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

合集下载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紧密,而文化交流又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民族之间可以互相了解、尊重和欣赏彼此的文化特点,从而增进相互的友谊和认同感。

本文将探讨促进文化交流如何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实施的方法。

一、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 打破偏见和误解文化交流是一种相互了解和学习的过程,通过了解他人的文化,可以消除因偏见和误解而引起的分歧和冲突。

人们常常对陌生的文化持有一些偏见或误解,这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议。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消除对其的偏见,并树立友善和包容的态度,从而增进民族团结。

2. 强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够培养一种大视野的心态,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3. 丰富文化内涵和拓宽视野文化交流使得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内涵得以丰富和拓展。

人们通过接触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可以汲取他们的优秀传统和经验,从而为自己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元素。

同时,文化交流也能够拓宽视野,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增加对多元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促进文化交流的方法1.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例如,可以组织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来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此外,还可以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让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学习和体验彼此的传统文化。

2.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展示了民族的文化根基和传统。

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增进彼此的交流与认同。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

维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过程。

民族团结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促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人民幸福。

首先,民族团结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如果这些差异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而民族团结则能够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减少矛盾和冲突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民族团结有助于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如果不同民族之间存在隔阂和不信任,就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实现共同发展。

而民族团结则能够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民族团结有助于文化交流。

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和价值,它们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能够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如果不同民族之间存在隔阂和不信任,就难以实现文化交流和融合。

而民族团结则能够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第四,民族团结有助于人民幸福。

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如果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就可能导致人民的不满和不安,影响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而民族团结则能够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增强人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不同民族的利益和发展需求,推动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在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注重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在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重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增强各民族的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在社会福利方面,我们应该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尊严。

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信仰价值和创造力的总和。

文化交流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沟通和学习的桥梁,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文化交流的意义、推动民族团结的作用和实施方法等方面,探讨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的关系。

一、文化交流的意义1.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文化交流能够让各民族之间消除隔阂和误解,增进相互了解。

通过相互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得以被认同和尊重,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2.拓宽视野和思维方式文化交流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全球意识和包容性思维,从而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传承和保护人类文明文化交流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和借鉴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创造成果,进一步丰富人类的文明多样性,推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团结的作用1.增进共同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增强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同时培养对其他民族的友好感和尊重,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洽。

2.促进合作与共赢文化交流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他民族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基础,为民族之间的合作与共赢提供重要支撑。

3.缩小民族差距,促进发展文化交流能够使各民族之间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得以共享,有助于缩小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三、实施文化交流的方法1.开展文化节庆和展览活动举办文化节庆和展览活动是一种常见的文化交流方式。

通过展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可以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魅力。

2.组织文化交流团访问交流组织文化交流团进行互访活动,可以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通过深入交流,可以探索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创新合作机会。

3.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在教育领域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思维。

学校可以邀请不同民族的代表前来分享自己的文化,增强学生对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家乡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家乡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家乡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家乡社会稳定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促进民族团结并维护家乡社会稳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只有当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家乡社会稳定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多元化的艺术表演、体育赛事、文化节庆等活动,吸引各个民族的参与,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此外,加强中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

通过在教材中融入多元文化要素,培养学生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尊重,促进学生民族团结观念的形成,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二、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也是民族团结的保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观念,使每个人都能熟悉并遵守法律。

在加强法治的同时,要保障每个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多数民族,都要受到公平的对待和尊重。

只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

三、经济发展繁荣民族团结经济是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

通过加强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促使各民族心理的安定和团结。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政府应该采取措施,鼓励各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同时,要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便利性,为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激发各地区的经济活力,提高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繁荣和民族团结的良性互动。

四、宗教和谐促进社会稳定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府应该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为各个宗教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

同时,要加强宗教教育,引导各个宗教教派积极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宗教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

学生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学生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学生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活动方案第一节:活动目的与背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加强。

作为一所多民族聚集的学校,我们应该发挥团结力量,促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因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学生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活动方案。

第二节:主题活动之学校文化节为了提高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认知,我们计划举办一年一度的学校文化节。

这个节日将于每年的五月中旬举行,持续一周。

期间,我们将邀请各民族的学生代表,展示和展览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食品等。

第三节:主题活动之民族音乐会音乐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

我们计划组织一场民族音乐会,邀请各民族的学生参与演出。

他们可以表演各自民族乐器的演奏,或者合唱当地的民歌。

通过音乐的交流,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

第四节:主题活动之民族舞蹈展演舞蹈是民族文化交流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我们将举办一场民族舞蹈展演,每个民族都可以带来他们自己的传统舞蹈,展现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和韵律。

通过观看和学习舞蹈,学生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第五节:主题活动之文化讲座与工作坊了解文化不仅要通过观看和参与活动,还需要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交流。

我们将邀请专家学者举办文化讲座,向学生们介绍各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形式。

同时,我们还将开办一系列的工作坊,教授学生们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刺绣等,以增强学生们对各民族文化的亲身体验。

第六节:主题活动之民族美食节美食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流与团结的桥梁。

我们将举办一场民族美食节,在学校餐厅设立各民族特色食品的展台,学生们可以品尝来自不同地区的美食。

此外,我们还计划举办烹饪比赛,让学生们亲自制作各民族的传统菜肴。

第七节:主题活动之民族服装展示民族服装是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将组织民族服装展示,学生们可以穿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服饰,并进行展示和走秀。

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还能够学习和欣赏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

加强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政协提案

加强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政协提案

加强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政协提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不同族裔和宗教信仰的关系愈发复杂。

为了促进民族宗教团结,保护少数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与港澳台侨的通联和交流,政协委员提出了一系列的加强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的提案。

一、维护民族团结稳定,促进多元文化交流1. 优化地方宗教事务管理,加强对地方宗教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促进各族裙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融。

2.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我国各族裙众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增进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识。

3. 增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学校教材内容,促进民族文化教育多元化,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团体合法权益1. 完善宗教事务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权益,加强对宗教团体的登记备案和管理,防止一些非法组织滥用宗教名义从事危害社会稳定的活动。

2. 促进宗教团体与社会各界的对话和交流,加强宗教界和社会的交流协调,增进宗教团体对社会的融入感和责任感。

3. 改善宗教场所建设和维护,保护宗教建筑和文物的完好,为宗教信徒提供良好的宗教活动场所。

三、加强与港澳台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三地人民团结1. 拓展港澳台侨交流渠道,推动与港澳台侨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两岸三地人民心灵上的联接。

2. 增设港澳台侨服务网点,为港澳台侨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解决港澳台侨在内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 推动与港澳台侨的人才交流合作,鼓励港澳台侨参与祖国建设和发展,共享祖国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以上提案旨在加强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维护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的贡献。

政协委员将继续践行“团结民族、汇聚力量、共谋发展”的宗旨,积极推动各项提案的落实,为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未来奉献绵薄之力。

九年级维护民族团结知识点

九年级维护民族团结知识点

九年级维护民族团结知识点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和谐关系以及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强对维护民族团结的了解和认识,以下是一些九年级维护民族团结的知识点。

1. 民族平等和尊重在维护民族团结中,民族平等和尊重是基本原则。

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社会经济领域。

九年级的学生需要明白并尊重各个民族的多样性和特点,学会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

2. 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是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的学生应当主动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包括语言、节日、习俗等,增进对其他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学生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民族关系调和在多民族的社会中,可能会存在一些民族关系紧张的问题。

九年级的学生应当学会处理和调和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避免产生民族分裂的情况发生。

通过对话、沟通和协商,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友谊。

4. 民族团结教育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九年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化交流活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等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体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5. 抵制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在校园和社会中,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共同努力抵制种族歧视和仇恨言论的存在。

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仇恨言论都违背了民族团结的原则,应该引起学生们的警惕和抵制。

6. 民族团结法律制度我国有一系列保障民族团结的法律制度,学生们应当了解并遵守。

这些法律制度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宗教事务条例》等,它们为民族团结提供了法律保障。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九年级的学生应当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积极参与到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中。

只有每个人都以平等、尊重、互助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我们的国家才能变得更加稳定和繁荣。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与长治久安。

本文将从教育、法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探讨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一、教育引导,铸就民族团结的基石教育是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贡献。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开设多元文化课程,组织各类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同时营造一个和谐、平等、包容的校园环境。

二、法律保障,维护民族团结的法治基础法律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对于维护民族团结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各民族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大对种族歧视和仇恨犯罪的打击力度,通过法律的力量惩治煽动民族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为民族团结稳定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经济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条件。

我们需要坚持公平公正的发展理念,促进各个民族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实现共同繁荣。

同时,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大扶贫力度,改善民众生活条件,让每个民族都能分享到中国发展的成果。

只有通过经济的共同繁荣,才能拉近不同民族之间的差距,促进民族团结的进步。

四、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凝聚力文化交流是提升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需要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示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认同感。

此外,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保护他们的语言、文字和传统习俗,维护民族团结的多样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推动民族团结的进步,维护民族团结的稳定。

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民族团结题目: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课程:中国民族宗教理论与形势政策姓名:刘骏青学号:12015240064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班级:汉教(2)班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文化交流摘要: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

民族融合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在胡风影响下,服饰、饮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各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过程。

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团结都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固有的优良传统,是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的。

关键词:民族团结融合胡风服饰饮食近代史共同抗日正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五十六个民族多元文化的的融合和淬炼,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五十六个民族齐心协力,融汇进取,相互交融,相互联系,在长期以来的璀璨的历史长河中共同构成的。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中华各民族互相团结,相互融合,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和借鉴,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又共同拥有着一脉相承的共性,薪火相传,长久不息。

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不容亵渎,不容置疑。

到春秋战国,我国各少数民族早已有了开始交流的动向。

各时期的统治者,也都顺应各民族融合和交流的趋势,颁布了一系列适应国家发展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协作,促进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伟大的先哲孔子早就提出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民族问题,这对民族问题的发展有很大的裨益。

“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理素质为脊柱、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

”[1]这足以看出,我国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形成与发展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

自春秋战国以来,我国逐渐开始由分裂走向统一,团结和平共处的意识也愈发强烈。

在这一时期,我国第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发生了。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其他少数民族匈奴、东胡、戎、越等通过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的形成,我国在各方面,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逐渐开始了统一之路。

在长久的朝代更迭中,虽然有动荡分裂,但是仍然还是不断促进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各个朝代的皇帝却都一贯尊崇儒家思想,自然,大统一的思想也就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民族融合史上的第二次大融合: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晋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联系日益密切。

特别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北魏孝文帝改革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这次大融合高潮的顶点在南北朝时期。

在此之后,各少数民族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隋唐时期的民族观,视夷狄与华夏为一家,爱之如一。

文成公主入藏,彝族和白族在中华统一政权的一部分上的文化认同感、亲和力以及政治上对统一的维护,在壮族、回族中传播,在蒙古族和满族中传播宋辽时期,相对正确的宗教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民族矛盾,有利于自己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能在民族冲突的过程中逐渐缩小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各王朝都或多或少采用了中原的宗法性宗教的祭祀仪制。

明朝时期,继承尊崇和完善宗法性传统宗教,继续利用宗教,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控制,隔离蒙藏政策,尊重扶持伊斯兰教以招抚内地和边区的穆斯林。

清朝时期,继续尊崇和完善宗法性传统宗教,并保存部分满族宗教旧俗,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以宗教制度管理西藏,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各民族不仅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不同的作用,而且在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宗教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讲,民族融合的过程就是宗教相互适应的过程。

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相互进行密切的经济交往和日常生活交往,少数民族逐步向封建农业经济接轨,农业社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能提升”[2]民族融合的趋势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文化上。

在胡风影响下,唐朝的服饰、饮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开放的唐朝。

外来文化的影响遍及唐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胡风“的影响下,服装经历着巨大的变化。

在我国的服装发展史上,隋唐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日常穿着的常服被纳入用以区分等级贵贱的服色制度。

……胡服进入中原文化区的最早时间可以追溯到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均用‘胡服’之名,但其款式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而且流行程度也不断加深。

开放的唐朝,胡风泛滥,胡服流行全国,达到极致。

贞观时,长安‘胡着汉帽,汉着胡帽’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盛唐时,胡服终成‘时尚服装’的宠儿,‘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服,为豹皮帽……衣之制度,衿袖窄小。

”安史之乱对胡服热潮产生很大的冲击,但战乱平息后,又开始流行回鹘装,花蕊夫人《宫词》:“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正反映了回鹘装在深宫中的流行程度。

宫内如此,民间对回鹘装的热衷就更不必说了。

”[3]自古以来,饮食在人们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孟子》中说道:“食色,性也。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而且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风味迥异的各大菜系各少数民族在适应文化的融合和发扬本身文化的同时,也构成了新的独特的带有融合性的特色饮食。

“饮食之所以如此重要,除了它是人生存的第一需求之外,还在于它和文化、制度、秩序息息相关。

正如《礼记》所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对于这一点我国的古人深有体会,汉朝时期匈奴喜欢汉族的缯絮食物,汉人投降匈奴的中行说:‘匈奴人众不能当汉一郡,然所以强者,以饮食异,无仰与汉也。

今单于变俗好汉物,汉物不过二十。

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饮食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甚至涉及到‘用夷变夏’和‘用夏变夷’的原则问题,民族的重要分野,饮食的趋同则关乎民族的发展。

”[4]其实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就已经开始了融合和交流之路。

“北朝后魏时期的贾思勰生活在一个胡汉杂居融合的时代,其鸿篇巨著《齐民要术》乃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后所作,充分反映了当时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人民的饮食生活状况,体现出胡汉民族融合的特点,这在书中所记载的食物加工方法上表现尤其明显。

胡族的‘羌煮貊炙’法,‘食肉饮酪’的传统在汉族社会普及开来,同时,汉族的羹臛法也在胡族的饮食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

饮食文化的交融不仅使得各民族的饮食更加丰富,而且结构更加合理,这对人体生理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5]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各少数民族团结统一,渐趋融合,维系着中国的发展,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和荣誉。

长久的文化交融,使得各民族凝固在一起。

1840年,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各民族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反帝反封建的过程。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以后,在南京的康藏人士立立即组建了“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做出6项决议,一是通电全国同胞一致抗日;二是敦促国民政府早日制定抗日作战方针;三是致电南方各派息争,共同抗日;四是发布“康藏旅京同乡抗日救国会”宣言;五是发表为国难告康藏同胞书;六是致电十三世达赖喇嘛解决康藏纷争,共同抗日。

六项决议体现了藏族民众心系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操,表达了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心愿。

日本在占据我国东北的同时,把手伸向内蒙古东部地区,扶植内蒙古反动王公及一小撮蒙奸,设置殖民统治机构,对广大蒙古族和汉族民众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因为内蒙古地区与康藏地区的宗教往来、人员流动、物资交流等亲密关系,内蒙古东部的境况引起九世班禅的不安。

1931年10月,这位充满爱国心的宗教人士毅然前往锡林郭勒,号召内蒙古民众奋起抗战,保卫家园。

尤其是日军占领热河以后,九世班禅痛心疾首,立即致电国民政府称,‘近闻暴日不顾公理,蔑视盟约,仗其势力,攻我榆关,察彼用意,无非欲实大陆政策之阴谋……班禅目击时艰,忧愤不已,虽身属空门,而于救国图存之道,何敢后人,除召集当地蒙藏喇嘛千余,自五月一日起……祈祷和平’。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疆,日本侵略者的铁骑未及染指,但国难当前,新疆各族民众无不心系抗战,掀起了踊跃捐款捐物的热潮,并喊出“抗战一日不停,吾人的募捐活动一日不止”的口号。

尽管,当时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贫困,但是他们节衣缩食,争先恐后,从政府官员、民族首领到普通民众,从城镇到农牧区,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故事。

阿克苏一位维吾尔族妇女将丈夫生前留下的27颗白银元宝全部捐献出来。

一位维吾尔族孤儿把孤儿院分发的棉衣包裹得整整齐齐捐赠给前线的抗日战士。

一位名叫艾沙的维吾尔族贫民没有财物可献,执意要送儿子当兵,称“倘不忠实抗战,宁可不见子面”。

据新疆抗敌后援会统计,从1939年9月到1940年9月,新疆各族民众捐献财物折合大洋60万元,购买了10架飞机送到抗日前线,这10架飞机被命名为“新疆号”。

1944年,新疆各族民众又掀起了捐献财物购机热潮,捐献财物购机144架。

另据新疆反帝总会统计,从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众捐献财物折合大洋322万元。

据国民党新疆省执行委员会统计,从1943年1月至1945年3月,新疆各族民众共计捐献国币等6600余万元。

1937年,新疆各族民众还将募集的8万件皮衣、1万套马鞍及400公斤西药等80辆卡车的货物捐赠给延安,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热情接见了护送人员并表示感谢。

”[6]各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可以看出,各民族的团结都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固有的优良传统,是任何人都不可动摇的。

参考文献:[1][2]出自200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陈玉屏主编。

[3]《装饰》[总第218期]2011年6月《胡风影响下的唐代服装风尚》吴玉红著。

[4]《地方文化研究》2014(1):103-109《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与民族融合》余海岗。

[5]《中國農史》,2005,24(4):13-19《<齐民要术>与北朝胡汉饮食文化的融合》。

[6]《中国民族报》第07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2014年9月28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