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详细介绍了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特点、设计原则,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应用范围展示了其设计优势。
结论部分探讨了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未来展望,对未来设计提出启示,并对整个内容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发,推动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特点、原则、案例分析、应用范围、优势、展望、启示、总结、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是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探讨。
在过去的建筑设计中,底层空间往往被忽视,被视为无法利用的区域,但随着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背景在于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城市建筑的底层空间,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和人们的生活品质。
通过对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促进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
研究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城市建筑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的探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原则和应用,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在建筑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的空间利用率,将底层空间充分利用起来,提供更多的功能性空间。
这种设计风格能够为城市增加更多的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社交场所。
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还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形象和视觉效果,增加建筑的吸引力和特色。
而且,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也能够推动城市建设的创新发展,引领建筑设计的潮流。
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的思考

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的思考摘要提出从城市街道的引入、室外广场和立体化交通等几个方面探讨底部空间与城市有机的融合,创造一个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正确合理的运用底部架空设计手法有所启迪。
关键词开放性设计建筑底部空间意义建筑底部空间的开放性设计一般是指将建筑物底部的整体或局部空间纳入城市广场、城市交通、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把内外空间和内外活动联系起来, 并将城市街道空间以及建筑外部空间活动转换,引入建筑内部,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系统,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
它强调空间的公共性, 并广泛的城市空间特性, 人们在此活动会有属于某一个建筑的强烈领域感。
一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的空间特点运用底部架空的实例绝大部分都位于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典型的湿热气候。
人们利用架空达到躲避阳光、通风和防潮的目的。
架空形成的阴影丰富了建筑的景观层次,造型虚实对比强烈,形成南方地区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而在北方,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建筑的节能保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架空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底部架空是一种半室内、半室外的过渡空间。
这种半私密、半开敞的空间特点正体现了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的性质。
中国崇尚自然,提倡中庸适度——底部架空这种灰空间恰恰是自然与中庸思想在建筑空间上的体现,同时由于架空通常与景观相结合,是使灰空间本身特有的含蓄美在自然生态方面又有了新的诠释。
建筑底部架空是布置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
一般而言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欢迎。
但开放不等于一览无遗,应考虑不同的功能、使用者的环境行为与年龄层的活动,并划分为主次、聚散、多层次的空间。
建筑底部架空可以满足许多功能方面的要求,架空部分不仅能够作为停车场、设备间、小商店,能够美化环境、是行车视线通透,抵御洪涝之外,还可以设计为开放性空间,配以花草、坐等、游戏、健身设施等,能够为市民提供较好的休憩、娱乐及交往的场所。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摘要】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是一种新颖的设计理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对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概念、现状、优势、要点和案例的分析,探讨了这种设计方式在建筑中的作用和特点。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在提升建筑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文章还对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这种设计方式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为人们创造更加舒适、宜居的空间环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提供更多的启发和参考,推动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概念、研究现状、优势、要点、案例分析、发展趋势、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是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打造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空间成为了建筑设计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研究与探讨,可以进一步推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为城市建设提供更多元化、更具创意的设计方案。
研究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不仅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还对于推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1.2 研究意义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的探索与研究,可以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丰富建筑形态,提升建筑品质,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构建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建筑的利用率,还可以为城市增添更多的绿色景观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住和工作的舒适感。
通过研究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可以促进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城市建设朝着绿色、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
关于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设计的探讨

关于居住建筑底部架空层设计的探讨[摘要]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已免不了深受寸土寸金的居住环境限制,拓展底层架空空间的开放性和交往性,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探讨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底层架空空间的设计,分析其作用和设计原则,并分析现状,力图起到推广和推动普及的作用。
[关键词]:底层架空、灰空间、开放性一、建筑底部架空设计的含义建筑底部架空设计,指把建筑物底部空间的围合限定(如墙、窗)去掉,房屋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或者二层以上,底部腾空,用独立的支柱,以获得充分的阳光,绿地或者公共的活动空间。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全部或者部分架空两种形式。
底层架空的设计由来已久。
早就出现在我国的传统民居中,最常见的是湘西、鄂西、贵州的吊脚楼,它是一种依山依水就势而造的半干栏式的建筑。
一般用长长的木质支架,让房子架空离地,远离潮湿,并防虫蛇毒兽。
同时使得房间的视野开阔,通风顺畅。
这种的架空空间的作用还只是作为辅助用房,并不是公共开放空间。
稍晚广东沿海地区出现了骑楼,它是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
创造了一个可以遮阳避雨并适合人们交往活动的公共空间。
这种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
国外最常见底层架空设计的,是日韩两国的高床文化,这种传统民居的底部架空,也是为了适合当地潮湿的气候。
西方古代建筑的底层架空,像是著名的古罗马角斗场,以券柱式结构支撑起大型的椭圆形看台。
看台底层是附属用房和券廊,并且设置角斗场的人口以径休息空间。
还有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其空间与周围的建筑呈拓扑关系,其中面海的总督府的底层设后退的柱廊与圣马可广场的空间取得有机的统一。
巧妙运用了底层部分架空的设计手法。
到1926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就自己的住宅提出底层架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分别是:底层采用独立支柱;屋顶花园;自由平面;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
自此,底层架空设计已被认为是现代建筑的特征之一。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等都在进行空间重构和功能更新。
而其中,建筑底层的开放空间设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指在建筑的底层区域,常规的地面空间被架空起来,形成一定高度的开放空间。
这一设计方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利用底层空间,同时也可以满足市民休闲、商业经营、文化娱乐等多种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1.提高开放空间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地面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而架空式开放空间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利用率。
一般来说,架空式空间的高度相对较高,可以让原本低矮的建筑得到更多的空间。
例如,可以增加商业街道的店铺数量、增加公园的休憩区、举办露天活动等。
2.改善城市的交通流线底层区域常常是城市交通流线的重要通道,架空式开放空间的出现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交通流线。
例如,在道路架空下方设置公共办公设施或商业中心,可以消除城市地面交通的阻碍,提供便捷的通行角度。
3.创造多样化的社交空间架空式开放空间不仅可以解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社交空间。
例如,可以在空间内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市集或展览等,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参加。
二、设计方法1.合理的结构设计架空式开放空间的结构设计至关重要。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求,设计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建筑的材料、支撑方式和高度。
2.注重艺术性和使用性的统一设计者在设计架空式空间时,还需要注重艺术性和使用性的统一。
对建筑物的外观进行设计,应考虑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和谐性。
而在功能性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的用途,设置相应的支撑结构、楼梯和电梯等设施。
同时,设计者还可以通过灯光、景观等手段营造出更好的艺术氛围和美感。
3.合理的运营和管理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运营和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建议将管理权交给专业管理机构或专门设立管理团队,对空间进行定期检查、清洁和维护,创造舒适的使用环境和氛围。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初探

作者单位: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福田分局 E 深圳,!&&%%% F
!!
" # $%%& !"# $%&’()"&)*%"
新建筑
考察与研究
可能通高数层 ) 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 ( 如墙、 窗等 ) , 使之成为通透、 延续的空间, 常表现为支柱层的 空间形式, 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 是有 “ 顶” 而无围护的 空间。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 而是引入绿化、 休息设施等! 作 为人们公共活动空间。因此, 建筑中的雨篷、 阳台、 挑廊等不属 本文研究的范畴。 从历史上看, 底层架空设计并不是新手法。在我国传统民 居中已有应用, 如南方地区架空离地的干栏建筑或吊脚楼, 其 特征主要为: 底层架空, 楼上为主要功能层, 使主要房间视野 开阔, 通风顺畅, 适应潮湿多雨、 夏季时间较长的地域环境, 但 这时的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 还不是公共开放空间。近代 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 其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 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传统民居和近代传入的券柱廊式 形式结合产生的骑楼建筑, 在街道与建筑之间、 人行道之上创 造了一个可遮阳避雨、 适于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在商业 街中广泛采用, 成为一大特色 ( 图 ") 。 日本传统民居中也广泛存在底层架空形式, 称之为 “ 高床 文化 ” , 是适合日本湿热气候的古建筑传统之一, 如伊势神宫、 正仓院等
?@<A’?B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 -%’) .(-/)012*--( $%&3’ #)
,’(4$ -2 ,"’ "#$,-(+5 ,"’ 3"&(&3,’(#$,#3$ &)0 ,"’ /$’ -2 $%&3’6 !"#$ %&%’( 3-)3*/0’$ 7&$’0 -) ,"’ &)&*+$#$ ,"&, ,"’ -%’) .(-/)0 8 2*--( $%&3’ "&$ ,"’ 3"&(&3,’(#$,#3$ -2 .(&+1$%&3’ 7’#). -%’) ,- ,"’ -/,0--($ &)0 7’#). (’.#-)&*6 9, %-#),$ -/, ,"&, :’ $"-/*0 3&** 2-( ,"’ /$’ -2 -%’) .(-/)012*--( $%&3’ #) ,"’ 7/#*0#). &)0 #4%(-;’ ,"’ $#,/&,#-) -2 *&3< -2 %/7*#3 -%’) $%&3’ #) ,"’ 3#,+ ,"(-/." ,"’ =-#), ’22-(, -2 ,"’ :"-*’ $-3#’,+6 CD= >5’2< 中图分类号 文 章编号 -%’) .(-/)012*--( $%&3’5 %/7*#3 -%’) $%&3’5 !> 8 ?@A 文献标识码 B .(&+1$%&3’5 -%’) ,- -/,0--(5 (’.#-) C??? 8 DEFE G @??C H ?I 8 ??FF 8 ?A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空间设计研究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空间设计研究摘要:底层架空层作为住宅建筑中的一种开放式公共空间形式,丰富了住宅建筑的空间层次,而且在地面层形成了通透的视觉通道。
此外,架空层还为住宅提供了具有“灰空间”功能的多元化空间,可用于居民日常活动,解决非机动车停车等问题。
关键词: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空间设计底层架空层有利于通风、空气流动、除湿和散热。
另外,还能提供遮阳避雨活动空间,为居民者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创造宜人的视野环境与舒适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增进人们交流沟通,改善邻里关系,缓解城市中心区密集高层建筑给人带来的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社区。
一、架空层概述架空层是指仅有结构支撑,有顶盖而无外围护结构的开敞空间层。
其是建筑的一部分,与住宅塔楼连为一体,是居民最易到达空间,也是最常到的地方。
架空层内设置多种泛会所活动空间,能满足居民活动、交往需求,提供便利的交通通道。
同时架空层的存在利于通风散热、防潮遮阳,能改善小区微环境。
二、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设计影响因素1、建筑结构。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空间结构由住宅建筑结构决定。
高层住宅结构一般分为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结构。
架空层由建筑地面、结构柱、顶面形成各种相对独立空间。
设计时注意这三个界面的处理。
立面界面设计中,应注意不要损坏建筑原有承重结构。
若因某种原因必须改动结构构件,必须进行改造前后结构受力核算,只有在满足受力要求时才能改造,否则绝不能改造。
另外,架空层日照、采光、风环境将受建筑结构及承重墙柱影响,所以必须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避免因空间混乱造成架空层日照与采光不足。
2、地域条件。
不同地域环境适用于不同架空形式,从而产生不同功能需求。
对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地域条件属于较前置客观条件。
通常,设计住宅建筑前,要考虑当地区域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不同地域条件对架空层设计有不同影响。
①自然地理。
我国南方气候潮湿,建筑物底部架空形式有利于空气流通,缓解潮湿问题。
另外,南方植物种类丰富,可形成丰富的多层立体架空层景观。
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思考

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的思考摘要提出从城市街道的引入、室外广场和立体化交通等几个方面探讨底部空间与城市有机的融合,创造一个有魅力的、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对正确合理的运用底部架空设计手法有所启迪。
关键词开放性设计建筑底部空间意义建筑底部空间的开放性设计一般是指将建筑物底部的整体或局部空间纳入城市广场、城市交通、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把内外空间和内外活动联系起来, 并将城市街道空间以及建筑外部空间活动转换,引入建筑内部, 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系统,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
它强调空间的公共性, 并广泛的城市空间特性, 人们在此活动会有属于某一个建筑的强烈领域感。
一建筑底部开放性设计的空间特点运用底部架空的实例绝大部分都位于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典型的湿热气候。
人们利用架空达到躲避阳光、通风和防潮的目的。
架空形成的阴影丰富了建筑的景观层次,造型虚实对比强烈,形成南方地区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而在北方,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建筑的节能保温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架空的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底部架空是一种半室内、半室外的过渡空间。
这种半私密、半开敞的空间特点正体现了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的性质。
中国崇尚自然,提倡中庸适度——底部架空这种灰空间恰恰是自然与中庸思想在建筑空间上的体现,同时由于架空通常与景观相结合,是使灰空间本身特有的含蓄美在自然生态方面又有了新的诠释。
建筑底部架空是布置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
一般而言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欢迎。
但开放不等于一览无遗,应考虑不同的功能、使用者的环境行为与年龄层的活动,并划分为主次、聚散、多层次的空间。
建筑底部架空可以满足许多功能方面的要求,架空部分不仅能够作为停车场、设备间、小商店,能够美化环境、是行车视线通透,抵御洪涝之外,还可以设计为开放性空间,配以花草、坐等、游戏、健身设施等,能够为市民提供较好的休憩、娱乐及交往的场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设计探讨摘要:在理论实践和设计探索中,对城市提供给人们交往活动的各种开放空间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增加建筑底层架空式开放空间的设计理念来解决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日益匮乏的矛盾,该设计理念应用到实践过程中效果很好。
关键词:架空,开放空间,过渡,交往活动Abstract: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design exploration, to the city provide peopl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open space is summari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ttom increase overhead of open space design concept to solve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 to increased demand and urban public space shortage of contradiction, the design concept is applied to practice the effect is very good.Keywords: overhead, open space, the transition, th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建筑用地的日趋紧张,人们交往活动需求的增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也日益显得匮乏,如今这一问题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一般而言,人们普遍关注的是城市广场、公共集中绿地、商业步行街等宏观层面上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以及用地红线内的建筑外部空间,如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内的活动空间。
但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公共活动空间不为人们所重视,如建筑底层架空空间。
其实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类空间因易于到达、便于使用以及特殊的空间性质,其使用频率也很高。
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出现了“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如美国通过放宽容积率等鼓励政策号召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我国南方地区特别在居住建筑中也常出现底层架空式公共空间。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底层架空设计概念阐释及发展历史底层架空设计,一般是把建筑物(单体或多幢)的底层(或可能通高数层)的部分或全部空间,去掉其正常的围合限定(如墙、窗等),使之成为通透、延续的空间,常表现为支柱层的空间形式,有的可为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有“顶”而无围护的空间。
一般不用于具体的功能,而是引入绿化、休息设施等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空间。
从历史上看,底层架空设计并不是新手法。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已有应用,如南方地区架空离地的干栏建筑或吊脚楼,其特征主要为:底层架空,楼上为主要功能层,使主要房间视野开阔,通风顺畅,适应潮湿多雨、夏季时间较长的地域环境,但这时的架空空间多作为辅助用房,还不是公共开放空间。
近代南方沿海地区出现的骑楼建筑其底层架空空间已初步具有城市中公共开放空间性质。
传统民居和近代传入的券柱廊式形式结合产生的骑楼建筑,在街道与建筑之间、人行道之上创造了一个可遮阳避雨、适于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在商业街中广泛采用,成为一大特色。
建筑师们在城市规划建设方面也主张人类居住环境架空离地。
他们提出“干栏化城市”的构想——城市建筑底层是“架空”的,城市全部地面均可供行人使用,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交通及停车场。
这些架空理念已有部分为人们所接受并实现。
总之,建筑底层架空设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现代观念意识及结构技术的发展,架空空间形式不断丰富,显示出其广泛性和适应性,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特殊类型。
二底层架空空间的特点分析底层架空空间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具有多功能、对外开放等特点,分析如下:1灰空间灰空间是指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底层架空空间也正充分体现了灰空间的性质:由于其有顶,避免了气候因素的干扰,可遮阳避雨、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另一方面又因无围护结构,视觉不受影响,可引入更多的室外自然光线和景观。
室内外空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可引入更多的自然因素。
在具体设计上底层架空空间内可引入绿化、水体、小品及坐椅、电话亭、灯柱、招牌等设施,使人置身于架空空间内,又仿佛漫步于室外的大自然中——既有室内宜人的气氛,又具有室外的自然亲切感。
这是底层架空空间和其他类型的公共活动空间显著不同之处,是具有特殊魅力的空间形式。
2开放性一般而言,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受市民欢迎。
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开放程度较高,是布置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有效手段。
如一些办公楼以底层局部架空形式,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半公共性的开放空间;还有在裙楼屋面上,高层塔楼的结构转换层以较高的层高架空,结合裙楼屋顶平台进行环境设计,对裙楼屋面而言是底层架空,故可视为建筑底层架空空间的特殊形式,这种处理方式可营造归属感和私密性较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的高层商住楼中应用较广泛。
当前社会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底层架空设计适应在城市建筑中增加公共开放空间的趋势。
构成城市整体的网络建筑,除了住宅、办公等具有私密性的部分外,趋向是逐步增多开放的建筑空间为城市居民服务,作为居民交往的场所。
这表现出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
各国城市都把一些私园转换或新建为向大众开放的公园,在城市广场、市场之外,大量的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交通以及政府办公建筑等都对大众开放,在建筑内布置多种形式的开放空间。
近年来我国不少高层建筑设计注重底层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连结,提出“架空底层公有化”的思想,为市民创造通透连续的地面步行交往空间,并已制订相应的法规。
人们认为底层架空可让居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享受更多接触地面的机会,故有条件的情况下现在设计的住宅底层普遍架空。
3地域性底层架空设计的应用有明显的地域气候条件。
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典型的湿热气候,架空设计的应用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架空空间留出的阴影空间,一方面可遮阳避雨、提供适于交往的公共开放空间;另一方面丰富建筑景观层次,造型虚实对比强烈,形成南方地区建筑通透、轻巧的风格。
而北方严寒地区由于有节能保温的要求,架空设计的应用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可见,架空空间是介于室内与室外的过渡空间,是特殊类型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其特殊性表现为既是建筑内的“私”有空间,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开放性,既具有室内空间舒适的环境,又不乏室外自然因素的引入,是一种公私共存、内外交融的空间。
架空空间的具体设计上,一方面应注意架空空间的尺度,层高太高,易显得空旷、不够亲切,层高太低,易造成压迫感,一般以3~4.5m为宜;另一方面应有环境意识,注重细部设计,营造出亲切的气氛,不可仅仅成为管线集中的地方或杂务堆放场。
三应用现状的反思架空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在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地区已有广泛应用,但应用上受到一些限制。
这些限制一般不在于结构技术方面,也不会增加太多地建筑造价,更多地在于开发商的经济效益和人们的意识观念上。
开发商都希望开发的土地有最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在城市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的今天,底层空间往往是商业价值最高的部份。
若让开发商让出底层一部分宝贵的面积,“还地于民”,提供公共开放空间,一方面需要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在政策法规上予以引导和鼓励;另一方面,也需要开发商正确认识架空空间有利于改善环境,是“得”大于“失”的,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
因此,政府规划主管部门制订了有法可依的规定,对积极为城市开放公共空间做贡献的开发商,在容积率或面积计算时给予奖励或相关政策上的优惠。
如深圳市规划主管部门,对积极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作贡献的开发商制定了有关规定。
如《深圳市民用建筑技术要求规定》试行)第2.2.1.2第10条规定,高容积率(多层大于2.0,高层大于4.0,高层多层混建大于3.0)的住宅区,其底层应至少架空1/2面积,作为绿化或居民活动场地。
对底层架空空间面积计算也给予了优惠及奖励,如《深圳市建筑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第4.2.1.1条规定,建筑楼层(包括一层)架空作城市公共广场,其梁底净高不小于6.0m,进深不小于8.0m,建筑面积不小于150m2,或建筑一层架空或裙房屋顶层主楼架空用作绿化休闲使用时,架空部分的进深不小于4.0m,梁底净高不小于3.6m,并应有不小于1/4的绿化面积,裙房屋顶用作绿化休闲使用时,裙房屋顶的建筑面积不小于3000m2,且有从屋顶平台直达室外地面的专设公用楼梯。
第4.2.1.2条规定:在建筑物沿街一层开辟骑楼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道路两侧设置,骑楼建筑的一层外墙面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3.5m;骑楼的梁底净高不小于3.6m;骑楼柱外缘距离道路边线不小于0.45m且有防撞和安全措施;骑楼地面应符合城市人行道地面标准。
对符合以上规定的建筑物内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等量的建筑面积(核增建筑面积),相当于奖励与底层架空空间等量的建筑面积。
如今,这项政策已深入人心,在深圳的住宅建设中已广泛应用,成为深圳住宅的一大特色。
例如,我作为主要设计人参与的深圳市光明新区保障性住房的建筑方案投标中,我们就大胆地加入了住宅底部架空的设计理念,让住在保障房里的低收入家庭同样能充分享受到舒适开阔休闲交流空间,最终,我们的方案以合理创新的设计在众多实力强劲的投标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标单位。
然而人们观念意识的限制,还体现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围墙”的世界,“院”的意识太强,开放意识太弱,人们为了安全及物业管理方便,常用围墙把建筑和城市分隔,建筑物内的架空空间被划为私有空间,市民难以进入。
应加强底层架空空间的管理,否则极易因经济利益改为商业用途,失去了公共开放空间的意义。
当然,这种意识观念的转变是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展望综上所述,底层架空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私”有建筑物中的“公”有空间。
本文通过建筑底层架空空间设计及应用分析,以期引起人们重视和关注,提倡底层架空,改善当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匮乏的状况。
这不仅是建筑设计的事,更需要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的引导和支持,人们观念意识的改变,以及开发商有更多为城市贡献公共开放空间的意识。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城市各种类型的建筑物内将充满各具特色的架空空间,并和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宏观公共空间一起,形成一个层次丰富、各尽其能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系统。
参考文献:1. 《深圳市民用建筑技术要求规定》2. 《深圳市建筑设计技术经济指标计算规定》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