高程控制设计洞内高程控制点由洞口高程控制点引入洞内,每隔150~200米埋设一个水准点,也可利用现有洞内平面控制点,采用三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段间往返测量。
洞内高程控制点随着隧道施工进度逐渐引入洞内,建立新一期高程控制点前应检测起算高程点。
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应满足规范的要求。
图3.2.1洞内高程控制布设图3.2.2洞内高程控制设计后贯通误差估算与分析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产生的高程贯通中误差按下式计算:M△h=M△√LM△——三等水准测量每千米测量偶然中误差为3mm。
L—洞内高程测量路线长度按2.3km计算。
那么茅田界隧道洞内高程控制测量误差产生的高程贯通中误差4.55mm,小于规范中的高程贯通误差限差±70mm要求。
3.2.3洞内高程控制测量外业观测3.2.3.1洞内高程控制网测量外业观测执行的技术要求三等水准高程控制网测量主要技术要求(1)水准测量主要精度要求(2)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3)水准观测的测站限差3.2.3.2洞内高程控制网测量外业观测按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测量,采用SOKKIA B20光学水准仪。
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有:(1)测量时,保证前后视距相等,减少仪器i角对高差观测的影响。
(2)作业前及使用过程中检查与校正i 角,保证i 角绝对值在作业过程中均不超过15″。
(3)水准测量全部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往返观测使用同一类型的仪器和转点尺承沿同一线路进行。
(4)水准测量采用2kg 的尺垫作转点尺承,并辅以竹竿做尺撑,以保证标尺稳定、铅直。
(5)洞内测量前应先将仪器开箱放置20min 左右,让仪器与洞内温度基本一致。
(6)每一测段的往测与返测,其测站数均为偶数。
由往测转向返测时,两支标尺互换位置,并重新整置仪器。
(7)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的三脚架时,使其中的两脚与水准路线的方向基本平行,而第三脚则依次轮换置于水准路线前进方向的左侧与右侧。
3.2.4洞内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及精度评定(1)水准测量数据处理采用手工计算平差。
(2)高程网严密平差起算点的选取与稳定性判断原则。
选取进出口处洞外高程控制点作为洞内水准的起算点。
(3) 从点位环境观察控制点所处位置的是否稳定,判断外界可能的扰动破坏因素。
(4)三等水准的测量以各水准路线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每千米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合格后方可进行高差比对。
否则应重测该段水准路线。
每条水准路线应按测段往返测高差不符值计算偶然中误差M Δ,M Δ按下列公式计算:][41Ln M ∆∆=∆式中:△——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L ——测段长(km);n ——测段数。
3.3洞内施工费用预计四.隧道施工测量4.1施工测量内容地面控制测量;将地面控制点坐标、方向和高程传递到地下的联系测量;洞内控制测量;开挖面放样;拱顶监测;竣工测量(断面测量)。
4.2隧道施工测量技术要求4.2.1贯通面位于直线时,隧道其中线采用折线法调整4.2.2 贯通面位于圆曲线时,由曲线的两端向贯通面按长度比例调整中线。
4.3高程贯通误差应按下列方法调整4.3.1由两端测得的贯通高程点高程,应取两贯通高程的平均值作为调整后的贯通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