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管理方法是什么于20世纪50年代
目标管理理论

• 企业:企业通过目标管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个人目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 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目标管理,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政府部门的战略目标 • 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通过目标管理,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非营利组织的战略目标
• 目标管理理论在实际应用中,要求组织和个人进行真实、有效、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激励员工继续努力,提高工 作效率和满意度
• 组织反馈:组织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员工,激励员工继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满 意度
• 个人反馈: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自己,激励自己继续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满 意度
• 绩效评估的多元化: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和标准,全面、客观地 评估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 反馈的实时化:通过实时反馈,激励员工持续关注和改进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目标管理理论在未来可能的应 用领域
• 目标管理理论在未来可能的应用领域包括:企业、政府部门、非 营利组织、教育、医疗等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未来展望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包括:目标设定的个性化、计划制定的 智能化、绩效评估的多元化和反馈的实时化等
• 目标设定的个性化:根据员工的能力、兴趣和需求,设定个性 化的目标,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潜能发挥
• 计划制定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自动生成 具体的计划和策略,为实现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
CREATE TOGETTE
目标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01
目标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MBO(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法1、目标管理的由来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
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而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员工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
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要想准确地指明究竟谁是目标管理的创始人并不容易,但公认为彼得·F·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一个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之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一主张,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如果一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目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来理解:(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一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2)强调“自我控制”。
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习题集

第一部分复习题第1 章质量单项选择题1.根据ISO9000 标准的定义,“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以下( B )不属于产品的“固有特性”。
A.产品的寿命B.产品的价格C.产品制造和使用的费用D.产品的可靠性2.产品在整个寿命周期内的费用方面的质量特征是指(D )。
A.性能B. 寿命C.可靠性D.经济性3.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顾客期望得到一个自由、亲切、尊重、友好和谅解的气氛,这体现了服务的(A )质量特性。
A.文明性B.舒适性C.功能性D.安全性4.那些即使充分提供也不会使顾客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满意,一旦提供不足就会引起强烈不满的质量特性是(B )。
A.魅力型特性B.基本型特性C.期望型特性D.赋予型特性5.质量概念涵盖的对象是(D )。
A.产品B.服务C.过程D.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6.“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组织应满足的“要求”不包括(D )。
A.与顾客签订的合同要求B.顾客没有明示的行业惯例和常识C.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D.竞争对手对其顾客的承诺7.(B )指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的抽象描述和理论A.质量大堤B. 质量环C.品管圈D.PDCA 循环8.经过各种转化制成的、通常以散装形式(如管道、桶等)交付的产品类别是(D )。
A.硬件C.服务D.流程性材料9.以下关于质量职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
A.企业应履行质量主体责任B.许多质量活动涉及企业外部供应商和合作伙伴C.企业应将供应链上的所有活动协调整合成一个无缝过程D.质量是企业内从事管控工作的部门和人员的事10.质量大堤的概念是(A )提出来的。
A.朱兰B.戴明C.休哈特D.克劳斯比多项选择题1.质量是指“客体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下述对“质量”定义解释正确的是(ACE )。
A.客体是指可感知或可想象的任何事物B.特性是指固有特性,是完成产品后因不同要求而对产品增加的特性C.要求是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D.固有特性是指完成产品后人们赋予客体的特性E.质量的程度有好与差之分2.根据质量特性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日本质量专家狩野纪昭提出的“KANO 模型”中,将质量特性分为基本型质量特性、期望型质量特性和魅力型质量特性。
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意识与责任(教育试题)

专业技术人员质量意识与责任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生产线员工对设备进行日检点,属于全面生产维护中的()。
A.计划保全B.自主保全C.质量保全D.逐项改善参考答案:B2 .当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中心与规范中心重合时,过程能力指数( )。
A.CP>CPKB.CP=CPKC.CP<CPKD.无对应关系参考答案:B3 .目标管理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管理专家()提出来的。
A.朱兰B.休哈特C.费根鲍姆D.德鲁克参考答案:D4 .数据分层的目的在于()。
A.使数据更能确切地反应客观事实B.找出产品质量问题的因果关系C.分析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D.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参考答案:A5 .通过检测出现的差错的防错方式,不包括()。
A.后继检测B.抽检C.预防性检测D.自我检测参考答案:B6 .对这11件产品的自径从低到高进行排序,结果为:5.31,5.34,5.34,5.35,5.37,65.38,5.38,5.39,5.39,5.39,5.39,则中位数是( )。
A.5.38B.5.39C.5.37D.以上都不是参考答案:A7 .在七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提出( ),就是体现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的思想。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B.领导作用C.全员积极参与D.过程方法参考答案:C8 .下面哪一个不是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A.GB/T19001:2016标准B.质量管理体系文件C.GB/T19004:2015标准D.合同参考答案:C9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经历了( ) 三个阶段。
A.质量检验阶段B.统计质量控制阶段C.全面质量管理阶段D.A+B+C参考答案:D10 .在七项质量管理原则中提出( ),就是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从而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A.过程方法B.管理的系统方法C.持续改进D.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参考答案:A11 .一家生产销售电脑的企业做出保修一年,终生维修的承诺。
【目标管理)MBO(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MBO(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法1、目标管理的由来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和管理)为基础形成的壹套管理制度。
凭借这种制度,能够使组织的成员亲自参加工作目标的制定,实现“自我控制”,且努力完成工作目标。
而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能够大大激发员工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
由于这种管理制度于美国应用得非常广泛,而且特别适用于对主管人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要想准确地指明究竟谁是目标管理的创始人且不容易,但公认为彼得·F·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壹个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德鲁克于《管理的实践》壹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之后,他又于此基础上发展了这壹主张,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和任务,必须化为目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目标。
如果壹个范围没有特定的目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壹致的分目标来指导各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
德鲁克的主张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形成和推广目标管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目标管理的概念能够从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来理解:(1)目标管理是参和管理的壹种形式。
目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目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和下级于壹起共同确定目标。
首先确定出总目标,然后对总目标进行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至每个员工的目标;用总目标指导分目标,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形成壹个“目标—手段”链。
(2)强调“自我控制”。
大力倡导目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工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于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壹个社会组织中的“人”,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应当是行为本身,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目标管理方法是什么于20世纪50年代

目标管理:
是以目标的设置和分解、目标的实施及完成情况的检查、奖惩为手段,通过员工的自我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一种管理方法。
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一方面强调完成目标,实现工作成果;另一方面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员工自主参与目标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和评价。
目标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方法是美国学者德鲁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它一经问世,受到世界瞩目,而且很快地被各行各业十分广泛地采用。
目标管理是对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的方法。
它可以把各种管理要素协调起来,提高行政效率。
从1978年起,我国在行政系统和企业管理中也引进并实行过这种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目标是指组织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
目标对行政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明确目标的公共行政活动,是有导向的管理活动,目标越明确,效果越大;而没有目标的公共行政活动,是盲目的管理活动,是低效或无效的管理活动。
目标管理要求公共行政以目标为依据,以目标为导向。
无论是决策、执行、协调、控制、监督,还是考核、升降、奖惩,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唯一的衡量尺度。
2014年行政管理学

33.政府的社会职能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环境保护,社会保障)
34.菲德勒的权变模式认为,与领导有关的情境因素分为(领导-成员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
51.公共组织的高级决策层所表现的效率,是(组织效率)
52.公共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建立绩效评估指标)
5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施行于(2006年1月1 日)
54.为了弥补或完善决策而制定的决策方案,称为(追踪方案)
55.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横向沟通)
56.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领导决策系统)
73.法治行政着眼于(行政活动应当体现法的内在价值)
74.(调解行为)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75.能否实施战略管理的关键在于(公共组织的自主性)
76.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重点是(以顾客为导向)
77.提高(行政效率)是公共行政的宗旨。
78.下列不属于政府政治职能的是(确保社会公平分配
的职能)
79.下列不属于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加强政府规章制度的指导作用)
80.下列不属于税收特征的是(服务性)
81.行政立法的授权者是(立法机关)
82.法治行政的核心含义是(法律高于行政)
83.下列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是(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84.行政方法的首先特点是(科学性)
47.依照公共行政管理的过程,行政监督可以分为(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事前监督)
48.行政实施阶段阶段的环节主要包括(行政协调,行政控制,行政沟通,行政指挥)
MBO(目标管理法)

MBO(⽬标管理法)⽬标管理法1、⽬标管理的由来⽬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缩写为MBO)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于美国,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为基础形成的⼀套管理制度。
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使组织的成员亲⾃参加⼯作⽬标的制定,实现“⾃我控制”,并努⼒完成⼯作⽬标。
⽽对于员⼯的⼯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标作为考核标准,从⽽使对员⼯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可以⼤⼤激发员⼯为完成组织⽬标⽽努⼒。
由于这种管理制度在美国应⽤得⾮常⼴泛,⽽且特别适⽤于对主管⼈员的管理,所以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
要想准确地指明究竟谁是⽬标管理的创始⼈并不容易,但公认为彼得·F·德鲁克对⽬标管理的发展和使之成为⼀个体系作出了重⼤贡献。
1954年,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书中,⾸先提出了“⽬标管理和⾃我控制”的主张。
之后,他⼜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这⼀主张,他认为,企业的⽬的和任务,必须化为⽬标,企业的各级主管必须通过这些⽬标对下级进⾏领导,以此来达到企业的总⽬标。
如果⼀个范围没有特定的⽬标,则这个范围必定被忽视,如果没有⽅向⼀致的分⽬标来指导各级主管⼈员的⼯作,则企业规模越⼤,⼈员越多时,发⽣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
德鲁克的主张在企业界和管理学界产⽣了极⼤的影响,对形成和推⼴⽬标管理起了巨⼤的推动作⽤。
2、⽬标管理的概念与特点⽬标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以下⼏⽅⾯的特点来理解:(1)⽬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种形式。
⽬标的实现者同时也是⽬标的制定者,即由上级与下级在⼀起共同确定⽬标。
⾸先确定出总⽬标,然后对总⽬标进⾏分解,逐级展开,通过上下协商,制定出企业各部门、各车间直⾄每个员⼯的⽬标;⽤总⽬标指导分⽬标,⽤分⽬标保证总⽬标,形成⼀个“⽬标—⼿段”链。
(2)强调“⾃我控制”。
⼤⼒倡导⽬标管理的德鲁克认为,员⼯是愿意负责的,是愿意在⼯作中发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如果我们控制的对象是⼀个社会组织中的“⼈”,则我们应“控制”的必须是⾏为的动机,⽽不应当是⾏为本⾝,也就是说必须以对动机的控制达到对⾏为的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管理方法是( )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A.菲德勒
B.西蒙
C.伍德沃德
D.德鲁克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解析]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这是一种应用系统理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提供了一种将组织的整体目标转换为组织单位和每个成员目标的有效的方式。
目标管理是对管理全过程全面进行管理的现代管理方法,它可以把各种管理要素有机地协调起来。
充分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目标管理区别于传统管理方法的特点和优点有:一是成果导向:二是分权和自我控制有机结合;三是激励参与式的管理;四是有利于明确责任和落实责任;五是有利于实现成果评估客观化。
目标管理的操作程序一般可分为目标设定、目标实施、成果评估和实施奖惩四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