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地理《土地资源》知识点+练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土地资源》知识点+练习

八年级上册地理《土地资源》知识点+练习第二节土地资源1、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利用类型齐全,但是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2、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草地所占比例最大)5、“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6、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充足B.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大C. 我国林地分布广,分布均匀D.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丘陵2、土地资源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下列土地资源与其利用类型搭配不正确的是:A. 平原——耕地B. 高原——草地C. 山地——耕地D. 丘陵——林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资源的丰富。

读右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4、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总量大,人均少B.平地多,山地少C.后备耕地资源匮乏D.人多地少矛盾突出5、下列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搭配正确的是A. 东北平原—草地B. 内蒙古高原—林地C. 西南山区—旱地D.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田6、我国的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A. 青藏地区B. 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C. 西北内陆D. 北部的高原山地读“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8—9题7、图中所示的国家中,人均土地面积最多的是:A. 加拿大B. 俄罗斯C. 美国D. 印度8、我国人均土地面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主要原因是A. 领土面积大B. 经济发展快C. 人口总数多D. 山地面积广二、综合题9、读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图,回答问题。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第二章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

[地貌、土壤]+ [土地利用] eg, 梁峁黄土旱地(黄土高原区), 河川潮土水浇地
1.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区别与联系。 2. 熟悉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
判断题 1.前苏联的土地分级单位为土地相、土地单元、 地方。 2土地相、限区、地方、景观属于土地分级单位 范畴。 3.土地分类是土地分级的基础。 4.土地类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自然属性。
第二节

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的定义 土地类型的命名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土地类型的演替
在用于实际目的的土地分类表或土地分类图例 中,“种”、“属”、“科”的名称一般都 被省略。
图 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
从图中可见,每一等级的个体单位都可以划 分出相应该等级的类型单位系列。但是,由于 个体单位系列是个体单位的逐级合并,越是高 级的单位其内部结构越复杂,相似性越少。因 此,在实践中,只在等级较低的土地分级 单位中进行分类研究;等级较高的区域分级 单位一般不作类型的划分而进行区划研究。
(3)土地类型划分的方法(了解)
景观法是以景观形态单元为基础划分土地类型的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在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特点是注重形 态,很少考虑数量指标,这是它的不足。 参数法是根据土地成分的特征值划分土地类型 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有定量的持点,适宜于计算机处理。 参数的选择是关键。 过程法是以土地内部的作用过程为依据,将不同成分过 程效应在空间上的变化界线作为土地单位的边界,进 而产生土地单位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过程法依据的 是土地单位分异的本质原因,因而是真正综合的方法。 但必须对土地分异的自然过程有深入地定量分析才能 采用。
分级单位。
限区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地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
00:56:21
C
13
课堂小结
1.作用:
2.我国的基本国情: 3.构成不合理:耕地、林地比重 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 后备土地资源
耕地: 4.分布 林地: 草地: 难以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
00:56:21
14
其他 21.6%
草地 32.6%
林地 16.6%
4
建设用地 15.7%
00:56:21
耕地 13.5%
中国土地资源构成
中国的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构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
耕地、林地比重小,难 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 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三、 区域差异
• 1、耕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11
00:56:21
4.将下列地区与主要土地利用类 型用直线连接起来:
A.东北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E.大兴安岭
00:56:21
(1)林地 (2)旱地 (3)水田 (4)草地 (5)沙漠
12
5.读图回答
旱地 区 1、图中区域A表示_____, 水田(土地利用类型) 域B表示_____ A 秦岭-淮河 2、区域A和B大致以______ E _____为界线,这条分界线与 800 我国1月0°C等温线及_____ B D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东北 林区,D 为 3、区域C为_____ 西南 林区. _____ 草地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在______ 4、区域E为____( 青藏 高原。 山地 耕地主 5、从地形来看,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_____, 平原。 要分布在____ 湿润、半湿润 地区, 6、从干湿地区来说,耕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 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地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和土地生态分类标准版文档

(三)土地生态变化的驱动因子 1、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驱动因子 可分为自然驱动因子和人为驱动因子。 自然驱动因子常常是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土地
生态系统,它一般可以引起较大面积的土地生态系统发生 变化。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 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2、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 土地生态系统变化动态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过去,
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的生态系统。 5、自适应和自组织性
2链、结土构地;生态系统的组二成 是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表面百分比发生足够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植两物种、 分微类生是物相大等互)联的和系地的变下:层化(岩,石等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改变;
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在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变化。
建多设个用 相地同生或态近的系似统的组的生基态成本胞组体符成集因合合用为地一一类个型土般不地同个生而体异;态。 系统规律。建设用地生态系统的基本
第二章 土地生态系统及其分类
组成因用地类型不同而异。 就是按利用现状类型划分土地生态系统:
廊道:景观中为不同类型生境围绕的线形或带状的景 观单元。
基质:面积最大、连通性好、在景观功能上起控制作 用的景观要素。
土地生态变化的途径与判断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土地生态系统中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
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农用地生态系统: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人类在土地这个自然历史综合体中,利用其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劳动,促进、调整和控制人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最重要的是认识、发现并运用土地生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土地资源第二节笔记摘抄(3篇)

土地资源第二节笔记摘抄(3篇)

第1篇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概述一、土地资源的定义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被人类利用的自然土地及其附属物。

它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土地等。

土地资源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 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一旦被破坏,很难恢复原状,具有不可再生性。

2. 空间有限性:地球表面积有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空间有限。

3. 功能多样性:土地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如农业生产、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等。

4. 持续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 保障粮食安全: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土地资源的重要作用之一。

2.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是各类产业发展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 生态保护: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土地资源有利于生态平衡。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分类一、按利用类型分类1. 耕地资源:包括旱地、水田、菜地等,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土地类型。

2. 林地资源:包括天然林、人工林、经济林等,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多种功能。

3. 草地资源:包括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等,具有畜牧业生产、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4. 水域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具有灌溉、发电、航运、渔业等多种功能。

5. 城市土地资源:包括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二、按土地质量分类1. 高产田:土壤肥沃、水分充足、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2. 中产田:土壤肥力中等、水分条件较好,适宜种植部分农作物。

3. 低产田:土壤贫瘠、水分条件差,适宜种植部分耐旱作物。

4. 荒地:土地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具有开发潜力。

三、按土地所有权分类1. 国有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包括耕地、林地、水域等。

2. 集体土地: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3. 个人土地:属于个人所有,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等。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611127课程名称:土地资源学英文名称:Land Resource Science开课学期:第二学期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专业:土地资源管理、地理科学(选修)、地理信息科学专业(选修)选用教材:王秋兵主编:《土地资源学》(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土地资源学》,刘黎明主编,2001,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土地资源学》,陈百明主编,2008,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简介: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是研究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地学、土壤学等自然条件及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性、土地资源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土地资源分类体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等的原理、方法和模式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任务是协调人地关系,说明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和分异规律,熟悉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掌握分析和评价土地资源的主要方法理论,并进行生产潜力分析。

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s: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course is land resources directed by the main clue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Land Resource Science studies o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conditions about the climatology, dialect geography, and agrology so a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models that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ocial economic features of l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resources, land classification, land investigation, land evaluation, l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forces and population capacity. The course emphasizes recogniz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ety and considering how to manage that relationship to illustrate contradi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using. Land Resource Science prepares students to inventory and analysis of land resource information using tools and to integrate the information with management concerns for informed land resource use and decision-making. This course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explore China landscape and its natural resources.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一经济综合体,研究其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综合学科。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土地资源的保护,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

2.难点: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其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学习任务,准备好问题清单。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土地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视频,呈现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的分布。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第二课土地资源【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3.结合实例,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学生分析】本班有学生80余人,班级人数多,成绩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优等生基础较好,对知识点的分析及掌握程度较好;但差生较多,甚至连小学的基础都没打牢,特别是当用起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时,有些同学用不好。

目前我正在努力引导每位学生学好地理这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

【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教材65—74页的内容。

包括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分类、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本节课先学习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用1.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2.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对,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问:从刚才的图片中你都看到了哪些土地利用类型?(板书 1.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参考教材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活动: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1)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2)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3)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读图提问:出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图片,看看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小结: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问: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归纳总结: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的利用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_、__。

这些都属于可利用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其评价
一、土地与土地资源
(一)土地概念 1、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层,是由气候、地貌、
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 以及人类历史创造物相互作用形成的自 然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按照利用方式,土地资源可分为耕地、 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和裸 地,以及各类用地的后备资源等类型。
从我身边做起
“非农业用地必须节约使用 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 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 不得占用好地。”
——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相继颁布实施。
植树造林、建人工防护林
3月12日为植树节。焦作市 小学生为自己刚刚栽下的小树挂 上了写有“愿小树健康成长”、 “爱护树木”等内容的牌子。
城市
林业
图一
耕地
图三
牧业
图二
居住
图四
其他
2008年中国耕地18.2574亿亩, 园地1.77亿亩, 林地 35.41亿亩, 牧草地39.27亿亩, 其他农用地 3.82亿亩,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4.04亿亩, 交通运输用地0.37亿亩, 水利设施用地0.55亿亩, 其余都是未利用地。
旱地约占59%。我国灌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40.9%。
2.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 -张家口-榆林-兰州-藏东南边缘一线以东 和以南地区。
耕地中的水田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旱地分为水浇地和雨养旱地。水浇地主要在北 方各省(区),以华北平原面积最大,其次是汾渭 平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北疆绿洲。 雨养旱地分布较广,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 土高原和四川盆地面积最大 。
若干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建筑占用耕地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返回
水土流失
资料一: 我国是
世界上最早开始农 业耕种的国家,水 土流失已使一部分 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
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 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 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 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 以上。
(二)后备耕地资源
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分布上西北部多于东南部。
2、后备耕地资源的质量
(三)林地资源
1、几个概念 (1)林地:指郁闭度为0.3及以上的乔木林,包
括有林地、疏林地、新造林地(或称未成林造林 地)、灌木林地、苗圃用地。 (2)森林覆盖率: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有林地面 积与其土地面积之比称为森林覆盖率。 2、我国林地资源的特点 (1)相对数量不大,覆盖率低(2005年人均森林 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 界134位。森林覆盖率18.21%,居世界第130位). 2009年我国林地面积2.54亿公顷。
17 695
16 180
0.63
13 004
0.86 12 498
耕地总面积(万公顷)
耕地人均量(公顷)
0.16
0.10
美国
印度
中国
俄罗斯
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的比较
0.23(中国) 0.76(世界)
草地(公顷/人)
0.12(中国) 林地(公顷/人)
0.90(世界)
中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1997年)
土地沙漠化
资料二:目前,我国沙
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 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 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 积的15.5%,也就是说 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 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
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 万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 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 扩大。
1、草地: 指主要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它是发展草食动物的物
质基础。 从草地的成因看,一般可分为两类:自然形成的天
然草地和人工经营的人工草地。 2、我国草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面积大,类型多,质量较低,主要集中于西半部
4、草地质量。
(五)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
中国建成区面积
居民点 及工矿、交 通等建设用 地的分布与 人口的空间 分布密切相 关,也与耕 地的分布趋 势一致。
(六)其他用地
难利用的沙漠、戈壁、盐碱地、沼泽、裸土、裸岩、石 砾 地、寒漠、冻原等和其他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温 带和暖温带荒漠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四、中国土地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北方地区: 平原多,宜农耕地多,宜林土地多,热量少,水分
中国土地退化严重,仅土壤侵蚀与沙化 的土地就占国土面积的22%;退化草地 占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28%。
附:中国土地划分为三大区域
三、土地资源结构:数量与质量评价
(一)耕地资源 1.耕地数量少。 耕地比重只占国土面积的10%左右 2008年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亿亩,人均耕地1.31亩。 2009年耕地面积13538.5万公顷(20.3亿亩) 在耕地结构中,水田占23.7%,水浇地占17.2%,雨养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土地利用图
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一)土地辽阔,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 (三)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后备耕地资源
不足 (四)部分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土地退化现
象严重 (五)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能力的地
区差别显著 (六)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短缺
农田防护林 水土保持林
护岸林
护路林
固沙林
三北防护林
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

(二)南方地区: 平原少,宜农耕地少,宜林宜牧土地多,热量多,
水分多。
(三)西北地区: 沙漠广,宜农耕地少,宜牧土地多,干旱多风沙,
热量少,光照较强。
(四)青藏地区: 山地多,宜农耕地少,宜牧宜林土地多,气候高寒,
光照强,热量少,垂直地域差异显著。

五、我国土地资源利用问题及措施
3.耕地质量差。 一等耕地占41.33%,二等耕地占34.55%;
三等耕地占20.47%;不宜耕种的占3.65%
综合评定各区耕地质量依次是 :
东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西北干旱区、 华北一辽南区、华南区、云贵高原区、内蒙古半干 旱区、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区
4、耕地限制类型 (受各种限制的耕地占59.6%)
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 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土地是立国之本,每年的6月25日为土 地日,3月12日为植树日。国家制度颁 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 《森林法》等,并且把“十分珍惜和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分布不均,后备资源丰富,潜力大。
我国三大林区
1.东北林区,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 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
2.西南林区,分布在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 拐弯处和喜马拉雅山南坡,是我国第二大天然 林区。
3.东南林区,分布在东南各省的丘陵、山地, 是我国最大的人工林区。
(四)草地资源
草场超载
资料三: 我国的草
场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 分严重。据我国北方 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
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 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 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森林日益减少
资料四: 我国的森林资源
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 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 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 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 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 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 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