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南北方民居大不同

云南——竹楼
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 讲,环竹而居乃居之幸事。竹楼是傣族人世代居住的居所, 那美观的楼顶,传说中被称为“诸葛亮的帽子”。 这说的就 是傣族的竹楼,傣族主要聚居在热带、亚热带的平坝地区傣 家竹楼为干栏式建筑,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 帐篷。房顶呈“人”字型,西双版纳地区属热带雨林候, 降雨量大,“人”字型房顶易于排水,不会造成积水。楼房 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竹楼是用各种竹料(或木料)穿斗 在一起,互相牵扯,极为牢固。一般傣家竹楼为上下两层的 高脚楼房,高脚是为了防止地面的潮气,竹楼底层一般不住 人,用以堆放杂物或饲养禽兽;
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南北民居的不同,房屋的 建设代表着不同的地域文化南北大气候差异体现在 于房屋,它的艺术感染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 力量成为思想文化的象征,也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准 。在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同学们所研究内容,请 各位资料员查找好资料下节课做交流。
北京民居——四合院
北京民居
• • • • • • • 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 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 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而且用法极为灵活,往大了扩展,就是 皇宫、王府,往小了缩,就是平民百姓的住宅,辉煌的紫禁城与郊外的普通农民家都 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 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对地表所存民居的了解,必将使民居的文化弘扬并发 展下去。 北京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 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所谓四合,“四” 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 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 风格;
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北京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有哪些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拥有着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每一种风格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以及时代的变迁。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的代表,其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尊卑秩序。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房屋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宽敞的庭院。
房屋多为硬山顶,青瓦灰墙,给人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感觉。
走进四合院,仿佛能感受到过去老北京人平静而温馨的生活氛围。
庭院中常常种植着花草树木,四季景色各异,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与自然亲近的空间。
四合院的门窗雕刻精美,图案多样,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北京的皇家建筑风格更是气势恢宏、富丽堂皇。
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无疑是其中的典范。
故宫的建筑布局遵循着严格的中轴线对称原则,从午门到神武门,依次排列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主要建筑。
这些宫殿建筑高大雄伟,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屋脊上装饰着各种精美的脊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宫殿的墙壁多为红色,红墙黄瓦,色彩鲜艳夺目。
建筑内部装饰华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太和殿作为故宫中规模最大的建筑,更是雄伟壮观,其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北京还有着独特的胡同建筑风格。
胡同是北京城市的脉络,连接着千家万户。
胡同里的建筑多为低矮的平房,错落有致。
胡同的道路狭窄而曲折,两旁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走在胡同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邻里之间的亲切氛围。
有些胡同还保留着古老的门楼和门墩,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此外,北京的宗教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
比如,雍和宫是北京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其建筑融合了汉、藏、满等多种民族的建筑风格。
寺院中的殿堂高大宏伟,屋顶造型独特,装饰着藏式的经幡和金顶。
寺内的佛像庄严肃穆,壁画精美绝伦,展现了宗教艺术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建筑,展现出了创新与融合的风格。
例如,“鸟巢”(国家体育场)和“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它们以独特的造型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了北京的新地标。
中国传统民居介绍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传统民居:
1. 四合院: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其基本特点是四面房屋围合成一个院子,院子的入口设在南面或东南面。
北京的四合院是四合院的典型代表,分为单进或多进式,布局规整,中轴对称。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以圆形、方形等形状的土楼建筑为代表,一般由多户人家聚居而成,其建筑风格独特,防风、防火、防盗等方面的功能非常出色。
3. 窑洞: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
窑洞主要建在黄土高原的崖壁上,有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形式。
窑洞内部结构简单,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4. 吊脚楼:吊脚楼是中国南方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悬于山腰或坡地,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5. 江南水乡民居:江南水乡民居是中国南方水乡地区的传统民居,其特点是房屋沿水而建,粉墙黛瓦,绿树掩映,给人以清新、幽静的感觉。
以上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些主要类型,它们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1.布局结构:北京传统民居一般呈四合院的布局形式,由前门、正厅、庭院以及后院组成。
前门通向街道,正厅是主要活动空间,庭院用于通风采光和室内外交流,后院作为私密的居住空间。
2.建筑材料:北京传统民居常使用青石、红砖、灰瓦等材料进行建造。
青石是用于打基础和门前铺地的常见材料,红砖用于墙体和砌筑,灰瓦则常用于屋顶。
3.院墙:传统北京民居的特色之一是高大厚实的院墙。
院墙一般由青石垒砌而成,外面涂以灰泥,可以增加墙体的坚固度和保温性能。
院墙起到了隔离内外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提供安全和隐私的屏障。
4.木结构:多数北京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建筑。
梁柱、榫卯和斗拱等木构件都是采用传统的施工方式进行搭建。
木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自然调湿的特点,同时赋予了建筑独特的韵味。
5.建筑风格:北京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的“四合院”为主。
这种建筑风格简洁、大方,注重尺度和比例的控制,尤其在大厅、过道和天井等重要空间中几乎没有多余的装饰。
6.屋顶构造:北京传统民居的屋顶多采用坡屋顶和歇山顶。
坡屋顶一般用灰瓦覆盖,可以有效防雨,同时保持排水良好。
歇山顶则是通过折弯、嵌入木龙骨的方式构成的。
7.四合院的院落:院落是传统民居的核心区域。
院落通常布置成方形,由天井和四周建筑组成。
天井是院落中心的开放空间,可以提供自然采光和通风。
室内空间围绕天井分布,形成半开放、多功能的居住环境。
8.空间布局:北京传统民居注重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
一般采用进深递次,层层递次的设计方法,将室内和室外的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同功能的房间通过厅堂和过道相互连接,形成多样且灵活的活动区域。
9.装饰和细节:传统北京民居在装饰和细节方面十分讲究。
门窗、壁柱、楼梯等部分常常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对木构件的染色、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也能饱含匠心。
10.庭院景观:北京传统民居的庭院是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通过小石径、假山、花木和水池等元素来增添丰富的景观效果。
北京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北京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的建筑中,可以找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民居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代表了北京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传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内涵。
一、北京传统民居的特点北京的传统民居主要有四合院和胡同两种形式。
四合院是由四个独立的建筑围合而成的合院,中间通常有一个庭院。
胡同是狭长的巷道,两旁是连续的四合院。
这种传统民居的特点在于其简洁而有序的布局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的布局注重均衡和对称,整体结构呈现出一种平衡美。
四合院的格局通常是以中轴线对称,即有一个主轴线贯穿整个建筑。
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区域分布在中轴线两侧,例如客厅、厨房和卧室等。
这种布局讲究空间的秩序和尊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此外,传统民居还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连通和衔接。
庭院是传统民居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同时也是家庭活动和社交交流的场所。
四合院的庭院通常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室内房间相连,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特色除了传统民居,北京还有许多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宫殿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代表之一。
例如紫禁城,它是明清两代中国皇帝的皇宫,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
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庞大而庄严,建筑风格以黄色为主,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尊贵和权威。
寺庙也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该阁是仿照西藏萨迦寺建造的,独特的藏式建筑风格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之感。
此外,天坛的祈年殿也是一个典型的寺庙建筑,其特点是庄严肃穆,让人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
园林是北京传统建筑风格的另一个特色。
例如颐和园就是一个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的代表作。
颐和园以山水为主题,将自然元素融入建筑中,创造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感。
园内的建筑结构和风格各异,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艺术和历史的魅力。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文化(汉语拼音wén huà,英文culture),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是一座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历经五朝古都后,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
提到北京的文化,就不能不说起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这已经成为北京生活文化的特色代表,四合院的生活变迁也同样映衬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迁。
所谓四合院,是指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的,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布局的内院式住宅。
这种民居形式可以说是代表汉民族特色的建筑,以不同形式遍布中国很多地区。
在古籍记载中,西周时期就已经存在这种正房、厢房包围庭院的建筑模式,但由于城市规模不大,并不明显;汉唐以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的规划也更趋完善,形成以街、坊、里、巷逐步分割的方框化区域分割,带动了四合形式的民居;自金代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北京的四合院就形成现在的模式,大到宫殿、衙署,小到杂院,都是围绕街区和胡同构建的四合形式的放大或缩小,北京地区的四合院建筑也因古都皇城特色而与其他地区的院落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北京的城区中,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以一户一宅形式形成连片的居住区,一宅有一个或几个院。
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
标准的四合院房间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四合院大门都在巽位上,即路北的住宅,大门开在东南角,路南的住宅,大门开在西北角。
高大的墙壁,不开窗子,表现出一种防御性,全家人在合院里十分安适,适合于以家族为中心的团聚生活。
在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和平面布局中,暗暗体现着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生活与文化合一的独特风格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北京四合院分析

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一、四合院的结构形式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
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及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
以最常见的三进院的北京四合院为例。
前院较浅,以例座为主,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大门在倒座以东、宅之巽痊(东南隅),靠近大门的一间多用于门房或男仆居室;大门以东的小院为熟;倒座本部小院内设厕所。
前院属对外接待区,非请不得入内。
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
外院和内院之间以中轴线上的垂花门相隔,界分内外;内院正北是正房,也称上房、北房或主房,是全宅地位和规模最大者。
为长辈起居处;内院两侧为东、西厢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两侧较为低矮的房屋叫耳房,由耳房、厢房山墙和院墙所组成的窄小空间称为“露地”,常被人作为杂物院使用,也有于此布置假山、花木的;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的为抄手游廊,雨、雪天可方便行走。
内庭院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为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后院的后罩房居宅院的最北部,布置厨、贮藏、仆役住房等;如信宅有后门,后门的位置在后罩房西北角的一间;院内有井。
后院是家庭服务用区。
二、四合院平面布局与细部构造(一)四合院平面布局1、北京四合院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民居形制,布局,间架,构造做法皆有定制,从单体建筑来说,大皆雷同。
其艺术表现力主要反映在布局组合,大门,影壁墙,垂花门几个方面。
四合院的布局组合多种多样,从一合院到四合院,从单进院到四进院,从单轴线到多轴线,及带花园的住宅类型,并且可适应在南、东、西向开门的胡同环境,以及从北向开门的倒座房等。
2、北京四合院多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北京风土人情

北京文化与民俗北京是世界闻名的文化古城,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多民族特有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和融合。
下面介绍一下北京特有的和独特的民俗。
一、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作是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
二、北京的胡同胡同是北京街巷的地方特色。
胡同形成于元朝,是随着忽必烈建元大都城时开始形成的。
元大都城始建于1267年,其规划整齐的建筑格局造就了胡同。
通俗地说,胡同就是北京街巷的总称。
它之所以成为代表性名词,正在于它拥有相当的规模,以及作为群体而集中展现出的地方特色。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历史的见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今天仍占据着市中心的主要面积。
胡同内的居民仍保留着许多旧有的生活方式。
北京的胡同,大小星罗棋布,共有七千余条,胡同的走向大多是正东正西或正南正北,横竖笔直,布局像棋盘。
常言道:"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
”北京的胡同名称各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来历。
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而且,胡同之间也是大不相同的,如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
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是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等。
在众多的胡同中,辈份最大的该是三庙街,可谓“胡同祖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编辑摘要目录1 概述2 名称来历3 代表4 规模5 室内设计北京四合院- 概述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1]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 名称来历为什么叫“四合院”呢?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四座房屋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所以这种院落式民居被称为四合院。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根据现有的文物资料分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特别喜爱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不仅宫殿、庙宇、官府使用四合院,而且各地的民居也广泛使用四合院。
不过,只要人们一提到四合院,便自然会想到北京四合院,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北京四合院的型制规整,十分具有典型性,在各种各样的四合院当中,北京四合院可以代表其主要特点。
首先,北京四合院的中心庭院从平面上看基本为一个正方形,其他地区的民居有些就不是这样。
譬如山西、陕西一带的四合院民居,院落是一个南北长而东西窄的纵长方形,而四川等地的四合院,庭院又多为东西长而南北窄的横长方形。
其次,北京四合院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房方向的房屋各自独立,东西厢房与正房、倒座的建筑本身并不连接,而且正房、厢房、倒座等所有房屋都为一层,没有楼房,连接这些房屋的只是转角处的游廊。
这样,北京四合院从空中鸟瞰,就像是四座小盒子围合一个院落。
而南方许多地区的四合院,四面的房屋多为楼房,而且在庭院的四个拐角处,房屋相连,东西、南北四面房屋并不独立存在了。
所以南方人将庭院称为“天井”,可见江南庭院之小,有如一“井”,难免使人顾名思义,联想到“井底之蛙”、“坐井观天”的成语。
北京四合院- 代表北京四合院是名符其实的院,宽敞开阔,阳光充足,视野广大。
还有一点,就是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
譬如东北地区汉族的套大院(东北农村四合院),符合北京四合院的前两个特点,但却不具备文化内涵丰富这一特点。
举例说,东北四合院的单扇门(中国传统多为双扇门的形式)、堂屋背后设“倒闸”作为贮物间等做法都使人感到是清代山东等地“跑关东”的移民带去的穷人习惯的延续。
正是因为以上几个特点,人们往往将北京四合院作为中国四合院民居的典型代表形式。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四合院的大门崐就由这些零部件组成。
大门一般是油黑大门,可加红油黑字的对联。
进了大门还有垂花门、月亮门等等。
垂花门是四合院内最华丽的装饰门,称“垂花”是因此门外檐用牌楼作法,作用是分隔里外院,门外是客厅、门房、车房马号等”外宅”,门内是主要起居的卧室“内宅”。
没有垂花门则可用月亮门分隔内外宅。
北京四合院- 规模四合院虽有一定的规制,但规模大小却有不等,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小四合院小四合院一般是北房三间,一明两暗或者两明一暗,东西厢房各两间,南房三间。
卧砖到顶,起脊瓦房。
可居一家三辈,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院内铺砖墁甬道,连接各处房门,各屋前均有台阶。
大门两扇,黑漆油饰,门上有黄铜门钹一对,两则贴有对联。
中四合院中四合院比小四合院宽敞,一般是北房5间,3正2耳,东、西厢房各3间,房前有走廊以避风雨。
另以院墙隔为前院(外院)、后院(内院),院墙以月亮门相崐通。
前院进深浅显,以一二间房屋以作门房,后院为居住房,建筑讲究,层内方砖崐墁地,青石作阶。
大四合院大四合院习惯上称作“大宅门”,房屋设置可为5南5北、7南7北,甚至还有9间或者11间大正房,一般是复式四合院,即由多个四合院向纵深相连而成。
院落极多,有前院、后院、东院、西院、正院、偏院、跨院、书房院、围房院、马号、一进、二进、三进……等等。
院内均有抄手游廊连接各处,占地面积极大。
如果可供建筑的地面狭小,或者经济能力无法承受的话,四合院又可改盖为三合院,不建南房。
中型和小型四合院一般是普通居民的住所,大四合则是府邸、官衙用房。
北京四合院- 室内设计窗户和槛墙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
冬季糊窗多用高丽纸或者玻璃纸,自内视外则明,自外视内则暗,既防止寒气内侵,又能保持室内光线充足。
夏季糊窗用纱或冷布,这是京南各县用木同织出的窗纱,似布而又非布,可透风透气,解除室内暑热。
冷布外面加幅纸,白天卷起,夜晚放下,因此又称“卷窗”。
有的人家则采用上支下摘的窗户。
门帘北京冬季和春季风沙较多,居民住宅多用门帘。
一般人家,冬季要挂有夹板的棉门帘,春、秋要挂有夹板的夹门帘,夏季要挂有夹板的竹门帘。
贫苦人家则可用稻草帘或破毡帘。
门帘可吊起,上、中、下三部分装夹板的目的是为增加重量,以免得被风掀起。
后来,门帘被风门所取代,但夏天仍然用竹帘,凉快透亮而实用。
顶棚四合院的顶棚都是用高梁杆作架子,外面糊纸。
北京糊顶棚是一门技术,四合院内,由顶棚到墙壁、窗帘、窗户全部用白纸裱糊,称之“四白到底”。
普通人家几年裱一次,有钱人家则是“一年四易”。
北京冬季非常寒冷,四合院内的居民均睡火炕,炕前一个陷入地下的煤炉,炉中生火。
土炕内空,火进入炕洞,炕床便被烤热,人睡热炕上,顿觉暖融融的。
烧炕用煤多产自北京西山,有生煤和煤末的区别,煤末与黄土摇与煤球,供烧炕或做饭使用。
室内取暖多用火炉,火炉以质地可分为泥、铁、铜三种,泥炉以北京出产的锅盔木制造,透热力极强,轻而易搬,富贵之家常常备有几个炉子。
一般人家常用炕崐前炉火做饭煮菜,不另烧火灶,所谓“锅台连着炉”,生活起居很难分开。
炉子可将火封住,因此常常是经年不熄,以备不时之需。
如果熄灭,则以干柴、木炭燃之,家庭主妇每天早晨起床就将炉子提至屋外(为防煤气中毒)生火,成为北京一景。
四合院内生活用水的排泄多采用渗坑的形式,俗称“渗井”、“渗沟”。
四合院内一般不设厕所,厕所多设于胡同之中,称“官茅房”。
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
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
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
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小姐、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北京四合院- 内涵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这种院落,一北京四合院般都采用封闭性的组合形式,成为我国北方农村的代表性院落。
四合院,在山西甚为普遍,尤其是在晋中地区、太原附近的城乡中更为流行,这当然是庭院经济产生出来的,适宜于山西情况的小农经济的产物。
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
北京四合院- 历史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
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
”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四合院- 结构这种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而且现在仍然沿用着。
这种院落,一般采用出入一个院门。
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
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
厚厚的木板制成的大门一端,上下都放在轴心里,左右旋转,可以北京四合院关开闭合,安全、可靠。
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
这是院中的主房,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
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
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
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
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
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成为粮库及其它库房,也有的做厨房,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这种四合院子的程式,在山西的县城及其附近的农村是较为普遍的。
也有一些地方的院落,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
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
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
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北京四合院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
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
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
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
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院内,有用石板铺设地面的,也有用砖铺地的,还有用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
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的,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在建筑上已经有很多变化。
农村中,大都从原有的四合院基础上发生大的演变。
这就是,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