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中幼林质量提升对比试验

合集下载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

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赵骏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国有思林林场,广西百色531504)[摘要]马尾松是我国一种兼具经济性和观赏性的造林树种,适应性极强,能够在多种土质条件甚至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因此常用于荒山治理和环境改善等工程项目。

而要想马尾松种植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就必须把握好马尾松造林技术,并对马尾松幼林进行科学抚育,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造林效果,提高马尾松的存活率。

基于此,通过阐述马尾松的主要特点、习性及用途,重点探讨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并详细分析马尾松幼林抚育措施。

[关键词]马尾松;造林;幼林抚育措施[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21)28-85-3马尾松是亚热带乔木,属松科,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均能正常生长,遍布于华中、华南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荒山造林树种。

在传统的马尾松造林中,通常采用从其他地方调拨马尾松再进行造林的方式,加之造林完成后对马尾松幼林抚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马尾松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需求。

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地创新马尾松造林栽培技术,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不断提高马尾松的成活率,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林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

下面将对马尾松造林技术要点及幼林抚育措施展开详细探讨。

1马尾松简介马尾松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树干较直,树高45m以上,胸径最大可达1.5m,针叶、外皮为红褐色微灰,内皮为枣红色微黄,呈不规则鳞片块状。

成材的马尾松树冠类似于圆锥状,到老年期时树冠开始慢慢张开,逐渐形成伞状结构。

马尾松是一种阳性树种,喜光照,不耐庇荫,在年均气温为13~22℃、年降水量为800~1800mm的气候环境下生长良好,但最低气温不能低于-10℃,否则会限制其生长。

马尾松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喜欢微酸性土壤,但不耐盐碱和水涝,在黏土、沙质土、石砾土、山脊及陡峭的崖壁上均能生长,其中在土壤涤厚、肥沃的地区生长质量最好。

复合微生物菌肥应用于马尾松造林试验研究

复合微生物菌肥应用于马尾松造林试验研究

复合微生物菌肥应用于马尾松造林试验研究摘要为了提高马尾松早期造林效果,造林前苗木采用复合微生物菌肥进行根部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马尾松苗木经过复合微生物菌肥处理,能够激活马尾松根系活力,缩短缓苗期,促进马尾松地径、树高、根系等生长,在马尾松造林中有实用价值。

关键词复合微生物菌肥;马尾松;造林;根部处理;效果中图分类号s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7-0019-01马尾松是我国南方林区当家树种之一,在我国南方林区广为栽培。

但由于马尾松主根发达,侧根较少,造林成活率较低,早期生长较慢。

提高造林成活率和加快幼林生长一直是林业科技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在这方面前人有过许多试验,采用许多不同的处理方法,包括磷肥沾根、湿土保鲜、苗期截根等多种方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采用复合微生物菌肥应用于马尾松造林尚未见过报道。

本试验使用无毒无害、安全可靠、符合环保要求的具有固氮活性的高效复合微生物菌肥处理马尾松造林苗木的根系,对提高马尾松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进行探讨。

现将有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大田梅林国有林场,地处戴云山脉西北麓中段山区,东经117°36′,北纬25°47′,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8.9℃,年均降水量1 564.9mm,无霜期多于300d。

试验地设置于本场黄城工区9林班21大班3小班,为2001年采伐迹地,面积6.86hm2,海拔600~680m。

土壤为山地红壤,ⅱ类地。

试验地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2材料与方法2.1试验材料试验材料系2001年培育的一般马尾松种源营养袋苗。

2.2试验方法马尾松营养袋苗在造林前2d,用复合微生物菌肥与水按1∶50的比例搅匀,静置5min后灌根。

每200株苗用500g的复合微生物菌肥量。

对照区苗木同样在造林前2d用水浇湿、浇透。

造林试验地按随机区组设计,重复4次,每个重复有2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100m2,株行距1.5m×1.5m,1个小区有40株,每个区组有80株。

浅析不同营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浅析不同营林技术措施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抚育方式 块状抚育 块状抚育 块状抚育 不抚育 不抚育 不抚育 扩穴抚育
由表 1 可知,对不同的马尾松进行标号,并采取不同的清理 方式、整地方式和抚育方式,对比不同方式的结果,找出最优的
营林技术。为福建省马尾松种植提供借鉴和帮助。
4 结果
4.1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的影响
针对样地 I-III 中的马尾松,进行地径和树高测量,对比测试 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方式的马尾松,其地径和树高存在显 著差异。在马尾松生长初期,常规处理方式下的马尾松直径较大, 全面清除方式下的马尾松,马尾松地径为 0.45cm,符合商业用材 需求[3]。常规处理方式下的马尾松树高较高,由于全面清除植被 方式下的马尾松,约高 58cm。在马尾松生长三年时,常规处理方 式对马尾松的地径和树高影响不太明显,全面清除植被方式的马 尾松,在直径和树高方面优于常规方式,胸径约长 2.8cm,树高约 高 1.55m。三块标准试验田后期生长情况与中期一致,全面清除 植被方式对马尾松后期的直径和树高产生影响较大,常规方式对 马尾松生长前期影响较大。
2019窑7 花卉 FLOWERS 205
林业建设
浅论晋陕峡谷石质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徐延强
(宜川县石台寺国有生态林场 陕西省 宜川县 716200)
摘 要:基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针对浅论晋陕峡谷石质山区抗旱造林技术进行分析已经势在必行。在晋陕峡谷石
质山区进行抗旱造林,不但能够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改善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但是仅靠树木的自然生长是不
4.2 不同整地方式的影响
针对样地 IV-VI 中的马尾松,进行直径和树高测量,对比测 试结果。结果显示,不同的整地方式对马尾松的直径和树高产生 影响并不明显。马尾松生长初期,全垦处理方式下的马尾松长势 情况较好,穴垦处理方式的长势略差,带垦方式的长势最差。马 尾松生长中期在展示情况也初期一致,但全垦处理方式下的马尾 松长势情况较好,带垦处理方式的长势略差,穴垦方式的长势最 差。马尾松生长后期与初期和中期一致,全垦处理方式下的马尾 松长势情况较好,穴垦处理方式的长势略差,带垦方式的长势最 差。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整地方式对马尾松产生影响并不明 显,整体结果为:全垦处理方式下的马尾松长势情况较好,穴垦处 理方式的长势略差,带垦方式的长势最差。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付甜;封晓辉【摘要】凋落物的质量、数量及分解速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土壤的营养状况.为了精确估算凋落物分解对土壤碳库的年净归还量及凋落物-土壤生物化学连续体的深层理解,从凋落物基质质量的角度分析了三峡库区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与土壤养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中的C、C/N比、C/P比、木质素/N比、木质素/P比差异显著,其中近熟林凋落物叶木质素/N分别比中龄林和成熟林的高33.65%、39.24%,N、P、K、木质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各组织器官的N、P、K含量差异显著,均是皮<枝<叶<杂物,C/N比、C/P比的变化则相反.不同林龄马尾松0-20 cm( 0-5cm、5-10 cm、10-20 cm)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含量均表现出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0-5 cm最大,10-20 cm最小,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降低,总磷则是中林龄最低,成熟林最大,pH值则各土层均表现为中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平均pH值为4.55-5.51.凋落物基质质量指标与土壤养分之间冗余分析(RDA)表明:马尾松凋落物基质质量和土壤养分之间关系紧密,N、P、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木质素/N比、C/N比对土壤养分影响比较大;凋落物中木质素/N比、C/N比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其含量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土壤养分积累的越慢;凋落物基质质量氮含量与土壤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pH值、容重与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凋落物C/N比、木质素/N比呈显著正相关.马尾松土壤表面有机质、N、P养分含量与凋落物基质质量对应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高,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高,土壤贫瘠,凋落物基质质量相对较低.【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2(032)003【总页数】11页(P852-862)【关键词】三峡库区;凋落物;基质质量;土壤养分【作者】葛晓改;肖文发;曾立雄;黄志霖;付甜;封晓辉【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正文语种】中文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1];土壤是凋落物的载体,凋落物影响其营养状况、生物活性以及物理稳定性。

不同立地条件马尾松幼林生长比较分析

不同立地条件马尾松幼林生长比较分析

由表 1 表 2可 见 , 尾 松 在 不 同立 地 条 件 下 造 林 , 成 活 率 和 保 存 率 不 一 。 随 着 立 地 条 件 的 下 降 , 、 马 其 马 尾 松 的造 林 成 活 率 也 下 降 。 I类 地 成 活 率 最 高 , 7 . 5 ; 达 7 7 % Ⅱ类 地 比 I类 地 低 了 1 . 0 ;l类 地 最 低 , 50% I l 比 I类 地 低 了 2 . 5 3 2 %。 不 同立 地 条 件 5年 生 马 尾 松 的 造 林 保存 率 的 趋 势 与 造 林 成 活 率 的 趋 势 基 本 一 致 。 经 方 差 分 析 ( 表 3 , 果 表 明不 同立 地 条 件 马 尾 松 的 造 林 成 活 率 和 保 存 率 之 间 的 差 异 分 别 达 极 显 见 )结 著 和 显 著 的差 异 水 平 , 见 其 间 的 差 异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这 主要 与较 差 立 地 在 生 长 季 节 缺 水 等 因素 有 关 。 可 表 1 不 同立 地 条 件 马尾 松 的 造 林 成 活 率 比 较
高、 当年 抽 高 、 幅 、 径 , 计 算 单 株 材 积 等 ; 1年 与 第 5年 还 调 查 造 林 成 活 率 和 保 存 率 。 统 计 分 析 方 冠 胸 并 第 法 采 用 方 差 分 析 J 。 1 4 分 析 方 法 .
把 野 外 调 查 的样 品 以 及 土 样 带 回 实 验 室 烘 干 并 粉 碎 、 筛 ( 径 l 过 孔 mm) 用 于 样 品 的 N、 、 养 分 分 , PK 析 。 采 用 H o 一r ̄ O 2 2 -S 4消 化 法 , 作 待 测 液 。N 测 定 方 法 采 用 扩 散 吸 收 法 测 定 , I 制 P测 定 方 法 采 用 钒 钼 黄

不同林龄马尾松施肥后3年生长量对比分析

不同林龄马尾松施肥后3年生长量对比分析

不同林龄马尾松施肥后3年生长量对比分析作者:黄其城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7年第12期摘要:该研究开展了不同林龄马尾松施肥后3年生长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8年生和14年生马尾松施肥小区的3年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均高于未施肥的,各林龄加施Cu或Zn肥的3年生长量均高于单施NPK肥的。

施肥对3年生、8年生马尾松的3年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14年生马尾松,单施NPK肥对3年胸径、蓄积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加施Cu肥或Zn肥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施肥对3年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马尾松;施肥;肥效;生长量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2-0123-03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阳性、喜光树种,对土壤要求不严,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乡土用材树种之一,其造林面积约占全省人工林面积的25%。

研究表明,林木施肥可以促进林木生长,对培育速生丰产优质人工林起到了重要作用[1-3]。

不同种类肥料、不同施肥方法在不同类型土壤上的肥效存在差异[4],梁瑞龙和蒙福祥研究认为,马尾松人工林以施P肥为主,或NPK配合施用,效果最好[5]。

但随着马尾松林木的生长,土壤中微量元素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从而会影响大量元素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林木的进一步生长。

为此,本研究选择3个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加施微量元素肥料试验,分析施肥3年后各林分的生长效果,探讨加快培育马尾松速生丰产林的施肥技术。

1 试验区自然概况试验区分布于福建省闽清美菰国有林场城门工区0807、1403和1201小班,东经119°38′46″,北纬26°11′17″,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年均气温19.7℃,年均降水量1485mm,年均日照时数为1685h。

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试验小班土层厚100cm,腐殖质层9cm,I类地,海拔400~480m,坡度24°~28°,长坡中部,坡向西南或南。

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

第8期收稿日期:2012-06-01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公益专项子项目(200804006/RHH04);贵州省林业厅重大项目(黔林科合[2010]重大01)作者简介:许丰伟(1983-),男,山东曲阜人,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恢复与碳储量评价,(电话)158********(电子信箱)xfw21@;通讯作者,丁访军(1969-),男,贵州习水人,研究员,博士,从事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电话)0851-*******(电子信箱)ding3920034@。

第52卷第8期2013年4月湖北农业科学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Vol.52No.8Apr.,2013马尾松不同林龄林分生物量与净生产力研究许丰伟1,高艳平2,何可权3,丁访军2,戴全厚1(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阳550025;2.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550005;3.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贵州独山558200)摘要:2010年,对贵州省独山县国有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七年生)、中龄林(十四年生)和成熟林(三十年生)林分的生物量与净生产力进行了测量研究。

结果表明,3种林龄林分生物量分别为19.11、54.68、108.26t /hm 2,幼龄林和成熟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中龄林各层次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

乔木层生物量占林分生物量的43.49%~93.70%,并随着林龄的增加不断提高;而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则与乔木层相反,生物量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加有所下降;不同林龄马尾松林林分中乔木层生物量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不同林龄单株生物量方面,幼龄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为树干、枝条、针叶、根系,而中龄林、成熟林单株生物量的高低排序都为树干、根系、枝条、针叶,且均以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占整株生物量的52.00%~72.46%。

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不同林龄马尾松生长及生物量分配研究
第3 6卷
2 0 1 5年
第 4期
8月
四 川 I l o f S i c h u a n F o r e s t r y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Vo 1. 3 6. No. 4 Au g., 2 01 5
mi d d l e a g e( 2 0 y e a r s ) , t h e t i m b e r v o l u m e r e a c h e d t h e m a x i mu m a t m a t u r i t y( 3 0 y e a r s ) . ② Ma s s o n ’ S
( 1 . S t a t e F o r e s t F a r m o f S h i z h u C o u n t y i n C h o n g q i n g C i t y , S h i z h u 4 0 9 1 0 0, C h o n g q i n g ; 2 . S i e h u a n Ac a d e m y o f F o r e s t r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8 1 , S i e h u a n; 3 . C h o n g q i n g A c a d e my o f F o r e s t r y , C h o n g q i n g 4 0 0 0 0 0)
p i n e ’ S v a r i o u s o r g a n s a n d t o t a l b i o ma s s wo u l d i n c r e a s e a l o n g w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i n g o f t h e s t a n d a g e , t h e t r u n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尾松中幼林质量提升对比试验
摘要马尾松中幼林质量提升对比试验研究表明,从胸径合计看,抚育样地第1年小于对比样地,但第2~3年逐步大于对比样地;从林下植物看,抚育样地由于光照充足,林下植物生长茂盛,林下植物长势、种类均好于对比样地;从林内卫生状况看,抚育样地第2~3年均好于对比样地;从长势看,抚育样地的树木树干通直,长势好,针叶绿,而对比样地上的树木大小分化严重,有的树干弯曲,有自然枯死现象,长势一般。

关键词马尾松;中幼林;抚育;效果
汤家汇镇位于金寨县的西北部,全镇土地总面积为26 270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9 786.7 hm2,占土地面积的75.3%,有林地面积为17 433 hm2,森林覆盖率达66%。

活立木总蓄积量564 000 m3,林业年产值1 100万元,人均林业收入234元。

全镇马尾松天然林9 800 hm2,占有林地面积的56%,绝大多数马尾松林属中幼林期,生长旺盛,为马尾松林森林质量提升项目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金寨县林业局的牵头下,由汤家汇镇林业站组织实施了马尾松中幼林质量提升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样地选择在汤家汇镇瓦屋基村马垅组某山场,该处山场小地名叫里湾,坡向东南,坡度22°,平均海拔480 m,为天然的马尾松幼年纯林,平均林龄8年,土质为砂壤土,由于人为活动较多,有水土流失现象,土层较薄,平均土层40 cm。

为顺利开展此次工作,先期和山主进行了沟通协调,在其同意后,进行下一步工作。

县林业局指派了1位技术人员具体指导,汤家汇镇林业站成立了工作组,组成人员有记录员、测量员、抚育工人等。

工作组准备了罗盘仪、50 m长皮尺,胸径测量卷尺、防水塑料顺序数字号牌(带绳子)1~300个、手锯4把、砍刀4把、粉笔2盒、铅笔、毛笔、小刀、记录本、计算器、红油漆等,工具准备好后于2010年秋季进行。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方法
1.3.1 现场培训。

根据分工,由技术人员负责周界闭合测量及每木检尺挂牌工作,抚育工人进行抚育作业。

开始,由县林业局技术指导员对抚育工人进行抚育技术培训,对技术人员进行样地周界闭合测量及每木检尺挂牌工作进行指导。

1.3.3 组织抚育施工。

一是合理修理枝丫。

此样地的幼林郁闭度已达0.9,枝丫没有修剪过,抚育时本着修掉树干下部枝丫,保留枝丫高度占整个树高的2/3
左右,以保持树干上部枝条有一定的营养面积。

修枝时注意修枝留桩小于1 cm,粗枝修剪用手锯采用“反手法”,即先从枝条下方往上锯,然后再由上往下锯,防止撕破树皮,细枝修剪可用砍刀,修枝刀口要平滑与树干相齐。

二是保留合理密度。

抚育样地开始密度较大,分布不均,抚育人员本着保留合理密度原则,砍密留稀,砍弯留直,砍小留大,按株行距2 m左右掌握分寸,确定保留木。

样地抚育后郁闭度下降至0.6。

在抚育过程中,同时砍去天然的不符合保留木株行距的其他树木,但在较稀疏的马尾松林处则可保留其他树木,所保留的其他树木也按照2 m左右的株行距选留,本着“三砍三留”进行抚育。

样地内的藤蔓高草也一同清除。

抚育下来的枝丫树木留在样地内,将来腐烂后可提高土壤肥力,加速保留木生长[1-6]。

1.3.4 每木检尺测量及挂牌。

测量人员3人一组,1人记录,1人定1.3 m处胸高位置并测量胸高直径,还有1人根据顺序挂牌号。

从样地西南角开始,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对抚育后的样地进行保留木每木测量,并在最下一轮枝丫上系挂号牌,以利翌年复测。

按照同一方法,对没有进行抚育的对比样地同样进行每木检尺系挂号牌。

此项工作要求耐心细致,做到不重、不漏,检量方法标准无误,尽量缩小人为误差。

1.4 调查内容与方法
每木检尺结束后,在2个样地内各选择5株保留木测量其高度,要求所选的测量木胸径位于样地所有树木的平均胸径± 2 cm以内。

5株树木的平均高作为样地的平均高。

于2011年、2012年秋季对2个样地再次进行每木检尺测量,并测量平均高。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马尾松幼林郁闭后至林分主伐前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属于林分分化稀疏阶段,表现为林木株数的减少,树高和直径的增加。

如不进行及时的抚育,任其生长,就不能提高森林的质量,达到速生、丰产、优质的目的。

抚育的方法措施应根据林分年龄而定,五至六年生的马尾松是修枝和疏伐最适宜的起始年龄。

修枝应掌握“轻修、勤修”的原则,使树冠和树干高度比例适度。

随着年龄的增加,抚育间伐也要同步进行。

根据林分密度、立地条件不同而确定抚育强度,当林分郁闭度达0.9时,胸径连年生长量开始下降时就要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抚育间伐的重复期应根据经营条件确定,经营集约度较高、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可进行2~3次抚育间伐,但至少要进行1次,才能提高林分质量。

4 参考文献
[1] 中国树木志编委会.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78.
[2] 金泽恩.抚育间伐对马尾松生长发育的影响[J].林业勘察设计,2012(2):116-118.
[3] 丁敏,倪荣新,洪强雄.马尾松不同抚育方式对林地生产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12(4):64-66.
[4] 施向东.马尾松抚育间伐强度对其生长量影响试验[J].湖北林业科技,2008(1):16-18.
[5] 姚克平.马尾松人工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的生长效应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6(3):10-12.
[6] 林信良.马尾松抚育间伐强度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S1):22-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