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下)资料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1. 蛋白质(Protein):由氨基酸组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细胞内许多重要功能的执行者。
蛋白质在生物体中具有结构、催化、传递、运输、防御等多种功能。
2. 氨基酸(Amino Acid):由氨基(NH2)和羧基(COOH)共同组成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
共有20种常见的氨基酸,它们以不同的顺序和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多肽链,进而构成蛋白质的结构。
3. 酶(Enzyme):一类在生物体内催化化学反应的蛋白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而不被消耗。
酶在体内起到调节新陈代谢、促进化学反应等重要作用,能够高效地催化特定的底物转化为产物。
4. 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对物质和能量进行吸收、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代谢包括两种主要状态:合成(Anabolism)和分解(Catabolism),前者是有机物合成的过程,后者是有机物分解的过程。
通过代谢,生物体能够维持其正常功能和生存。
5. 核酸(Nucleic Acid):生物体内负责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主要包括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DNA携带着生物个体的遗传信息,RNA则参与基因的表达过程。
6. 基因(Gene):位于染色体上的DNA序列,携带着细胞合成蛋白质所需的遗传信息。
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功能等各个方面。
7. 合成(Anabolism):生物体内由低分子物质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高分子物质的过程。
合成包括蛋白质的合成、有机物合成、核酸合成等。
8. 分解(Catabolism):生物体内由高分子物质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分解为低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分解产生的能量可用于细胞活动,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
9. 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一系列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转化的路径。
代谢途径由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组成,每个反应都是为了转化产物或为下一个步骤提供底物。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十九章1, 翻译(translation): 在蛋白质合成期间, 将存在于mrna上代表一个多肽的核苷酸残基序列转换为多肽链氨基酸残基序列的过程。
2, 遗传密码(genetic code): 核酸中的核苷酸残基序列与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之间的对应关系。
;连续的3个核苷酸残基序列为一个密码子, 特指一个氨基酸。
标准的遗传密码是由64个密码子组成的, 几乎为所有生物通用。
3, 起始密码子(iniation codon): 指定蛋白质合成起始位点的密码子。
最常见的起始密码子是蛋氨酸密码: aug4, 终止密码子(termination codon): 任何trna分子都不能正常识别的, 但可被特殊的蛋白结合并引起新合成的肽链从翻译机器上释放的密码子。
存在三个终止密码子: uag , uaa和uga.5, 密码子(condon): mrna(或dna)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 该序列编码着一个指定的氨基酸 , trna 的反密码子与mrna的密码子互补。
6, 反密码子(anticodon): 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环上的三联体核苷酸残基序列。
在翻译期间, 反密码子与mrna中的互补密码子结合。
7, 简并密码子(degenerate codon): 也称为同义密码子。
是指编码相同的氨基酸的几个不同的密码子。
8, 氨基酸臂(amino arm): 也称为接纳茎。
trna分子中靠近3ˊ端的核苷酸序列和5ˊ端的序列碱基配对, 形成的可接收氨基酸的臂(茎)。
9, tψc臂(tψc arm): trna中含有胸腺嘧啶核苷酸-假尿嘧啶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残基序列的茎-环结构。
10, 氨酰-trna(aminoacyl-trna): 在氨基酸臂的3ˊ端的腺苷酸残基共价连接了氨基酸的trna分子。
11, 同工trna(isoacceptor trna): 结合相同氨基酸的不同的trna分子。
12, 摆动(wobble): 处于密码子3ˊ端的碱基与之互补的反密码子5ˊ端的碱基(也称为摆动位置), 例如i可以与密码子上3ˊ端的u, c和a配对。
生物化学考研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结合而成的含有巯基的三肽,在体内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2.酮体:在脂肪酸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乙酰-CoA转化为乙酰乙酸、D-β-羟丁酸、丙酮,这三个化合物统称为酮体。
3.冈崎片段:在DNA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滞后链合成过程中,首先合成较短的DNA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4.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特别是球状蛋白质分子中,经常可以看到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元件(主要是α螺旋和β折叠片)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种类不多的,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或二级结构串,在多种蛋白质中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称为超二级结构,包括αα、ββ、βαβ。
5.寡聚酶: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基组成的酶,这些亚基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不同的,相当数量的寡聚酶是调节酶,在代谢调控中起重要作用。
6.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在受到热、酸、碱、重金属及变性剂的作用后,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一种现象。
7.氧化磷酸化:是NADH和FADH2上的电子通过一系列电子传递载体传递给O2,伴随着NADH和FADH2的再氧化,释放的能量使ADP磷酸化形成ATP的过程。
8.半保留复制:在DNA复制过程中,每个子代分子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成为半保留复制。
9.第二信使:在生物学里是胞内信号分子,负责细胞内信号转导,是第一信使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产生或释放到细胞内的小分组物质,有助于信号向胞内传递。
10.粘性末端:当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在一个特异性的碱基序列处切断DNA时,就可以在切口处留下几个未配对的核苷酸片段,即5’突出。
这些片段可以通过重叠的5’末端形成的氢键相连,或者通过分子内环化。
因此称这些片段具有粘性,叫做粘性末端。
11.别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12.增色效应:指因DNA分子结构的改变,摩尔吸光系数增大的现象,成为增色效应。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重点

名词解释1)蛋白质变性: 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 蛋白质得空间结构受到破坏,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得改变与生物活性得丧失, 称蛋白质变性。
2)蛋白质得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 从N-端至C-端得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称为蛋白质得一级结构。
3)核苷酸: 核苷或脱氧核苷中得戊糖得羟基与磷酸脱水后形成磷脂键, 构成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
4)DNA得一级结构: 指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从5’-末端到3’-末端得排列顺序。
5)维生素: 一类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得必需营养素, 就是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甚少, 必须有食物供给得一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6)全酶: 结合酶由蛋白质部分组成, 前者称为酶蛋白, 后者称为辅助因子, 酶蛋白与辅助因子结合后形成得复合物称为全酶。
7)酶得活性中心: 酶分子中得必需基团在其一级结构上可能相差甚远, 但肽链经过盘绕、折叠形成空间结构, 这些基团可彼此靠近, 形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得区域, 能与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并催化底物转换为产物, 这一区域称为酶得活性中心。
8)竞争性抑制作用: 竞争性抑制剂(Ι)与酶得底物结构相似, 可与底物分子竞争酶得活性中心, 从而阻碍酶与底物结合形成中间产物, 这种抑制作用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
9)生物氧化: 有机化合物在体内进行一系列氧化分解, 最终生成CO2与H2O并释放能量得过程称为生物氧化。
10)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下氢, 经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电子传递释放能量, 偶联驱动ADT磷酸化生成ATP得过程, 称为氧化磷酸化。
11)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底物被氧化得过程中, 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产生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 由此高能键提供能量使ADP(或GDP)磷酸化生成ATP(或GTP)得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此过程与呼吸链得作用无关, 以底物水平磷酸化方式只产生少量ATP。
12)呼吸链:物质代谢过程中脱下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与辅酶所催化得连锁反应逐步传递, 最终与氢结合生成水, 同时释放能量, 这个过程在细胞线粒体进行, 与细胞呼吸有关, 故将此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下)

生化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下)温馨提示:部分解释不是采自教材,如有疑问,请参考课本!第十章糖代谢(P124-125)1.糖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
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 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
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无效循环(substrate/futile cycle):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
Eg葡萄糖+A 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 i 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
7.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glycogen breakdown):从糖原解聚生成葡萄糖的细胞内分解过程,由糖原磷酸化酶等催化完成。
8.糖原合成(glycogen synthesis):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主要合成场所为肝和肌肉。
包括UDPG途径和三碳途径。
9.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
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10.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最新完整版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的反密码环中,可与mRNA上相应的三联体密码子形成碱基互补,从而tRNA 能将氨基酸携带至核糖体上参与蛋白质合成。
2.DNA的一级结构: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称为DNA的一级结构。
由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差异主要是碱基不同,因此也称为碱基序列。
3.退火: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也称退火。
4.β-转角: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形式,常发生于肽链进行180°回折时的转角上。
β-转角通常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第1个氨基酸残基的羰基氧与第4个残基的氨基氢可形成氢键。
β-转角的结构较特殊,第2个残基常为脯氨酸,其他常见残基有甘氨酸、天冬氨酸、天冬酰胺和色氨酸。
5 DNA的变性从开始解链到完全解链,是在一个相当窄的温度内完成的,在这一范围内,紫外线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
6. DNA变性:双链DNA(dsDNA)在变性因素(如过酸、过碱、加热、尿素等)影响下,解链成单链DNA(ssDNA)的过程称之为DNA变性。
DNA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没有改变,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恢复双螺旋结构。
第三章酶(一)名词解释1. allosteric regulation(变构调节):生物体内有些酶除了有结合底物的活性中心外,还有一个或几个能与调节物相结合的调节部位(变构部位),当特异的调节物分子可逆的结合在酶的调节部位时,可引起酶的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引起酶的催化活性发生改变。
酶的这种调节方式称为酶的变构调节。
2共价修饰: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能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最常见的是磷酸化和脱磷酸化修饰。
3.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以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使酶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催化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调节。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化考研精解名词第一章糖类(p6)6.构型(configuration):在立体化学中,因分子中存在不对称中心而产生的异构体。
有D 型和L型两种。
构型的改变涉及光学活性的变化。
7.构象(conformation):分子中由于共价单键的旋转所表现出的原子或基团的不同空间排列。
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组成,也无光学活性的变化。
12.差向异构体(epimer):在立体化学中,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体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都相同的非对映体叫差向异构体。
anomeric carbon):单糖由直链变成环状结构时,羰基碳原子成为新的手性中心,导致C1差向异构化,产生两个非对映异构体。
在环状结构中,半缩醛碳原子称为异头碳原子。
15.半缩醛(hemiacetal):醛基和一个醇基缩合形成的产物。
通过该反应,使单糖形成环状结构。
16.变旋(mutarotation):当一种旋光异构体如糖,溶于水中转变成几种不同旋光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时,随着时间而发生的旋光变化。
18.糖苷键(glycosidic bond):一个单糖或糖链还原端半缩醛上的羟基与另一个分子(如醇、糖、嘌呤或嘧啶)的羟基、胺基或巯基之间缩合形成的缩醛键或缩酮键。
常见的糖苷键有O-糖苷键和N-糖苷键。
22.淀粉(starch):由D-葡萄糖单体组成的同聚物。
包括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类型,为植物中糖类的主要贮存形式。
23.糖原(glycogen):①一种广泛分布于哺乳类及其他动物肝、肌肉等组织的、多分散性的高度分支的葡聚糖,以α-1,4-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为主链,并有相当多α-1,6分支的多糖,用于能源贮藏。
②完全由葡萄糖组成的分支长链多糖。
为动物中糖类的主要贮存形式。
25.纤维素(cellulose):①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形成的葡聚糖。
通常含数千个葡萄糖单位,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②由葡萄糖单元共价连接的长链所组成的结构多糖。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生物化学1、竞争性抑制作用:指的是有些抑制剂和酶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酶活性中心,从而抑制酶和底物结合成中间产物。
2、非竞争性抑制:是可逆性抑制的一种,抑制剂以非共价键与酶分子可逆性结合造成酶活性的抑制,且可采用透析等简单方法去除抑制剂而使酶活性完全恢复的抑制作用就是可逆抑制作用。
3、非竞争性抑制剂:指与酶的活性位点以外的部位结合,使酶分子形状发生了变化,活性位点不适于接纳底物分子的化学试剂。
4、竞争性抑制剂:是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抑制剂。
它与被抑制的酶的底物通常有结构上的相似性,能与底物竞相争夺酶分子上的结合位点,从而产生酶活性的可逆的抑制作用。
5、尿素循环:也称鸟氨酸循环,是将含氮化合物分解产生的氨转变成尿素的过程,有解除氨毒害的作用。
6、TCA(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中,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经历一系列酶促反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而将乙酰COA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
7、别构调节(变构调节):体内的蛋白质可以和某些小分子物质可逆的结合,引起蛋白质构象的改变进而影响其生理活性,这种现象称为变构效应。
8、共价修饰调节:一类调节酶可由于其它酶对其结构进行共价修饰,而使其在活性形式与非活性形式之间相互转变,称为共价修饰调节。
9、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又称为磷酸已糖旁路。
10、酮体: 是脂肪酸在肝脏线粒体内分解时产生的特有的中间产物——乙酰乙酸、β-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是肝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
11、生物氧化:广义的生物氧化是指所有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过程。
而狭义的生物氧化是指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成CO2和水,并且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12、转氨基作用:氨基酸在转氨酶催化下,可逆地把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α酮酸,氨基酸脱去氨基,转变成α-酮酸,而α-酮酸则接受氨基变成另一种氨基酸,称为氨基酸的转氨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化考研精解名词解释答案(下)温馨提示:部分解释不是采自教材,如有疑问,请参考课本!第十章糖代谢(P124-125)1.糖酵解(glycolysis):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的糖分解代谢途径。
通过该途径,一分子葡萄糖转化为两分子丙酮酸,同时净生成两分子A TP和两分子NADH。
2.发酵(fermentation):营养分子(Eg葡萄糖)产能的厌氧降解。
在乙醇发酵中,丙酮酸转化为乙醇和CO2。
3.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氧存在下,酵解速度放慢的现象。
4.底物/无效循环(substrate/futile cycle):一对酶催化的循环反应,该循环通过ATP的水解导致热能的释放。
Eg葡萄糖+A TP=葡萄糖6-磷酸+ADP与葡萄糖6-磷酸+H2O=葡萄糖+P i 反应组成的循环反应,其净反应实际上是ATP+H2O=ADP+Pi。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ADP或某些其它的核苷-5′—二磷酸的磷酸化是通过来自一个非核苷酸底物的磷酰基的转移实现的。
这种磷酸化与电子的传递链无关。
7.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glycogen breakdown):从糖原解聚生成葡萄糖的细胞内分解过程,由糖原磷酸化酶等催化完成。
8.糖原合成(glycogen synthesis):体内由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过程。
主要合成场所为肝和肌肉。
包括UDPG途径和三碳途径。
9.磷酸解作用(phosphorolysis):通过在分子内引入一个无机磷酸,形成磷酸脂键而使原来键断裂的方式。
实际上引入了一个磷酰基。
10.糖异生作用(gluconeogenesis):由简单的非糖前体转变为糖的过程。
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
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近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
11.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催化丙酮酸为乙酰CoA的不可逆反应的复合酶。
有三种酶和六种辅助因子参于这一反应。
它们组成如下系统:(1)丙酮酸脱氢酶(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3)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12.柠檬酸/三羧酸/Krebs循环(citric acid/tricarboxylic acid cycle):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是由乙酰CoA经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13.回补反应(anaplerotic reaction):酶催化的,补充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供给的反应,例如由丙酮酸羧化酶生成草酰乙酸的反应。
14.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是某些植物、细菌和酵母中柠檬酸循环的修改形式,通过该循环可以使乙酰CoA经草酰乙酸净生成葡萄糖。
乙醛酸循环绕过了柠檬酸循环中生成两个CO2的步骤。
19.Cori/乳酸循环(Cori/lactate cycle):肌肉收缩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
肌肉内糖异生活性低,所以乳酸通过细胞膜弥散进入血液后,再入肝,在肝脏内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入血液后又被肌肉摄取,这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肌肉-肝脏-肌肉),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21.别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酶分子的非催化部位与某些化合物可逆地非共价结合后发生构象的改变,进而改变酶活性状态,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22.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酶蛋白肽链上的一些基团可与某种化学基团发生可逆的共价结合,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一过程称为酶的共价修饰或者化学修饰。
23.Q酶/分支酶(Q/branching enzyme):催化糖原中1,6-糖苷键的形成,使直链淀粉生成支链淀粉的酶。
24.R酶/脱支酶(R/branching enzyme):催化水解葡聚糖链分支点处1,6-β-D-糖苷键的酶。
25.糊精/极限糊精(dextrin/limit dextrin):淀粉颗粒用酸长时间水解后,剩余的不水解产物,包括聚合度为10多个葡萄糖基的直链组分和聚合度为20~30个葡萄糖基的支链组分。
26.糖原合酶(glycogen synthase):糖原合酶催化的糖原合成反应不能从头开始,需要至少含4个葡萄糖残基的α-1,4-葡聚糖作为引物。
糖原合酶是糖原合成过程的限速酶,其活性受共价修饰和变构的调节。
28.α-/β-淀粉酶(α-/β-amylase):能水解淀粉、糖原和有关多糖中的O-葡萄糖键的酶。
第十一章生物氧化(P134)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P/O比值(P/O ratio):在氧化磷酸化中,每1/2 O2被还原成ADP的摩尔数。
电子从NADH 传递给O2时,P/O=3,而电子从FADH2传递给O2时,P/O=2。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从一个底物传递给分子氧的氧化或酶催化的由ADP和Pi生成ATP与磷酸化相偶联的过程。
伴随电子从底物到氧的传递,ADP 被磷酸化形成ATP的酶促过程,包括底物水平磷酸化和电子传递链磷酸化。
4.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5.解偶联作用(uncoupling agent):在氧化磷酸化的偶联中,如加入使偶联消除的物质,则氧化仍能进行而不能生成ATP的过程。
6.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 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第十二章脂代谢(P151)1.脂肪酸的β-氧化(β-oxidation):脂肪酸氧化降解生成乙酰CoA,同时生成NADH 和FADH2,因此可产生大量的A TP。
该途径因脱氢和裂解均发生在β位碳原子而得名。
每一轮脂肪酸β氧化都由四步反应组成:氧化、水化、再氧化和硫解。
5.肉碱(Carnitine):作为脂酰载体可将脂酰基转运到线粒体内进行β氧化,或转运到线粒体外参与脂肪合成,是脂酸代谢的重要载体,缺乏时可致脂肪堆积乃至心肌功能障碍。
6.脂蛋白(Lipoprotein):一种与脂质复合的水溶性蛋白质。
通常根据其密度分为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极高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
每一种脂蛋白中均含有相应的载脂蛋白。
9.酮体(Ketone body):在肝脏中由乙酰CoA合成的燃料分子(β羟基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
在饥饿期间酮体是包括脑在内的许多组织的燃料,酮体过多会导致中毒。
14.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双键的脂肪酸。
其熔点较饱和脂肪酸低。
1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不能被细胞或机体以相应需要量合成或从其膳食前体合成,而必需由膳食供给的多不饱和脂酸。
对哺乳动物而言,亚油酸与亚麻酸皆是营养必需的。
16.脂肪动员(Fat mobilization):在病理或饥饿条件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酸(FFA)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19.ω-氧化(ω-oxidation):是在脂肪酸远离羧基的一端(即ω碳)发生氧化,转变为二羧酸的作用。
催化此反应的酶,存在于肝和肾细胞的内质网中。
第一步反应是使ω位的碳加上一个羟基,羟基中的氧来自分子氧。
20.脂肪酸合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酰基载体蛋白(ACP)和6 种酶,它们分别是: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β-酮脂酰-ACP 合酶;β-酮脂酰-ACP 还原酶;β-羟脂酰-ACP 脱水酶;烯脂酰-ACP 还原酶,在脂肪酸的从头合成中起催化作用。
21.HGM-CoA还原酶(HGM-CoA Reductase):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存在于小胞体膜,催化合成甲基二羟戊酸(mevalonicacid),并生成体内多种代谢产物,称之为甲基二羟戊酸途径。
(HGM:β-羟-β-甲基戊二酰-CoA)第十三章氨基酸代谢(P161)1.尿素循环(Urea cycle):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的循环。
尿素循环是发生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的一个代谢循环。
2.转氨基作用(aminotransferation):一个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转氨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一个α-酮酸的过程。
3.联合脱氨基作用(transdeamination):转氨基与谷氨酸氧化脱氨或是嘌呤核苷酸循环联合脱氨,以满足机体排泄含氮废物的需求。
4.葡萄糖-丙氨酸循环(glucose-alanine cycle):肌肉中有一种氨基转移酶,可把丙酮酸转化为丙氨酸被释放进入血流,传送到肝脏。
在肝脏中经过转氨基作用有产生丙酮酸,经葡糖异生作用形成葡萄糖有回到肌肉中,在这里又以糖酵解方式降解为丙酮酸。
将以上循环称之为葡萄糖-丙氨酸循环。
5.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s):降解可生成乙酰CoA或酮体的氨基酸。
6.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s):降解可生成作为糖异生前体的分子,例如丙酮酸或柠檬酸循环中间代谢物的氨基酸。
7.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引起苯丙氨酸堆积的代谢遗传病。
缺乏丙酮酸羟化酶,苯丙氨酸只能靠转氨生成苯丙酮酸,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
苯丙酮酸堆积对神经有毒害,使智力发肓出现障碍。
8.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仅含一个碳原子的基团。
如甲基、甲烯基、甲炔基、甲酰基(甲醛基)及亚胺甲基等,通常与四氢叶酸结合在一些化合物之间转移,且可互相转变。
第十四章核苷酸代谢(P170)1.“痛风”(gout):是尿酸过量生产或尿酸排泄不充分引起的尿酸堆积而造成的,尿酸结晶堆积在软骨、软组织、肾脏以及关节处。
在关节处的沉积会造成剧烈的疼痛。
5.别嘌呤醇(allopurinol):是结构上相似于黄嘌呤的化合物(在嘌呤环上第七位是C,第八位是N),对黄嘌呤氧化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常用来治疗痛风。
7.核苷酸的“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urine nueieotide):生物体内用简单的前体物质合成生物分子的途径,例如核苷酸的从头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