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拍摄原理
360度全景原理

360度全景原理
360度全景图是一种全景摄影技术,通过将相机固定在一个点上,并以该点为中心旋转拍摄一系列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拼接起来形成一个连贯、无缝的全景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从一个点上俯视周围360度的视角,让观看者可以感受到仿佛置身于实际场景中的沉浸式视觉效果。
在拍摄全景图之前,摄影师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场景,并确定一个固定的拍摄点。
摄影师会使用专业的旋转台或云台,确保相机可以固定在一个点上,并以该点为中心旋转。
一旦确定了拍摄点和相机的位置后,摄影师就可以开始拍摄。
通常情况下,摄影师会使用广角镜头,以便在每一张照片中捕捉更多的景象。
为了确保拍摄出来的照片能够无缝地拼接在一起,摄影师需要确保每张照片的重叠区域足够多,这样在后期的拼接过程中才不会出现明显的缝隙或错位。
一旦拍摄完成,摄影师就需要将这些照片导入电脑,并使用专业的全景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拼接。
这些软件可以根据每张照片中的共同特征点进行匹配,并自动将它们拼接在一起。
通过调整拼接的参数,摄影师可以进一步优化全景图的质量和逼真度。
拼接完成后,摄影师可以对全景图进行一些后期处理,如颜色校正、去除镜头畸变等,以进一步提升全景图的质量。
最后,全景图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如通过网页、移动应用或虚拟现实设备等。
总的来说,360度全景图的实现原理是通过将相机固定在一个点上,并以该点为中心旋转拍摄一系列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无缝的全景图像。
这项技术为观看者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让他们可以360度地欣赏周围的风景。
汽车全景摄像头原理

汽车全景摄像头原理汽车全景摄像头是一种新型的车载摄像设备,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驾驶体验和安全性。
全景摄像头可以实现360度全方位的拍摄和显示,让驾驶员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辆周围的情况,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那么,汽车全景摄像头是如何实现这一功能的呢?本文将从摄像头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汽车全景摄像头的原理。
首先,汽车全景摄像头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多个摄像头同时工作,然后将它们的图像进行融合,最终呈现给驾驶员。
一般来说,全景摄像头由4个甚至更多的摄像头组成,它们分别安装在汽车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
每个摄像头都可以拍摄到特定方向的图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这些图像进行融合,最终呈现给驾驶员一个全景的图像。
这样,驾驶员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车辆周围的情况,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
其次,汽车全景摄像头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高清晰度、广角拍摄和图像处理。
高清晰度是汽车全景摄像头的基本要求,它可以保证驾驶员看到的图像清晰、真实。
广角拍摄则可以让摄像头拍摄到更广阔的区域,从而提高了全景摄像头的全方位性。
此外,图像处理技术也是全景摄像头的关键,它可以将多个摄像头的图像进行融合,并进行适当的修饰,最终呈现给驾驶员一个清晰、真实的全景图像。
最后,汽车全景摄像头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车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全景摄像头将会成为汽车智能驾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帮助驾驶员更清晰地了解车辆周围的情况,提高驾驶安全性。
同时,全景摄像头也可以作为停车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驾驶员更轻松地完成倒车、泊车等操作。
此外,全景摄像头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为驾驶员提供更加沉浸式的驾驶体验。
综上所述,汽车全景摄像头通过多个摄像头的配合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实现了360度全方位的拍摄和显示。
它具有高清晰度、广角拍摄和图像处理等技术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全景摄像头将会在未来的汽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景地图是什么原理的应用

全景地图是什么原理的应用1. 介绍全景地图是一种以全景图像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拍摄、处理和展示全景图像,使用户能够像身临其境一样浏览和探索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
全景地图利用多张照片或视频帧拼接而成,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直观的场景感受。
2. 全景地图的原理全景地图的原理主要包括图像拍摄、图像拼接和图像展示三个方面。
2.1 图像拍摄全景地图的第一步是通过特定的拍摄设备,如全景相机或智能手机的全景相机模式,对目标场景进行全景图像的拍摄。
拍摄时,相机需连续拍摄多张照片或视频帧,通常是360度全方位的拍摄。
2.2 图像拼接拍摄完成后,拍摄到的多张照片或视频帧需要进行图像拼接处理。
图像拼接的目标是将多张图像无缝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全景图像。
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或算法来实现。
在图像拼接过程中,需要对照片或视频帧进行对齐、配准和融合等操作,以保证最终结果的自然和真实感。
2.3 图像展示拼接完成的全景图像需要通过特定的软件或在线平台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触摸屏或其他交互设备进行各种操作,如放大、缩小、旋转等,以探索和浏览全景图像。
展示软件通常支持多种视角和浏览模式,可以自由切换不同的观察角度,提供更加自由和互动的体验。
3. 全景地图的应用全景地图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3.1 旅游导航全景地图可以为用户提供逼真的旅游体验和导航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全景地图浏览目的地的实时图像,了解目的地的环境和景点信息。
旅游导航应用还可以结合GPS定位,提供导航路线和实时导航指引,帮助用户更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3.2 房地产展示全景地图可以为房地产开发商提供更直观、真实的展示方式。
用户可以通过全景地图浏览房产项目的全景图,感受不同房间和房型的实际效果。
房地产展示应用还可以提供户型平面图、价格信息和在线预约等功能,方便用户选择和购买。
3.3 应急救援训练全景地图可以为应急救援训练提供真实的环境模拟。
360全景影像原理

360全景影像原理
360全景影像是一种以360度视角呈现环境的影像技术。
它通
过将多个照片或视频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无缝的全景图像,使观众可以沉浸在虚拟的环境中。
全景图像是通过相机在一个位置上连续拍摄多张照片或录制多段视频来实现的。
相机通常会以一定的重叠度和角度来拍摄,以便在拼接过程中能够精确匹配每个图像。
在拍摄结束后,这些照片或者视频会通过特殊的软件进行拼接。
拼接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步骤:定位和融合。
在定位步骤中,软件会通过识别每个图像中的共同点来确定它们的相对位置。
这些共同点可以是在拍摄过程中容易识别到的特殊标志物,比如建筑物、街道或景物。
通过识别并匹配这些共同点,软件能够准确地定位每个图像。
在融合步骤中,软件会将每个图像的边界进行平滑过渡,以消除因拼接而产生的视觉不连续。
这是通过将相邻图像中的像素进行平均或者加权平均来实现的。
这样可以创建一个无缝的全景图像,给人一种完整的视觉体验。
最后,拼接完成的全景图像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或者特殊的全景播放器来查看。
观众可以通过鼠标、触摸屏或陀螺仪等设备来控制视角和视野的变化,以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
总的来说,360全景影像利用拍摄和拼接技术,可以将真实环
境以全方位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让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自由探索。
这种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旅游、房地产、艺术和娱乐等领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逼真和沉浸式的体验。
全景片的原理及应用是什么

全景片的原理及应用是什么1. 什么是全景片全景片(Panorama),是通过多张照片或视频的拼接和融合,生成一张高度逼真、全景视角的图像或视频的技术。
全景片可以以全景的方式展示一个场景的全貌,使人们能够沉浸于其中,获得更真实的感受。
2. 全景片的原理全景片的制作原理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2.1 图像采集全景片的制作首先需要采集足够数量的图片。
传统方式下,使用特定的相机或设备,分别在同一水平线上以一定角度连续拍摄多张图片,以覆盖整个可视范围。
2.2 图像拼接采集到的多张图片需要进行图像拼接,将各个局部图像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无缝的全景图。
一般情况下,拼接算法会通过图像的共同特征点进行匹配和拼接,确保图像在拼接边缘处的连续性。
2.3 视觉投影全景片的最终展示是为了实现全景视角,将整个场景呈现给观众。
这需要通过视觉投影算法来将图像按照指定的方式呈现出来。
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将图像进行曲面投影或球面投影,使得观众能够在平面上获得全景的视角。
3. 全景片的应用全景片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旅游景区展示通过制作全景片,能够将旅游景区的全貌展示给游客,使游客能够在无需实际到达景区的情况下,就能够获得景区的真实感受。
这对于游客的景区选择和旅游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房产展示房地产行业是全景片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通过拍摄房屋的全景片,可以将整个房屋的布局、户型以及风格进行展示,让潜在买家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房屋的样貌,提升购买意愿。
3.3 教育培训全景片在教育培训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制作全景教学片,可以实现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学习效果。
对于生物课程、地理课程等特定领域的教学,全景片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3.4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全景片作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领域的基础,能够为这些技术提供更真实的环境和场景。
通过结合全景片,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提升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价值。
360全景影像原理

360全景影像原理360全景影像是一种全景摄影技术,可以将整个环境的影像完整呈现给观众。
其原理是通过特殊的摄影设备,如全景相机或者360度摄像机,将周围的环境进行全方位拍摄,然后通过特定的软件将这些影像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景的影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详细介绍360全景影像的原理及其应用。
首先,360全景影像的拍摄设备是关键。
全景相机通常由多个摄像头组成,每个摄像头覆盖特定的角度,以确保整个环境都能被拍摄到。
这些摄像头同时拍摄,然后将拍摄到的影像传输到后台处理系统。
其次,360全景影像的拼接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拍摄完成后,需要将各个摄像头拍摄到的影像进行拼接,形成一个无缝的全景影像。
这个过程需要借助专业的全景影像拼接软件,通过对影像进行校正、配准和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360全景影像。
除了拍摄和拼接,360全景影像的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
观众可以通过专门的全景影像播放器或者应用程序来观看360全景影像,通过鼠标、触摸屏或者VR设备来实现在全景影像中的自由观看和导航。
360全景影像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房地产行业,开发商可以利用360全景影像来展示房屋的内部和周围环境,吸引潜在买家。
在旅游行业,景点可以利用360全景影像来展示风景,吸引游客。
在教育行业,学校可以利用360全景影像来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体验。
总的来说,360全景影像是一种强大的全景摄影技术,通过特殊的摄影设备、拼接技术和展示方式,可以将整个环境的影像完整呈现给观众。
它在房地产、旅游、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为观众提供了更加身临其境的观看体验。
希望本文对360全景影像的原理及应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多多交流和探讨。
全景的原理

全景的原理全景是一种能够提供全方位视角的影像展示技术,它是通过特定的设备和算法处理,将多张照片或视频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场景的可交互式图像或视频。
全景技术的原理涉及到光学成像、图像处理、几何变换等多个方面。
首先,全景技术的实现离不开光学成像。
在全景相机中,通常会使用鱼眼镜头或广角镜头来获取大范围的视场角。
鱼眼镜头具有极大的视场角,可以覆盖更广阔的场景,但同时也会引起图像畸变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对图像进行校正,将鱼眼镜头拍摄的图像转换成透视投影的图像,使得直线保持直线,使图像更加符合人眼的观察习惯。
其次,全景技术的核心在于图像的拼接和融合。
拍摄全景照片或视频时,相机会通过固定的旋转角度或移动轨道拍摄多幅相连的图像。
这些图像在拍摄时需要有重叠部分,以便之后的图像拼接。
在拼接过程中,需要进行图像校正、特征提取、匹配、对齐等一系列图像处理步骤,以将多张图像拼接在一起,并保持场景中的物体有着连续的外观。
图像拼接的核心是通过特征点的匹配来获得图像的对应关系。
特征点是图像中独特的、可以被检测到并用来区分其他点的点。
常用的特征点包括角点、边缘点、斑点等。
在多张图像中,通过对特征点进行描述符提取和匹配,可以找到相邻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后,通过对这些对应关系进行几何变换,如平移、旋转、缩放等,将多幅图像进行对齐,使得它们在空间上重合。
拼接后的全景图像在实际应用中还会进行光照调整、色彩校正、边缘融合等后处理步骤,以保证整个全景图像的质量和真实感。
此外,全景图像或视频还可以通过压缩算法进行编码和解码,以减小数据量,方便存储和传输。
除了照片,全景技术也可以应用在视频中。
视频全景实际上是由多个连续的全景照片拼接而成的。
在视频全景中,除了对每张全景照片进行拼接外,还需要进行视频流的同步和融合,以保证视频的连续和平滑播放。
总的来说,全景技术通过对多张图片或视频进行拼接和融合,以实现全方位视角的影像展示。
它的原理包括光学成像、图像处理、几何变换等多个方面,需要通过特殊的设备和算法来实现,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和沉浸式的视觉体验。
360影像工作原理

360影像工作原理
360度全景摄像头原理是通过汽车前、后视镜的摄像头实现全方位监控,当汽车开启360全景辅助系统时,汽车身上的摄像头会将所拍摄的画面上传到行车电脑中,行车电脑经过运算将汽车模拟出俯瞰的视角,达到360全景的目的。
360度全景摄像头的作用:
1、在行车时,四路超清摄像头同步同时记录行车录像;
2、行车时,通过显示屏可看到车身四周影像,杜绝行车盲区;
3、倒车时自动触发倒车影像,显示后视图像,使驾驶员在车内可准确把握车后是否有障碍物,同时可指导驾驶员车轮即将经过的轨迹;
4、内置震动感应装置,收到震动自动录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创建全景影像解答“缝合”这一术语表示利用软件,以电子方式将多个影像连接在一起制成较大影像。
当以数字方式缝合全景影像时,拍摄的影像边缘必须完全重合,歪斜的相机会使最终影像的接缝不整齐。
如果所有照片均以相同的曝光和白平衡设定拍摄,则最终影像效果会非常好,否则会出现亮度和色彩接缝。
虽然这可使用软件纠正,但是在拍摄时就纠正,效果将会更好。
创建远距离物体的全景影像相对容易,以下是使用ArcSoft的“PanoramaMaker”软件将四个独立影像缝合在一起的影像例图。
只要在用相机拍照时将单个影像很好地对齐(务必使相机与地面保持水平),软件即可创建完美的全景影像。
但是,拍摄前景和背景中物体的全景影像非常困难。
为了消除视差错误,必须找出其光学中心(或“节点”)。
以下例图显示拍摄前景和背景物体时出现的视差错误(数码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并从相同位置拍摄A和B影像。
)。
A影像 - 相机朝向背景中的教堂,前景中有一棵树。
B影像- 相机在三脚架上转向左侧,因此只能看到教堂的左侧,但是前景中的树“似乎”相对于教堂的位置发生移动。
C影像 - 使用全景处理软件以电子方式缝合影像,但由于前景中的树“似乎”相对于教堂的位置发生移动,所此它出现了两次。
此错位现象叫作“视差错误”,当将影像缝合在一起时,缝合影像的全景软件将无法纠正此错误。
A B C要纠正此错误,必须沿镜头的光学中心(或节点)旋转相机。
镜头的节点是光路径在聚焦于相机感光器或胶片平面之前,在镜头中汇聚的一点。
以三脚架插座为中心旋转相机几乎肯定会导致视差错误,因此需要先找到节点,然后固定相机,再以该节点为中心旋转相机。
节点可认为是从前端镜头表面到镜头光学中心的度量,尼康不公布此信息,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找到近似的节点。
在使用全景云台进行正确定位时,请确定三脚架是固定的,仅相机可移动。
1. 将相机安装在中央–确定相机镜头正好在旋转点的上方,这一点可从前端观看安装在三脚架上的相机来进行检查。
2. 调节视差错误–要找到并纠正视差错误,请使用相机、带全景云台的三脚架、一张桌子和四支笔(最好使用可以自行竖立起来的“麦克”笔)进行下述操作。
如例图中所示放置四支笔。
用全景云台将相机安装在三脚架上,使最近和最远的笔可同时在相机的LCD显示屏(或取景器,如果使用的是SLR)上看到。
前面的笔应比后面的笔靠前。
从上面和旁边观看桌子时所显示笔的位置。
使相机LCD显示屏或SLR取景器与笔成一直线观看,然后从左向右平移相机以使笔在相机LCD显示屏中从左侧移至右侧,在平移相机时注意各支笔之间的相对移动。
用全景云台将相机后移或前移,直到在平移时各笔之间的相对移动消失。
在此示例中,相机太靠前。
在此示例中,相机位于适当位置,在此示例中,相机太靠后。
相机沿镜头节点进行旋转。
3. 将相机调水平–使用三脚架上的水平仪进行调校,如果没有水平仪,请使用一个小的附加水平装置。
可借助全景云台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这些云台可以固定相机,允许位置上的调整,并沿相机/镜头的光学中心旋转相机/镜头。
全景云台制造商的例子有Kaiden和Manfrotto。
全景摄影是转动拍摄的,既然是转动,一定有轴心的概念,也就是说以哪里为轴来转动。
全景摄影中,相机的转动,实际上应该以镜头的“节点”为轴。
我们都知道云台的作用就是用来转动相机的,但是普通云台不是以镜头的节点为轴,在拍摄远景的情况下,拼接瑕疵并不显见。
但是当有近景的时候,由于转动镜头产生的节点位移,就会使拼接重叠部位的远近景物位置变化而无法拼接。
如果能够调整以镜头节点为轴,并且调整得精准,那么就不会节点位移,也就不会使相邻拼接的两张照片在重叠部位有不同。
节点调整的方法很多,最简便易行的是“远近参照物对比法”。
步骤如下:1,选远近两个垂直参照物,例如:两根铅笔,相隔一米以上;2,相机距离近物30到50厘米,对准两根铅笔的笔尖,两点成一线;3,左右转动相机,使铅笔分别到达取景框的最左和最右侧,观察两根铅笔的位移变化;4,在云台上向前或向后调整相机的位置,然后继续左右转动观察,直至没有位移变化为止。
无论怎么转动,远近景物都没有任何位移变化,就是节点正确的位置了。
材料清单:1,闪光灯连接架直角板1块;2,微距助手,齿轮微调直板2块;3,M8x30沉头螺钉,8mm平垫,弹垫1套;4,M8x32星型把手1个。
5,水平转盘50元----3000元,酌情另购。
版本2如下图所示,我们在眼前一前一后放两个柱状物体,例如铅笔、或者两根食指什么的:然后我们闭上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进行观察,知道这两只铅笔在我们的这只眼睛中间重合如下图左部分示意:然后我们转动颈部,这是我们发现本来重合的铅笔开始错位了(如上图右所示)。
接着我们重新调整自己的头部的转动方式,让我们在转动过程中眼睛看到的铅笔始终保持重叠的式样:虽然我们不能直观解释到底我们是围绕什么转动才让我们一直在转动过程中看到两只铅笔一直保持重合,但是通过上面的两幅图片分解分析,我们的转动中心其实是在我们那只眼球晶状体的“光心”上。
其实相机的镜头就好比我们眼睛的晶状体,相机的底片就是我们的视网膜。
那么如果相机是围绕镜头的“光心即节点”转动,他们在底片中成像的两只铅笔始终会保持重叠关系。
而保持这种重叠关系到底和我们拍摄全景、矩阵有什么用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由上图我们看到,相机前有3组不同颜色的柱状物体,为了方便解说,我们特别将中间那组红色的柱体正对相机。
由于我们此时使用的是个视角较小的镜头,不能一次完全将三组柱体都拍摄下来,所以我们不得不让相机沿着节点左右转动分别拍摄两张照片,最后通过后期软件或者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合成。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中间的一组红色的柱体正对相机,而相机又沿着镜头的“光心即节点”转动,所有我们在这两张照片中就可以看到红色那组柱体始终保持中重合关系。
正因为我们保证了这种重合的透视关系,在接下来的后期拼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完成拼接作业:通过拼接我们就得到了一张可以看完所有柱体的照片了。
这里我们回头来思考下如果当初相机不是按照其镜头的“光心”来转动,就会像我们前面第一次用颈转动头部来观察铅笔一样,中间这种红色的柱体会在这两张图片中以不同的错位透视关系反映在底片上。
那就势必对我们后期的拼接带来很多麻烦。
通过以上样图说,我们就不再难以理解“节点”在全景与矩阵摄影中的作用了。
而如何使用节点云台来找到镜头的节点,我们就可以用上面第2个实验(调整转动的方式,让眼睛在头部转动过程中始终看到前面的铅笔保持重合关系)的方式来调节节点云台的转轴中心,以此来获得准确的镜头节点位置。
调试的方法和图说请见另一帖链接:好了,希望此帖能对初学者有帮助,尽快地掌握全景和矩阵摄影的一些关键技术疑问。
关于节点调整的图说教程与节点相关讨论无论在拍摄球体全景还是矩阵接片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精确定位镜头的节点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物距较小的场景来说节点越精确后期越轻松。
当然,如果物距比较大的时候节点的要求就不是那么高了,甚至你手持拍摄都可以顺利通过软件完成接片,关于物距大的情况我们接下来再讨论。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如何在通过图说快速理解节点偏移在照片上造成的结果愿应,及如何用图说快速地找到镜头节点。
首先我们来看镜头节点有可能出现的几种便宜情况红色标点表示镜头的准确节点位置,而黄色就是转轴的各种偏移情况。
下面分别对每一种便宜情况给予图说解释,每次在调整节点的时候我们通常通过对准参照物旋转机身的方式分别拍摄3张照片,然后通过三张照片各自参照物遮挡关系以及遮挡范围大小的变化来判断转轴与镜头真正节点偏移的方向。
第一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前第二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后第三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左第四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右以上4类情况可以清晰的通过所拍摄的图片中参照物体发生的变化来对应快速地调整节点云台,以获得精确的节点定位。
以下4中情况也是在调整过程中常常容易发生的,这时我们不是简单的分析图片中参照物的遮挡关系,而且要分析他们遮挡的程度大小关系。
第五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左前第六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右前第七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左后第八种情况:镜头节点靠右后这样8中节点便宜方式的图说都表现出来了,在实际调整过程中通过拍摄的图片对比上面的图说便能快速直观地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调整节点。
方便大家快速地找到镜头精确的节点。
物距大小与节点精确与否的关系在拍摄的球状全景的时候往往通常物距比较小,比如室内、近距离的景物等等,要求节点需要相对非常精确,后期合片的时候才轻松自如。
而在拍摄一些远景的矩阵接片时物距通常比较大,而且近距离内的物体不会出现在画面中时,拍摄时对镜头节点精度的要求就相对比较宽松。
当物距足够大时你甚至转轴偏移节点很大的范围都不会造成后期接片的问题。
这其中的原理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几何作图示意来解释这个现象。
此图我们可以看到相机在普通脚架上摇头的角度(蓝色区域)都是一样的只是相机离物体的距离不同这样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当物距远时光线通过镜头节点的路径(红色)与正确节点光线的路径(黑色)的夹角越来越小。
如果物距足够远那么这个夹角就越倾向为0夹角为0就意味着相机的摇头是以镜头节点为中心的。
这就是为什么物距越大对节点精确要求不高,而物距约小对节点精度要求越高的原因了。
掌握了这个原理在实际运用中就可以灵活方便的处理问题了。