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

统计学专业论文题目(供参考)统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统计学基础理论研究1.能源消耗的统计评价方法研究2.新时期统计需求问题研究3.知识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部门分类研究4.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统计制度方法问题研究5.课堂教学评估体系与方法研究6.统计数据在政府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开发利用的方法论研究7.新时期统计监督的特点与对策8.关于统计文化建设的思考9.正确处理统计国情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研究10.论统计数据挖掘在经济研究中的地位11.网络环境下的统计信息服务问题研究12.北京市某专业领域统计信息系统研究13.我国(某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14.经济普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5.高校学生(商品库存、进销存或工资)管理系统模拟仿真系统分析16.知识型产业的统计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7.灰色系统建模技术研究18.周期性普查与经常性统计制度及其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19.实现统计调查一体化的思路20.工、农产品比价的合理范围界定的统计研究21.论建立满足现行体制管理需要的统计调查体系与核算体系的可行性22.服务业调查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实施23.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研究24.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25.统计方法如何适应分级管理需要问题的研究26.构建统计数据监控体系的思考27.电子网络技术与传统调研方法结合问题的探讨28.统计预测中奇异值处理方法研究29.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结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30.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31.内需与外需的理论界定及统计方法研究32.统计需求与统计供给问题33.国外统计制度方法的比较研究34.人口迁移的统计方法研究35.住户调查样本采集及抽样框设计研究36.统计工作成本问题37.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8.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39.市场调查中样本数据“缺失值”问题研究40.抽样调查中样本代表性问题研究41.抽样调查中样本轮换问题研究42.中国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43.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及其改革44. 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45.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分析46.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研究47.我国人口动态统计问题研究48.我国失业统计问题研究49.***省普通高等教育生源变动趋势与对策研究50.我国高等院校扩招问题调查分析51.统计工作信息化发展分析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研究1.股票市场价格指数的计算及应用研究2.抽样调查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3.某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统计分析4.聚类分析法在市场消费群体划分中的应用研究5.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分析股票市场价格波动中的应用研究6.因子分析法在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中的应用7.北京城乡统筹发展主成分影响因素分析8.耐用消费品需求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9.ARCH族波动模型研究及其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研究10.北京市各区经济状况的评价方法研究11.经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研究12. 某省市工业行业结构特征的因子分析15.日常消费品需求市场调查方法其应用研究16.数据挖掘技术在统计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7.VaR方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8.判别分析方法在市场调查中的应用研究19.判别分析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20.判别分析方法在银行贷款中的应用研究21.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能源消耗预测中的运用研究22.运用蒙特卡罗方法求解随机性问题23.某省各县市经济发展的聚类分析24.北京市未来产业化构成聚类研究25. 统计方法在产品服务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26. 大数定律在保险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27. 辅助变量的选择原则与应用28. 统计分析方法在投资分析中的应用29. 团体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0. 最优加权组合法在粮食产量预测中的运用研究31.生命分布模型建模其应用研究32.分类生命表统计模拟分析其应用33.通胀条件下的寿险精算定价研究34.不同身高与体重的寿命分布研究35.灰色聚类分析及其运用;36.模糊评估分析及其运用;37.模糊数学在上市公司信用评价中的运用;38.模糊数学在教学(学生)评估中的应用39.某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40.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上市公司财务状况评价研究41.基于多元统计的某省经济分区研究42.统计方法(如回归等)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43.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养老问题研究44.GDP总量的国际比较方法分析45.ARMA模型在相关领域的应用(股价预测、分析消费物价指数)46.ARIMA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47.最优加权组合法在GDP预测中的运用研究48.多元统计方法的****综合评价研究49.因子分析在某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50.统计方法对消费情况的分析和预测国民经济核算1.季度GDP核算方法的探讨2.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3. 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4.投入产出核算表的编制方法研究5.北京市市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分析6.哈尔滨市工业部门最终产品变动对其他部门总产出影响分析7.非市场服务产出的核算范围与方法研究8.我国资产负债核算方法研究9.我国税收与GDP相互关系的研究10.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分析11.加入GDDS对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分析12.某行业统计核算指标体系及数据获得方法的研究13.对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分析14. 资源租金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地区间经济联系的统计分析2.地区知识积累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3.城市化进程中(哈尔滨)就业态势与趋势分析4.主要农副产品季节需求变动分析5.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6.某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模型及预测7.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分析8.北京低碳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9.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的预测研究10.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11.北京信息产业对投入产出贡献分析12.基于消费意愿的量价模型分析13.北京市第三产业科技创新的最优路径分析14.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研究15.北京市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指数设计16.某省市经济外向度的实证研究17.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在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预测中的应用18.FDI对北京市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19.北京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20.北京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证研究21.我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22.某省与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比较研究23.北京绿色食品产业贡献率的统计测定24.北京农村劳动力供给的潜力与趋势研究25.北京经济结构的定量分析及调整问题研究26.北京市餐饮业发展状况统计研究27.地区GDP修订问题研究28.北京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29.哈尔滨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30.我国东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31.我国统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32.北京市居民消费与GDP的误差修正模型与应用研究33.北京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定量分析34.北京市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的定量分析35.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农村经济36.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计分析37.哈尔滨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统计研究38.我国能源供求问题的研究39.北京居民全面小康进程实证分析40.我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4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42.“假日经济”对GDP的贡献研究43.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分析44.我国电力供求问题的统计研究45.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度46.关于哈尔滨市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变化分析47.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的开发利用研究48.我国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研究49.某省(市)经济外向度实证研究50.农产品供需变动的统计分析51.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及其预测52.某省市零售市场周期波动实证研究53.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关性分析54.北京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模式实证研究货币金融及投资统计分析1.共同基金整体绩效评估方法与实证分析2.应用GJR模型和Monte Carlo模拟法测定上证综指(或其它经济指标)的VaR风险3.股票日收益率特征及其与交易量关系的实证研究4.CAPM在沪深股市的有效性检验及两市联动性的统计分析5.金融企业绩效的统计分析6.金融企业竞争力统计分析7.哈尔滨市推行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研究8.金融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9.中央银行统计指标体系研究10.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及实证分析11.北京市金融业投资结构与投资方向统计分析12.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调查方法的研究13.北京市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14.农村小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15.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的途径分析16.我国家族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研究17.北京市上市公司董事会行为与公司绩效研究18.民间投资进入公共投资领域问题应用研究19.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20.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研究21.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22.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竞争力研究23.哈尔滨本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统计分析24.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投资契约研究25.投资基金制度对金融发展影响研究26.我国价格波动传导机制的研究27.金融风险管理的统计方法研究28.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分析29.投资增长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分析30.企业投资风险的统计分析方法应用31.我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32.我国货币供求问题的研究33.关于我国物价形势的统计分析3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35.我国(某省)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统计分析企业经济统计分析1.我国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与生产能力分析2.企业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3.某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4.企业间交易费用水平的定量研究5.北京市水资源状况分析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的应用研究7.产权结构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统计分析8.****产品北京市场的顾客满意度研究9.某省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10.某省城市化进程统计测度及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宏观经济学》实验报告
失业的种类
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
隐性失业
3.奥肯定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根据美国数据,提出失业与产出变动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一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奥肯定律揭示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之间极为重要的联系。它描述了实际GDP的短期变动与失业率变动的联系。
资源配置效率(低效率使用的劳动力比重减少);
规模的节约,以市场的扩大来衡量,即规模经济;
知识的进展。
萨缪尔森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人力资源(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
∗资本(机器、工厂、道路)
∗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
实际总供给与潜在总供给
实际总供给: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当前实际生产出来的产量。即:
Exogenous: None
Lag Length: 1 (Automatic based on SIC, MAXLAG=7)
t-Statistic
Prob.*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
-2.361502
0.0201
Test critical values:
根据1978---2007年北京市国的第一产业就业量L1,产出量和物价总水平的统计数据,运用Eviews软件对上述设定的两种模型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下:
【实验结果】
Estimation Command:
=====================
LS LNL1 C LNP LNY
Estimation Equation: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

中国劳动力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ppt课件
受文化教育资源的制约,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对滞后,相关 保障制度的缺乏使相对较低的人力资本禀赋限制了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削弱了人口红利的效应,与当前社会经济结 构的发展变化相比,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变为有限供给,开 始出现普通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今后会出现全面的有效 劳动力短缺。
应对措施
(一)多管齐下,实现人口红利顺畅兑换
内容
劳动力供给概念及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和展望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措施
一、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 自然因素
人口规模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滞后效应)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性别、年龄、民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通过建 全养老保险的制度,尤其是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劳动力群 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农村养老保险的完 善会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有利于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
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重点是将农民合同制工人纳入失业保险体 系。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体系,既维护了这部分人的合法权益,也 有利于均衡企业的用工成本,有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
2.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结构,未来老 年人口增加,新生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60
50
总抚
养比
(%)
40 少儿
抚养
30
比(%)
老年
20
抚养
比(%)
10
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

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分析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通过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总体变化趋势。

其次,根据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以及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变动;政策;经济发展;人口正文: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供给变动是也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

首先,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比较了不同地区劳动力供给的情况。

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动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趋势主要受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以及人口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本文分析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政府政策、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变化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并从宏观经济角度探讨了上述因素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

政府应通过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效率和能力,实施有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加强劳动力培训,以及积极推动社会就业,等等。

总之,本文分析了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情况,并讨论了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增长提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分析发现,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复杂的,由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例如,政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的政策会刺激劳动力供给的扩大,而不利的政策则会限制劳动力供给的变化。

此外,经济发展形势也是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形势会直接影响劳动力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从而对劳动力供给变动有着巨大影响。

此外,人口的变化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变化,随着人口的增加,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因此,深入了解各种劳动力供给变化的内在规律和机理,对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平衡十分重要。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就业机会则是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劳动力市场,就是指供求关系下的劳动力的价格与数量,是判断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中国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关系到生产的效率和就业的质量。

因此,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对于了解我国发展经济的实际情况,指导政府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近几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呈现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

一方面,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劳动力的素质也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追求更高的薪酬和更好的工作待遇。

就业岗位不断增加,但劳动力供给一直存在不足的问题。

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 高校毕业生占据大部分就业岗位。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就业状况也逐渐好转,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

许多企业对于找工作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并没有大幅度增加,许多公司反映提交简历的应征者大多是高校毕业生,而高中毕业者占比极少。

2. 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大量的企业职位都属于低技能劳动者,公司面临的问题是招聘工人数量不足。

3. 地域性就业问题。

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水平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导致部分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较大,而招聘岗位数量偏少。

因此,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就造成了社会问题。

4.缺少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社会职场对员工的要求不断增高,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成为必须的过程。

但是,当前国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还比较少。

在职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情况下,很多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需求缺口仍然存在。

二、市场应对措施为了缓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紧张局面,应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 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掌握高额职业技能是首先提高劳动力市场就业率和吸引员工的重要步骤。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劳动力流动和产业结构对于北京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北京市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流动现状1.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79.34万人,其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较大,达到了911.87万人。

这表明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庞大,而且在持续增长。

年轻人口占比较高,为北京市的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2.劳动力职业分布北京市的劳动力主要职业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

服务业是北京市的经济支柱,涵盖了金融、房地产、交通等多个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而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也是北京市的重要产业,为劳动力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

3.人才引进与流失北京市自身的吸引力和发展空间,对外地的劳动力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人慕名而来,进入北京市就业。

由于高房价、高物价等原因,也有一部分劳动力选择离开北京市,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发展地点。

这种双向的劳动力流动,对于北京市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4. 人口老龄化问题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市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金融等行业,竞争激烈,对于老年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

这也需要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注,通过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产业结构分析1.服务业占比高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为主,其占GDP比重较高。

金融、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高端服务业是北京市的优势产业,对于北京市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壮大。

2.制造业持续发展北京市的制造业虽然并不是主导产业,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北京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

3.农业占比较低由于北京市城市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的占比较低。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波动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波动分析

量 也存 在 较 大差 异 。 比如 。0 1年第 一 季度 的数 据 20
涉及 5 9个地 级 城 市 。这 些 城 市拥 有 市 区从 业 人 员 40 10万人 , 占地 级 以上城 市 市 区从 业人 员 的 4 % , 7 上 述 城 市 20 0 1年 一季 度 新 进入 劳 动 力 市 场 的求 职
收 稿 日期 :2 1 年9 2 日 01 月 7

51 —
全 球 科技 经 济 嘹望
2 1 年 1 第2 卷 第 1 02 月 7 期
且 拥有 相 同 比例 的用人 单 位及 其 岗位 需求 。这样 就
可 以根 据 部 分 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 供 求 状 况 推 算 全 国 范 围 的劳 动 力 市场 的供 求 状 况 。以 2 1 0 0年 第 四季
从 20 0 1年 4月 开 始 ,劳 动保 障部 劳 动 力 市 场 信 息 监测 中心 (0 9年 后 改名 为 人 力 资源 市场 信 息 20 监 测 中心 ) 期 发 布 部 分城 市 劳 动 力 市 场供 求 信 息 定
第-f者 简介 : 田大洲 (98 )  ̄ 1 7 一 ,男 ,经 济 学 博 士 ,人 力 资 源 和 社 会 保 障 部 劳 动 科 学 研 究 所 ;研 究 方 向 :劳 动 经 济 学 、人 力 资 源管 理 。
场 发 展 的 关 键 问 题 , 政 府 缓 解 就 业 矛 盾 , 决 就 为 解 业 问题 提供 有针 对 性 的政 策 建议 。
者 共有 1 23万 人 ,用 人单 位 新通 过 劳 动力 市场 招 3. 聘 各类 人 员 8 . 56万人 : 2 1 到 0 0年 第 四季 度 . 所发 布
的 劳 动力 供 求 信息 涉 及 城市 1 6个 . 些城 市 拥 有 0 这 市 区从 业 人 员 5 8 3 8万 人 .约 占全 国 地 级 以上 城 市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劳动力供求失衡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不平衡现象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就业率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技术进步受限几个方面来探讨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措施。

一、就业率下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业率下降是一个常见的结果。

劳动力供求失衡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就业市场紧张,这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

高失业率不仅减少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还削弱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而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和扩张计划。

此外,长期高失业率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重,如犯罪率的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在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吸引和留住劳动力资源,不得不提高工资待遇,从而增加了劳动力成本。

高额的劳动力成本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上升,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还可能导致企业更加倾向于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来替代人工劳动力,这将进一步削弱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技术进步受限劳动力供需失衡还会限制技术进步的发展。

供给不足的劳动力市场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和进步的需求,从而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持将使企业无法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质量的改进,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进步的滞后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使其难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解决劳动力供求失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提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通过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力和就业能力。

这样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质量,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问题。

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通过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税收优惠和金融支持,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童玉芬 齐晓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北京100026)[摘 要] 劳动力的供给主要受到总人口规模变动、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因素的决定。

本文在系统分析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以及三个主要决定因素历史变动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定量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上影响的重要程度。

结果发现,在整个90年代,北京市总人口规模增长对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影响很大,但从90年代中期以来,劳动参与率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成了近年来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的影响始终存在,但相对影响程度不太明显。

今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这三个因素各自的变动趋势与大小,更取决于它们作用的相互耦合程度。

[关键词] 北京;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4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054(2008)022*******[收稿日期]2007209226[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女,陕西延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齐晓娟(1981-),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基金项目]北京市市属市管高等学校“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问题研究项目”. 作为首都,北京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同时就业压力和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以及与需求的对比是重要的原因。

然而,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了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这些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分析。

本文在分析北京市劳动力供给的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解方法,对影响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总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影响程度的定量计算与分析,并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一、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及变化劳动力的供给本意是指在既定的人口规模中,人们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劳动力市场上、某一价格(工资)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数量。

但在实际的计算中,劳动力供给量也可以用一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的具有一定劳动能力、愿意进入劳动力市场并能够提供劳动能力的劳动人口总数计算。

按照这样的定义,作者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普查资料和相关调查数据,根据总人口规模和分年龄比重以及调整后的北京市劳动参与率(见后面内容),计算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数量,结果见图1所示。

北京市的劳动力供给从1990年以来,总趋势呈现增长状况,1990年为634172万人,到2005年增加到937133万人,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口大大增加了,但是仔细观察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实际上在1990年到1995年劳动力供给呈现上升趋势,从634172万人增加到678188万人,1995年到1999年这一段,劳动力供给呈现了下降的趋势,1999年降到645172万人的低谷,然后从1999年开始到2005年,劳动力供给量再次出现明显的上升。

图1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化(万人)资料来源:(1)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第四、五次人口普查资料;(3)统计局公布的城镇调查失业数据。

 二、北京市劳动力供给影响因子的变动分析 就一个具体的区域来说,劳动力的供给量主要取决于这样几个因素:一个是总人口的规模及其增长态势,这个因素构成了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基础。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

第三个因素是劳动适龄人口的经济活动参与率,是扣除了无就业意愿(包括学生、现役军人等无就业意愿人员)后的劳动适龄人口与全部劳动适龄人口之比。

扣除无就业意愿人口后的劳动人口,实际上相当于在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

在总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劳动参与率决定了最终的劳动力实际供给量。

(1)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动及影响总人口规模的大小,是构成劳动力资源的基础。

人口规模越大,意味着提供的劳动力规模潜力越大,反之,则越小。

图2是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历年变化。

可以看到,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非常巨大而且增长非常快,这奠定了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巨大的基础。

197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已经达到872万人,到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538万人,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几乎增加了近1倍。

2000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规模平均在30万人左右。

(2)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动及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年龄结构是决定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另一个重图2 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的历史变化资料来源:北京市2006年度统计年鉴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信息网http ΠΠ:w w w.bjstats.g .要因素。

从北京市各年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适龄人口的比重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以后在78%~79%的高位上徘徊,可见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成为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表1 北京市部分年份常住人口及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年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万人)年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万人)199072114783144199875126937144199172124790131199974178940113199271157788170200078106316119937311281310920017817510901771994721258121812002771791107111199572154907155200378124113914919967414193711220047819211781041997741699261162005791001215100 资料来源:199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0年为普查资料,其它为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1991~2005;2005年数据来源于《2006北京市统计年鉴》,为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3)劳动经济参与率及对劳动力供给规模的影响在劳动适龄人口已定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还取决于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经济参与率的公式是:参与经济活动人口Π劳动适龄人口,北京社会科学 2008年第2期图3 北京市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变化资料来源:同表1。

或者(就业人口+失业人口)Π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据计算,北京市的劳动参与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历了先显著下降,在21世纪初又有所回升的变动趋势(见表2和图4)。

这一点,与全国劳动力参与率持续下降的变动情况有所不同。

一般说来,当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经济的较快增长推动就业增长,工资水平和就业率水平提高,劳动者的劳动力参与倾向提高,劳动力参与率也随之上升;而当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的较快增长伴随的将不再是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而是下降。

就北京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情况看,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处于过高状态,而经济体制改革和就业制度的转轨,一方面使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得到释放,导致失业率升高和就业压力急剧增大,一些企事业单位推行的“内部退休”、“提前退休”等使得一些人过早退出劳动力市场,同时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提高和时间延长,因此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至2002年出现61134%的低水平。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劳动力需求总量的扩大,外来劳动力逐年增多,大学扩招以后的毕业生在近年里陆续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增加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推动了劳动力参与率逐渐提高,使得劳动参与率在近年来不降反升,到2005年劳动经济参与率已经达到77115%的较高水平。

表2 北京市劳动参与率的估计与变化年份就业人口(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整后的失业率(%)经济活动人口(万人)劳动参与率(%)199062711013112634172811021991634100141166441318115319926491301411665918683166199362718014116638101781471994664130141166751108310619956651301526781887418019966601201621467614372118199765518017218674169721851998622120174126491486912819996181601641264517268168200061913018614661165621212001628191126669104611342002679121146137241876514720037031311451674419265137200485411113512900195761482005878102111613393713377115 资料来源:11就业人数和登记失业率来自历年北京市统计年鉴;211996、1998、2000、2002四年的调整后失业率是统计局公布的调查失业率,其他年份调整后的失业率按照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的倍数进行适当调整得到。

图4 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资料来源:同表2。

 北京市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三、劳动力供给诸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分析 为了定量地说明上述三个因素在北京劳动供给量变动中的影响程度,我们采用因素分解方法,来分阶段地解读在过去15年里北京市劳动力总供给变动中,总人口规模增长、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以及劳动参与率三者的影响程度。

从1990年到2005年,劳动力的供给量经历了增长—下降—再增长的过程,三个因素中虽然总人口规模基本上持续增加,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在波动中起伏上升,但劳动参与率经历了先降后升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的阶段,几个因子的作用程度也不一样,我们分三个阶段来观察它们各自的影响:(1)1990年~1994年。

在这个阶段劳动力的总供给量呈上升趋势,增加了40138万人,其中,总人口规模增加了39万人,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增加量为2314万人。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增加幅度较小,只有0111个百分点,因此只引起了1103万人的增加。

但是劳动参与率在较高水平上徘徊,其间增加了2104个百分点,因此引起这期间劳动力供给量增加了16158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