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导引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

城市规划原理讲义第一部分:有关城市一城市的属性:城市:·城市社会·实质载体城市既是事又是物城市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实质载体:·资源·生态·实体建设空间·居住生活建设·经济产业建设·交通工程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二城市的起源和发展1 起源:群居――原始群落――――固定居民点(雏形)以上进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日益扩大而不断进行下去的到了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当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之后,出现了专业的交换场所,“市”就这样,城市的雏形不断形成了.2 发展(1) 城市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进的其历史进程如下:原始聚落――城市雏形――小城镇――中型城市――大城市――现代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生活中心――信息生活中心(2)社会思想的发燕尾服与城市的发展“图腾崇拜”:人们处于比较蒙昧的阶段,对自然现象认识不清,所以将精神寄托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对某种物的崇拜,这时的人们无力抵抗大自然,他们只能通过群居的方式,使种族延续下去. “英雄崇拜”:人们已经能够在一定限度内控制自然界,先前对自然界的迷茫与恐惧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某个有威力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在这个时期常常会形成雄伟、威慑的建筑群和庞大繁华的城市空间。
“自我崇拜":人们已经很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实力,对改造自然界充满信心,掌握了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越来越科学地建设城市,城市向着个性、科学的方向发展下去.3 从时代发展言城市发展农业时代:生产力更低,自然经济,因此,多采用天然材料构筑城市实体,抵御自然的能力较差。
城市大都选在自然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高,大机器工业的发展使建筑材料有了很大改善,城市实体更加坚固,抵御自然的能力增强,同时产生了更多提供人类新的需求的场所,但这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已遭破坏,自然资源质量下降。
城市风貌设计导引

第一章城市风貌设计导引1.1 基本原则城市风貌设计是对本次规划的进一步诠释,旨在通过保护、创造和发展优美的物质空间形态,提高环境质量,丰富城市内涵,凸显城市特色和个性。
规划以建设具有适宜居住的产业区为总体目标。
突出“北山南水,水绕城流”的地域风貌特色,强调对区内空间的总体要求,并为下层次的规划提供依据。
从城市总体形象、空间景观格局、公共空间系统、景观环境、空间尺度及色彩设计等方面,将城市景观中心与滨水岸线以及各功能组团,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城市景观环境,并遵循以下原则:⏹整体性和独创性相结合的原则,创造生态与现代城市新区风貌特色相结合的产业新城景观环境;⏹充分重视开放空间和道路作为空间构图骨架的作用,注重道路和开放空间的界面设计;⏹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相结合,注重保护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街区;⏹构筑现代化城市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组织城市开放空间,强化街道空间的特色,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强化细节,注重城市天际线的设计以及城市色彩控制。
1.2 总体形象控制总体形象控制是对形成城市总体意向的重要场所的控制。
总体意向的形成是通过常规的视点观察城市及城市活动,因此,城市的观景点和形成景观的城市区域是城市设计总体形象控制的具体内容。
总体形象控制的要点在于:依托秀才山以及秀才山水库良好的环境背景形成借景和对景,并通过加强与自然生态用地、河渠等绿地的沟通与联系,精心营造自然生态休闲景观区。
通过严格限制其开发强度和高度,保护山及河渠等自然景观的视觉通达性。
通过加强绿化和活动设施,与公园、街头绿地、商业和旅游休闲绿地等绿化开敞空间共同构筑现代化生态型城区的景观基准面。
依托景观基准面,通过武广高铁、广乐高速、昆汕高速等横贯规划区的道路防护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主体构架,衬托合作区总体城市形象;以秀才山核心区形成主要自然生态休闲中心;以中央服务区城市中心地段展示城市界面;最终逐步形成脉络清晰的城市风貌区和城市轮廓。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7年4月前言2017年3月15日,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正式出台了《湖北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鄂建设规〔2017〕1号,以下简称《办法》),为增强《办法》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组织省内有关规划主管部门、规划编制单位和高校院所,同步编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两个技术性文件,与《办法》配套实施,为全省各地城市设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编制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多次与住建部对接,广泛吸收借鉴了国内外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系统研究了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湖北实际和试点示范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突出了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彰显了湖北特色、凝聚了湖北经验。
经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专家审定,形成了本《指引》。
《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正文部分包括“总则”、“城市设计体系和主要内容”、“城市设计重点要素”三个部分,附录部分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区段城市设计、地块城市设计、专项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要求,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构成和技术要点、“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引导等六项内容。
《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共十四条,包括“总则”、“分级分区管控”、“城市设计管控内容”、“城市设计管控维护”四个部分。
本《指引》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并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指引》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城市设计工作实践,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寄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
湖北省城市设计工作专班组长:童纯跃省住建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副组长:洪盛良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王云泉省住建厅勘察设计与科技处处长成员:胡朝忠陈浩泉田燕倪火明洪亮平樊伟黄婷李媛陶文铸唐超英《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主编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湖北省城乡规划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主要编写人员:黄平倪火明董文陈涛谢景胡海艳位欣参与编写人员:李雅静肖宁玲王俊杰李浩邱孝高傅斯特张涛卢振洪亮平邹江陶文铸姜涛李延新《湖北省城市设计重点地区管控工作指引(试行)》主编单位: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参编单位: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城乡规划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襄阳市城乡规划局、宜昌市规划局、黄冈市城乡规划局主要编写人员:姜涛李延新黄澍徐晨慧李丹哲参与编写人员:陈建斌刘晓华王汉英倪火明董文徐雯许杨吕婧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目录1 总则..................................................................................................... - 1 -2 城市设计体系和主要内容 ............................................................... - 2 -2.1城市设计体系和类型..................................................................... - 2 - 2.2总体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3区段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4地块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3 - 2.5专项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4 -3 城市设计重点要素............................................................................ -4 -3.1制定目的.......................................................................................... - 4 - 3.2使用方法.......................................................................................... - 4 -附录 ......................................................................................................... - 5 -附录一——总体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5 - 附录二——区段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9 - 附录三——地块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15 - 附录四——专项城市设计内容和成果要求.................................... - 18 - 附录五——城市设计重点要素构成和技术要点............................ - 20 - 附录六——“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引导.................................... - 28 -1 总则1.0.1编制目的为提高我省城市设计成果质量,规范城市设计编制技术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湖北省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湖北省城市设计技术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本指引)。
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设计导则(一)景观风貌区控制城市风貌区划分为老城商业风貌区、新城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综合景观风貌区、居住景观风貌区等几类进行控制。
◆老城商业风貌区主要指南山路与青山路交叉口及其周边地区。
导则 1:以商业服务为主要导功能的区域,控制开发建设密度,鼓励用地的复合利用,要创造好的步行环境和宜人的商业活动空间。
导则 2:建筑风格可有对比变化,建筑色彩可采用相对明快的色系,不必强调统一,但在色调上应有一定的协调或对比关系,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商业氛围。
建议在建设前对整个建筑群深入细致的空间环境设计,以保证空间环境品质。
导则 3:应结合龙河与其两侧绿化形成公共活动空间。
公共空间的设置要将绿地和活动广场相结合,成为购物、休闲、游乐于一体的开放空间。
导则 4:倡导立体开发,混合利用。
可利用绿化、广场建设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购物中心。
◆行政文化景观风貌区导则 1:行政办公和商务办公建筑应形成宏伟严整与开放的布局;以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形成城市的象征和标志。
导则 2:文化建筑以广场为依托,建筑采用规则式布局,在统一中有变化,彰显个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现代产业景观风貌区主要指沿龙河北路两侧、青山路与北外环路交叉口周边地区。
导则 1:要充分体现现代产业建筑的特色,强调技术美,现代感,建筑尺度不宜出现过高和超大体量。
导则 2:建筑应后退道路相应的距离,以保证形成围合的开放或半开放的公共空间,作为人群休息、交通的场所。
◆综合景观风貌区导则 1:公共建筑成组成群设置,建议建筑采用较为一致的体量,突出标志性建筑的高度,建筑造型以水平线条为主,开窗简洁,细部处理精致。
导则 2: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低层为辅,建筑体量不宜过大,在建筑布局上应错落有致。
建筑形式宜采用坡屋顶,建筑色彩以浅色调为主◆居住景观风貌区主要指老城片区、新城片区、寻山片区内的各个居住区。
导则 1:鼓励沿人流量大的道路两侧用地复合利用,增添地区的活力,保持街道宜人的尺度。
济南市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及导则

JINAN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URBAN DESIGN PLAN AND GUIDELINES
2016年6月 JUNE 2016 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LLP
0617 DRAFT
0617 DRAFT
SOM’s vision for Jinan’s new commercial center honors the city’s natural setting and history. The master plan creates a livable new city that is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akes advantage of proximity to transit, and creates walkable streets, inviting public spaces, and distinctive districts.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0617 DRAFT
01 简介 Introduction
3
远景 Vision
4
实施及控制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s
8
规划总结 Masterplan Summary
12
开发要素 Development Parameters
13
02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0617 DRAFT
0617 DRAFT
简介
INTRODUCTION
化纤厂路 HUAXIANCHANG RD
华阳路 HUAYANG RD
华信路 HUAXIN RD
图纸-大图-07城市设计导引图

工程类中规院城市设计指引

城市设计指引的定义和作用
• 城市设计指引的定义: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为指导城市设计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包括 空间布局、建筑风格、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求。
• 城市设计指引的作用: * 统一规划:通过制定城市设计指引,可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 景观设计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城市的整体协调性和美观性。 * 规范设计:城市设计指引可 以规范城市设计行为,为城市设计师提供明确的指导,避免出现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设计方案。 * 引导发展:通过城市设计指引,可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提升品质: 通过制定城市设计指引,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PART 2
城市设计指引的内容
城市空间布局
指引中规定了不同功能区的 空间布局形式和特点
城市设计指引的内容包括城 市空间布局的规划原则和要 求
强调空间布局与交通、绿化 等元素的协调统一
指引提供了城市空间布局的 评估指标和方法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YOUR LOGO
工程类中规院城市 设计指引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城市设计指 引概述
城市设计指 引的内容
城市设计指 引的实施
城市设计指 引的案例分 析
城市设计指 引的未来发 展
PART 1
城市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体现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建筑风格应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
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

地块编号
0207-01 0207-02 0207-03 0207-04 0207-05 0207-06 0207-07 0207-08 0207-09 0207-10 0207-11 0207-12 0207-13 0207-14 0207-15 0207-16 0207-17
1.重点界面天际线控制指引 2.建筑体量控制指引 3.重要断面控制指引 4.城市与自然空间边界控制指引 5.地块开放方式控制指引 6.内部水体空间控制指引
比例尺 控制单元位置
图例
1.用地功能控制引导 (1). 本区位于墨水湖西南部、杨泗港快速通道以北,用地规模约为99.76公顷。 (2). 本片区的功能构成主要包括二类居住,特色商业和滨水文化用地。 (3). 本区应依托墨水湖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整合周边地区发展优势,打造具有武汉特
限高
15 15 15 24 24 24 24 30 45 45 45 24 45 30 60 60 60
绿地率
35% 35% 35% 35% 35% 35% 35% 30% 30% 30% 30% 30% 30% 20% 30% 30% 30%
配套设施
备注
兼容性
2.交通组织控制指引 (1). 道路功能控制引导
住宅主要使用涂料、面砖 整体风格体现武汉特色、墨水湖周边体现水景风情 环墨水湖设置统一标示系统,商住用地设置统一广告 滨湖绿地内、居住区内部的景观设施保持形象统一 沿墨水湖进行灯光照明布置
5.其他控制指引 (1). 本片区主要体现沿路的景观性、沿湖的开敞性、沿水渠的趣味性。 (2). 若本片区进行整体开发,商业设施的布局宜沿湖、总港走廊布置,并形成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设计是分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引导性手段,因此,城市设计应当反映出分区规划有关部门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设计的基本构想,供过于求深化分区规划的要求,能够具体指导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建设活动的有序开展,创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风貌。
1、对城市现有物质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整理,创造具有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中心区的高质量的实体环境。
2、突出自然空间特色个城市物质空间组织的优势,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组织的优势,引入城市空间带的概念,使自然空间和城市空间相互交融发展,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
3、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高品位的城市空间环境;推进领域圈的建设,加强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城市空间高度控制(一)高度控制的基本原则1、依据城市指状空间结构所确定的高度分区原则,控制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空间分布,确保低密度空间带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2、新建超高层建筑及高层建筑的分布,应结合地标性视觉焦点、路径节奏焦点及交通交会焦点的规划进行。
3、新建高层、超高层建筑应严格避免对城市空间眺望系统及视觉走廊的遮挡与阻断,尤其应注意规划中郊野公园对城市中心区的眺望关系。
4、山体附近地区、银湖地区及深圳河沿岸周边地区应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建设,严格控制建设高度;加强深圳水库的保护,在保护区范围内严禁进行任何建设。
(二)高度控制规划结构1、洪湖公园--人民公园--东门城区、百仕达花园--黄贝岭、深圳水库--深圳水库泄洪道这三条带形区域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应以中低层低强度或开放绿化建设为主,严格禁止在此区域内进行大体量高层建筑的建设。
深圳水库泄洪道流域不准进行任何城市建设,周边建设必须首先满足水利管理的要求。
2、在宝安路沿线、泥岗路以南的文锦路以东地区和爱国路--沿河北路沿县这三条带形区域内允许高层建筑建设。
但在整体上要求这三条带的开发强度和建筑高度由西向东一次递减,在同一条带形区域内则由南向被递减。
3、超高层建筑的假设应严格控制,主要集中在红岭路以东和文锦路以西的深南大道沿线。
在罗湖区内的其他片区内原则上禁止建设超高层建筑。
4、在泥岗路--布心路以北、文锦路以东的布心片区内,严格控制高层建筑的建设,一保持眺望系统的完整性。
5、莲塘片区的建设应以多层建筑为主。
深圳河沿岸也应以中低强度开发为主,并保持有相当的开敞性绿地。
三方向指认系统及视觉焦点(一)道路方位指认罗湖区的东西、南北向四纵四横的主要路网构成防线指认的基本纲领构架。
东西向主要道路自北向南一次为泥岗路、笋岗路、深南大道、滨河大道、南北向主要道路自西向东议席为红岭路、人民路、文锦路、沿河北路。
其中,深南大道作为深圳市景观性大道的改造建设已基本完成,其余道路则应加强有特性的植物及统一设计的交通标志,标识主要的交通运动干线,以构成简单的运动网络,不易迷失方向。
在分区规划中以生活环路来串联罗湖区内各主要的生活片区和商业中心地区,生活环路内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保证公交优先。
道路两侧的建筑设计以及道路小品、绿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活环路的功能要求和标识要求,成为市民生活中熟悉的一条环路。
(二)强化领域圈特征和领域圈的开口指认对于罗湖区内各个主要活动领域圈,应依据主要功能强化其特色,加强环境品质的塑造。
广九铁路东、伸南大道南侧的罗湖商业中心区,应以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中心区形象为目标,集中体现商业聚集区的功能要求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崭新风貌,加强人民南路的现代大型商场购物特色。
东门老街发展成具传统购物特色的步行购物街区。
发展笋岗片区的物流中心功能,形成以仓储式大型购物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全市居民服务的、能够满足批量消费型顾客的“一次性”购物需求的地区。
强化布心、田贝、水贝、湖贝、莲塘等居住领域圈的功能配备,形成整体山相协调又各有特色的居住地区。
对于各领域圈的主要进出通道口应加强设计,在全区协调的基础上反映出各自的特征和特色,成为各领域圈的标志之一,因此而构成全区指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超高层地标性焦点在城区范围内可以被远方看到的高层建筑后在道路轴线、视觉走廊终端的有一定特色的建筑物后构筑物,均是城市反向指认的视觉焦点。
在现有视觉焦点的据传上,规划在笋岗片区的中心部、宝安路和嘉宾路口、深南路文锦路口、文锦路东损岗路的对景处等建设具有地标性的视觉焦点,以起到对全区的指认系统的统领作用。
(四)路径节奏焦点道路是联系城市物质要素的特定线型空间,对城市整个景观框架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是城市总体轮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设计中,应强化道路轴线的框架,结合现有的山水体系,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生活性道路应加强建筑底层界面的连续性,交通性道路应考虑沿街建筑的层顶线的设计,尤其要注意高层建筑的分布,形成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感的建筑天际线。
以有特色有标志性的建筑作为沿路的视觉焦点,加强道路的导向性,对视觉效不佳当位置重要的建筑加以改建。
加强道路绿化的实际,同一条道路种植同一种行道树,以增加道路自身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同时不同的道路可以选择不同的树种,以增加道路识别性。
充分利用现有山体、水体,将周围山体和建成区内的山体有意识地组织进城市空间中,加强道路广场、接头绿地、建筑物入口请庭的建筑,强化建筑布置的节奏感,创造多层次的、有特色的街道景观。
(五)交通交会焦点道路交会点是多向交通的视觉焦点,对方向指认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应加强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及其周边环境的设计,尤其是对生活环路、深南大道沿线以及文锦路、笋岗路等主要干到沿线的主要交叉口的环境设计,使这些交叉口附近形成各具有特色的视觉焦点。
四、街廓空间系统(一)界面类型及空间尺度分析街道的建筑界面与城市道路的性质和功能精密相关。
按照道路性质划分,可以风味交通性干道、生活性干道和综合性钢道。
1、交通性干道的特征是视线开阔、有反向感,道路景观应适宜于远距离、以车性速度观赏的特点,城区中的四横三纵主要交通干道应当以此为标准来进行必要的改建。
2、生活性干到具有街道空间尺度宜人,有方向感、可停留,有丰富的街道生活,街道景观适宜于距离近、以人行的速度进行观赏的特点。
城市的次干道、支路和生活环路应强化以人为尺度的空间建设。
3、综合性干到,主要是深南大道,是罗湖区内主要的商贸性干道和深圳市场内最重要的城市景观干道,兼具交通和生活功能。
因此,深南大道两侧的建筑物布置应充分体现这两方面的综合;高层建筑的布点及其天际线应充分考虑车行速度下的景观特征;高层建筑物的裙房部分以及格沿街的其他建筑物应充分满足行人观赏和活动的要求。
(二)建筑界面的连续状态分析建筑界面的连续性是指在步行者习惯的视野范围内,一般是指沿街建筑物在10米高度以下部分的连续性程度,同时还考虑到沿街建筑的贴线率(底层建筑物的退让)、建筑风格、建筑体量和色彩等。
建筑界面的连续性可分为三种状态:即强质连续界面、弱质连续界面和非连续界面。
1、强质连续界面是指道路路段上沿街建筑10米以下高度民主范围内连续感强,街道封闭与围合感强,建筑贴线率为80%以上的路段。
2、弱质连续界面是指道路路段上沿街建筑10米以下部分有一定连续感,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有一些空地,建筑退让红线距离较大,贴线率在50--80%之间的路段。
3、非连续界面是指道路路段以开放空间为主的后建筑物基本是以孤立的单幢建筑物为主,建筑物之间缺乏呼应的路段。
(三)界面形式的处理对策在城市的生活感干道上,人们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而且街道两侧的商业活动和其他活动密集,道路尺度相对较小,应通过建筑的改建或改造,强化连续性界面形式,在居住区也应以强质连续性界面将单幢建筑物形式统一起来,塑造具有围合感强、有凝聚里的活动地带。
加强商业密集地区和生活环路沿线的城市设计,强化道路空间的连续性。
1、对于交通性干道,人们观赏景观是在车上以车行速度进行的,道路空间尺度较大,为避免单调无变化的街廓空间,以弱质连续界面为佳,从而塑造出有韵律感、有变化、有节奏的连续性道路空间。
2、深南大道作为兼偶生活性与交通性的综合性干道及深圳市的特色领域全过程,应强化它的现代风格及界面形式的连续统一,既有作为“街墙”的强烈围合感,又有作为背景的优美连贯、错落有致的城市天际线轮廓。
要求沿街高层建筑的布局以建筑物顶部形式的实际要考虑到车行观赏的特点,既不要过度拥塞也不要过于稀松,而对于这些高层建筑的裙房或建筑的地面几层,要充分考虑行人尺度,加强建筑物的细部处理,适当补充视觉焦点与小型公共开放空间,以增强街道的韵律感与节奏感,满足使用者不同的视觉需求。
五、开放空间1、保持城区周边自然山体、水体的基本格局及自然风貌,加强植被及郊野公园的建设。
对罗话区范围内的山水格局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保护性开发利用。
加强罗湖区周围山体及其植被的保护,有节制地开发凤凰山和梧桐上的风景旅游资源,丰富山体的层次感,构成城市植被的自然景观面。
利用城区的公园、道路线型绿化及城区内的山体等,充分引入城区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以开敞空间为纽带的山--水--城三者协调融合的生态城市。
大力保护深圳水库资源,依据《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所划定的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和相关法律法规,严禁在此范围内进行各种开发建设,维持以深圳水库为核心的东部的开阔空间。
结合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和发展需要,选择围岭、梧桐山、罗屋山等处建设眺望城市景观的制高点,并以眺望空间和视觉走廊要求组织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
加强对深圳河沿岸的规划控制,沿河路南侧严格控制新建建筑物,远期规划辟筑集中绿地,引入界外、香港的山体生铁资源。
2、加强现有公园的设施和管理,重塑公园的环境品质在规划期内,除郊野外,在中心城区威增加新的城市公园。
规划要求对现有公园进行全面整治,对各公园的职能进行必要的划分,完善相应的配套,增加新的设施,加强管理,拆除公园内已有的违章建筑,重新塑造公园的环境品质。
3、加强城市道路及两侧环境的梳理,强化开放空间的系统性以城市道路为依托,串联起城区内部公园、接头绿地、广场、自然空间等开放空间,尤其要以深南大道、生活环路作为核心,通过路面质量改造以及环境小品、步行系统、街道家具、植被绿化等的连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效果。
4、以深圳河、布吉为依托,加强水岸空间的治理与开发加快对深圳河、布吉的治理,在此基础上,对两岸空间进行全面治理。
在河道两侧尽可能开辟绿化带,辟筑滨河绿带和步行道,增进水性,与城市绿化系统相统和连续,加强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控制两侧的建筑高度以保证通畅的视觉通廊。
5、加强环境设施建设重点进行街头绿地和小型广场的建设,杜绝广场和人行道停车现象,加强地面铺装、环境小品及绿化的设计和建设,形成精致化环境,提高对公众的吸引力,塑造高品味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